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臨沂市旅游

臨沂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平邑九間棚旅游區是國家3A級旅游區,位于馳名全國的平邑縣天寶梨鄉,這里5萬畝果園連成一片,春華秋實,四季宜人。每年陽春三月,梨花盛開,漫山遍野,鋪雪堆玉,間以桃紅、柳綠、松青,把天寶山區妝扮得更加絢麗多彩。置身其間,如在畫中,被中外游人譽為“中國最大的天然花園”。主要景點有:“沂蒙明珠”九間棚村,北海銀行魯南印鈔廠舊址朝陽洞,抗日戰爭時期的天寶山戰斗遺址,龍頂山天池等人文景觀。還有千年藤蘿樹、掛心橛、雙乳峰、母子山、張郎背姜婆山峰等自然景觀。……[詳細]
  王羲之故居是國家3A級旅游區,位于臨沂市區洗硯池街中段,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是為紀念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書法家王羲之而建。2003年,為紀念王羲之誕辰1700周年,0臨沂市委、市政府投資6700萬元對故居進行了擴建,整修后的王羲之故居占地面積80畝,除了保持原有風貌,又新辟了一些景點。故居四面青墻環繞,綠樹如蔭,園內溪水潺潺,垂柳依依,翠竹滴翠,錦魚游泳,目前,故居內有硯池懷古、鵝池水暖、曲水流觴、圣光普照、曬書臺、五賢祠等景區、景點。各類旅游設施齊全完備,服務質量一流,是中國書法尋根之旅的絕佳去處。地址: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1號類型:名人故居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電話:0539-82263……[詳細]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是為紀念自第一次大革命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華東地區犧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大型紀念性建筑群,是宣傳和弘揚沂蒙精神的重要基地,是華東地區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坐落在風景秀美、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商貿物流之都、濱水生態之城——山東省臨沂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由中國著名建筑史學家、建筑師梁思成先生主持設計,于1949年4月開始建設,初名“臨沂革命烈士陵園”,1986年10月,經民政部門批準改為今名,并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以來先后被中宣部、民政部、共青團中央、國動委等部委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詳細]
  馬陵山遺址位于縣城東南約20公里,紅花鄉大尚莊村東1000米的馬陵山西坡,東臨黑龍潭水庫,再向東即為江蘇省東海縣境。1982年10月首次發現并試掘,1983年6—7月省考古所派員對包括黑龍潭細石器遺址在內的馬陵山地區專題踏查(發現細石器點40處),1984年10—1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式發掘。依發掘所見剖面自上而下可分為三層:上層為黑灰色或深灰色砂質粘土,內含細石器,中層為灰色砂質粘土,見有舊石器和象、犀牛的化石,下層為紅黃色粘土,含哺乳動物化石碎片。遺址的主要文化遺物為細石器,主要類型為典型的船底形石核、楔狀石核、錐狀石核、端刃刮削器、鏃、雕刻器、尖狀器等,全部用壓制法或間接打擊……[詳細]
  1941年11月,侵華日軍調集其第十軍團主力和第二十二師團3個混成旅團以及偽軍53000余人,由日軍侵華總司令(火田)俊六坐鎮臨沂督戰,日軍山東管區司令土橋中將指揮,對我沂蒙抗日根據地發動了“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1941年11月29日,抗大一分校移駐費東縣大青山西側的胡家莊、大古臺一帶(今屬費縣薛莊鎮)。當日,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發起綠云山戰斗,為免受損失,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八路軍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等后方機關也相繼轉移到大青山地區。敵人得知這一情報后,連夜調集重兵,以一個混成旅團的兵力合圍大青山。此時陷于敵人包圍圈的我方人員中,大都是非戰斗人員,所配武器數量少,質量差。只有抗大一……[詳細]
