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青島市旅游

青島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平度高家民兵聯防遺址
  【平度高家民兵聯防遺址】高家民兵聯防舊址位于平度市東北30公里的大澤山西麓,大澤山主峰――北峰頂的西南坡下。1938~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由韭園、高家、南臺、北臺、所里頭五個村莊的民兵組成民兵聯防,運用游擊戰、麻雀戰、-陣,配合主力部隊作戰600余次,粉碎了日軍的一次次掃蕩,取得了偉大勝利。高家民兵聯防在歷次戰斗中,打死、打傷、俘虜日偽軍2300余名.榮獲“民兵英雄”、“0-大王”、“神-手”等稱號的民兵有46名。高家民兵聯防舊址范圍:西起韭園西嶺,東至東大峪,北至杏山,南到昕里頭東嶺路頭山,現存的高家靈兵聯防舊址有:一、報警處,位于高家村東南,緊靠高家山北部掛―鐵鐘:發現日軍來犯時,即敲響鐵鐘報警,民兵準備戰斗。群眾立即轉移,是一處民兵進行反掃蕩斗爭的哨所。二、勾……[詳細]
嶗山華嚴寺
  嶗山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也稱“華嚴禪院”。它三面環山,東襟大海,古樸典雅,氣勢雄偉,是目前嶗山規模較大的佛殿,2002年被山東省旅游局評為“中國人游山東——我心中最美的齊魯新十景”之一。華嚴寺,位于青島嶗山區王哥莊鎮返嶺后村西那羅延山上,屬于佛教臨濟宗。為嶗山中現存唯一佛寺。在明崇禎時(1628--1644)即墨人明代御史黃宗昌捐造,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在寺的西邊山上,后毀于兵火。清初黃坦助慈沾禪師重建于今址,1931年改今名。清初重建后,整體建筑宏偉典雅,為嶗山古代建筑藝術之最,原為四進院落,有殿堂、僧寮、客房130余間,建筑面積2500余平方米,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抗清英雄于七遺骨埋藏于寺前路西之塔院,正北為大殿,系斗拱單檐雕甍歇山式建筑。內尊釋迦牟尼塑像;東西兩廊為禪堂……[詳細]
青島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為二層樓房,座北朝南。30年代中期老舍在國立山東大學中文系任教期間曾在此居住,并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駱駝祥子》中篇小說《文博士》等一批優秀作品。住在二樓的是作家黃宗江、黃宗洛、黃宗英三兄妹。現為青島市著名風景點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舍(1899-1966),中國現代作家、戲劇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出身于貧苦市民家庭,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在大雜院里度過了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這使他從小就深知城市貧民的生活并受到大雜院里傳統藝術的熏陶。1906年開始讀私塾,后轉入新式學堂。1913年考入北京師范學校,愛好古典詩詞,并用文言文練習寫詩和散文。1918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先后任北京第17小學校長、京師學務局北郊勸學所勸學員,天津市南開中學國文教員等職。受到“五四”運動的……[詳細]
六曲山墓群
