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鎮江市 > 丹陽市旅游

丹陽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是第二代核心領導人鄧小平同志戰斗-過的地方,作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自98年開館以來,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已累計接待參觀者20多萬人次,尤其是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和紀念抗戰勝利六十周年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年接待人數達6萬人之多。目前,丹陽市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已成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為了更好地發揮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對全社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作用,總前委舊址紀念館進行了全面修繕改建。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坐落于丹陽市內城河路寶塔弄5號(原戴家花園)。包括舊址和紀念館兩個部分,占地1344平方米。為二層樓房。現舊址按當年的原……[詳細]
  金家村陵墓石刻:位于丹陽后巷鎮建山金家村。從景安陵旁邊的路一直向北,大約5公里,是一丁字路口,左轉約600米,在路的左邊就是金家村。開車進入村里,找個空地停車。一直向南走,有一片大的田地,四周被圍著,順著田壟,走到最南端,石刻就在那里。這個石刻比較難找,因為田地地勢低洼,四面地勢都比這里高,所以在外面根本看不見。朱偰考察丹陽的南朝石刻,把這里漏掉了,可見多么難找啊。因此《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里沒有此處的照片,也無法比較這個石刻的磨損變化。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江蘇分冊》,文物部門1977年4月將沉于水塘和土中的天祿、麒麟提升安放。東為天祿長2.38米,高2.25米,頸高1.2米,體圍2米,頭已……[詳細]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坐落在丹陽市云陽鎮前艾田家村南400米處。蕭賾,齊高帝蕭道成的長子,繼蕭道成即皇帝位,改元永明。蕭賾是齊朝第二代皇帝。于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卒,謚武皇帝,九月丙寅葬景安陵。《齊書》載:“永明十一年七月上不豫,戊寅大漸,詔曰‘陵墓萬世所宅,意常根休安陵(指武帝后陵)未稱,今可用東三處地最東邊以葬我,名為景安陵’。是日上崩,九月丙寅葬景安陵”。陵南向,已平。陵前存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天祿身長3.15米、高2.8米、頸高1.55米、體圍3米,其造型、雕飾,以及神情動態均與蕭承之陵前的天祿相似,如出一人之手工。麒麟四足已失,風化剝蝕嚴重,身長2.7米、殘高2.2米……[詳細]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位于丹陽市云陽鎮荊林三城巷劉家莊附近,南距其父梁文帝建陵約360米,北毗其子蕭綱莊陵。陵東向,三座陵墓由南向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這是齊梁皇帝死后喪葬制度的習俗。蕭衍(464—549年),是南朝梁代的建立者,曾任齊雍州刺史,鎮守襄陽,后乘齊內亂,于公元502年起兵奪取帝位,改元天監。太清三年(549年)被侯景幽死,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高祖,葬修陵。此陵為梁武帝及郗后的合葬陵寢。郗后諱徽,武帝為雍州刺史時殂,年32歲,歸葬東城里山(即今三城巷北)。