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回坑村古建筑群(廊橋、繡花樓、龍王閣、泉塘古井)九江市修水縣新灣鄉回坑村清1、廊橋: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延伸567米,東南延伸8.02米,南延伸5.67米,西南延伸8.02米,西延伸5.67米,西北延伸8.02米,北延伸5.67米,東北延伸8.02米.面積:521.42平方米;2、繡花樓: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延伸15.99米,南延伸22.41米,西延伸2.75米,北面同文物本體重合.面積:777.42平方米;3、龍王閣: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延伸14.85米,東南延伸27.80米,南延伸41.29米,西南延伸31.58米,西延伸7.20米,西北延伸至路邊,北延伸至路邊,東北延伸至路……[詳細] |
![]() | 楊賡笙故居,始建于1933年(中華民國22年),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石鐘山西南角,距離湖口縣老縣委黨校不遠,相傳叫“面城居”。“面城居”做為歷史遺跡已修葺一新,由于以前沒有對外開放,只能透過院墻,隱約看見它大致的模樣。2018年江西省公布的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湖口縣有4處文物保護單位榜上有名,楊賡笙故居就是其中之一。湖口縣為大力弘揚楊賡笙先生、楊叔子院士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崇高奉獻精神,2018年起正式啟動了對楊賡笙故居的保護修繕工作,歷時一年多,2019年4月29日,楊賡笙故居暨楊叔子院士事跡展正式建成開放。楊賡笙故居暨楊叔子院士事跡展建成開放,將成為湖口縣當地黨員干部接受愛國主義教……[詳細] |
![]() | 紗籠村位于修水縣港口鎮紗籠村,紗籠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落,民風純樸,紗籠橋聞名遐邇。紗籠橋,這座坐落于江西省修水縣港口鎮紗籠村的古橋,橫跨五里港,呈現東西走向。它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擁有寬4米、長24米、高8米的尺寸,總面積達到130平方米。該橋巧妙地運用了青石橋墩,共計3個(東、西引橋各1個,水中1個),并在橋墩上安置了木梁,上面鋪就了寬闊的木板,形成了橋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橋面上還搭建了一座小青瓦頂的9節橋廊,由木柱穩固支撐,兩側則配備了精致的木柵欄和簡易木凳。磚砌的東、西橋門門楣上,清晰地題寫著橋名,以示紀念。如今,這座古橋依然保存完好,成為了歷史的見證者。在古代,紗……[詳細] |
![]() | 迪畬敦彝堂(又名“何杰故居”),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洪下鄉迪畬村新屋何家自然村。該建筑始建于清代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先后建造達14年之久。建筑平面布局呈長方形,坐東北朝西南。原建筑面積1350平方米。整個建筑由四大部分組成,即官廳、壽堂、客堂、文昌閣等。面闊三間,進深六架,共有廂房36間,大小天井18口。現僅存建筑前部,面闊23.7米、進深24.45米。整座故居,臺石房基,青磚砌墻,灰瓦蓋頂,硬山式屋檐,五岳朝天式封火墻,內穿斗式與抬梁式混合梁架,檻窗式門窗,正梁一架,呈弧形,上刻麒麟,侯鳥、山水花草。屋內兩側磚墻上鑲嵌有紅砂石的戲劇人物典故及青石浮雕八幅。該建筑結合了瑞昌地方民居與……[詳細] |
![]() | 恭乾禪師塔位于廬山牯嶺西南的金竹坪,始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即公元1618年,為恭乾禪師的墓塔。據《廬山志·續志》記載,恭乾禪師在萬歷七年創建九齊寺,后九齊寺香火日盛。歷史上恭乾禪師塔曾多次出現坍塌,1986年經全面維修后,文物管理部門一直定期對它進行維護。重修后的禪師塔分為三級,由八塊花崗巖組成,高3.5米,基座直徑1.3米,靜臥在萬綠叢中,莊嚴肅穆占地200余平方米。四周以雕花欄板與花飾望柱組成的圍欄,高雅清新。基座上有六角形石墩,墩上用仰覆蓮承托圓鼓石,石上刻有“圓寂禪和尚鼎塔”等字。六角石柱的相輪上,刻有“皇圖永固,帝道遐昌,0-常轉,佛國增佛,阿彌陀佛”等禪語。在相輪與仰覆盆之間飾以仰覆……[詳細] |