  【六曲山墓群】 為東周至漢代墓葬群。位于平度市東南25公里處的六曲山上。六曲山系大澤山支脈,南距古即墨城7.5公里,東起龍虎山,西至窟窿山,蜿蜒15公里。墓葬群就分布在古峴、麻蘭、云山、洪山等四個鄉鎮10個村莊的30多個山頭上。經過近幾年的調查勘探,能確認的大小墓葬有360余座,大部分為漢代墓葬,少數屬東周墓葬。六曲山古墓,大部分坐落在山頭和山前,山后極為少見。有的墓孤立在一個山頭。有的兩座相連,也有的在一座大墓的兩側又排列著許多小墓。大型墓葬主要集中在云臺山、童窿山、陵臺山上。這些墓葬封土完整高大,并筑有方臺,臺基用石頭或泥土筑成。臺前殘存有斜坡。墓的周圍散布著大量的板瓦、筒瓦、瓦當、花紋磚、空`心磚等.推測當時可能有建筑遺跡。古墓群中以西陵臺最大,傳為西漢膠東國康王劉寄之墓。劉寄,漢景帝……[詳細]
嶗山關帝廟
  嶗山關帝廟關帝廟位于仰口灣西南,在上苑山東南豬頭峰下,是一處景色清麗的道院。嶗山地區自清初就習慣把關帝廟與土地廟并排而建,至清末遍及山區各村,而主祀關羽的道院,在嶗山僅此一處。關帝廟奉全真道華山派。據明嘉靖年間重修碑載,關帝廟本系太平宮之下院(另一下院為東華宮),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從太平宮分出,1929年由道士劉太清、賈太成主持重修,始具規模。重修后有大殿3間、道舍26間,為二進式院落。進山門為前院,有中殿3間,穿堂,兩旁彩塑關平、周倉立像,高2米多,殿兩旁各建倒房4間。后院為四合院,繞過照壁有大殿3間,內祀2米多高的彩塑關羽坐像,四周繪關羽生平壁畫,如“桃園結義”,“刀挑紅袍”、“華容擋曹”、“單刀赴會”等,畫工細膩工整,比例勻稱,是嶗山壁畫之上品。大殿兩旁各有配房3間,東西廂房各……[詳細]
田橫五百義士墓
  【田橫五百義士墓】 為西漢墓葬。位于即墨市東部的田橫島西峰之巔。墓呈漫圓形,直徑近10米,封土高2.5米,由石塊與砂土筑成。田橫島座落于即墨市東部黃海的橫門灣中,現已辟為田橫島旅游度假區。海島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距陸地約3.5公里,因西漢初年齊王田橫曾率眾在此棲居而得名。田橫(?~公元前202年),戰國齊田氏之后。秦末,隨其兄田儋起兵反秦,盡有齊地。田儋子田市、田儋弟田榮、田榮子田廣相繼為王。韓信破齊,田廣死,田橫乃自立為王,后兵敗于漢將灌嬰。漢滅楚后,“與其徒屬五百人入海,居島(即今之田橫島)中。”劉邦稱帝,一再遣使者招降。田橫與門客二人去洛陽,行至洛陽15公里外的偃師驛站,羞為漢臣,-身亡。留島的五百徒屬聞橫死,亦皆-。后人感其忠烈之舉,收五百義士遺骨合葬于島頂,并立廟祀……[詳細]
康有為墓
  【康有為墓】位于青島市嶗山區大麥島村北的浮山南麓。墓址占地1000平方米,墓呈圓形,周長16.4米,封土高2米。周圍用石塊砌成,砌石高0.6米。墓前豎立康有為的門生、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撰寫的“康有為先生之墓”碑(高2.22米,寬1米,厚0.26米),碑陰刻《南海康公墓志銘》。墓后植六棵挺拔的龍柏,象征“戊戌六君子”。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戊戌變法失敗后,--海外16年。辛亥革命后歸國。1923年寓居青島,1927年3月31日在青島寓所病逝。原擬安葬故里,靈柩暫放于本人生前自擇的李村東南象耳山(又名棗兒山)墓地。1929年決定不遷葬,就由呂振文撰書立一墓碑(碑高2米、寬0,76米、厚0.13米)于石砌墓前,碑陽書“南海康先生之墓”碑陰刻“南海康先……[詳細]
李秉和莊園
  李秉和家族是清朝中、晚期至民國期間即墨境內最大的財主。他的土地之廣,店鋪之多,錢財之巨,莊園之豪華,為即墨之冠,聞名于省內外。這里且不說他在本縣及外地的店鋪和專管收租的“莊子”多少,單將李秉和莊園情況作以概述。李秉和莊園座落在即墨縣城東北部27公里的金口鎮李家周疃村。莊園自李秉和始,經過五代相繼擴建,特別是經其曾孫李葆初等人大興土木,使這座莊園在建筑上日臻完善,在規模上遠近聞名。它是一座典型的古城堡式的莊園。整個莊園以圩墻環圍,東寬西窄,略呈梯形,占地總面積為150畝。其中李秉和家占地達75畝之多,余者皆為李秉和之堂兄弟李秉秢及其他李氏族人所居。莊園的圩墻周長約1.5公里,高5米,頂寬4米,由三合土版筑,內外墻壁砌以磚石。圩墻頂外側筑有女墻,并按地形分別筑有向外凸出的四個炮臺,炮臺底部留有炮……[詳細]
