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滁州市旅游

滁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吳敬梓故居紀念館
  吳敬梓紀念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位于全椒縣城西北隅。始建于1959年夏,原址在全椒縣城荷花塘畔。1964年閉館后改作它用。現館為1984年10月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建有東西展廳及古樸迴廊,1986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大廳前立有吳敬梓一尊銅像,高4.5米,重500千克。館內收藏有《儒林外史》的各種版本以及吳敬梓的其他著作,如迄今發現最早的刻本《臥閑草堂本》、民國時期的《增補齊省堂本》以及《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詩說》,還有其七言古詩手跡《奉題雅雨大公出塞圖》的縮小件(原件大約長2米、寬1米,是我國一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等。東西展廳還陳列了中外專家學者對《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和其故居的部分文物、石刻以及國內著名書畫家的作品。吳敬梓紀念館過廳正中矗……[詳細]
鳳陽龍興寺
  龍興寺位于鳳陽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廟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禮佛的於皇寺,因該寺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發祥之地,與整個朱明王朝有著淵源關系,數百年來一直為國內名剎之一。1981年被列為安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寺經過600余年的風雨滄桑,大部分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察其遺址、布局仍森然壯觀,尚存的部分文物和建筑構件足可以證實其當年的氣勢、規格和規模。殿外四口碩大的銅鍋,傳為寺僧做飯所用,不難想象當年寺僧之眾;殿前東西兩側各有古槐,枝椏縱橫,為古寺增輝;殿內陳列有明代銅鼓和銅鑄幽鳴鐘,為皇家寺院的見證。自92年以來,在九華山佛教界的支持下,鳳陽縣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修建了彌勒殿、大雄寶殿、朱元璋殿、地藏殿、藏經樓和兩側……[詳細]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區西南瑯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為“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此亭。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醉翁亭一帶的建筑,布局緊湊別致,具有江南園林特色。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景致。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臺、覽余臺,風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醉翁亭前有“讓泉”,泉請客送禮是小溪,終年水聲潺潺。清澈見底。瑯琊山不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淵源久遠;自唐宋以來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詳細]
藕塘烈士陵園
  日前,定遠縣藕塘烈士陵園在順利通過市旅游局組織的實地檢查評審后,成功申報國家AA級旅游景區。這是我縣第一個國家AA級旅游景區。根據我縣旅游景區A級創建計劃,今年我縣共申報了藕塘烈士陵園和令狐山兩個AA級旅游景區。定遠縣藕塘烈士陵園位于定遠縣東南30公里的革命老區藕塘鎮,建于1944年,1978年興建紀念館并裝館布展,1983年正式對外開放。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筑保護單位,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一座“烈士紀念碑”和一幢“革命紀念館”。現有員工8人,每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作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進行申報后,該景區對照2A級旅游景區的評定標準,尋找差距,落實整改,開展了扎扎實實的2A級旅游景區的創建工作。并通過了縣旅游局的初審。在此基礎……[詳細]