  中山寺位于蒙陰縣坦埠鎮,年代為唐至中華民國,類別為古建筑。中山寺是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華東軍政大學舊址位于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年代為1946年。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為山東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華東軍政大學舊址位于莒南縣大店鎮河灣村。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后,駐在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城的中共華東中央局和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為了統一訓練機構,提--部的軍事素質,決定將華中雪楓大學、山東軍政干校、東江縱隊、淮南軍區隨營學校和山東軍區通信學校5個單位統一改編,建立華東軍事政治大學。華東軍政大學的籌建工作自1946年9月開始。華中雪楓大學和淮南軍區隨營學校于9月先后從蘇北北上,10月下旬到達莒南縣。東江縱隊9月13日從煙臺出發,經萊陽、高密、諸城、莒縣,于10月11日進入臨沂城,1……[詳細]
  魯南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44年,占地面積約1000余畝,建筑面積約3000平方米,悼念廣場約2600平方米,綠化面積約66萬平方米,陵園內建有紀念碑、紀念亭、烈士碑廊、悼念廣場、烈士墓和魯南革命歷史紀念館等紀念設施。魯南革命烈士陵園分山上、山下兩個部分,山上建有趙镈烈士墓、趙镈烈士紀念碑、“蒼山暴-動”烈士紀念碑、“銀廠慘案”紀念碑、蒼山暴-動司令郭云舫烈士墓、山東軍區八師政治部主任曾明桃烈士墓、北海艦隊政委丁秋生骨灰安放處等,山下陵園內安葬著蘇北、魯南、淮海等歷次戰役中犧牲的3791位烈士的遺骨。魯南革命烈士陵園現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省保密教育基地、山東省國防教育基地、臨沂……[詳細]
  桃峪--會議舊址位于臨沂市平邑縣鄭城鎮,年代為1940年。2022年1月,被核定公布為山東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桃峪村,隸屬鄭城鎮,位于平邑縣城南部39公里處,屬于魯南地區腹地。桃峪村共有485戶,1629人,黨員42名,耕地面積1500畝。這里是三團故鄉、一一五師--會議紀念地,有著厚重的革命歷史。抗戰時期羅榮桓、陳光、肖華、王麓水、李樂平、趙镈、王吉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生活戰斗在這片熱土上。1940年9月一一五師在桃峪村東山召開了為期3周的--會議。桃峪--會議舊址陳列館坐落于風景秀麗的平邑縣鄭城鎮觀音山景區內(舊址在桃峪村林化吉家的一棵大梨樹旁的兩間草房內)。桃峪--會議是在……[詳細]
  孝婦冢位于郯城街道葛莊村。年代為漢。孝婦冢位于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城東外環路旁,是一個高五、六米的墳冢,周長80米,占地近半畝,為漢代墓葬,至今保存完好。在孝婦冢的墓前有石碑兩座,一個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所立,另一個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所建。孝婦冢坐落在縣城駐地東1公里處路南50米,東距孫葛莊村500米,西距東外環30米。冢高6米,周長80余米,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西漢年間東海孝婦冢,旁邊是她婆婆的墳墓。在孝婦冢的墓前有石碑兩座,一座是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孝婦冢碑,曰:“純孝也而蒙不孝之株;無罪也而罹有罪之禍,致天憫奇冤,郡遭大旱”。另一座是光緒三十年(公元1……[詳細]
