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旅游

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正定古城
  正定古城地處冀中平原,古稱常山、真定,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是河北省會石家莊的北大門。正定古城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文化積淀深厚,享有“古建筑寶庫”的美譽。正定是一座具歷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據史料記載5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春秋時期為鮮虞國,戰國時期為中山國,趙滅中山后,遂歸趙,秦時屬恒山郡,漢初置東垣縣,漢高帝十年(公元197年)代相陳造反,叛將趙利守東垣,次年,漢高帝劉邦率師攻克東垣,為表示從此天下真正太平,把東垣縣改為真定,至今一千四百多年來,這里一直是府、州、郡、縣治所,是當時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曾與保定、北京并稱為北方三雄鎮。至今正定南城門上還鑲有三關雄鎮的石刻匾額。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風幀名諱,才改真定為正定,并一直……[詳細]
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是河北省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北博物院由原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民俗博物館、河北省文物出境鑒定中心、河北省文物交流中心整合組建而成。河北省博物館成立于1953年4月,館址設在當時河北省會保定市古蓮花池院內的藏經樓。1982年河北省博物館遷至省會石家莊市,借用河北省展覽館辦公并舉辦展覽。1986年河北省展覽館、河北省博物館合并改建為河北省博物館,次年正式開館。2006年河北省博物館啟動改擴建工程。2013年6月8日河北省博物館新館試運行開放。2014年6月9日河北博物院揭牌并正式開放。2015年河北博物院完成整合組建。河北博物院包括主館區、建華館區、育才館區三部分。主館區位于石家莊市文化廣場,館舍建筑分為南北兩區,北區建于1968年,原為“毛澤東……[詳細]
晉冀魯豫革命紀念園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晉冀魯豫革命紀念館),是按照黨的七大精神,為紀念犧牲在晉冀魯豫邊區的八路軍總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晉冀魯豫軍區及129師的革命烈士,1946年3月由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決議修建的,于1950年10月21日落成。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晉冀魯豫革命紀念館)作為抗日戰爭勝利后共和國首座宏大革命紀念建筑,是我國建設較早、規模較大、建筑藝術較高、環境較美的全國著名革命烈士紀念地,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陵園(紀念館)位于具有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名城邯鄲市中心,分南北兩院,總面積21.3萬平方米。主要紀念建筑有烈士紀念塔、人民英雄紀念墓、陳列館(晉冀魯豫邊區革命史跡陳列)、烈士紀念堂(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英烈……[詳細]
涿州清行宮
  涿州清行宮位于涿州市城內,為清古建筑。1993年7月15日,涿州清行宮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涿州清行宮景區由清行宮和藥王廟組成。據清道光《重修藥王廟碑記》記載,藥王廟始建于明嘉靖年間,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后在廟東院開設叢林,定名曰“保慶寺”。乾隆十六年(1751)為迎乾隆帝南巡,改保慶寺為行宮,成為皇帝駐蹕之所。2024年,涿州市委、市政府對清行宮景區進行了改造提升,現景區內假山疊景,清雅幽深,是涿州新十景之“行宮清幽”。地址:保定涿州市桃園辦事處預約方式:線下預約門票信息:20元交通方式:621路、涿州1路、涿州1路支線、838、涿州19路咨詢電話:0312-3636665……[詳細]
5、武靈叢臺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靈叢臺