![]() | 靈源摩崖石刻包含“靈源”、“黃龍山”、“三關”、“法窟”石刻、觀音井與明代石亭等。黃庭堅在黃龍寺周圍所刻的摩崖石刻“黃龍山”、“靈源”、“法窟”等字,保存完好無損,可謂“海枯石不爛”,更是使此山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黃龍山”三字刻于寺前下馬石前石壁上,字徑達85厘米、字體方圓渾厚,,有力透石背之感。“靈源”二字,行書陰刻于靈源拱橋頭左側巨石上;寺右側有崖鑿石梯多級,其石壁刻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其側另有一處僧人焚化之地,其石壁上刻有“三關”和“法窟”二字,均為黃庭堅真跡。寺右側有石刻“翠云洞”三字,洞內有宋人摩崖石刻“張顏幾、黃叔豹、叔熬、茂來謁長老清公,時堂中有眾五百人。建乙酉二月甲子”字……[詳細] |
![]() | 中共贛北特委(贛北分區委)舊址位于位于修水縣渣津鎮渣津村。1930年12月,湖南省委為加強對贛北各縣黨的工作的領導,決定調張警吾組建贛北特委。1931年1月,贛北特委正式成立,機關先后駐修水上衫宮選大屋和渣津匡上庚大屋,書記張警吾;同時撤銷修水中心縣委,成立修水縣委。贛北特委隸屬湖南省委辦事處,下轄修水、銅鼓、武寧等縣委和宜豐臨時縣委(同年3月后為縣委)以及湖北通城縣委。同年3月,中共湘鄂贛特區委成立時,贛北特委改為贛北分區委,隸屬湘鄂贛特區委,下轄江西修水、宜豐、銅鼓和湖北通城等4個縣委。同年8月,贛北分區委撤銷,又恢復修水中心縣委。中共贛北特委(贛北分區委)舊址原為匡上庚大屋,民國初年建筑……[詳細] |
![]() | 中共修水中心縣委地下聯絡站舊址位于修水縣義寧鎮黃土嶺鸚鵡街24號。1938年10月武漢淪陷后,為了團結一切抗日力量,打擊國民黨頑固勢力,做好駐修水的國民黨第三十集團軍等部隊的抗日統戰工作,奉中共湘鄂贛特委和修水中心縣委指示,中共地下黨員、修水縣各界民眾抗敵后援會副總干事楊抱愛以創辦“抱愛醫院”為名,建立了地下聯絡站。當時修水中心縣委駐在離縣城60華里的馬坳鄉下,楊抱愛常帶著來修工作的地下黨員步行到馬坳,同中心縣委書記甘卓吾聯系,接受任務;國民黨駐軍中地下黨員和修水中心縣委的聯系,也是通過楊抱愛取得聯系的。1940年3月29日,楊抱愛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抱愛醫院因此停止了地下活動。中共修水中心縣委……[詳細] |
![]() | 廬山毛澤東舊居位于九江市廬山市廬山風景名勝區蘆林1號。位于廬山蘆林湖畔,建于1961年,人稱蘆林一號別墅。別墅主體建筑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筑面積2700平方米,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1961年中共中央廬山工作會議和1970年中共中央九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同志在此生活、工作。舊居于1984年改作廬山博物館館舍。其中毛澤東同志在廬山工作、生活的臥室,依然原物原樣保存,供人參觀,教育大眾。1993年,廬山人民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00周年,在蘆林湖北端修建了毛澤東詩碑園。廬山毛澤東舊居和毛澤東詩碑園是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也是廬山重要的旅游、接待人文景點。保護范圍:以文物建筑本體為界,東至山腳,……[詳細] |
![]() | 鏡源水口橋位于九江市武寧縣石門樓鎮鏡源村1、3組。在江西武寧縣西南邊陲的石門樓鎮鏡源村,一個叫關山口的地方,兩岸青山一橫橋,有一座名為水口橋的廊橋。水口橋橋身由石頭堆砌而成,全長約21米,寬約5米,高約10米,橋上建有磚頭砌的風雨亭。這種廊橋又叫虹橋、蜈蚣橋,風雨亭可保護橋身,也可以遮陽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會。水口橋建于乾隆44年,公元1779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橋兩頭曾建有拱門,寫有兩幅對聯,一副是古詩“山--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副是嵌字聯“鏡明月朗光一色,源遠流長達三江”,現已倒塌。清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為界,東、西各向外延伸2.9米,南、北各向外延伸5米.面積:……[詳細] |