  蒙陰縣舊寨鄉北樓迎仙橋位于北樓村西南,這座三孔石拱橋長有30米,橫跨在一條南北走向的河灘上。橋面都是用青石板和條石鋪成,兩邊各立有五根欄柱,間隔欄板四塊,上面飾有石刻,淺浮雕刻,為“八仙”傳說意境。據史料記載,迎仙橋始建于明朝,清同治年間被損壞,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捐資重修。為全石結構,呈跨度敞肩式三孔拱形,全長30米,寬5.27米,高4米。橋面用青石板及條石鋪成。橋面兩邊各立欄柱五根,間隔欄板四塊。橋面欄板上及欄柱上均飾有畫像,采用浮雕的形式,內容為暗八仙、花、樹、祥鳥、瑞獸等吉祥圖案。欄柱上方有石雕像,左右對稱,為猴(毀壞后重修)、獅、蓮蓬。橋上雕刻的民間傳說中“八仙”手中的法寶,寓……[詳細]
  蘇家崮抗日烈士陵園位于平邑縣鄭城鎮駐地西南約2公里處,占地10000平方米,有抗日烈士陵墓273座,紀念碑刻10統。陵園內綠化面積達7000平方米,草木茂密,松柏參天。蘇家崮抗日烈士紀念館于2010年10月建成,前國務委員、國防部長-同志題寫了館名,抗日烈士紀念碑、紀念亭、紫滕架回廊等紀念設施分布園內。該園有完整系統的宣傳資料和講解詞,有負責宣傳教育的專職人員,有一支專業講解員和志愿者相結合的接待服務隊伍,自建園后一直向社會免費開放。2005年,鄭城鎮黨委、政府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籌資120萬元,對烈士陵園進行了修復,重修了烈士陵園大門,從蘇家崮戰斗遺址搬遷烈士遺骨92具,重立烈士陵園紀念碑,……[詳細]
  青峰嶺遺址是一處以中石器時代細石器文化為主的史前居址。它的發現引起了中外考石學界的矚目,對研究人類歷史發展及魯南古代發展史有重大貢獻。遺址位于河東重溝鎮王、鄭田莊村北,東南靠劉田莊,北為養馬莊,向東700多米有一條沭河支流自西北向東南流過。遺址為紅砂土沖積而成的梭形高地,北端偏西,南端偏東。南北長1150米,東西寬500米,總面積約57.5萬平方米。遺址于1982年12月發現,1992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峰嶺遺址是山東地區繼鳳凰嶺遺址發現之后的第二處大型中石器時代遺址,也是迄今發現文化遺跡、遺物較多,且保存較好的一處遺址。就其遺址保護意義來講,有助于中石器時代社……[詳細]
  水縣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大眾日報舊址。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舊址位于沂水縣夏蔚鎮王莊村,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沂市第一批重點抗日戰爭遺址。1938年11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遷到這里,12月省委改為中共中央北方局山東分局,當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正式成立,在八路軍主力115師來到山東前獨立擔當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重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機關駐王莊半年多時間。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在王莊半年多的時間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恢復了山東的黨組織;創建了沂蒙山區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根據中央指示創建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統一整編了全省的抗日武裝;選派干部充實健全了沂水、蒙陰兩個縣委;建立……[詳細]
  位于莊塢鄉住地。始建于嘉慶十年(1805年),竣于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是儒林郎楊績續妻劉氏節孝碑坊。坊高9.6米,寬7.4米,厚2.8米,橫豎石料均系整塊大石迭成,為青石雕鑿健筑。結構是4柱3間5層樓閣式,條石層迭,石柱擎承。坊中間跨度大,走車馬,兩側跨度小,過行人.橫梁5層,圖案各異。第一層刻二龍戲珠,珠明龍歡,兩側各懸1塊石碑,高約半米,分刻嘉慶十年八月吉旦起工,十-年吉旦11告成:第二層橫匱刻敕建例授儒林郎侯選州同楊績續妻例封安人劉氏節孝坊,四周花邊、田案,相襯醒目。第二層為八洞神仙浮雕,撲朔迷離,景深意遠;第四層無文無圖,無字無畫,形成獨具匠心的空白匾。第五層懸刻圣旨兩字,雕龍……[詳細]
