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旅游

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廟兒坪遺址 位于靜寧縣李店鄉王家溝村西300米。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與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1986年調查。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有灰坑、窯址、白灰面居址和墓葬。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泥質紅陶、橙黃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飾附加堆紋,彩陶飾帶紋、水波紋、弧線三角紋,器形有瓶、缽、碗;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夾砂紅褐、灰陶片,飾繩紋、籃紋,器形有罐、鬲、瓶。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與齊家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銅場溝銅礦址位于華亭縣麻庵鄉三角城村銅場溝內。是一處開采銅礦石的礦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分礦址和料場兩部分,原有露天礦坑20口,礦井1口。井呈方形,邊長1、深2米。附近有3處礦石、煉渣堆積場,溝內有冶煉殘渣。采集有石臼和青花、黑釉瓷碗、碟殘片。據《宋史》記載:“慶歷年間,陜西都轉運使張奎,採儀州竹尖嶺之銅鑄錢”系指該礦。礦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宋代隴東的經濟發展和手工業狀況有重要價值。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100米。……[詳細]
  長溝墓群位于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劉堡鄉杜家村東北300米處,南以長溝為界,北以瓦窯溝為界,東到山頂,西臨張華公里。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發現墓葬30余座,其中大多數被盜,墓葬填土大多粗夯,最小的墓葬底邊約為1米,最大墓葬底邊約為8米,在盜洞口散見大量得繩紋灰陶片,在編號M2的墓葬的到洞口有人的頭骨、股骨,動物的牙齒、鏟足鬲及漆皮。在發現得30余座墓葬中,有2座積炭墓。積炭厚約30厘米。此墓群的年代約為戰國晚期。……[詳細]
  臨洮文廟大成殿位于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東大街臨洮農校院內,清同治十三年(1874)重修。坐北朝南,建在長、寬各15.3米的方形臺基上,占地面積234.09平方米,建筑面積164.4平方米,歇山頂,面闊三間13.7米,進深二間9.85米,前出廊。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2015年被定西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大殿臺明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0米。……[詳細]
  寺坪遺址位于渭源縣路園鎮雙輪磨村南300米。內涵分屬馬家窯和齊家兩種文化。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3--2米,斷面暴露有灰層。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泥質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器表素面或飾有黑彩勾葉圓點紋、黑色豎條紋、帶紋、旋渦紋,可辨器形有彩陶雙耳罐、缽、盆、尖底瓶等;另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可辨器形有深腹罐、單、雙耳大口罐、鬲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向明西坪遺址位于涇川縣王村鄉向明村西南10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齊家文化及周代遺物共存的遺址。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采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陶片為泥質和夾砂桔紅陶,器表素面或飾繩紋,彩陶飾弧線三角紋、圓點紋、鳥紋,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盆、缽;齊家文化陶片為夾砂紅褐陶,飾附加堆紋、籃紋,器形有侈口罐、高領雙耳罐、鬲;另有周代泥質灰陶,飾繩紋,器形有鬲、罐。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與齊家文化的關系和周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安家莊城址位于張掖市甘州區上秦鎮安家莊村,為明代軍事防御城堡,清代沿用,民國時廢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22米,南北寬101米,面積1.2322萬平方米。城由黃土夯筑而成,夯層厚0.08—0.12米,四角建角墩,東、西、北三面墻外各筑馬面1座,坐西朝東,門開東墻正中,門外建半圓形甕城,甕城門開南側,墻外中部建馬面1座,東側4米處建方形土墩1座。城外有護城河環繞,現仍有河水流淌。2010年被甘州區人民政府重新公布為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甕城城墻最東端以東30米,南至南城墻外側以南30米,西至西城墻外側以西30米,北至北城墻……[詳細]
  過會臺遺址位于張掖市山丹縣大馬營鎮花寨樓莊村。遺址東西長250米,南北寬350米,面積8.75萬平方米。地表散落有紅陶片殘塊和石器,周邊斷崖有堆積豐富的文化層,厚3—5米,夾有紅陶片、獸骨、石器等,采集有磨制石器、彩陶片。2012年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試掘,出土夾砂素面弧腹平底陶罐和平底陶缽。該遺址對全面認識和研究河西地區青銅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及文化分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2010年被山丹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遺址基準點為基點,向東延伸200米,向南延伸300米,向西延伸200米,向北延伸300米……[詳細]
  吳家溝遺址位于平涼市莊浪縣朱店鎮吳溝村。北至秦隴公路,南至鳳頭嘴,東至吊溝,西至張家溝,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1000米,分布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地表暴露灰坑、白灰面居址、土坑墓、磚室墓等。2004年在該遺址內發現三座戰國時期土坑墓,出土文物以青銅器和玉器為主,另外在該遺址還發現10余座漢代磚室墓,保存狀況較差。吳家溝遺址范圍廣,文化內涵豐富,遺址分布比較集中,是兼有仰韶文化、戰國、漢代時期聚落遺址和墓群的重要遺存。……[詳細]
  黎氏民居位于隴南市康縣白楊鄉金釵峪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1),占地面積707.2平方米,建筑面積577平方米,是一座天井式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合理,結構精巧,門窗雕有花鳥人物等圖案,門庭上有匾額“樹德務滋”,落款為清道光二十年黎氏民居為研究清代隴南民居建筑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建造工藝及特點。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院墻外側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3米。……[詳細]
