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懿榮紀念館AAA ![]() ![]() 王懿榮紀念館位于福山區城里街中心古建筑群里,共有三進院落,55間房屋,占地799平方米。其前身為福山著名畫家李程九的畫室“聽松齋”,是清末文人墨客-的場所。1927年,李程九將其捐給世界紅十字會作為福山分會會址。1984年,被煙臺市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0月中國發現甲骨文90周年之際,為紀念第一個發現甲骨文的愛國學者王懿榮的功績,山東省文物局、福山區人民政府利用該建筑群在家鄉為王懿榮先生建立了“王懿榮紀念館”。王懿榮,字正孺,又字廉生,官至國子監祭酒,清代著名的金石文字學家,甲骨文的發現者和愛國志士,曾在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時英勇抗敵,以身……[詳細] |
![]() | 濟寧人民公園·太白樓景區AAA ![]() ![]() 太白樓坐落在濟寧市城區古運河北岸,原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其居在酒樓前”,每天至此飲酒,揮灑文字,寫下了許多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賀蘭氏酒樓觀光,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并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為“太白酒樓”而聞名于世。宋、金、元時期對酒樓均依貌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在重建“太白酒樓”時,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移遷于南城墻上,并將“酒”字去掉,名為“太白樓”,后于明……[詳細] |
![]() | 坦埠中山寺AAA ![]() 中山寺位于蒙陰縣坦埠鎮,年代為唐至中華民國,類別為古建筑。中山寺是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青島康有為故居AAA ![]() ![]() 康有為故居,位于青島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始建于1899年,三層德式磚木結構建筑,為德占時期總督府要員官邸。1924年康有為先生購買此房作為寓所,直至1927年3月病逝于此,現為山東省重點保護。康有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先生長期-海外,辛亥革命后方得以回國。1917年他第二次來青島時,市政當局安排他在此下塌,先生對此處十分滿意,于次年購買并進行改進裝修。嗣后先生在此會見文化要員,潛心研討書藝,因此故居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青島市對故居的維修十分重視,1986年曾作過維修并對外開放,其時86歲高齡的康有為弟子劉海栗來青時,親筆為康有為故居題詞,并為康有為墓撰寫了碑文。2000年……[詳細] |
![]() | 王羲之故居AAA ![]() ![]() 王羲之故居是國家3A級旅游區,位于臨沂市區洗硯池街中段,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為紀念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而建。2003年,為紀念王羲之誕辰1700周年,0臨沂市委、市政府投資6700萬元對故居進行了擴建,整修后的王羲之故居占地面積80畝,除了保持原有風貌,又新辟了一些景點。故居四面青墻環繞,綠樹如蔭,園內溪水潺潺,垂柳依依,翠竹滴翠,錦魚游泳,目前,故居內有硯池懷古、鵝池水暖、曲水流觴、圣光普照、曬書臺、五賢祠等景區、景點。各類旅游設施齊全完備,服務質量一流,是中國書法尋根之旅的絕佳去處。地址: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1號類型:名人故居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電話:0539-82263……[詳細] |