   現存古叢臺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層青磚高臺的底層南北各有一門,甬道右側的臺墻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幾個大字,北門臺階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時親筆書寫的詩碑。當中一層有 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為紀念武靈王的而建。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臺”幾個大字。 看 點 武靈叢臺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發生地。戰國時期,趙國本是一介小國,武靈王即位后,決心使國家強盛起來。當時北方少數民族被稱為“胡人”,他們身著窄衣,以能征善戰著稱,武靈王遂讓趙國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練兵馬,終于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位于市中心叢臺公園內,是古城邯鄲的象征,相傳它始建于趙武靈王時期,故稱武靈叢臺。叢臺是趙武靈王觀看軍事演練及娛樂表演的場所,當年曾以結構奇特、裝飾精……[詳細]
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
  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位于太行山南麓鼓山腳下,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義井鎮山底村。山底抗日地道是由該村早期數名共產黨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帶領全村村民為抵御日寇侵略,有利殲滅敵人,于一九四二年在原有“躲金洞”的基礎上拓展、延伸挖掘而成的。現存地道主巷1626米,復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峒室2個,小藏身洞關口6個,陷井4個,直通枯井的地道2條,通往距山底村1000余米太行山腳下的地道1條,另外還有輻射鄰村王看村、宿鳳村等地的地道。地道主巷分上下復洞,洞口設有多種多樣的開關蓋、開關門,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壞、防-,每個轉角處都留有搶眼、陷井、暗洞。地面上村民家中的灶底、樹洞、水井、碾盤底,野外崖旁都有偽裝的地道和射擊孔,其地道洞洞相連,戶戶相通,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戰斗……[詳細]
7、三義宮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義宮
  三義宮景區坐落于涿州市松林店鎮樓桑廟村,是歷史上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故地。千百年來,后人拜謁者絡繹不絕,其“義”文化源遠流長,堪稱三國文化之始地,整座廟宇金碧輝煌,氣勢雄偉,金代被列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樓桑春社”。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為漢昭烈帝劉備誕辰之日,屆時各方百姓云集于此,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有詩贊曰:“父老相攜載酒游,果然春社勝于秋,漢家宮殿皆禾黍,贏得荒村尚姓劉”。景區占地面積60余畝,建筑面積10000余平方米,為三進院落式景區。三義宮,原為“三義廟”,又稱“漢昭烈帝廟”,是為紀念三國時期劉備三兄弟在此結義而建。始建于隋代,唐、遼、元、明、清等時期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親賜璽書“敕建三義宮”。整座廟宇規模宏大、氣勢……[詳細]
于家石頭村
  于家石頭村,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村落史詩。于家石頭村位于河北省井陘縣城微水鎮西南約十五公里處,建于明朝成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這個石頭村在四面環山的洼地,山巒環抱,綠樹掩映,不到村頭見不到人家。當走過彎彎曲曲的山路,走進這個村子,一下就置身于石頭的世界: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橋石欄,村路也是古老的石頭鋪就的。鋪路的石頭多是青灰色,石質堅硬,歲月的摩擦使石頭棱角圓潤光亮,但這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潔靜,走在上面,腳下發出輕輕而有韻律的“噠、噠”的聲響,這聲音讓人心中泛起一股寧靜、幽遠的情思。站在這石頭街上,環顧四周,與腳下的石路相連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兩旁全是石頭房院,隨便推開一扇石門,便又會看到一個石頭筑造的小天地。這里的房屋大多是四合院,還有……[詳細]
大名府明城墻
  大名府明城墻,或稱大名府明清城墻,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是明清時期的大名縣城墻遺址。大名在唐宋時期就是“河朔重鎮”,城東水運發達的衛河水系,使這座古城商賈云集,百業興旺,素有“手工作坊排成排,飯莊酒樓門對門”之說。明建文三年(1401年),漳、衛兩河齊發大水,水位高于城墻,淤泥有一丈多深,大名府城被埋于地下。同年,大名府都指揮吳宓“具奏朝廷”,于艾家口鎮(今大名鎮)徙筑新城。大名都指揮使吳成在艾家口水驛北重新選址建城。最初也是土城,經過明清兩個朝代數百年的不懈努力,終于筑成周長九里,四面十三門,牢固的石基磚城。每門都是有主樓、箭樓(扭頭門樓)、敵樓(觀敵瞭哨與拉吊橋之用),三樓鼎歭,成品字形,更有炮臺三十六座,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后明朝三次,清朝九次對城墻進行修葺,近六百年而不衰……[詳細]