  中共魯南第一支部于1928年秋在馬頭和平街第三中學院內誕生,支部書記為劉之言。劉之言先生(1905-1933),是中國中共在魯南臨沂、郯城、費縣和嶧縣地區的主要奠基者和創始人,是0郯城縣委、0臨郯縣委第一任書記。劉之言1924年加入中國0后,以馬頭為中心在郯城縣掀起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1928年劉之言受聘到馬頭求是小學(1929年秋為郯城縣立第三小學)任教,從此他便以教學為掩護,組織發動進步師生閱讀左翼作家的作品,傳播馬列主義真理,介紹南方農-動和革命事跡,積極開展黨的活動。1929年秋,0郯城縣第三小學黨支部在這里誕生(后被稱為魯南第一支部),并開始了一系列大型的革命行動。1933年7月……[詳細]
  大崮革命遺址位于蒙陰縣岱崮鎮,年代為中華民國,類別為抗戰遺址、紀念設施。大崮革命遺址,位于岱崮地貌核心地岱崮鎮大崮村西,是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魯中軍區機關、兵工廠、被服廠、彈藥庫舊址。1940年3月至5月,國民黨頑固派軍隊8000余人圍困中共蒙陰縣委、縣大隊駐地大崮山區。縣委、縣大隊以大崮山為主陣地,苦戰3個月,在八路軍山東縱隊一旅的援助下,粉碎了頑軍的圍困。縣委、縣大隊受到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縱隊的通令嘉獎;1941年11月7日至9日,八路軍大崮獨立團一營等堅守大崮3晝夜,打退日軍千余人和國民黨頑固派軍隊3個團的進攻,成功地突圍轉移。山東分局婦委委員、省婦救會常委陳若克突圍中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詳細]
  孟良崮戰役紀念地位于蒙陰縣和沂南縣交界處,因孟良崮戰役而舉世聞名。1984年為紀念孟良崮戰役在山上修建的紀念碑高30米,由三塊狀如刺刀的灰色花崗石筑成,象征著野戰軍、地方軍和民兵的武裝力量體制。底座為邊長20米、高1.6米的正三棱體,組成一個-托,意喻-桿子里面出政權。紀念碑的上下部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象征著軍民團結必勝,人民戰爭必勝。孟良崮戰役紀念館位于山下的孟良崮烈士陵園內,占地面積8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40平方米。館內共分5個展廳,分別為門廳、戰役廳、支前廳、英烈廳和雙擁廳。紀念館后面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將軍骨灰撒放處,其后是烈士英名塔。紀念館前矗立陳毅、粟裕的巨型雕塑……[詳細]
  中共山東分局成立后,為引導、鼓舞山東抗日軍民團結戰斗,揭露日寇的種種暴行和-分子、漢奸走狗的丑惡行徑,《大眾日報》于1939年1月1日創刊,為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機關報。部在沂水縣夏蔚鎮王莊村,印刷廠在王莊東北3公里處的云頭峪村。第一任社長劉導生,匡亞明,印刷所長于一川。印刷所駐云頭峪村,石印室、油印室各為西屋3間,所長辦公室為北屋3間,裝訂室為東屋兩間,今尚存。為辦好大眾日報,當地的革命群眾給予報社極大的支持,云頭峪村婦救會長陳忠芳組織進步青年為印刷廠保護機器,進步婦女劉茂菊則把準備結婚用的新房子讓給報社做印刷廠。在日軍“掃蕩”魯中區時,報社主動撤退,云頭峪村15名進步青年跟隨部隊撤退,后來無一……[詳細]
  姑子頂遺址:位于富官莊鎮何家莊子村南約一公里,為高臺地遺址,高出地面約3-5米,文化堆積厚約1-3米。該遺址出土有石斧、石刀、石錛、石鏃等,陶器有夾砂器物殘片、鼎、鬹、盆等器形,又有豆、罐、鬲、壺等。早年曾出土漢代銅壺,九十年代又發現東漢鐵器窖藏出土,鐵鼎、鐵镢、犁鏵等物。經對出土眾多的各類遺物進行綜合分類研究,該遺址最早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存,次之為商、周之際,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晚期為漢代文化遺存。該遺址時代跨越較長自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漢各代一直有人居住在此。2006年12月7日,姑子頂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日韩 | 中文字幕巨大的乳专区不卡顿 | 尤物193国产在线精品 | 人成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级全黄大片在线观看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