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石家莊市 > 井陘縣旅游

井陘縣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于家石頭村
  于家石頭村,是一部用石頭抒寫的村落史詩。于家石頭村位于河北省井陘縣城微水鎮西南約十五公里處,建于明朝成化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這個石頭村在四面環山的洼地,山巒環抱,綠樹掩映,不到村頭見不到人家。當走過彎彎曲曲的山路,走進這個村子,一下就置身于石頭的世界:石樓石閣,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橋石欄,村路也是古老的石頭鋪就的。鋪路的石頭多是青灰色,石質堅硬,歲月的摩擦使石頭棱角圓潤光亮,但這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潔靜,走在上面,腳下發出輕輕而有韻律的“噠、噠”的聲響,這聲音讓人心中泛起一股寧靜、幽遠的情思。站在這石頭街上,環顧四周,與腳下的石路相連的街、巷、胡同全是青色的石路,路的兩旁全是石頭房院,隨便推開一扇石門,便又會看到一個石頭筑造的小天地。這里的房屋大多是四合院,還有……[詳細]
井陘龍窩寺石窟
  龍窩寺石窟位于井陘縣城微水西南25公里、天長古城西10公里的小龍窩村西0.5公里處石崖上。石窟前臨燕晉古驛道,今307國道由石窟西南繞過。石窟東北為石太高速公路。龍窩寺石窟為石家莊市境內現存十余處石窟之一,由于其獨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佛像雕刻以及石壁上諸多古人題刻,故在1993年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窩寺建造年代已不可考。清雍正《井陘縣志》中有“龍窩,在縣西南二十里。石壁峭立,古柏崖生;梵宇樓臺,頗為可觀。傳神龍斷路,貨郎仗劍斬之。至隆慶間,大雨沖出枯骨一窖,約數百斤許。”龍窩寺及其西大龍窩村、其東小龍窩村皆由此而得名。原龍窩寺規模較大,寺前西南、東北兩端各建有樓閣一,閣下即為燕晉往來大道。而寺建于兩閣間古道西臨石崖處。舊有大殿、配殿及僧舍等建筑。昔為邑中名勝之一。寺院于解放后擴建……[詳細]
井陘千佛崖石窟
  井陘千佛崖石窟位于井陘縣南障城鎮七獅村,是一處佛道并存的石窟造像。開鑿於北齊河清四年(565年),明嘉靖年間,臨城縣石匠武得朝、武得用重建。石壁分層分排雕刻千尊佛像,為省級保護文物。巖外有近千年的古松。碑刻五塊,均是重修千佛洞碑記。千佛洞內四壁開鑿有大佛三尊,小佛龕數千。其中有明代嘉靖時期的題記多則,北宋元祐三年題記一則。但在元祐三年九月的題記中,同檢旱田,自山下步至此,然火窮邃洞而返的天威(今河北井陘)簿尉大梁王嶠,鎮陽(今河北正定縣)戶椽伊川王泰,并未提到有關造像的事情,所以人謂王嶠等人來此游覽必是已經有佛像存在的說法,有些過于牽強。不過在與此題記相距不遠,北壁近洞口處的壁面上,同時還有“維那彭城劉貴□佛廿十五尊/維那王志□佛三十五尊/維那□□□佛三十七尊”的題記,但刻于何時,不得而知。……[詳細]
井陘舊城遺址
  井陘舊城遺址位于井陘縣西南、娘子關東約30公里處。東、南、西三面臨綿河,北依土山,有“簸箕城”之稱。唐代設天長鎮,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移井陘縣治于此。明初,據載縣城周三里二十步,高三文五。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城被河水沖壞,后以石砌南城。隆慶六年(1572年)大雨,雉堞崩毀,改砌石城,并在南門處設甕城。后多次維修。現除城樓外,保存尚完整。有文廟、城隍廟、顯圣寺、皆山書院等。東門外有清筑東關大橋跨于綿河。東南角外突出一段,有一門,稱“小南門”,乃為防備湍急水流而設。……[詳細]
皆山書院
  在天長鎮城內中學門口,正是放學時間,一大群風華正貌的少年笑鬧著擁出門口,背后是朱漆大門、古色古香的皆山書院。皆山書院始建于1777年,雖歷經風雨,如今依然保存完好,磚木結構,青瓦屋頂,古樸美觀。有許多房間如今做了教師的辦公室和學生們的宿舍,依然可以居住。院中有1997年“皆山書院”220周年慶典時立的石碑。皆山書院是井陘縣的教育搖籃和文化發祥地,孕育了眾多的棟梁英才,海內外文化名人霍濟光、翟泰豐都曾是皆山弟子。……[詳細]