此陵臨近古有皇業寺,后改名戒珠院。據元至順《鎮江志》載:“丹陽皇業寺,今為戒珠院,父老相傳。梁武帝之陵墓在其下。”蕭衍是梁代的開國……[詳細]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位于丹陽市荊林鄉三城巷之東北。處于齊明帝蕭鸞興安陵與梁武帝修陵之間。蕭順之,系齊高帝蕭道成之族弟,未即帝位。天監元年(520)閏四月被追尊為文皇帝,廟號為太祖,陵曰建陵。陵東向,已平。陵前存石刻有石獸、方形石礎、神道柱、石龜趺各一對。石獸,南為麒麟,北為天祿。麒麟獨角已殘,四足缺失。身長3.05米,殘高2米,頸高1.25米,體圍2.7米,天祿雙角四足已失,身長3.1米,殘高2.3米,頸高1.5米,體圍2.76米。兩獸均昂首突胸。麒麟上顎已殘,頷下長須蔓卷,垂至胸際,兩翼微向上,翼面雕飾與他墓者大體相類,唯翼的細鱗中飾有五瓣小花,獸之背脊作通貫首尾連珠狀紋飾。方形柱礎石二,位于……[詳細]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位于丹陽市荊林鄉三城鄉劉家莊附近,其南60米處為梁武帝蕭衍修陵。蕭綱系粱武帝之子,太清三年(549)五月梁武帝卒,蕭綱即位,于大寶二年為侯景所害。次年,元帝蕭繹尊為簡文帝,廟號太宗,葬于莊陵。陵向東,已平。陵前有蕭港,可通陵口鎮運河。陵前神道存石獸天祿一,北向,僅存前軀及左前足,身高3.16米,左前足五爪上張,足之下連接石板殘部,厚0.26米,有雙翼,伸頸昂首,翼膊上方有兩片羽翅向前翹起。有別于其他齊粱石獸。口角邊有茸毛,垂胸長須及翼部紋飾與齊明帝蕭鸞興安陵前石獸相似,頗富裝飾意味。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刻南朝(551年)丹陽……[詳細]
  陵口陵墓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陵口陵墓石刻南朝丹陽縣陵口1988年作為“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口石刻  丹陽陵口鎮東有一對高大的石麒麟,此處就是南朝齊,梁兩代陵區的總門戶,稱為齊梁陵口。陵口現在僅存一對殘損的石麒麟,東為雙角天祿,西為獨角麒麟。兩只石獸相距約百米,中間隔著一條小河。陵口石刻為現存體積最大的南朝陵墓石獸,長、高度均達到4米,寬約2米,總重量約為30噸。兩座石獸腿部均已殘損,現在用石塊支撐著。頭部也有不同程度殘損,天祿的頭部曾經用石料補修過。從陵口石刻的雕刻風格來看,與齊明帝蕭鸞興安陵石刻的風格很象,高大飽滿,頸……[詳細]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石刻,是南朝齊明帝蕭鸞與敬皇后合葬陵。在丹陽市云陽鎮荊林三城巷東北0.5公里,北距梁文帝建陵約60米。齊明帝蕭鸞是蕭道生的兒子,齊高祖蕭道成的侄子。建武五年(498年)7月卒,葬于興安陵。陵東向,已平。陵前存有石獸一對,南為麒麟,北為天祿。兩獸間,隔有一道小河溝。天祿殘存部分前驅。麒麟四足全失,獨角已殘,身長3.02米,殘高2.70米,頸高1.35米,腰圍2.78米;獸身雄健,頸項短肥,頭上昂,頜下有垂胸長須,大翼由4小翼組成,其形與胸前長毛渾然一體,由頭至尾調飾為連珠,口角有齒狀茸毛,1957年南獸麒麟扶正入座。1982年冬將天祿殘軀部分從深埋的地下發掘出來,向東北方向平行移……[詳細]
  獅子山土墩墓群位于丹陽司徒鎮甸頭村,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180米,占地面積約45000平方米。山體與四周分界明顯,一看就像是人工的杰作。獅子山土墩墓群是個高規格的古代墓葬,獅子山這兒還能看到獅子的兩個眼睛和繡球,獅子山的西北面不遠處就是兩個土墩墓——秦角墩土墩墓,這是獅子山的眼睛;再往前還有窯墳墩土墩墓,這是繡球。現存的秦角墩土墩墓墩體上長滿松樹,高出地表約6米。秦角墩土墩墓原本有兩個墩,幾年前修路破壞了一個墩,現在仍然能看到道路在靠近秦角墩土墩墓的地方有個明顯隆起的弧度。當時修路的時候,看到這個地方的土與其他地方的泥土顏色不一樣,是黑色的,考慮到可能有墓葬,就沒有再往下挖。因此,非常可……[詳細]
