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宜昌市旅游

宜昌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位于宜昌市秭歸縣鳳凰山,北枕高峽平湖,西和南依秭歸新縣城,東連三峽大壩,景區總面積33.3公頃,總投資3.3億元。2013年1月被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3年接待人數達108萬人次,其中外賓6萬多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00萬元。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內屈原祠原址在秭歸歸州城東五里的“屈原沱”處,唐代始建,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更名為“清烈公祠”。1976年7月,因葛洲壩水利工程興建,屈原祠遷建至歸州鎮向家坪,更名為“屈原祠”。2010年1月16日,三峽湖北庫區規模最大地面文物屈原祠竣工,屈原祠等24處古文物已全部復建完成,三峽湖北庫區文物……[詳細]
  鳴鳳西城墻是我縣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完整的古城垣,也是我省縣一級保存得較為完整的古城墻之一。現存城墻為南北走向,南起原縣木材公司,北至老客運站,全長600米,城門門洞高3.45米, 底寬3.6米,呈拱型,門洞處城墻8.4米, 高4.2米,“城墻外為青磚砌筑,內側則壘土圍城”。   鳴鳳城墻建于明成化二年至五年(1466-1469),距今已有530多年的歷史。初建時主要是為了設兵備御,至成化四年(1468),縣治從亭子山(今舊縣鎮)南遷于此,遂大規模筑城建鎮,取名“鳴鳳”。據史料記載,當時縣城“城墻砌以磚石,高一丈二尺,周八百余丈,設四門”,“筑雉堞環列,因河為池,門四,東景和……[詳細]
  萬里茶道五峰段。(1)五峰精制茶廠(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鐘嶺路3號)。保護范圍:自五峰精制茶廠文物本體墻基向外延伸,北抵鐘嶺路公路,東抵古潭路,南抵原漁洋關鎮小學,西抵王青俊民居墻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北延伸20米,向東延伸20米,向西延伸10米,向南延伸至下街街道。(2)漢陽橋(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曹家坪村八組)。保護范圍:自橋墩基向北河道上30米,向東南河道下30米,西距橋頭20米,東距橋頭10米。建設控制地帶:北南上下河道自保護范圍向外各延伸100米,橋頭東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50米,橋頭西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50米。(3)漢陽橋段古茶道(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詳細]
  南安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宜昌市遠安縣茅坪場鎮白云村黃茶院。1932~1933年間南安縣蘇維埃政府設于此。舊址原為曾積寨老屋,始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坐西南朝東北,磚土木結構,占地面積295平方米,建筑面積282.99平方米。1932年7月,紅三軍獨立師一部由政委盧冬生率領進入遠安黃茶院一帶駐扎。同年10月,師黨委決定以原荊當遠獨立團活動地區為基礎,實行跨地區聯合,在南(漳)(遠)安邊界的黃茶院組建“中共南安縣委”和“南安縣蘇維埃工農政府”及其相應的群團組織,縣政府機關設在黃茶院的曾積寨老屋中。在紅三軍獨立師的支持下,縣政府領導蘇區人民進行反“圍剿”斗爭,在南漳、遠安、當陽邊界縱橫出擊……[詳細]
  古夫甘氏老屋位于興山縣古夫鎮平水村三組板舍。該建筑當地稱為“星屋”,位于大嶺山腳下,周圍良田環繞,坐北朝南,該建筑面闊三間12.8米,進深三間,16.3米,占地面積220平方米,中為天井。磚木結構,屋面為小青瓦,兩側檐上有鴟吻,主體外墻為小青磚,內為板壁穿架梁。該建筑為自然條石、方石砌成的基礎,正面石基高1.6米,大門上有檐,兩側為格字窗,窗上也有白灰制作的檐,大門上檐下有兩方孔,孔中用磚制有“大吉”二字,窗門檐及老屋正檐及脊緣均繪有花草,且整個建筑用白灰粉刷。有七級打制條石壘砌的臺階進入大門,大門及兩邊門礅用石打制石礅,上有魚、馬、仙廟紋飾。大門正上有“舊學澤長”四字。穿過前廳進入天井,天井……[詳細]