北阡遺址
  【北阡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典型的貝丘遺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鎮北阡村北約50米的坡地上。遺址處于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自然環境中,東面不遠處即為黃海。遺址中心部分明顯高出四周,其東側有季節性河流。遺址周圍的東、西、北三面分別由三條機耕路環繞。1979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80米,總面積約3.6萬平方米。土質松軟,呈灰褐色。文化層厚度在0.5~1.5米之間,地表散布有大量的陶片、紅燒土塊、貝殼等。采集到的遺物主要是陶器、石器。各類陶片中以夾砂紅褐陶為最多,此外還有少量的泥質紅陶,在一些陶胎內有羼和云母片及貝殼粉。陶器以素面為主,紋飾少見,僅有乳釘紋、附加堆紋等。陶器均手制。可辨器形有鼎、罐、支腳等,石器有石磨盤、石磨棒、石斧等。遺址中采集的貝類基本上都是牡蠣,這應……[詳細]
平度城隍廟
  平度城隍廟位于平度市李園街道。年代為明、清。 2013年,平度城隍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道光《重修平度州志》記載,城隍廟始建于元代,明初原只有大殿兩座,經明、清兩代數次重修,增筑了山門、兩廂、主持住房等建筑,成為一座占據州城南一隅的大型廟宇,直到民國初仍保留著昔日的盛貌,香火一直很盛。民國期間,當局廢廟宇、毀神像,從此,城隍廟就僅存一座大殿了。目前的城隍廟大殿,仿宋代建筑格式,古樸渾厚,雄偉莊重,單調中顯示出靈動之勢,古樸中透露著精巧之形。大殿屬單檐歇山式,垂脊長,戧脊短,花山大,屋頂重心下移,有泰山壓頂渾然不動之姿,又給人以莊重之感。進入大殿,雕梁畫棟,氣勢森嚴,兩根高大石柱上鐫刻的清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平度知州舒士貴所撰書的一幅長達七十四字的楹聯:“神德洋洋……[詳細]
31、明霞洞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霞洞
  導游在嶗山南部昆侖山腰。自山下拾級而上,一路幽篁夾道1公里許即到洞口,也可乘太清索道扶搖直上。看點洞前平崖如臺,由此遙望大海,空蒙浩渺;俯視崖下,溝壑縱橫。嶗山勝景“明霞散綺”即此。該洞開鑿于金大定年間,洞額“明霞洞”三字為清代書法家王序所題。據說原洞高大寬敞,明代道人孫紫陽曾靜修于此。清康熙年間遭雷擊,大半陷入地下。洞東巨石尚存,題刻有“天半朱霞”。交通從太清宮到明霞洞、上清宮可乘索道上山,下山不要乘索道,步行下山可順游龍潭瀑。門票/開放時間4元,索道往返50元地址:山東青島市嶗山區……[詳細]
金口天后宮
  坐落在金口鎮金口村中的天后宮,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它以巍峨的氣勢、精湛的工藝,聞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其規模之宏大,廟產之豐富,為我國北方之最。主體建筑分為“行宮”和“寢宮”兩部分。行宮,是“天后”理事的地方,保存完好。其宮為三進五間的抬梁式建筑,長30米,闊12米,高10米,四角飛檐,宮脊用小瓦構成蓮花圖案,圖案兩邊構成“風調雨順”4個大字。內設暖閣,供“天后”坐像。其左側是二層配殿“火神閣”,右側為二層配殿“財神閣”。行宮前辟有“天后”檢閱臺。寢宮,是“天后”起居的宿舍。里面分寢室、梳妝室等,并塑有睡像。此宮曾被毀,1999年恢復,其建筑風格與行宮基本一致。傳說:“天后”又稱“海神娘娘”和“媽祖”,生于北宋初年,是福建莆田林愿的女兒,叫林默,幼年出家湄州島-,后來“得道升天……[詳細]
南阡遺址