![]() | 汶上關帝廟AAA ![]() 汶上縣關帝廟,位于汶上縣尚書路。距濟寧市區40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元代風格建筑群體。據廟碑記載,元代中葉,該地久旱無雨,黎民百姓祈求關帝顯靈,普降甘露,自愿捐資修建關帝廟。從明代兵部尚書路迎開始,直到清朝同治年間,多次重修。1986年省文物部門撥專款對大殿進行了維修,恢復了昔日的廟貌。關帝廟坐北向南,由廟門、正殿、兩廡、寢殿、戲樓等組成。正殿為主體建筑,三開間,東西闊13.4米,南北進深9.2米,高8米,歇山式建筑,單檐,頂覆琉璃瓦,脊飾吻獸,磚砌墻體,整殿氣勢雄偉,給人一種古樸莊嚴之感。殿內塑有關羽、關平、周倉塑像,內墻遍飾壁畫。坐落于汶上縣南旺鎮汶河、運河交匯處。為表彰宋禮、白英創修南旺水利……[詳細] |
![]() |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AAA ![]() ![]() ![]()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是為紀念自第一次大革命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華東地區犧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大型紀念性建筑群,是宣傳和弘揚沂蒙精神的重要基地,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坐落在風景秀美、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商貿物流之都、濱水生態之城——山東省臨沂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由中國著名建筑史學家、建筑師梁思成先生主持設計,于1949年4月開始建設,初名“臨沂革命烈士陵園”,1986年10月,經民政部門批準改為今名,并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以來先后被中宣部、民政部、共青團中央、國動委等部委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詳細] |
![]() | 汶上文廟AAA ![]() 汶上文廟文廟亦稱圣廟、孔廟,位于汶上縣城內東隅,約始建于唐天寶年間(742年-756年),占地面積30畝,唐長慶四年(824年),縣令邢審容首葺。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孔子63代孫孔貞寧遷居汶上,且因曲阜長支64世衍圣公孔尚賢早殤無嗣,乃以汶上二支堂兄孔尚坦之長子胤植繼襲65世衍圣公之爵,并加賜居汶各支世襲太常寺、五經博士和六品官等官爵,品級均高于縣令。故明清二代不斷仿曲阜文廟形式予以修葺、擴建,形成了以大成殿為主體的龐大建筑群。今唯存大成殿、戟門、明倫堂、名宦鄉賢祠、節孝祠和元代《重修圣廟記》碑一通。1991年5月,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撥專款13萬元修葺大成殿,12月竣工。大……[詳細] |
![]() | 金鄉王杰紀念館AAA ![]() 王杰紀念館位于金鄉縣魚山鎮,年代為1968年。王杰紀念館占地69畝,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總高度16.8米,主體建筑由48根支柱支撐而起,寓意橫空出世,象征著英雄王杰撲向炸點英勇犧牲的瞬間。王杰紀念館館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親筆題寫。王杰,是與雷鋒齊名的時代英雄,是中華民族的好兒子,他為金鄉人民爭了光、添了彩,他是金鄉人民的驕傲。2013年10月10日,王杰紀念館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蚩尤陵旅游區AAA ![]() 蚩尤陵是以祭祀人文始祖蚩尤為核心的景區,位于陽谷縣十五里園鎮,是中華各族人民朝拜人文始祖蚩尤的圣地。蚩尤陵占地面積為206畝,分為祭祀區、陵寢區及文化展覽區三部分。祭祀區主要景點有陵門、蚩尤神像雕塑、祭祀廣場、祭祀臺、蚩尤寶殿等。陵寢區主要有楓林區、蚩尤碑亭、蚩尤墓葬和望樓等。展覽區主要有東夷文化展覽館、農耕文化展館等。蚩尤冢,在陽谷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東首。基部約50米見方,上部為半球形隆起。1974、1994、2006年分別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冢的高度為7.6米,其中地上部分高4.1米,地下部分高3.5米。最下層2.1米為大汶口文化(兼有少量仰韶文化),中間4米為龍山文化,最上層1.5米為漢……[詳細] |