彪村興隆寺
  彪村興隆寺位于河北省井陘縣彪村,始建年代不詳,坐北朝南,現存金代建千佛塔及明、清建正殿,東、西廂房等。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懸山布瓦頂。東、西廂房均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懸山布瓦頂。 千佛塔為八角三層實心閣式磚塔,通高15米。石砌方形塔基(圍欄遮擋),塔身第一層南面辟劵門。據《中國文物地圖集》介紹;塔心室內存金代石雕坐像五尊,殘碑一通。1993年7月15日,彪村興隆寺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柿莊壁畫墓
  柿莊壁畫墓位于井陘縣柿莊,為宋古墓葬。古墓都為單室仿木結構的磚室墓大多有壁畫,沒有被盜痕跡,保存比較好,極具歷史,藝術價值。尤以四號墓東壁“搗練圖”最有特色,引起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在考古發掘報告發表的50多年后,還有大專家、大學者為這幅作品撰文,被公認為是河北宋金墓室壁畫中最精美的一幅。1982年7月23日,柿莊壁畫墓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天長宋古城
  天長宋古城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具有上千年歷史,現存建筑始建年代可追溯到隋朝,整體布局基本完好,天長宋古城3平方公里范圍內為省保文物區。全鎮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保6處,縣保13處,有保護價值的文物單位11處。其密度之大,歷史罕見,有較高的開發利用價值。天長宋古城最初的開發意向始于改革開放初期的1979年,但由于種種原因,20余年間未付諸實施,真正意義上的開發運作是從2000年開始的,經過充分準備,2001年2月—2002年7月先后邀請原中宣部副部長、中國作協黨組書記翟泰豐,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國家建設部、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審定委員會領導專家阮義山、王景慧等前來古城調研、考察、論證。經過以上一系列活動,進一步為開發宋古城旅游資源進行了準確定位。天長宋古城的開發工作從2002……[詳細]
井陘文廟大殿
  井陘文廟大殿位于井陘縣天長鎮井陘二中院內,為清古建筑。現存宗圣殿,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天長鎮依山傍水,地勢險要,曾為井陘縣治所在。井陘文廟因地勢而建,有高低錯落之景,不同于平原所見。1993年7月15日,井陘文廟大殿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洪河槽村聶榮臻指揮部舊址
  洪河槽村聶榮臻指揮部舊址年代為1940年,位于石家莊市井陘縣辛莊鄉洪河槽村。 2008年10月20日洪河槽村聶榮臻指揮部舊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掛云山六壯士跳崖遺址
  掛云山六壯士跳崖遺址年代為1940年,位于石家莊市井陘縣威州鎮掛云山。 2008年10月20日掛云山六壯士跳崖遺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華北育才小學舊址
  華北育才小學舊址年代為1948年,位于石家莊市井陘縣孫莊鄉孫莊村。 2008年10月20日華北育才小學舊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天長古城王家大院
  井陘民居以牢固著稱,民居文化極具地方特色,歷代形成的四合院,與北京四合院建筑風格不同,上房高于廂房,東房高于西房,有廳堂四合院、連鎖四合院、套進四合院、居高臨下的三截四合院之分。最為典型的是天長古城王家大院,占地20余畝,房屋近百間,四合套院縱橫交錯,院院相通,構成一座建筑迷宮。……[詳細]
唐家垴古墓群
  唐家垴古墓群為唐、五代、宋、金代古墓葬,位于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東關村。 唐家垴古墓群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井陘城隍廟