![]() | 西垅劉氏宗祠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龍城鎮西垅村西垅劉家組。1986年4月,公布為彭澤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3月,公布為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是彭澤迄今發現保存下來的最大面積的清代祠堂。西垅劉氏祠堂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自建成至今,一直是西垅村劉氏家族的祠堂,建筑面積大,布局結構分間多,它為清代村落、家族和祠堂的研究提供了一份難得的實物資料。西垅劉氏宗祠總寬16.8米,深26米,建筑面積約430平方米,系三進兩天井的磚木結構清代徽式建筑,左右廂房,門廳置0-,走廊后為正堂,大小十余間,且大部分門窗和梁柱裝飾雕刻保存較好,石礎、石門、石凳等雕刻精細、圖案清晰,門前石旗鼓與左側清代同期民居……[詳細] |
![]() | 修銅宜奉縣委、縣蘇、紅軍醫院舊址(修銅宜奉臨時縣蘇舊址、修銅宜奉臨時縣委舊址、修銅宜奉紅軍醫院舊址)九江市修水縣20世紀30年代保護范圍:1、修銅宜奉臨時縣蘇舊址(黃港鎮林場矮子坑):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南、西、北各向外延伸10米.面積:1514.06平方米;2、修銅宜奉紅軍醫院舊址(黃港鎮楊家坪老醫院):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延伸至河邊,南延伸至山腳,西延伸屋后坎邊,北延伸9.77米.面積:414.81平方米;3、修銅宜奉臨時縣委舊址(上奉鎮麻洞村黃家塘):以文物本體為界,南延伸4米,西延伸1.39米,北延伸1.94米,東同文物本體.面積:83.08平方米.……[詳細] |
![]() | 馬回嶺火車站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九江縣馬回嶺鎮,原是1922年修建的南潯鐵路馬回嶺車站。站房為二層樓房,歐洲近代建筑風格,磚石混凝土結構,坐東朝西,南北寬15.98米,東西進深9.2米,高6.9米。附屬建筑有倉庫、廚房等。1927年7月下旬,聶榮臻奉周恩來之命,來馬回嶺組織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參加南昌起義。8月1日,聶榮臻合同李碩勛、張云逸、周士第等人按照預定計劃,率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第七十五團和第七十四團偵察連從馬回嶺火車站出發前往南昌,并擊敗了前來阻止部隊行動的張發奎部隊,次日與南昌起義部隊勝利會師。該舊址于1987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干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又進行了整……[詳細] |
![]() |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葉挺指揮部舊址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九江市區解放軍171醫院內,原為美國圣約翰中學校長高達德公寓,是一棟坐西朝東的回廊式二層西式樓房,磚木結構,建筑面積224平方米。1927年7月中旬,葉挺率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進駐九江,指揮部設在圣約翰中學的這座西式兩層樓房內。云集九江的共產黨領導人多次在這里召開研究和部署南昌起義的重要會議。26日,葉挺率部從這里出發,乘火車奔赴南昌參加起義。建國后多次維修,1987年12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7月辟設為“八一起義策源地——葉挺九江指揮部舊址紀念館”。……[詳細] |