  宜都紅茶廠是宜都市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宜都市陸城街道辦事處東風社區濱江大道47號,地處長江南岸。本體建筑由生產車間1棟、倉庫3棟、橋河碼頭集散倉庫2棟構成。總占地面積343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385平方米。生產車間及3棟倉庫建于1951年,均為紅(青)磚砌筑機瓦覆頂。1950年,中國茶葉公司在宜紅茶區設立“宜紅區收購處”,征用橋河巷9號、11號為毛紅茶碼頭集散倉庫。1951年,“中國茶葉公司宜都紅茶廠”成立,由國家貿易部基建處中南分處主持設計,建設生產車間及倉庫,并繼續征用橋河碼頭集散倉庫。宜都紅茶廠生產車間內到目前還保留著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宜紅茶精制設備生產線,形制完整,作為我國社……[詳細]
  舊縣巖屋群位于遠安縣境內沮河流域兩岸丹霞地貌的懸崖峭壁上,上游北起南襄城,下游南止石頭店,綿延63公里的陸相紅層陡壁上散布著眾多規模宏大的人工開鑿洞穴和巖屋,主要由遠安縣舊縣鎮觀東巖屋、泥水巖屋、洪家巖屋、董家巖屋、鹿苑寺巖屋、紅巖村巖屋、鳴鳳鎮九子溪巖屋、花林寺鎮片石山巖屋、三孔村三孔巖屋等9處巖屋群和一些零散巖屋共同組成,已探明188間。合稱為舊縣巖屋群。該巖屋群始鑿于明末清初,為先民避難棲身和疏財屯糧之所。清嘉慶、道光、咸豐年間,為避白蓮教滋擾,曾擴建增修達今規模。巖屋外壁現存1通“咸豐四年修”碑刻,4處巖刻銘文和內壁2處“咸豐二年”、“光緒買據”白灰題記等銘文題記為研究巖屋歷史沿革、功……[詳細]
  樂園公社舊址位于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榔坪鎮樂園村三組。該舊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覃祥官被譽為“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之父”。1966年,村醫覃祥官依托集體經濟的力量和毛澤東時代強大的合作文化氛圍,積極響應毛澤東同志“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的號召,率先在長陽樂園公社三大隊實行合作醫療,《人民時報》頭版報道,得到毛主席親筆批示,“樂園經驗”迅即在全國推廣。此后,長陽堅持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合作醫療制度,從未間斷。這種由農民自己創造的互助共濟的醫療保障制度,不僅是偉大的創舉,而且對構筑農村衛生防御體系發揮保障作用,對于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價值。現存建筑為干……[詳細]
  麻池革命舊址位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都鎮灣鎮麻池村,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邊根據地之一。1931年2月24日,中共長陽縣委根據湘鄂西特委的指示,成立“長陽縣蘇維埃政府”,地點設麻池,主席李金畬。長陽縣蘇維埃政府下設軍事、肅反、土地、財糧、經濟等辦事機構,現存中共長陽縣委舊址、長陽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長陽縣軍事委員會舊址、長陽縣婦女協會舊址。中共長陽縣委會舊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97.8平方米,為兩層土木結構建筑,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硬山頂。長陽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坐南朝北,磚木結構,占地面積366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硬山頂。長陽縣軍事委員會舊址,為兩層土木結構建筑,占地面積約150平方……[詳細]
