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段信苴寶摩崖碑
  段信苴寶摩崖碑位于鄧川鎮新州后云弄山的石竇香泉,距縣城二十五公里,石竇香泉有兩大溶洞.南洞前有一本主廟、本主廟靠西的溶洞比南洞深,洞內奇石異景,石幔、石筍、石柱舉目可見,順北洞上面的山路往上攀,最高巖上、奇石懸掛,別有特色,石狀如一群豬擁擠在一起,細看似有一石佛像緊鑲于石縫丫。段信苴寶摩崖碑就刻于南洞內約高3米處,全碑共四百一十三字,碑寬零點六九米,高零點九米,文十八行,行二至三十三字,楷書、陰刻。該碑是洱源縣年代最早的元、明白文碑(漢字白語碑)。內容是記載捐田建寺的經過、所以又叫《舍田碑》!缎麓墼颇贤ㄖ尽方鹗祭飳υ摫兄,從碑文首行的“大元國奉訓大夫都元帥段信苴寶我立記丘系系似”來看,立碑是大理段氏第十一世總管段寶,從碑文中提到的“至正三十年”斷定此碑刻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詳細]
南澗回營清真寺
  南澗縣公郎鎮回營村是一個回民聚居的古老村落,全村現有村民400余戶2100多人。據《蒙化府志》、《蒙化志節稿》記載,早在元代時期就有回族的先民入籍公郎回營村。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邊之戰”結束后,明軍中的回回軍人多留居在定邊縣境的要隘地帶(今公郎鎮回營村)。在明朝“移民就寬鄉”時,也有一些從事工、商的回回入戶,從南京、江西等地遷來南澗定居。清代乾隆時,甘、青回民起義失敗后,有一些回民的子女遷來云南,其中有部分被遷至南澗。此外,也有少量的回族由沿;蛑性貐^流入南澗。該村最具歷史意義的是位于村中心的大清真寺,該寺總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其建筑宏偉、精致,遠近馳名,禮拜堂的格子門使用多層鏤空透雕技法,雕出傳神的龍、鳳、獅、虎、鹿及各種植物圖案,是珍貴的木雕藝術品,為中國古典式建筑風……[詳細]
3、寶相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相寺
  介紹:寶相寺又名石寶寺,位于佛頂山險峻的懸崖上,被稱為“云南的懸空寺”。起先這是一座道觀,后來佛教興盛,除玉皇閣,大多廟宇均祭佛像,便成為一個佛道合流的場所。這里的風景無須過多描繪,只需點出寶相八景,便可見一斑,所謂寶相八景即為:密林藏寺、石橋古坊、鳥鳴幽谷、聳巖含閣、飛瀑垂簾、夕照寶崖、古木懸藤、紅葉似花。在寶相寺景區,最富魅力的人文景觀便是以這里為中心每年秋季舉行的石寶山歌會。石寶山歌會是白族地區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會期從農歷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屆時,劍川、洱源、大理、麗江、蘭坪等地的白族群眾從四面八方匯集到此,清凈的山野成了白族歡歌的海洋。云南寶相寺與石鐘寺石窟,同在石寶山上,相距約6公里。它是石寶山又一誘人的去處。由劍川出發,向西南行約22公里,在明澗哨下車登山,約一公里半,見綠……[詳細]
4、舊州三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州三塔
  舊州三塔舊州一塔、制風塔、象鼻塔通稱為舊州三塔。盡管它們建造年代和建造風格不同,但三座塔于1988年同時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舊州一塔位于舊州村北一公里處。塔為密檐式十一級方形磚塔,銅質寶頂,石質基座(邊長各5.5米,高2。2米)塔身最下層長寬各2.5米,全塔約高15.4米,每層出檐,結構以及窗洞、龕塔與大理弘圣寺塔相似,根據塔的建筑結構、塔磚大小、磚上的紋飾銘文:又根據古晟撰寫的《一塔寺募捐啟》記載:“云南大理古稱佛國,境內有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云號,當時合今大理,鄧川治之,故大理佛教之興隆、即鄧川佛教之興隆也,在建立大理三塔的同時,又在鄧川建一大塔、為天平塔。”所以舊州一塔應為大理國時所建、一千多年過去了,但此塔仍巍然聳立。制風塔,位于右所鄉元……[詳細]
大波那古墓群遺址