  延陵季子碑位于丹陽市九里鎮南街北端,季子名札,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子,曾封于延陵,傳說延陵九里季子廟后有季子墓,碑立于廟前。廟已毀。碑圓首,高2.45米,寬1.06米,厚0.12米。碑文為“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兩行10字,篆書陰刻,傳為孔子所書。碑下部有唐大歷十四年(779)蕭定重刻,張從申題字20行,每行5字,今左6行因石破損字無存。每行最下兩字在1980年10月扶正入座時嵌入碑座。在碑文兩旁空白處刻有唐建中元年(780)八月樹碑,建堂,及唐貞元三年(787)、宋元祐元年(1086)、明正德四年(1509)、嘉靖六年(1527)五處款識,字跡已不清晰。碑陰刻“改修吳延陵季子廟記”篆額及蕭定撰、……[詳細]
  爛石隴南朝佚名墓石刻位于丹陽的南朝石刻在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中國文物地圖集·江蘇分冊》卻沒有把爛石隴南朝佚名墓石刻列入全國重點,而是省級文物。石刻共有兩個,一南一北,隔著一條土路對峙。南側的損壞嚴重,只剩下軀體下側的部分石塊,而北側比較完整,但是風化嚴重,要仔細辨認,才可以看清局部花紋。據《丹陽縣志》記載:墓今已平。墓前有2尊石辟邪,南北對列。南辟邪現已碎,北辟邪較完好。形似獅,身長1.58米,高1.54米,頸高0.75米,體圍1.7米。張口吐舌,作蹲踞狀,其形態為南朝石刻中所僅見。1977年5月提升入座。此墓有齊廢帝海陵王蕭昭文墓之說。(日)曾布川寬《六朝帝陵》:爛石……[詳細]
  “開泰橋”位于丹陽市城區南門外大街,橫跨于東西向的西門運河上,“開泰橋”又名“草堰橋”,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90年左右)。為花崗巖石質單孔石拱橋,橫縱聯鎖式砌置,高10米、長45米、寬9.5米,橋拱部兩側有“開泰橋”三字,橋體東西明柱各有對聯一副,東側為“束京口潮流,百尺虹腰,高踞迎春以上;枕曲阿塔影,千層雁齒,迤趨萃秀而東”。西側為:“橫波激石,峙并雄關,搖揖鳳凰山秀;堰水長虹,跨當孔道,旁通香草河流”。橋面除橫狀階梯石階外,中心線上有豎砌條石路,以便獨輪車通過。“開泰橋”下方的西門運河,是明萬歷16年(1588)將丹陽縣城西、南城壕拓寬浚深后而成的京杭大運河古河道,從明萬歷16年開始,往……[詳細]
  季河橋位于延陵鎮九里村季子廟南大門,又名奈何橋,現座下的九里大塘原為元、明、清時期的香草河故道,季河橋始建于元至正2年(1342),當時由僧法安募建。明景泰2年(1451)改建為石拱橋,位于當時的季子廟南門之首。季河橋橋體為青白石石質,單孔石拱橋,縱聯分節并列砌置,南北向,高6.18米,長22.3米,寬5.5米。拱橋兩側龍門石上各刻有“季河橋”三字,拱角獅面雕塑為省內罕見。季河橋完整第體現了明代江南石拱橋的工藝特色,古樸典雅,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91年被丹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丹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鎮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鎮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19日,江……[詳細]
  銅鐘位于丹陽市人民公園內,該鐘鑄于唐代中和(883年)三年。原懸掛于丹陽市西門朝陽寺寺內,寺早毀,現移置于人民公園內,1983年建鐘亭保護。鐘高1.95米,侈口徑1.41米,厚0.11米。截面為圓形,唇六曲,口沿鑄以寬部,鐘體表黑綠色,分三段澆鑄的痕跡仍清晰可見。凸弦紋和豎向線條將鐘體劃分成八部分,腰箍上下各四,鐘紐為相背連體雙龍。即傳說中所謂龍之第五子蒲牢的形象,鐘銘文記載了丹陽朝陽寺銅鐘于唐中和三平由信女五十四娘捐資首鑄造,重約5500斤,現經測3012.5公斤。該銅鐘是全國極少數存在的唐代銅鐘,而且體量巨大,紋飾優美,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詳細]