觀津公園
  觀津公園位于武邑縣主城區西部,主要包括雕刻文化中心廣場、市民健身活動中心、濱河公園、橋梁改造、自行車及游步道、挖湖堆山、廊架、觀津亭、33米雕塑、吊橋、親水平臺、湖區木棧道等休閑旅游設施。公園內中心廣場北側建設有各種球類等體育健身場地,能滿足不同年齡段、不同運動喜好人群的需求。觀津公園依滏東排河兩岸而建。據悉,公園總占地1600多畝,全長3.8公里,是一座生態觀景公園。漫步公園,目之所及,是迎風怒放的各色花朵。馬鞭草、硫華菊、百日草、波斯菊……一棵棵、一朵朵組成了色彩斑斕的花海,置身其中、如夢似幻。信步徜徉、浪漫撩人,一陣風來,花浪起伏、花香四溢,讓人陶醉其中。地址:衡水市武邑縣京廣線明清家具大世界門票:免費開放開放時間:全天……[詳細]
邯鄲市博物館
  邯鄲市博物館坐落在市區中心中華大街中段,與“趙武靈王叢臺”相望,氣勢雄偉壯觀。1999年10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年1月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邯鄲市博物館建筑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館內現有大小展廳20個,展廳使用面積5500平方米,可舉辦大型基本陳列和各種臨時展覽。邯鄲市博物館現舉辦有《磁山文化》、《趙文化》、《中國磁州窯瓷器陳列》、《中國歷代錢幣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等五大專題基本陳列。1、總序廳博物館一樓大廳北、東、南三面墻壁裝飾有三幅大型鍛銅壁畫,由河北省原美協主席、省美院院長王懷騏教授設計,是目前國內較大的室內鍛銅壁畫。大廳正面(東壁)一幅為氣勢磅礴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圖:北側壁畫反映磁山文化……[詳細]
定州漢墓石刻館
  定州有一處碑林,又稱定州石刻館。還有一處漢墓,距今已有1700多年。漢墓就在碑林院內。或者說,圍繞漢墓建起了一處碑林。走進碑林院子,幾十株高大的柏樹蔽日遮天。迎門一處三開間的小型展室,陳列的展品介紹了兩漢中山國在定州建都的歷史以及部分漢中山王陵出土的文物。1982年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前建有展室,可通地下墓道,展室前立有移來的兩通石碑,一為“蘇文忠公祠記碑”,另一為“題魏國韓公祠碑”。墓漢總長24米、寬10米的磚砌墓室并不寬大,卻也設有前、中、后室和左、右耳室。墓室內展有少量隨葬品。這座當初傳為“靖王墳”或“慕容陵”的漢墓,經1995年的發掘確認墓主人是享有“侯”爵位的東漢晚期墓葬。據說,這座侯墓是我國第一座保存完好并對外開放的東漢磚室墓。院內東北部有定州文物部門收集和征集流散于寺……[詳細]
泥河灣小長梁景區
  小長梁遺址于1978年被挖掘發現,為距今136萬年的更新世早期地層和遠古人類遺址,震驚世界。遺址共發掘出土石器1000余件,對我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研究以及探討華北地區小石器傳統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作為古人類活動最北端的見證,小長梁遺址被鐫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第一階。地址:張家口市陽原縣大田洼鄉電話:0313-7382908、7382165……[詳細]
捷地分洪閘設施
  捷地分洪閘設施為明、清代古建筑,位于滄州市滄縣捷地鎮。 2008年10月20日捷地分洪閘設施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井陘龍窩寺石窟
  龍窩寺石窟位于井陘縣城微水西南25公里、天長古城西10公里的小龍窩村西0.5公里處石崖上。石窟前臨燕晉古驛道,今307國道由石窟西南繞過。石窟東北為石太高速公路。龍窩寺石窟為石家莊市境內現存十余處石窟之一,由于其獨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雕刻以及石壁上諸多古人題刻,故在1993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窩寺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井陘縣志》中有“龍窩,在縣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樓臺,頗為可觀。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間,大雨沖出枯骨一窖,約數百斤許。”龍窩寺及其西大龍窩村、其東小龍窩村皆由此而得名。原龍窩寺規模較大,寺前西南、東北兩端各建有樓閣一,閣下即為燕晉往來大道。而寺建于兩閣間古道西臨石崖處。舊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筑。昔為邑中名勝之一。寺院于解放后擴建……[詳細]
孟姜女廟