  大波那墓地在祥云縣云南驛壩的東北部的劉廠鎮大波那村東。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西南設置益州郡,益州郡下轄二十四縣,云南縣為之一,縣治在今云南驛壩。1918年,因縣名與省同名,故改稱祥云縣。為“云南”省名之源。2013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墓地發掘列為所內設課題《洱海區域早期考古學文化序列研究》的主要內容。課題主要目的為構建洱海區域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考古學文化序列,大波那墓地發掘研究即為課題中青銅時代遺存分析的重要內容。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對西區、東區約50000平方米范圍進行鉆探,取得較大的收獲;咎矫魑鲄^墓地的范圍,西區遺址、墓地總面積約15000平方米;本次發掘的東區也基本探明了墓地的范圍和墓葬分布的基本情況,面積約7000平方米。在東區墓地的南部約500米的區域,新……[詳細]
6、霽虹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霽虹橋
  滇西保山市與永平縣之間的瀾滄江上的霽虹橋,近年來經專家們考證,確認它是我國現存最古的鐵索橋。追溯這座古橋的歷史,既能窺見云南古代各族人民的智慧,又可從一個側面了解云南古代的交通狀況。瀾滄江,發源于青海唐古拉山東北部。經西藏進入云南省境內,向南流經迪慶、麗江、大理、保山、臨滄、思茅和西雙版納,然后出境,國外稱為湄公河。瀾滄江從西藏進入云南的1000多公里流程中,穿過橫斷山脈的千里縱谷,兩岸山大谷深,懸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險灘眾多,水量隨季節變化,給航運帶來不便!案艉尤绺籼,渡河如渡險”。幾千年來,居住在兩岸的各族人民,為征服這一天險,在江上開辟了無數的渡口,架設了許多橋梁,其中,歷史最悠久的就是“蘭津古渡”了。“漢德廣,開不賓;渡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這首三言六句的民歌,是東漢永……[詳細]
7、杜文秀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文秀墓
  杜文秀墓位于大理市七里橋鄉下兌村。創建時間:建于1917年紀念價值:為杜文秀女婿張志勛所建。1856年,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推動下,滇西爆發了回、漢、白、彝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義,回族杜文秀被推選為“總統兵馬大元帥”。起義軍攻下了滇西、滇南的53座城池,所到之處,“殺官安民”,軍紀嚴明,大展生產,減輕稅賦,重視民族團結,深受群眾的擁護。但在太平天國失敗后,清廷集中兵力進攻,大理政權日見危急。杜文秀為了力挽狂瀾,親率10萬大軍東征昆明。由于指揮不當,圍城一年多還未攻下,清軍援兵漸至,只好退守大理。1872年11月26日,杜文秀在重兵圍城之下,為救城中數萬百姓免遭-,在全家服毒后吞下孔雀膽,穿上大禮服,令人始至清軍大營而死,年僅49歲。堅持達18年之久的滇西農民大起義逐告失敗。構造特點杜文秀墓側面為長……[詳細]
巍寶山古建筑群
  巍寶山在縣城東南約10公里處,總面積19.4平方公里,山頂海拔2509米,山勢雄偉,氣勢磅礴,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開辟于漢代,唐代為南詔國的發詳地。1987年12月,云南省公布巍寶山古建筑群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中存留與南詔有關的一處遺址、兩座殿宇,遺址在前山北坡山麓的前新村,兩座殿宇為南詔土主廟(巡山殿)和老君殿(又叫青霞觀)!吨袊蟀倏迫珪ぷ诮叹怼钒盐毶搅袨橹袊13座道教名山之一。根據史籍記載,巍寶山在漢代就有孟優(孟獲之兄)導師在山中傳教。明清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的道人移住巍寶山,先后在山中修建了準提閣、甘露亭、報恩殿、巡山殿、文昌宮、主君閣、老君殿、玉皇閣、三皇殿、觀音殿、魁星閣、三清殿、三公主殿、財神殿、青霞觀、靈宮殿、斗姥閣、培鶴樓、含真樓、長春洞等20多座道觀殿宇,……[詳細]
9、云鶴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鶴樓