  【南阡遺址】屬大汶口文化遺址,典型的貝丘遺址:位于即墨市金口鎮南阡村西約40米的高臺地上。遺址距現在的海岸線不足3公里。遺址的南部和西部各有―條季節性河流圍繞,一條機耕路從遺址的南部東西向經過。因遺址地面貝殼較多.俗稱“鮮子埠”。1979年考古調查時發現。遺址南北長260米,東西寬160米,面積約為4.2萬平方米。土質較軟,呈灰褐色。由于歷年破壞嚴重,文化層僅存厚約0.5米左右。地表散見有陶片、石器、紅燒土塊、貝殼等。陶片的陶色以紅陶和紅褐陶居多,此外還有一些橙紅陶或橙黃陶。陶質以夾砂陶為主,泥質陶幾乎不見,有羼和貝殼粉及云母片的現象。以素面為主,紋飾少見,主要有附加堆紋,還有按壓紋、刻劃紋等。陶器均為手制。可辨器形有鼎、罐、缽、盆等。石質工具為石磨盤、石斧等。貝殼主要為牡蠣和蜆。遺址中發現……[詳細]
西朱毛遺址
  西朱毛遺址位于日莊鎮西朱毛村,這里屬河岸沖積平原地帶,遺址位于河流拐彎處,土質肥沃、物產富饒,適宜人類發展。據文物管理部門工作人員介紹,西朱毛一帶自古就是小沽河流域的繁華地帶,往北還有唐代的“報國寺”遺址,西南又有店上、小河子、山口、仙家莊和孫賈城等遺址,而西朱毛遺址是這一帶文化群體中較早的一處。這里自古有“十里長亭”的傳說,遺址整個范圍就是“十里長亭”的所在地。就其文化內涵來看,主要為戰國至漢代時期。遺址隨地形繞河而建,整體呈半弧狀長方形布局,東西略長約400米,南北略短約200米,總面積8萬平方米。在整個范圍內遍地可見瓦礫、碎磚和石條等遺物。磚的特征比較明顯,有菱形子母口長條磚和方形花紋鋪地磚,瓦礫多為灰陶,也有少量的紅褐陶布紋板瓦發現,陶圈井為繩紋灰陶內夾黑色粗沙等。西朱毛遺址為河邊臺……[詳細]
35、蔚竹庵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蔚竹庵
  自內九水的雙石屋村外,沿山路東行去潮音瀑,向東北行,翻過山頭,行程約兩公里,即達蔚竹庵。蔚竹庵座落于嶗山北麓鳳崮之下,東通滑溜口,西通雙石屋,據稱在蔚竹庵建庵之前,管山人曾在此搭窩鋪居住。明代萬歷十七年(公元1598年)宋沖儒真人云游嶗山時,見這山巒疊翠,澗水鳴琴,實乃世外仙境,遂不畏艱辛,建一道觀,并移竹環栽,取名蔚竹庵。蔚竹庵占地二畝六分,建筑面積達150余平方米,計有房舍20余間,是一處精玲瓏的小院落。有正殿三間,原祀檀木精雕真武和銅鑄三官神像,均屬珍貴文物,可惜在十年浩劫中被毀。殿后峭壁料巖,蒼松吐翠;門前溪澗流水,叮咚悅耳;周圍蔚竹環抱,曲徑通幽。蔚竹庵現保存碑記三通:1.《蔚竹庵碑記》,在正殿東壁,碑身50公分見方,記載該庵占地四畝,系明萬歷二十一年三月立。2.清嘉慶二十一年(公……[詳細]
馬店磚塔
  膠州有座清代磚塔,位于膠萊鎮西王益村,由于該村位于原馬店鎮,故該塔稱為“馬店磚塔”。磚塔座落于村西偏南一百五十余米處的水溝邊。據該塔之碑文記載:“今龜卜于故里西偏遂。”(西偏:西偏南,遂:田間水溝)占地不足半畝,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 1888年)歷經兩年余,于光緒十六年閏二月鳩工。(公元1890年)該塔為本村佛教教士于云而建。塔高十三米,塔身為青磚砌成,白灰抹縫,磚、石、木結構,飛檐內卷,勾心斗角。磚刻假椽,壁鑲浮雕。每層塔角之飛檐上,皆掛有鐵制風鈴,現僅存兩只。塔體七層八面,正門面西,每層高闊依比例同步縮小,呈角錐形,蔚為大觀。馬店磚塔,2005年2月被公布為青島“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0月,被公布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馬店磚塔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詳細]
古城頂遺址