瑯琊寺
  瑯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處,一座被稱為陸上蓬萊的瑯琊山上。據清光緒年間《募修滁州瑯琊山開發律寺大雄寶殿緣起》記載:“瑯琊山名自晉始,晉元帝為瑯琊之稱。山在滁城西南十里許,勢偉拔,起伏綿旦,與豐山、花山爭奇競秀,而瑯琊之名尤著,深巖邃谷中,修竹、清泉別饒佳趣。陡山之巔,南望大江如匹練,江以南諸山出沒,隱現于煙云杳靄中,蓋淮東勝境也”。山中茂林修竹遍布,林壑幽深,景色宜人。山中還隱映著唐代古剎瑯琊寺和宋代建筑醉亭,集宗教、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于一體,成為滁州市著名的旅游勝地。瑯琊寺建于唐大歷年間(766到770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僧人法琛創建,唐代宗李豫賜名“寶應寺”,崔祐甫為它撰《寶應寺碑》。后周顯得年間(954到960年),寺毀,刺史王著予以重修。 瑯琊寺依山而建,殿堂隱映在綠樹……[詳細]
定遠東城遺址
  東城遺址,位于安徽省定遠縣大橋鎮三官集油坊村。據明朝嘉靖年間高鶴編纂的《定遠縣志》記載:在定遠東南離縣城50華里的東城遺址;三官集故城遺址,輪廓非常明顯,有內外兩城。內城,東西一華里半,南北一華里,四周城基高出地面-尺,四角城樓高出地面五公尺,四周護城濠深約一丈左右。城址里,遍地是飾有細紋的秦磚漢瓦殘片,城中有古井70多口。農民在城址里挖出許多秦漢遺物,附近農民家里都收藏一些古代器皿。外城也呈長方形,東西三華里,南北二華里,微見斷續城基。秦磚時見,漢瓦俯拾。古城址四周有許多漢墓,1975年在老尹村東南發掘一座漢墓,石棺內有寶劍、銅鼎、漢五銖錢,還有王莽時發行的銅質布錢,面有“大黃布千”四字。1975年小李戶農民還發掘一處戰國墓群,可惜出土文物有的遭破壞,有的已失落。舊縣志記載:清末古城址仍有……[詳細]
玉蟹泉摩崖石刻
  玉蟹泉摩崖石刻位于鳳陽縣殷澗鎮,時代為唐、宋、清。摩崖石刻鐫于玉蟹泉附近的巖石上,據考察,共有17處,其中唐刻4處、宋刻7處、清刻4處。這些石刻多為游記之作,或為詩刻、題詠、題名等,其書法風格各異,流派紛呈,真、草、隸、篆、行、魏碑等皆有,堪稱書法藝術寶庫。蟹泉摩崖石刻為唐至清代游人題刻。位于宋集鄉境內三峰山玉蟹泉周圍壁上。石刻共27處。有的在高達5米之處,有的在清泓水際之旁;有的直接鐫于巖表,有的稍修整巖面刊刻;小者長、寬數寸,大者數尺見方。這些石刻中有7處因風雨剝蝕或人為毀壞,字跡已湮沒無存;尚有20處文字全部或大部分可識。其中唐代5處,宋代7處,清代3處,未署年代的5處。石刻均為陰刻,少者兩字,多者百字,或題詩,或題記,或題名。書體真、草、隸、篆、行、魏碑齊備,風格各異,流派紛呈。最早……[詳細]
上水關·下水關·廣惠橋
  上水關下水關廣惠橋安徽省滁州市滁州西橋原名廣惠橋,建于唐永徽年間,高壽近一千五百年了,為三孔連體石拱橋,由一色青石板和青石條砌成,老態龍鐘地坐在老城西南角,戴著三塊鏡片的老花眼鏡,望著清流河水終年義無返顧地向南流去。它是我們這座小城現仍健在的幾個歷史見證人之一,若按月份排,年齡最長。上水關橋,《滁州志》記載,始建于宋代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2年)重修。居永豐門和觀德門之間。橋長35米,寬13.5米,高9.5米,系塊石基礎、磚砌三孔拱形橋,跨徑5米。今存完整。橋南端被滁一中圍墻堵死,橋面被居民建房,或種蔬菜,不能通行。廣慧橋,滁人稱西橋,古稱泓(宏)濟橋、赤闌橋。位于鼓樓街和四牌樓街交接處,西澗水上。相傳此橋,初建東晉,因歲久而塌。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詳細]
鐘離城遺址
  鐘離城遺址位于鳳陽縣臨淮鎮東1.5公里處鳳陽至明光公路北的望城崗上。是安徽省現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城遺址,為春秋鐘離子國故城遺址,后為吳、楚兵爭之地。該城南接丘陵、北憑淮河、左依濠水、右拂花園湖支流。公元前538年,楚箴尹宜咎筑此城。秦建縣、晉置郡于此,隋移治至城西稱濠州,即今臨淮關,該城廢圮。史書載,周代在此設方國鐘離子國,并筑鐘離城。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鐘離,鐘離為楚屬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吳、鐘離邊邑兒童爭桑,致兩家相攻,互有死傷,吳王發兵攻楚,鐘離城又被吳王奪去。越王勾踐滅吳后,鐘離城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滅越,鐘離城又屬楚。秦統一中國后,鐘離城屬九江郡,秦漢時均在此設郡縣。至唐代武德年間移至城西今臨淮鎮,故城遂廢。鐘離城自建至棄,沿用時間長……[詳細]