  楊家河兵寨群。(1)李家寨(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楊家河村四組)。保護范圍:東至東寨門前20米,西至西寨門前50米,南至山寨懸崖邊,北至寨子圍墻邊。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東至東寨門前山腳與馬家寨交匯處,西向外100米,南、北至寨下山腳。(2)白馬寨(夷陵區黃花鎮楊家河村六組)。保護范圍:以白馬寨中心為基點,南、北兩面各向外延伸120米,東、西兩面各向外延伸50米。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外延伸,北起灰色塞山溝,東、西、南面以白馬塞自然山溝為界。(3)大寨(夷陵區黃花鎮楊家河村六組)。保護范圍:以寨門為基點,向北延伸至與白馬寨入0-匯處,向東、西延伸至大寨懸崖腳,向南延伸80米至大埡包……[詳細]
  新改荒路記摩崖石刻位于宜昌市五峰灣潭鎮茅莊村五組,石刻為清康熙癸酉年(1693)田舜年撰文刊刻。通高3.8米,寬2.4米,碑文方形外框為1.5*1.5米,石刻主題為“新改荒路記”。該石刻記載新改荒路的艱辛過程,并藉此闡述容陽(容美)肇宗起源及田舜年承緒以來擒叛、營建、料理、著說等業績,系由容美司大小官員九十余人同立,1800余字。刻文所記對于研究容美土司歷史具有文獻史料價值。石刻方框凸陷明顯,右側落款中的“康熙”二字難于辨認,“新改荒路記”主題字跡清晰,其它記事小字較為漫漶。保護范圍:新改荒路記摩崖石刻及周圍一定范圍。以石刻主體邊緣為基準,向南延伸5米,向東、西、北各延伸3米。建設控制地帶:以……[詳細]
  鎮江宮位于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橋河居委會正街的中碼頭下50米處。始建于清代宣統元年(1909年),占地面積約129.70平方米。鎮江宮平面呈長方形,面闊三間,南帶一偏房,進深三間,磚木結構,斗砌磚墻,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明間大門前設石臺階四步。鎮江宮原是一處供奉水神、祈福行船的廟宇。由于中碼頭近在咫尺,過往船只停靠后必上岸進廟燒香拜佛。廟址中原供奉四尊龍王菩薩,后被“--”搗毀。民國時期,湖北省銀行曾在鎮江宮設立辦事機構,為茶商匯兌銀票。2017年進行了全面修繕。鎮江宮是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清代時期保存下來的文物建筑,位于漁洋河畔,見證了萬里茶道——五峰茶葉集散地的繁榮與地位,對于研究萬……[詳細]
  五峰紅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位于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正街 39 號。舊址坐東朝西,磚木結構,穿斗式梁架,內設天井、回廊連通,為懸山頂穿斗結構木質板裝瓦房。占地面積 150.27 平方米,建筑面積171.72 平方米。為了擴大革命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紅六軍決定收復漁洋關、資丘以及長陽縣城。2 月 10 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與紅六軍主力從灣譚進駐五峰縣城。軍團總指揮部和軍團政治部設在五峰鎮街杜笑-,賀龍、柳克明隨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同住,湯慕禹和紅六軍軍部住對面湯家面館。紅軍第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是見證我軍歷史重要的實體記錄載體,保護好該舊址對于研究我黨黨史、軍史、組……[詳細]
  興山抗戰碉堡群由蔡家埡抗日碉堡及戰壕、石板坡抗戰碉堡及戰壕、黑松林抗戰碉堡及戰壕、工作包抗戰碉堡、泥耳埡抗戰碉堡等組成,保存較好。1940年6月宜昌淪陷后,國民黨軍隊為堵截日軍進軍川東而修筑了大量碉堡、戰壕等軍事設施,部分被毀,現存的設施主要分布在昭君鎮青華村、金樂村、陳家灣村香溪河兩岸地勢險要的山上,扼守著日軍由興山進入四川的通道。為1943年至1944年期間國民政府第二十六軍工兵營為防御日本軍進攻重慶陪都而修建的防御工事。這固若金湯的軍事設施雖然沒有經歷戰火的洗禮,隱沒于荊棘叢中大半個世紀,但可以讓人們記住那段民族危亡的歷史,見證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實物,有極高的保護和利用價值……[詳細]
  長樂城墻位于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香東村,清代城墻。長樂城址坐東南朝西北,面積10萬平方米。據《長樂縣志》載:“長樂自雍正十三年改土后,乾隆元年設縣,二年始憑山澗相勢與筑期竣工。周圍六百一十二丈,設三里四分,高一丈五尺八寸。平地二百八丈,山上四百四丈,高九尺八寸。城門有四。東曰曦和,南曰薰風,西曰昭化,北曰鎮安。”城墻及城門均用-青磚和打制青石條砌筑而成。現存西北山嶺城墻和曦和門城臺。城墻殘長200余米,殘高0.5米至2米,寬1.2米至1.5米。羲和門城臺高5米,拱跨3.25米,寬5.64米,內高3.5米。該城墻對研究鄂西地區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民族融合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詳細]