  丹陽唐中和銅鐘中和銅鐘原系丹陽城內南大街普寧寺法物。中和銅鐘高2.14米,厚0.11米,口徑1.41米。口沿鑄以寬廓,唇六曲,鐘體黑幼綠,分三段澆鑄,痕跡清晰;凸鑄旋紋和豎向線條將鐘體分成八個部分,腰箍上下各四,內鑄矩形和梯形幾何紋樣,布圖簡樸大方,鐘鈕造型為連體雙龍,頭上長有雙角,長舌下垂于鐘頂又微微上卷,身披鱗甲,四足撐立,生動逼真。大鐘銘文稱:“銅鐘重五千五百斤,信女王十四娘捐款鑄造”。據銘文可知,大鐘鑄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中和銅鐘根據現代技術實稱結果為重6025斤,這為研究唐代與現代衡器比率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數據。現存于丹陽人民公園。……[詳細]
  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舊址原為民國時期界牌富戶姚德才、喬良成私宅,建于1935年,占地380平方米,建筑物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前后兩進,五開間二層樓房,東西兩邊由廂房連接,建筑面積620平方米,樓上過道、檻窗、隔扇用料考究,均為當地傳統樣式。1939年底到1940年7月,由陳毅、粟裕、譚震林領導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機關駐此,1940年7月新四軍主力北撤后,丹北、澄西兩個中心縣委于1940年10月合并,組成中共京(寧)滬線路北特委。1991年7月31日,丹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8月7日公布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爛石弄南朝佚名墓石刻位于丹陽市后巷鎮建山行政村。兩獸間距19米,南北相對列,南辟邪已破壞嚴重,只余身體,北面邪身長1.58米,高1354米,頸高0.75米,體圍1.70米,張口伸舌,半蹲踞狀。1977年石辟邪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該石刻是丹陽南朝陵墓石刻其中之一,丹陽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漢、下啟隋唐,與同時代的北朝石窟寺藝術遙相輝映。在中國石雕藝術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于研究南朝政治史、經濟史、建筑史、藝術史有著重要的價值。據專家考證推測可能是齊前廢帝郁林王蕭昭業的陵墓石刻。……[詳細]
  賀甲戰斗舊址位于丹陽市延陵鎮行宮五星行政村賀甲自然村。舊址原為賀甲祠堂,始建于民國初年。兩進一院三開間,進深8.1米,面闊11.5米,進深8.1米。建筑分布面積約234.6平方米。硬山式磚木結構。1939年11月8日,新四軍一支隊0-團,新六團和丹陽獨立支隊,在賀甲村附近,與日軍激戰二天一夜,殲滅日寇168名,粉碎了敵人的掃蕩,取得重大勝利。新四軍新六團政治處主任劉震英、三營營長劉五村等英雄健兒犧牲。該舊址于2003年進行過修繕工程。賀甲戰斗是新四軍在蘇南抗日戰爭中,殺敵較多,規模較大的一次戰斗,賀甲戰斗舊址有著重要的歷史紀念價值。……[詳細]
  總前委舊址原為民國時期戴則均私人住宅,俗稱“戴家花園”建于1934年。1949年2月24日,總前委遷至丹陽,駐進“戴家花園”。總前委是中共中央在淮海戰役前線的代表機關,于1948年11月成立,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劉、陳、鄧為常委,鄧任書記。總前委負責領導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的行動,統籌淮海前線一切事宜。淮海戰役結束后,奉中央軍委1949年2月指示,繼續行使領導中原和華北地區的軍事和作戰職權,率領第二、第三和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進行渡江戰役。1949年5月3日、6日,總前委主要領導人陳毅、鄧小平分別從南京到丹陽,在“戴家花園”辦公和居住,指揮“京、滬、杭”戰役。5月26日上……[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综合精品自拍 | 日韩国产中文综合 | 日韩国产欧美制服中文 | 亚洲第一视频在线播放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和欧美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