陳德墓石刻
  陳德墓石刻位于鳳陽縣城西鄉西陳府村。陳德,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出生于濠州(今鳳陽)太平鄉孟家莊。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歸朱元璋,為建立朱明王朝南征北戰,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功封臨江侯。十一年(1378年)死后葬其里魯山之原(今城西鄉西陳府村東南),追封杞國公,謚定襄。其子陳鏞(1357-1387年),于洪武十四年襲嗣臨江侯,洪武二十年從征納哈出戰死,歸葬先塋。至建國后,兩墓于1973年平墳時被破壞,墓前神道的石刻尚在,現今保存完好。石刻自南向北排列,依次為:東側碑座1塊,石馬及控馬人、虎、羊各1對。碑座呈龜形狀,其背中間碑座槽、碑身已不存;石馬與控馬人連體;虎皆自頸部以下沒入土中;羊呈跪臥式。這些石刻均用整塊青石料雕成,造型古樸,刀法精湛,神態生動、逼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詳細]
侯家寨遺址
  定遠縣七里塘鄉侯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發掘時間:1986年9月。發掘工作單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基本情況簡介:侯家寨遺址位于定遠縣七里塘鄉北3公里,四家劉村袁莊組后,為單一的新石器時代臺形遺址,面積3萬余平方米,1977年春發現,1985年5月進行過試掘,歷史書有記載。迄今已發掘375平方米,文化堆積可分為四個自然層次,計早、晚一、中一龜其兩期。出土較完整陶器、骨器、石器300多件,并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標本。還發現了居住硬面和灰坑等遺跡。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粗紅揭色陶、紅陶為主、手制,素面,有少量的堆紋、劃紋、刺點紋、指紋等。器形有鼎、簽,缽、豆、壺、支座、盂形器、顫、勺、-、器蓋、陶塑、彈丸等,重要的是紅色彩繪陶器的使用及圈足缽底部發現刻劃紋等符號。彩繪內外彩都有,以外彩為主,一般是在器物的……[詳細]
濮家墩遺址
  濮家墩遺址,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大王鄉林樓村濮家莊。為一臺形地。南北長65米,東西55米,高8.3米。文化層厚5.1米,海拔25.4米。為新石器時期遺址。1985年5至10月間,安徽省地市文化部門三次勘查,確定為濮家墩遺址為新石器時期遺址。1985年12月,被公布為滁州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濮家墩墩東有條已成為耕地的大川,長約15公里。墩面向南微傾,與地面約成30°度夾角。墩身西北部有90°斷面,可見五至七層不等的文化積壓層。采獲石器5件,其中狩獵工具長方形、梯形的石石奔、不規則圓形、有棱刃較利的砍砸石,通體圓滑,中有圓孔,輪徑3.3厘米的陶紡輪,體光滑,一端尖長10.6厘米動物角制成的骨錐,以及鹿角(其中尚有一件輕度角化石)、獸牙、貝殼等。還有陶片70余件,均為殘片(其中有鼎足、鬲足、鬲檔、……[詳細]
13、國光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光樓
  國光樓始建于明代隆慶六年(1572年),原名尊經閣,清代康熙年間改稱奎光樓,民國元年改今名至今。國光樓系磚石壘成,高14米,樓身三層,筒瓦頂蓋,重檐翹角。樓座中有東西走向的券門一道,券門上有“奎光”勒石一方,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時所嵌。國光樓因處于“面山臨河,最為形勝”之地,十分宏偉。有學者贊曰:巍峨雄奇,極為壯觀。望者心竦,登者神游,占盡古城全椒0。景區地址:全椒縣城內襄河北岸交通線路:從全椒火車站乘3路車到千家惠站臺下,步行1.5公里到達景區;自駕車從合寧高速全椒出入口下,往縣城方向行駛2.5公里到達。……[詳細]
楊捷墓石刻
  楊捷墓石刻位于天長市諭興鄉,時代為清。楊捷(1618—1700年),江蘇寶應人,官為清光祿大夫昭武將軍少保并太子太保督江南總兵。他戎馬一生,屢建戰功,死后贈少傅兼太子太傅。墓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為一高大山丘,墓前有長400米、寬30米神道,神道西高東低,用磚鋪砌,墓前有雙牌坊、雙碑亭、7對石象生,1對石柱,整個墓地氣勢壯觀。墓前石刻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區外四周4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60米。……[詳細]