  云鶴樓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毀于戰火,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鶴慶州通判署府事佟鎮倡導建樓,中置鐘、鼓各一,俗稱鐘鼓樓。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再重建,更名為“云鶴樓”。大理州鶴慶云鶴樓磚砌城門,上為木結構樓閣,樓高19.4米,東西寬18.6米,南北長16米,鶴慶云鶴樓下城門通道長16.7米,大理云鶴樓外觀三層重檐,內則為四層樓。四角梁柱直通屋頂,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內四面架斗縱橫交錯,對縫對榫,外則四面出檐,飛閣,雄偉壯觀。1951年冬,大理旅游景點鶴慶縣發生強烈地震,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僅向東北偏0.5米,近年又進行加固維修。樓頂鋪蓋琉璃瓦,大理旅游景點鶴慶云鶴樓兩道城門上彩繪二龍搶寶及白鶴展翅圖,兩側懸掛郡人楊金和撰、宣白超書“……[詳細]
漾濞云龍橋
  云龍橋云龍橋位于漾濞縣城西邊的漾濞江上。志書贊為“濞江飛虹”。云龍橋始建于明代,為博南道古津梁,現已更換為鋼纜吊橋。橋長53米,寬2.3米,高12.9米。9條鋼纜臨江飛跨,上復櫟木訪板作橋面,左右各是一纜當扶手,兩岸均建有橋亭。云龍橋以險要壯觀而成為漾得縣的主要名勝古跡之一。漾濞是博南古道的必經之地,在這段古道中,要數漾濞江峽谷地段最為驚險。江邊棧道人馬難行,江流湍急舟揖難渡。明代曾有詩形容其險要道:過了漾濞渡,閻王清上簿;到得龍尾關(即今下關),才是到人間。以往,為了開拓漾濞江峽谷與外界的交通,當地民眾曾不止一次在怪石磷峋的峽谷間扯溜索、拉藤繩、架木橋。但這些交通設施或毀于洪水,或毀于兵燹。傳說某日清晨,忽見一縷彩云在漾濞古鎮西角綿亙江上,如同蛟龍過江。民眾認定是神龍顯靈,示應新選橋址于此……[詳細]
玉皇閣及文華書院
  玉皇閣及文華書院位于巍山古城東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毀于戰亂,清光緒元年(1875年)在玉皇閣舊址上創建文華書院。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閣。玉皇閣與文華書院并存,分立左右。玉皇閣始建于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為山門、前廳、中廳、大殿共四進三院及兩廂組成。大門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牌樓式建筑,前檐飾如意斗拱,裝飾華麗。后殿建于月臺上,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上下層檐下均飾七踩三昂斗拱,門窗雕工精細,為巍山清代建筑中規模最大的殿宇。書院則位于玉皇閣之左,清光緒元年(1875年)創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勸學所,改文華書院為高等小學堂。書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二門、泮池、雁塔坊、奎星閣、藏書樓及兩廂等大小九個院落組成,現僅存藏書樓、奎……[詳細]
楊氏宗祠名人題刻
  楊氏宗祠名人題刻,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城東60公里的平川鎮盤谷村。楊氏宗祠始建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竣工。楊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380平方米,建筑面積837平方米,F存祠堂、東、西廂房、過廳、百歲亭等建筑,其中百歲亭是宗祠的重要組成部分。楊氏宗祠題刻保存有蔣中正、胡漢民、于右任、李根源、譚澤闿、蔡元培、朱培德、章炳麟、袁嘉谷、陳榮昌等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政治人物、文化名人和云南本土的諸多文化名流等50余人的題刻,是云南省迄今民國時期要人題刻保存最多、最集中、最為完好的一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楊氏宗祠題刻的作者有許多題刻均出自書法造詣較高的名家之手,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同時還集隸書、楷書、行書等多種字體和漢、滿、蒙、回、……[詳細]
蒙舍城遺址