  景區概況:孟姜女廟景區坐落于山海關以東6.5公里的鳳凰山上,由貞女祠和孟姜女苑組成。貞女祠始建于宋代以前,明萬歷年間二十二年(1594)主事張棟重修,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宇前有108級臺階直通山門,廟上紅色圍墻內有前后兩殿及鐘樓、振衣亭、望夫石等景觀。廟后建有江南水鄉風格的園林觀賞區——孟姜女原及東西配殿,再現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首的“孟姜女的故事”全景。孟姜女廟是長城文化衍生出的民間民俗文化的產物。初臨孟姜女廟的人,常常會感慨于108級石階深深地寓意,更感嘆這小小廟宇歷經千年的頑強“生命力”。廟內前殿供有孟姜女的塑像,隴上橫額“萬古流芳”,兩邊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真實地反映了人們對孟姜女、秦始皇的喜惡之情。譽為“天下第一奇聯”的“海水朝朝朝朝……[詳細]
抗大總校舊址
  抗大總校舊址位于公園內前南峪村中,全稱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該校創建于1936年5月,原名為紅軍大學,后改名。1940年11月從山西黎城遷到漿水川,校部設在前南峪,政治部在漿水,供給處在河東、衛生處在安莊,醫院在桃樹坪。1943年1月奉命返回延安。在這里先后開辦了6.7.8三期學員班,培養了18000多名軍事、政治干部,其中109位在1955年授予少將以上軍銜,村中現有校部,作訓處,圖書館、機要處以及-、彭德懷、羅瑞卿等和校領導滕代遠、何長工的舊居,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抗大陳列館位于公園入口處左側臺階地上,建筑面積900m2,墻體采用當地的花崗巖砌成,屋項為紅色釉面瓦,館名由原政協副主席楊成武同志題寫。館內集中展示抗大在此辦學期間,學員們生活、學習、戰斗的實物和照片。是國家級愛國主義……[詳細]
孝感圣姑廟
  圣姑廟位于河北省聞名全國的中國絲網之鄉衡水市安平縣,其廟宇位于安平‘閆會沃’村西。安平古稱博陵,位于冀中平原腹地,取“眾官民安居樂業,且地勢平坦”之意,得名安平。安平自漢高祖置縣,至今已歷悠悠兩千年,地處北京、天津、石家莊三角中心,交通便利。圣姑廟相傳是漢光武帝劉秀降旨修建的。元代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在原廟東側筑高臺重建,明、清兩代多次擴建而成。據史料記載,“燕趙齊魯之民,雖千百里之遠,致香火者如織”。圣姑廟毀于1945年5月抗日戰火之中,現僅存高大的臺基,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圣姑廟由牌樓、碑亭、蹬道、門屋、工字殿、寢宮殿、觀稼亭6個主體建筑組成,布置在一條明顯的中軸線上。鐘鼓樓和配殿左右對稱,為比較典型的中國傳統寺廟布局。據1935年營造學社調查,牌坊重建于1932年,位于廟南……[詳細]
北柴村造像碑
  北柴村造像碑,始刻于北齊天統元年(公元565年),青石質,碑身為一整塊石料刻制而成,通高2.3米,寬0.84米,厚0.27米。碑身上部已斷裂,圓首、六龍盤頂,龍頭向下,做吸水狀,龜趺座,頭右外伸,頭部已斷裂,碑陽有佛龕三層,額龕呈珪形,中刻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佛結跏趺坐于蓮臺上,圓形華蓋,菩薩、弟子足蹬蓮花,肋侍左右。中龕為方形,上部凸出成圓頂狀,佛結跏趺坐于須彌座上,華光四射,烈焰騰空似熾成光佛,肋侍六尊,有二龍口吐蓮花承托。下龕一佛四侍、佛桃形光頂,結跏趺坐,四侍蹬蓮花,上有二龍騰空護侍,下部刻左右金剛力士,底部平列六龕,刻托舉力士阿修羅,作擎天之意。碑陰有佛龕兩層,造像已毀,按殘痕似刻佛傳故事。龕下陰刻碑銘,隸書、有部分殘缺,其余碑身空隙處刻滿供養人姓名官職,上至太子侍官、太守將軍、下至……[詳細]
霸州龍泉禪寺
  龍泉禪寺座落在霸州市信安鎮中心,是歷史上有名的禪宗道場。始建于后漢遼世宗天祿九四七至九五○年,寺內有古井兩眼,出甘泉,可供十方之眾(縣志記),故得名龍泉,該寺即為龍泉寺。大殿乃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公元1982年七月河北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金大定三年“敕賜普照禪院”碑文記載:宋遼作戰時,楊延昭被困于口關(信安),恰逢大旱,宋營官兵飲水奇缺,唯有這兩口井水,取之不竭用之不盡,楊元帥大悅,軍心穩定,宋朝八賢王趙德芳聞之親臨視察,嘆曰天不滅宋,實乃龍泉也,遂派兵嚴守,爾后受之“御井”美稱。龍泉禪寺山門前有一座九龍壁,上雕有九條神龍,形態顏色各個不同,鮮活如真。寺前有門殿,左右有鐘鼓樓,中有大雄寶殿,后有念佛樓。寺的正門是一座三間綠琉璃剪邊歇山頂的門殿,因殿內塑天王像,……[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日本精品第一区 | 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拍 | 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 日本永久免费A∨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 亚洲欧美午夜不卡在线观看 |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