法華禪庵塔
  法華禪庵塔又名興慈寶塔,位于明光市橫山鄉大橫山山腰處。《滁志補遺》載:“大橫山跨滁定兩邑,周二十里,東半屬滁,上有半山寺。”半山寺又名法華禪庵,塔故而得名。法華禪庵塔始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為一座仿木構建筑閣式磚塔。其西南160米處,有一座小塔,俗稱“小寶塔”,為磚石結構的樓閣式,平面六角,立面為七層,此塔無碑記和建筑年代。興慈寶塔是元代佛塔,我省迄今發現僅此一處,為研究元代建筑風格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86年,安徽省政府公布其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何郢遺址
  何郢遺址三面環水,表面現為農田,面積約6000平方米。遺址地層堆積基本呈水平狀疊壓,一般深度2-3米左右,除上部為西周早期文化堆積外,大部分為商代晚期文化堆積。遺址的聚落布局大體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祭祀區。該遺址2002年發掘,發現一批房址、灰坑、墓葬、祭祀遺跡,出土陶器、石器、青銅器、骨角器數百件。是皖東地區首次大規模科學發掘的商周時期聚落遺址,基本確立了一支新的考古學地方文化類型。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還為多學科綜合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詳細]
石梁土城遺址
  石梁土城遺址呈長方形,地勢高突。總面積約2.7萬平方米,散布大量陶片、磚瓦。分別屬于商、周、漢、六朝、唐、宋等各個時期。城址附近出土過完整的陶器。1961年省文物工作隊曾實地勘察。明嘉靖《天長縣志》載:“縣之西三十里有石梁城,城在河南,后周所筑置石梁郡者,遺址存焉”。石梁城址原為一商代遺址,后周建城。該城址未作任何挖掘,保存完好。1980年9月,被定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5月,被定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尊勝禪院
  尊勝禪院位于安徽來安縣大庵山遺址,遺址現存的還有千年銀杏樹、觀音泉等。石碑由當時任江寧織造的曹寅(《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建造并撰文,記載了該禪院的規模及興衰過程。石碑高約2米、寬76厘米、厚17厘米,碑頭刻有“普門示觀”(佛家語)四字,碑身嵌在敦厚的底座上。碑的正面刻有《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七月十六日撰文的《尊勝院碑記》,背面刻有《事要附刊》。保護范圍:以尊勝禪院遺址正殿為中心,東50米,南180米,西170米,北4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50米。……[詳細]
19、清流關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流關
  清流關位于滁州市西郊12.5公里處的關山中段。為古代重要關隘。始建于南唐。宋以后陸續有所擴建。此關形勢險峻,深10余丈,用塊石壘砌關洞呈拱形,現基墻尚殘存2米以上。南唐置關口以御北師,關洞呈拱形,深十余丈,巨磚塊石壘砌,氣勢雄偉。關洞門額上嵌石刻:古清流關、金陵鎖鑰等。清流關昔為南北交通必經之道,號稱九省通衢,歷為兵家必爭之地。……[詳細]
鼓樓基座
  鳳陽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八年,曾屢遭兵火損毀,但被專家稱為中國之最的鼓樓基座仍完好地保存了下來。鼓樓由臺基和殿樓兩部分組成。臺基正中間開三個門洞,中門略大,中上方有朱元璋親書的“萬世根本”四個楷書大字,這四個御筆大字,其意旨至今仍為明史專家未能破解之謎。鼓樓上有樓房九間,“層檐三覆,棟宇百尺,巍乎翼然,瓊絕塵埃”。……[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国内99精品 |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香蕉 | 亚洲成高清a人片在线观看 综合国产亚洲专区 |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日本第一页 | 中文字幕丰满的少妇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