![]() | 馬陵山遺址AAA ![]() 馬陵山遺址位于縣城東南約20公里,紅花鄉大尚莊村東1000米的馬陵山西坡,東臨黑龍潭水庫,再向東即為江蘇省東海縣境。1982年10月首次發現并試掘,1983年6—7月省考古所派員對包括黑龍潭細石器遺址在內的馬陵山地區專題踏查(發現細石器點40處),1984年10—1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發掘。依發掘所見剖面自上而下可分為三層:上層為黑灰色或深灰色砂質粘土,內含細石器,中層為灰色砂質粘土,見有舊石器和象、犀牛的化石,下層為紅黃色粘土,含哺乳動物化石碎片。遺址的主要文化遺物為細石器,主要類型為典型的船底形石核、楔狀石核、錐狀石核、端刃刮削器、鏃、雕刻器、尖狀器等,全部用壓制法或間接打擊……[詳細] |
![]() | 中共曲泗工委于1938年3月由錢杰東、喬海秋同志在泗水縣楊柳鎮小顏廟村錢杰東家中成立。中共曲泗工委舊址紀念館(錢杰東烈士故居)始建于80年代中期,2000年被中國文化扶貧委命名為“萬村書庫扶貧工程”,其中征集了2000余冊(件)黨史、藏書和紀念文物,2003年9月免費開館。2007年被授予“濟寧市第二批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被評為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濟寧市黨史教育基地、第二批山東省黨史教育基地。目前,中共曲泗工委舊址(錢杰東烈士故居)有管理人員4人,講解員2人,建立了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值班制度,紀念館除錢杰東烈士故居外,還建設2個展室和1個圖書館,設有“……[詳細] |
![]() | 雷神廟戰斗遺址分為東西兩個大院,西院為花園,史稱為范園,是金朝寧海州學正范懌的花園。范懌,字壽卿,一字明叔,金朝進士,殿試及第,大定年間任寧海州學正。園內原有玄都宮,又名玄都觀、花園觀,1936年版《牟平縣志》載:“玄都觀,在縣南二里范園中。原系范懌花園,范與馬鈺友善,又嘗與王重陽會于此,逐施為鈺庵,鈺歿,邱長春繼之,廣為玄都觀,及長春應召,奉旨改為宮”。范園內“奇葩異果,藤架芳叢,靡不可人,最為嘉處,有亭翼然,號曰怡老”,明清以降,此處均被列為牟平十大景之一,稱為“范園春曉”;東院為廟舍,由正殿、南廳及東西兩廂組成一對稱式四合院,正殿座北朝南,自東向西由三清殿、岳王廟、雷神廟組成。兩院總長(……[詳細] |
![]() | 當利故城位于萊州市沙河鎮路旺侯家村西。東北距萊州城區約20公里。城址位于萊州市西南地區近海平原上,城址東約1公里處,有一條季節性小河自東南向西北匯入珍珠河后入海,城址東臨侯家村的民房;南約2.5公里處,大沙河由東南向西北流入萊州灣;西北約2公里處為煙濰公路;面北距海不足10公里。1957年、1981年,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煙臺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煙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利,西漢時所置縣,與掖縣同屬東萊郡,東萊郡治于掖縣,東萊郡領17縣,其中,掖縣、當利、陽樂、陽石、臨朐、曲成在今萊州市境內。東漢時,東萊郡治移……[詳細] |
![]() | 馬鞍山位于淄川區太河鎮的淄河片區,因其形似馬鞍而得名,主峰海拔618米,總面積25.6平方公里,是集歷史文化、革命傳統教育和自然風光于一體的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基礎設施功能完備。為緬懷抗日先烈,激發子孫后代的愛國主義熱情,發揮其愛國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太河鎮在馬鞍山紀念碑南修建了革命烈士祠堂,里面陳列著205名革命烈士的靈牌,展示了馬鞍山抗日保衛戰的英雄氣概和不朽功績。在馬鞍山西峰下修建了馬鞍山抗戰紀念館和紀念碑,總建筑面積400平方米,上下兩層環廊式建筑;紀念碑呈“三八式步槍”狀,高11.9米,象征著1942年11月9日發生的馬鞍山抗日保衛戰,原政治局委員、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上將為馬鞍……[詳細] |