![]() | 柳山書院建于半山開闊之地,這里田地平展,水港橫斜;周圍重山環繞,層峰疊翠,側連寺院。書院為磚木結構,外體長方形,長約三百八十九米,寬約九十八米。總建筑面積三萬八千平方米。四面的墻皆為青磚平砌,前后重屋頂民房式,風火墻內,蓋瓦從不同方位向內傾斜。書院內進五重,由外而里,依次為教學區、藏書區、教師宿舍、學生宿舍、生活區等。按當地百姓的說法,書院應該分為三大廳,前廳順山墻起列分上下二層,樓下每邊置廂房八間。由前廳過大天井,登兩旁臺階,進入中廳。中廳檐高十點二米。從中廳過兩側之小天井到后廳,后廳為供孔圣人所在,也稱為神堂。“文革”時期,柳山書院改作國家糧庫。一九七三年糧庫拆遷后書院被毀。……[詳細] |
![]() | 九十九盤石刻在廬山圓佛殿西、登山小道旁。路旁絕壁間,宋、元、明、清以來題刻甚多,約有九十九盤,筆力剛勁,引人入勝,如:“白云天際”、“清虛靈臺”、“煙霞深處”、“天半”、“南無佛”、“土地”等,字體不一,筆鋒各異,對研究古代書法有重要歷史、藝術價值。廬山錦繡谷底有一溪流,名錦澗。溪上橫跨一石橋,名錦澗橋。過橋有一路直達天池山頂。小道蜿蜒盤旋,號稱九十九盤,系明代主要登山道,故稱九十九盤古道。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所修御碑亭中的御碑,便是經此道運往山上。沿途道旁的峭壁上,石刻遍布。其中,要數歐陽修撰、王守仁書的《廬山高》題刻,名聲最大。無論是詩意,還是書法,均堪稱一絕。……[詳細] |
![]() | 周敦頤墓墓主為北宋理學家,熙寧六年(1073)病逝于九江濂溪書院,葬于離書院五、六里的栗樹嶺(今蓮花鎮譚畈村),享年57歲。周原配夫人陸氏、繼配夫人蒲氏墓亦葬周兩側。明代--三年(1490),九江知府童潮在墓前建祠、立肖像、置田地供祭祀,墓地時為“江州十景”之一。嘉靖三十八年(1559)巡撫何遷檄知府朱日藩將墓修葺一新,清咸豐五年(1855)彭玉麟、羅澤南、李續賓出資主修,又將墓頂結為龜形約6尺,徑1丈5尺。墓前碑碣有明萬歷李得陽詩碑,彭玉麟修墓碑,羅澤南重修周子墓碑,周生前所作太極圖碑等。墓冢“文革-”中被毀,今墓為1992年重修。……[詳細] |
![]() | 1928年秋,湘鄂贛特委派黃茂林同志到地處崇山峻嶺4縣邊界的上奉麻洞砍頭坳工作,在周邊麻洞、楊家坪、黃港、何家嘴、銅鼓大塅發展了張松發等一批中共黨員,成立了特別支部。1930年,中共湘鄂贛特委在麻洞黃家塘成立了中共修銅宜奉邊特委,1932年5月在麻洞黃家塘召開四縣黨代會,到會代表100余名,成立修銅宜奉臨時縣委。5月下旬,在楊家坪矮子坑召開了修銅宜奉邊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到會代表100余名,成立了修銅宜奉4縣臨時縣蘇維埃政府。在縣委、縣蘇維埃的領導下,4縣人民與敵人展開英勇頑強的斗爭,牽制了敵人,鞏固和發展了根據地,減輕了湘鄂贛中心根據地的壓力。……[詳細] |
![]() | 海會寺摩崖石刻,位于江西省廬山區蓮花鎮龍門溝。在廬山區蓮花鎮龍門溝左側的深山大壑中發現的摩崖石刻,是廬山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塊保存完好的唐代摩崖石刻,距今已有1312年,也是廬山目前發現最早的摩崖石刻。這塊摩崖石刻是一塊三角形的巨石,正面是行楷“海會寺”三個大字,字行間有“時唐證圣元年乙未歲”字樣。據專家介紹,唐代“證圣”系武則天(武周)的年號,只用了一年,“證圣元年乙未歲”即公元695年。巨石背面還有乾隆戊午年(公元1738年)杜畔子撰、余氏書刻的“盤旋石上綠接天,枝枝垂蔭半邊山,我來獨坐清心火,名利兩忙總不然”詩。……[詳細] |
![]() |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第三十集團軍駐地舊址群九江市修水縣20世紀30、40年代1、國民革命軍第三十集團軍第七十二軍第三十四師第一0一團第一營營部舊址(杭口鎮雙井村七組虎形陳家大屋):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同本體,東南延伸2、02米,南延4.25米,西南延伸1.62米,西延伸6.06米,西北延伸0.69米,北延伸7.64米,西北延伸7.61米.面積:370.6平方米;2、國民黨第三十集團軍總司令部舊址(義寧鎮良塘村):以文物本體為界,東、南、西、北各延伸5米.面積:905.34平方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