  蒙舍城遺址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古城村南側,與太和城遺址直線相距僅40公里。史載該城系蒙舍詔第一個首領細奴邏于公元七世紀中期的650年前后專門為讓國于己的張樂進求而建的居所,至公元八世紀中葉又被做為軟禁被南詔征服的其他民族頭領及其宗族之用。該城址是迄今僅見的兩座南詔方形城址中的一座,1988年被公布為大理州文物保護單位。城址大致東西向,地勢東稍高而西略低。從地表隆起疑為城墻的輪廓線來看,城址分為東西兩城,兩城相連各呈方形,東城西墻與西城東墻共用同一道城墻。東城面積稍小,邊長約100米;西城面積較東城大,邊長約160米。兩城總面積約35600平方米,城墻外輪廓周長約840米,加上兩城之間長100米的隔墻,城墻全長約940米。西城內北端中部有一高出周圍地表近1米,長約40米、寬約30米,面積約1200……[詳細]
大理觀音塘
  關于觀音塘,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漢時官兵進犯大理,觀音大士化作一老婦,用草索背著一塊大石頭在路上與敵兵相遇,入侵兵看見了,覺得非常驚訝,心想:這里的老婦竟然會有這么大的力氣,更何況是青壯年呢?于是,敵兵不敢再犯,鳴金收兵。這就是著名的“負石阻兵”的傳說。后人為了紀念觀音保境安民,便在大石上建了一座觀音閣,閣內供奉觀音像,繼而擴建為觀音塘。觀音塘位于下關和古城之間,在大理市五里橋鄉觀音塘村,距離下關9千米,距離大理古城約5千米,在滇藏公路的西側,是大理有名的佛教古剎之一。觀音塘整個建筑嚴謹有致,殿宇巍峨;院內樹木繁茂,花草斗艷;閣內香煙繚繞,木魚聲聲。這里不僅是香客云集之所,也是文人墨客游歷之地。觀音塘建于明代,到了清代重修,在修繕觀音閣的同時,始建殿宇,建成了七開間、三面封閉、正面……[詳細]
巍山文廟
  文廟在古城西門內,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廟毀,隨即重建。清代咸、同年間(1851年—1874年),杜文秀大理政權駐蒙化守將李芳園、馬國忠等復加擴建。民國初期設勸學所,1938年開辦中學至今。文廟規模宏大,占地約10000平方米。呈坐北向南,前設照壁,上鑲“萬仞宮墻”大理石匾。大門開于左右二側,在中軸線上依次為泮池、石橋、欞星門、大城門、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尊經閣等;東西二側有名宦祠、鄉賢祠、明倫堂、興文祠、承祭齋、學官署、射圃等,F存大城門、大成殿、雁塔坊、崇圣祠、明倫堂、尊經閣等。大成殿前設月臺、環以石欄,殿面闊七間,進深15.6米,高11米。單檐歇山頂,檐下四周置五踩重翹斗拱,整個建筑莊嚴大方;雁塔坊為單檐歇山頂牌樓式建筑,檐下四周設……[詳細]
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
  在大理州祥云縣,位于劉廠鎮王家莊村的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是云南省著名的紅色景點。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距劉廠鎮政府駐地3公里,距縣城35公里、320國道公路4公里。故居所在地王家莊村,背依青山,綠水環繞,被譽為“北大驕子,一門三烈”的王復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3人就出生在這里。大哥王復生第一個走出了家鄉云南,走向了中國高等學府北京大學,成為一位共產主義火種的傳播者。之后,他把二弟王德三、三弟王馨廷帶到了北京,三兄弟在革命的大潮中,用鮮血和生命寫下了最為壯麗的一頁。王復生王德三烈士故居屬于當地傳統木結構民居院落,建于清代末期。故居前、后院為小花園,兩層土木結構,其建筑設計巧妙,一架樓梯跑兩院通四樓,建筑風格平實而雅致。故居先后被列為云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2年,故居……[詳細]
馬家祠堂
  馬家祠堂,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縣茈碧湖鎮果勝村委會大果村,重建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 馬家祠堂屬典型的白族四合五天井建筑格局,坐西朝東,土木結構,青瓦屋頂。由大殿、南北廂房、門樓和側門合圍成四合院,四角設耳房(俗稱漏閣)。整院南北寬約26米,東西長約45米。西為大殿(前有月臺),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筑,抬梁式梁架;南北廂房和東面房,均為三開間單檐懸山頂樓房;大門從東面房中間進入,為重檐歇山頂建筑(屬白族典型的三疊水式大門)。四角設耳房,均為二開間樓房,樓房前均設小天井。在東面房的北耳房天井處有一道側門,時代特征明顯。整院祠堂內外均有彩繪,有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無論是墻體還是木構件上的彩繪,傳統文化氛圍濃厚,題材內涵突出,整體木雕犀利。整院祠堂內外均有彩繪,有山水、花鳥、人物、書法……[詳細]