  唐國政夫婦墓位于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鎖金山村六組,墓主為唐國政,元末明初著名土家族軍事將領。墓葬以條石壘筑而成,占地面積約147平方米。墓前有長方形石碑,正中間刻有“大明初敕封鎮國將軍唐公諱國政妣金老恭大人之墓”字樣,墓碑為道光十六年重立,碑文記述主人生前戰功。碑面172×72cm,面刻170×68cm。墓前有華表一對,上刻“賈迎河誌三千界”楷書對聯,墓前有高約2米的拜臺,拜臺左右各有一旌華表,通高3米,寬0.32米,厚0.24米。唐國政夫婦墓是唐氏土家族源流實證,對于研究唐氏土家族源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保護范圍:唐國政夫婦墓及周圍一定范圍。以墓葬主體為基準,東、南、北各向外延伸3米……[詳細]
  枝枳坪紅三軍軍部舊址位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漁峽口鎮枝柘坪村。1931年2月末,紅二軍團決定集二、六兩軍共萬余人于枝柘坪地區整訓。3月下旬,根據中央指示,紅二軍團整編為紅三軍,賀龍任軍長,鄧仲夏任政委。舊址為清代磚木結構建筑,占地面積324平方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為門廳,后為堂屋,中間夾一天井,兩邊輔以廂房,硬山布瓦頂,布局對稱。枝柘坪整編誕生的紅三軍,不僅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主力紅軍,也是土地革命戰爭后期紅二方面軍的基礎,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該舊址是研究紅三軍孕育過程的重要實物。……[詳細]
  城背溪遺址位于宜都市紅花套鎮吳家崗村東北500米,面積約1000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為城背溪文化命名遺址。1983、1984年發掘。發現灰坑、灰溝。出土新石器時代石器有斧、錛、鑿、球、網墜等,骨器有針、錐、釬等;新石器時代陶器以夾砂紅褐陶為主,夾炭灰褐陶次之,有少量泥質紅褐陶,紋飾有繩紋、壓印紋、刻劃紋及鏤孔,器形有罐、釜、盆、盤、碗、缽支座等。出土商代石器有斧、錛、鑿、鉞、拍等;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夾砂紅褐陶次之,有少量泥質灰陶和黑陶,紋飾有繩紋、弦紋,器形有觚、甕、罐、豆、燈座形器等。(第三批)……[詳細]
  虎牙山鹽運纖道位于宜昌市猇亭區虎牙灘村西100米。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荊州知府邱天英主持修建,同治十二年(1873),兵部尚書、湖廣總督李瀚章為提高鹽輸入量增加稅收以資彌補軍費支出而重修。纖道位于長江北岸虎牙山下,東起鷹子坳,西至獅子頭,全長約1500米,寬約2米,臨江岸邊有石柱護欄。纖道西螺絲山立有“重修宜昌府虎牙灘碑記”石碑一通,青石質,圭首,浮雕二龍戲珠圖案。通高2.76米,寬1.07米,厚0.17米,碑文楷書28行850字,記李瀚章視察虎牙灘并撥款重修事。囗希鐘撰文,王肇基書丹。(第三批)……[詳細]
  萬福垴遺址位于宜昌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周代遺址。南北長約980米、東西寬約575米,面積約56萬平方米。2012年6月基建過程中發現銅鼎一件、編鐘十一件,其中一件編鐘刻有銘文“楚季寶鐘厥孫乃獻于公公其萬年受厥福”。隨后進行了發掘。出土陶片以夾細砂陶為主,少量泥質陶,陶色主要為灰胎褐陶、褐胎黑皮陶、灰黑陶、磨光黑陶等,紋飾以繩紋最多,網格紋次之,少量弦紋、暗紋、乳釘紋等,可辨器形有鬲、罐、豆、簋、盆等;石器有石片、石球、牌型器等;銅器有箭鏃等。該遺址面積較大,內涵豐富,為研究早期楚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肥婆丰满一区 | 日韩国产一级一区精品 | 亚洲日韩欧美香蕉一区 | 中文字幕少妇激情在线看 | 色欧美精品在线播放 | 亚洲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