![]() | 張顏山舊宅位于煙臺市牟平區寧海街道辦事處邵家塂村中,東經121°36ˊ,北緯37°24ˊ,東距沁水河約800米,東南距端午山約1200米。舊宅始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現存上下兩個大院,座北朝南,共有房屋110間,占地3280平方米。張顏山舊宅上院,為東西相連的兩座二進式四合院,東院為好樸堂,西院為存古堂,各有房屋22間。兩院的建筑風格、結構、材料、樣式完全相同,均為硬山、陰陽合瓦頂、梁架結構。院內南廳7間,東2間為門房,門房西1間為過道大門,大門有內外兩道,外門為雙扇推拉式鐵柵欄門,門上飾有鐵藝;內門為雙扇實榻木門,眉子的花牙子透雕花草圖案,上鑲3塊走馬板,中間一塊上刻圓形圖案;青石門枕,上有……[詳細] |
![]() | 臨清民居位于臨清市城區運河沿岸。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清民居包括冀家大院、朱家大院、汪家大院、趙家大院等眾多民居。大部分為明、清時期建筑。冀家大院位于臨清市青年街道辦事處前關街77、78、86號。明洪武十五年(1382)冀天儀遷調山東兗州護衛,二十一年(1388)改調平山衛臨清千戶所,舉家由山西平陽府岳陽縣遷居臨清居地,開始置買土地,大興土木。景泰二年(1451)、嘉靖、萬歷間陸續增建附屬建筑。到清嘉慶年間,武德騎尉冀輝再次擴修,使大家宅第初顯風采,功能逐漸完備。至道光初,冀家大院居地已達二萬多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間。解放后數度破壞拆毀。現存建筑占地一萬多平方米,主院仍存兩進,南跨院存一進,北……[詳細] |
![]() | 麒麟臺,亦名獲麟臺,古稱獲麟古冢,地處巨野城東七公里——今麒麟鎮陳胡莊以東、后馮橋以北大洼內,為縣級名勝古跡重點保護單位。此臺為魯哀公“西狩獲麟”處,東西長73米,南北寬52米,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這原有唐代石碑數座,由于年湮日久,已遭毀壞。明嘉靖十四年,濟寧州通判張九胥重修麒麟碑一座,立于曹濟公路旁,碑下自的冢字及年代署名至今尚存。“西狩獲麟”聞名全國,一些州、縣、鄉、村地名如唐代的麟州,巨野以東的嘉祥縣,巨野城東的獲麟保(鄉)、獲麟集等,皆以此命名。“西狩獲麟”發生在春秋末期魯國西境大野澤地。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首先見于戰國成書的我國最早的一部編年史《春秋》:戰國史學家公羊高撰寫的《公……[詳細] |
![]() | 大通宮,位于城子村北,墨水河西岸高埠處。大通宮,俗稱石橋廟。曾名玉皇閣,明萬歷版《萊州府志》卷四載有:“玉皇閣在縣治南三十里”。始建年代不詳,民間傳說為唐代建,袁天罡與李淳風選址。袁天罡、李淳風在唐代確有其人。袁天罡為成都人,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李淳風岐州雍縣人,明天文歷法,著有《法象志》。他們二人是否到過城陽,未見史籍記載。但石橋廟所處的位置,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勘輿學說,因此,數百年來香火不斷。石橋廟右殿堂三座,南北排列,均系轉木結構。正殿是傳統的宮殿式建筑,斗拱飛檐,下有石柱四根。殿宇上蓋青色小瓦,脊上有俗稱天狗、飛龍、神上神等飾物。正殿名玉皇殿,祀昊天奎厥至……[詳細] |
![]() | 鳳凰臺鳳凰臺位于濟寧西郊,運河北畔,327國道南側。鳳凰臺所在的任城區南張鎮,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早在商周時期這里即可見中華文明之光。據考古調查發現,在鳳凰臺遺址上,十幾米高的土層堆積中,蘊藏著豐厚的古代遺存,底層屬“龍山文化”的遺跡,中層為商周文化遺址。1985年鳳凰臺遺跡被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領隊培訓班在此進行了實地考古發掘,出土近300件文物,現存于省考古所內。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鳳凰臺”又名“風化臺”,為鳳姓教化之臺,是遠古時期的先民祭祀太昊伏羲的地方。經近代專家考證,確定為“太昊祭祀臺”。伏羲又稱太昊,自封為風姓……[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