  古城頂遺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十梅庵村東北側,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處商周時代的古城堡遺存,占地約一公頃。1948年,國民黨軍隊在此挖壕溝,曾挖出過銅鏃、陶器、骨器、青銅器等。1955年冬和1956年春,當地農民修建水庫時,又發現了青銅短劍、銅鼎、骨針、石器和陶器等珍貴文物,并在北部靠山溝處發現夯土城墻基礎。1958年擴建水庫時,又在深土層的斷面中發現已坍塌的穴居洞室,內有很厚的灰土層,其中發現有陶片、石器、獸骨和貝殼等。1957年,山東大學劉敦愿教授率歷史系師生曾多次到此地進行考古調查,采集了大量文物標本。部分出土文物現存于市博物館和山東大學文物陳列室。此后,由于燒窯取土和小范圍舊村改造新建樓房,古城頂遺址已遭受嚴重破壞。 2013年,古城頂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詳細]
38、華樓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樓宮
  華樓宮,位于青島市嶗山區境內的嶗山北部,是道教宮觀,依山面壑,地勢高爽。元代泰定二年(1325)道士劉志堅創建,明、清、民國間均有重修。宮內有老君、玉皇、關帝三殿,規模不大,小巧玲瓏;此宮依山面壑,地勢高爽。建筑面積278余平方米,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院內置元代大學士趙世延撰文石碑1座,宮外有“海上名山第一碑”,周圍的秀麗風光,元代尚書王思誠曾品評為華樓十二景。宮外有碧落巖、金液泉、翠屏巖、凌煙崮、玉女盆、巖子洞、南天門、聚仙臺等名勝古跡。宮北的一塊巨石,就是碧落巖,上刻“碧落巖”三字。巖下為金液泉,泉水清澈常年不涸,為嶗山名泉之一。碧落巖向西為翠屏巖,石頭色顯蒼翠,立于此處如一錦繡屏,煞為好看。宮前為南天門,突巖兀立,東西南三面皆深壑,四面環山,儼然聳立,極為壯觀。……[詳細]
青島向陽遺址
  青島向陽遺址位于寶山鎮向陽村。年代為新石器時代。2006年12月7日,青島向陽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向陽遺址】屬龍山文化遺址,位于膠南市寶山鎮向陽村東約500米處的高臺地上。遺址的東、南各有一條季節性河流。遺址所處位置較高,斷崖最高處達6米,群眾稱之為“城頂”。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遺址東西長250米,南北寬200米,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土質松軟,呈灰褐色。文化層厚度在l~2米之間。地表暴露的遺物較多。遺址中采集到的主要是陶片和石器。在各類陶片中以黑陶居多,其次為灰陶。陶質以泥質為主,夾砂較少。陶器以素面磨光為主,紋飾以弦紋最常見。可辨器形有鼎、盆、罐等。石器有石斧、石鑿、石鏃、石紡輪等。遺址現為農田,保存較好。……[詳細]
青島中山路近代建筑
  青島中山路近代建筑位于青島市市南區中山路、河南路。年代為1910-1935年。2006年12月7日,青島中山路近代建筑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含:1.德式建筑:中山路17號2.中國銀行青島分行舊址:中山路62號3.山左銀行舊址:中山路64-66號4.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舊址:中山路68號5.大陸銀行舊址:中山路70號6.聚合錢莊舊址:中山路82號7.交通銀行青島分行舊址:中山路93號8.山東大戲院舊址:中山路97號9.膠澳商埠電汽事務所舊址:中山路216號10.中國實業銀行舊址:河南路13號11.青島分行公會舊址:河南路15號12.金城銀行舊址:河南路17號……[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在线欧美曰韩精品影视 | 人人做人人爱在碰一区三区 | 偷拍精品久久91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观 | 亚洲中文字幕丝祙制服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