  井陘城隍廟位于井陘縣天長鎮,為明、清古建筑。1993年7月15日,井陘城隍廟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天長古城大石橋
  在古城東南入口處,綿河之上,橫架一座大石橋。橋長百米有余,東西兩端各有一對威武的石獅,橋面兩側有石欄板和石望柱,望柱頂端雕有38對獅、猴、鷹等石獸。走近細看,雄獅昂首怒視前方,獼猴-若有所思,蒼鷹飛落捕捉白兔,幼獅爬在母獅肩頭上戲耍玩鬧……石雕造型生動、線條流暢,雕刻風格或粗獷或細膩,但都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橋側面的石雕斑斑駁駁,可見年代的久遠。吳同庭說,這部分還是最早的樣子,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大石橋始建于1780年,原為12孔石拱橋,乾隆59年和嘉慶6年兩次大水將橋東部的6孔先后沖毀,直到1929年才得以修復。1966年綿河暴漲,東端5孔又被沖毀,1967年修復。經修復后,現在的大石橋為11孔。……[詳細]
  通濟橋位于井陘縣天長鎮石橋頭村,為宋代古建筑。此橋距離唐宋古城天長鎮不足2公里,橫跨于七里澗上,為河北省屈指可數的宋前古石橋之一。石橋建筑技術與趙州大石橋相仿,為單拱敞肩石橋,橋長24.30米,橋面寬5.30米,橋面由青石板鋪設,跨徑10米,矢高3米。石匠張安建橋時,“用心之至,斫砧斗版,灰璺拴鐵,雕鏤禽獸,曲盡飛走之狀”,雖已歷經900余年,大拱券和肩拱券上方所雕吸水獸,兩側拱券石上獅子、麒麟、天馬、大象等瑞獸浮雕,依然完好且生動精美,觀者無不贊嘆,嘆其為其它石橋所不可比擬。2001年2月7日,井陘通濟橋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天長古城位于今井陘縣城西南5公里處,據志書所載是宋代至建國初井陘縣治城所在。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長古城歷史悠久,至遲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已有人類活動。近年相繼在城西北10公里處大臺山仙人洞發現仰韶文化及龍山文化遺址;在城東北3公里處石橋頭臺地發現龍山及先商文化遺址;在其西北部城北嶺、許水滋北部丘陵發現了商代遺址;在其東南于家附近發現了帶孔石鐮及戰國遺址……這些都說明天長城一帶的綿河流域是井陘古代文明發展的搖籃之一。但依目前考古發現的遺跡、遺物考證,天長城一帶成為較大村落的時間似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朝末至隋朝初年。因除在天長城東南三里處的河東村南丘陵上發現較多漢代(多為東漢)墓葬、可能河東村始建于漢代。約在北朝末、隋初,有居民在嶺之東南一帶向陽坡地上建村居,井漸具規模。依綿……[詳細]
  乏驢嶺鐵橋,是一座正太鐵路橋。當年,正太鐵路的窄軌小火車通過此橋跨過綿河,穿過乏驢嶺隧道向東。乏驢嶺鐵橋,高7.5米,寬5.5米,橋面至谷底30米。石太線建成后,有關部門曾醞釀拆除此橋,但因為它是乏驢嶺村民出行的唯一通道被保留了下來。乏驢嶺大鐵橋是法國巴黎DAYDE&PILLE公司承建,采用的是19世紀流行的鍛鐵(puddleiron)技術,和越南的“龍遍”鐵橋、法國的埃菲爾鐵塔使用的是一種技術。乏驢嶺鐵橋在正太鐵路上,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聯通了山西和河北,使晉煤得以外運。而自1937年日寇占領河北后,為保正太鐵路將山西的煤炭運輸到各出海港口,便重兵駐守該鐵橋,并在周邊修建了七座炮樓和兩座地堡。1943年后,正太鐵路改線,火車改走熊猴灣。1947年,熊猴灣大橋被炸毀后,這條舊鐵路又被啟用一段時間……[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第三页 | 日本手机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欧美国产 |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不卡的 | 日韩中文无线码免费观看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