紅軍長征過賓川舊址
  紅軍長征過賓川舊址,位于賓川縣城南15公里的州城鎮周官營村,所在的李家院建于民國初年。李家院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由正房、南廂房、北廂房、照壁等建筑組成,為典型的大理白族三坊一照壁建筑格局。1936年4月20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率領的紅軍二、六軍團長征過賓川時,紅二軍團四師政工隊駐扎在李家院,在北廂房西山墻和北廂房及北耳房間的圍墻上題書“打倒--的南京政府!紅二政宣”的標語。2015年對李家院進行修繕時,在照壁上發現了《毛澤東去安源》壁畫,這幅壁畫繪于文革時期,高2.1米,寬1.5米。紅軍標語和壁畫保存完好。紅軍長征過賓川舊址的這條紅軍標語,是大理州保存的唯一一條紅軍標語,是研究紅軍長征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照壁上的《毛澤東去安源》壁畫,對研究文革時期的歷史具有一定的價……[詳細]
19、南薰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薰橋
  南薰橋,位于賓川縣城南12公里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州城鎮南。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橋為單孔石拱風雨橋,全長15.6米,寬5.16米,孔高4米。橋為兩頭牌樓式門,橋廊中間起歇山頂方形亭閣1間。明代李元陽、清代黎洪熙為橋作過碑記。南薰橋是我縣建筑時代最早、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代橋梁。1936年4月20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率領的紅軍二、六軍團長征過賓川時,在此打響了攻打賓川縣城的戰斗,經過1天的激戰,紅軍以斃敵178人、擊傷129人、俘敵300人的戰果,取得了戰斗的全面勝利。該戰役為紅二、六軍團途經滇西最為激烈的攻堅戰,紅軍攻克州城后繼續北上。南薰橋是研究紅軍長征歷史重要的實物資料。1988年5月,南薰橋(含周官營紅軍標語)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詳細]
鳳羽古建筑群
  鳳羽古建筑群位于洱源縣鳳羽鎮境內。鳳羽古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素有“文墨之鄉”之美譽。2001年被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被公布為云南省白族傳統文化保護區。2010年被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建筑群是明清以來白族歷史文化的縮影,古建筑群以古廟、古寺、古塔、古牌坊、古民居和照壁等眾多古代遺跡為主,十四院古民居院落是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典型代表。建筑布局巧妙、古樸典雅、錯落有序、特色鮮明,具有濃郁的白族建筑特色。古建筑群分別為:鳳翔書院、鳳羽武廟、三教宮、鶴林寺、帝釋山古寺建筑群、鎮水塔、留佛雙塔、鳳羽文廟照壁、施介故居、尹四海宅、趙培壽宅、趙壽坤宅、李雙和宅、張灼全宅、楊熾勝宅、楊桂清和楊炳章宅、尹元鵬等戶宅、張忠勤等戶宅、李甲松等戶宅、李壽軍等戶宅、施壽龍等戶宅……[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AV日韩AV高清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亚欧在线视频 |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 亚洲va国产va欧美 | 中文字幕一本在线无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