  建溝石佛群位于華亭縣河西鄉建溝村西北1.6公里。均系佛寺遺存,始建于金元時代。分布在建溝村的劉家溝和易家溝。劉家溝現存一佛二菩薩石造像一尊。通高1.7--1.8米。一佛一菩薩頸部斷裂,另一菩薩手部斷裂。易家溝另有造像15尊,除一佛一菩薩外,東西兩邊為12尊羅漢像,高0.55--0.9米,頭部多斷裂,現遷于朝陽宮舊址內。造像均雕鑿精細,人物面部形態、服飾有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特征。對研究古代漢族和少數民族關系以及文化藝術發展史等都有重要價值。……[詳細]
  顯教寺和雷壇位于永登縣連城鎮連城村內。始建于明永樂九年(1411年)。原占地面積1325平方米,現存115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中軸線上原有山門、金剛殿、大殿和兩側僧房等建筑。今僅存大殿1座,面寬三間,進深4.5米,歇山頂,重昂五踩斗拱,內為八角形藻井,天花板繪有佛像、花瓣紋圖案。1984年在天花板內發現有明、清唐卡99件及許多散亂的藏文佛經。僧房五間,每間面闊2.5米,進深3米。保存較好,對研究我省明清建筑的特征和建筑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付家門遺址位于武山縣馬力鎮付家門村南100米。是一處多種文化共存的大型遺址。面積約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2--2米,暴露有白灰居住面、灰坑和墓葬。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網紋、弧線紋、圓點紋彩陶片和泥質褐紋紅陶瓶、罐、盆、碗殘片等;齊家文化泥質、夾砂紅陶片,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錐刺紋,器形有折腹罐、單耳罐、雙耳鬲及石刀、石鏟、陶紡輪、石斧等。另外還有辛店文化夾砂灰陶罐。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有重要價值。……[詳細]
  西武當瓷窯址位于張掖市甘州區安陽灘鄉西武當村北50米。是一處燒制瓷器的窯址遺存。面積約200萬平方米。暴露窯址14座,分布于山梁兩側,南北向排列。窯已坍塌,僅存部分火燒痕、紅燒土、結釉殘跡,結構和形制均不清。窯址周圍堆積大量爐灰、爐渣,地表遺存大量黑釉、白釉、青花、豆綠釉瓷片,器形有碗、盤、碟、罐、盆、缽、杯、壺、燈等,胎質、釉片及制作均較粗糙。系民間瓷窯。窯址保存較差,但遺物豐富。對研究河西手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狀況及技術有重要價值。 ……[詳細]
  水家窯遺址位于渭源縣上灣鎮水家窯村南50米。內涵分屬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與齊家文化。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3米。采集有: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泥質橙黃陶片,彩陶紋器表素面或飾有黑彩或黑、紅彩的網格紋、鋸齒紋、四大圓圈紋,可辨器形有雙耳罐、盆、缽等;齊家文化夾砂和泥質紅陶片,器表素面或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可辨器形有鬲、豆、高領罐、單大耳罐等。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半山類型的特征和齊家文化的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古城位于榆中縣夏官營鎮上堡子村西北500米。面積約9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邊長350米,墻垣夯土版筑,殘高4--10米,基寬8--12米,頂寬2--4米,夯層厚0.08--0.16米。城東、南、西三面外有壕溝,寬30米,深10米。西、北、南辟門,西門外有甕城,南北長30米,東西寬20米,南門外甕城東西長40米,南北寬25米。地面采集有宋代釉陶片和瓷片。此城疑為西秦的國都--勇士城廢址。城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城建史和榆中地方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晉家坪遺址位于漳縣新寺鎮晉家坪村北600米。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和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陶窯等。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遺存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寬帶紋、曲線紋、同心圓紋、弧線三角紋,器形有瓶、缽、盆等;齊家文化泥質紅陶和夾砂紅、灰陶片,飾籃紋、繩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豆、折肩罐、雙耳大口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和齊家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觀兒下遺址位于武山縣郭槐鄉觀兒下村西北30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與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面積約1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1米,暴露有灰坑、灶坑、墓葬和白灰居住面。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勾葉紋、弧線三角紋彩陶片及泥質、夾砂細繩紋紅陶片,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卷沿曲腹盆、圜底缽等。另有齊家文化幾何紋彩陶片、泥質和夾砂繩紋、籃紋、劃紋紅、灰陶片及石斧、石刀、研磨器遺物。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徐家坪-岳家坪遺址位于漳縣城關鎮徐家坪村西北200米 。是一處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和齊家文化共存的遺址。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不詳,斷面暴露有白灰面居址。采集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遺存的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片,彩陶紋飾有黑彩平行帶紋、弧線三角紋、圓點紋,器形有罐、鼓腹罐、缽、尖底瓶、壺等;齊家文化夾砂紅、灰陶和泥質紅陶片,飾繩紋、籃紋、附加堆紋,器形有折肩高領罐、雙大耳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和齊家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大嘴梁遺址位于平涼市莊浪縣岳堡鄉岳堡村大嘴梁。東至南佛寺,西至崖岔嘴,南至大嘴梁山頂,北至南灣、簸箕灣。遺址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400米,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遺址依山勢分布,平面大體呈三角形。遺址斷崖上暴露灰坑、灶坑、白灰面房址,紅燒土及白灰窯等。采集有細泥紅陶片、黃陶片、夾砂紅陶片及大量仰韶文化中期至晚期彩陶片,從采集標本分析,本遺址屬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大嘴梁遺址文化內涵豐富,保存現狀較好,在同類遺址中具有典型性。……[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无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亚洲春色欧美激情 | 制服丝袜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色 |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