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浦口城隍廟
  浦口城隍廟[浦口區泰山街道點將臺路52號南空軍地兩用人才學校院內�明代�市文物保護單位]浦口城隍廟始建于明初洪武九年(1676),就是江浦縣設于浦口城內的時候。它供奉城隍,是官方的祭祀官廟。后來縣城因水災因素搬到了今江浦街道,并修建了新的城隍廟,原先的城隍廟遂改名“玉虛觀”。玉虛觀為道教活動場所,但仍將城隍供奉在前殿,當時駐浦口城的軍事和后勤機構有“五衛三倉”,大小-每年仍在此進行定期祭拜活動。雖然改名為玉虛觀且主要是道教活動場所,但是由于其供奉城隍,再加上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泰山廟廟會時人們都將城隍老爺抬出來巡游,因此從古至今人們一直習慣稱之為城隍廟。明隆慶元年(1567),江浦知縣王之綱創立了十所文會,“玉虛會”就設于此,從此這里又成了文人學士聚會場所。明成歷四……[詳細]
太湖東山法海寺
  法海寺在莫厘峰西坡下法海塢中,相傳隋代莫厘將軍舍宅所在建,至五代十國時的后梁乾化年間,寺改名祗園。宋大中祥五年(公元1012年),恢復法海寺舊名。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寺內置以銅鐘和銅觀音像。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東山進士吳惠所撰《重建法海寺記》碑豎于山門內。明萬歷年間,寺重建天王、彌陀兩殿,稱為“叢林寺”,寺前還豎以華表,規模不凡。民間傳說,其時大小殿堂、僧寮有一千余間。崇禎年間又重加修葺。法海寺環境幽絕,殿宇宏大,香火鼎盛,文人墨客多有吟詠。明人吳橋《冬日同王少溪重游法海寺》一詩抒發了自己睹物思人、感嘆世事滄桑的感傷情懷,詩曰: 歡聚憶當年,笙歌到梵筵。 今來人已老,僧寺亦蕭然。 古木荒煙外,寒山落照前。不知方外月,能更幾回圓。相傳法海寺后有“龍宮”遺址,寺前有青、白兩泉,……[詳細]
宿遷故城遺址
  宿預故城遺址位于洋河新區鄭樓鎮古城村,這里俗稱古城山,面積約650萬平方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宿遷市志》載,這里曾是泗水沿岸的歷史重鎮,春秋戰國時犰猶國建都于此;秦時的犰猶縣,東晉時的宿預縣、宿預郡;南北朝時期的南徐州、東徐州、泗州;隋代的下邳郡,以及唐初下邳郡所改的泗州,其治所均在宿預故城。后因黃河奪泗,城池被黃水沖圮,縣城北遷至現在的宿城。現在的古城大概是由于黃河泛濫的原因,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形地貌,以并無明顯標志的古城山北坡,向東西延展的黃河大堤為界形成了明顯的高差,大堤以北為大面積農田,大堤以南為古城村的村莊,村南為黃河故道(原泗水)。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過程中,普查組把這里作為重點普查的區域,在走訪調查的基礎上,首先對古城山北坡長期積水的地方進行了局部解剖,解剖0土了大量……[詳細]
124、冶春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冶春園
  原為清詩人王漁洋結社吟詩之地,原址在虹橋西。今園始建于清末民初,南臨清流,北枕低埠。有水繪閣、問月山房、香影廊等建筑。冶春即冶游,男女在春天里外出游玩叫冶春。狹長的瘦西湖從冶春園南面而過,臨湖筑有草廬水榭,古樸清雅。憑欄觀景,湖水漣漪。園內還陳列著數萬盆揚派盆景,數千尾各色金魚,以及各種名貴的島雀、花木,更添滿園0。這里園林和茶肆結合,在此游園、賞景、品茗、小吃,既領略了當地民間的鄉風習俗,亦享受了古樸風情的自然樂趣。餐飲/住宿/購物冶春園中的冶春茶社是揚州著名的茶社,相傳始為清高宗南巡時供沿途飲茶水而始。湯包8元一只,茶4元一杯,特色菜有魁龍珠、四色鍋餅、蟹黃湯包、大煮干絲等。交通御碼頭以西的豐樂下街汽車站乘5路、汽車西站乘3路到信托公司下車。地址:揚州市維揚區大虹橋路2-3號類型:園林/……[詳細]
參府街民居群
  參府街民居群位于參府街70、72、74、76、78、80、90號,為民國初趙氏、高氏、曹氏住宅。70、72、74、76號為趙氏住宅,前后五進,均為明三暗五對合式住宅,前后天井相連。78、 80號為高振聲住宅,前后兩進,明三暗五住宅。86-90號為曹姓住宅,現存兩進,為明三暗五,東西廂房,前后有天井相連宅北原有庭園,后遭破壞。第一進東山墻下嵌 “慶馀堂界”界碑一方。現代著名文學家、文史專家、文藝評論家洪為法曾租住參府街72號。洪為法(1900--1970),曾名炳炎,字式良(一作石梁),筆名天戈等,揚州人。洪為法為創造社成員,與成仿吾、郁達夫等相識、交往。1925年與周全平合編刊物《洪水》,發表了大批小說、詩文、散文,著有《曹子建及其詩》、《古詩論》《鄭板橋故事》、《柳敬亭評傳》、《為法小品集……[詳細]
權謹牌坊
  權謹牌坊原位于徐州市統一北街后遷建于戶部山東坡。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奉旨建孝子牌坊,也稱“權氏祠堂”。原有大殿,左右配房,門樓和石碑等設施。因天啟四年(162年4)徐州大水原建筑被淹,清順治初年,地方官吏奉旨重建。后又屢遭破壞,光緒時重新修葺,為前后兩進院落,有門樓、享堂、左右廂房等。1980年享堂、廂房被拆,僅存硬山頂的門樓,面闊三間8.12米,進深五檁6.55米,頂覆灰筒瓦,建筑面積50平方米。1990年按明代牌坊的樣式進行修復,2004年因城市建設需要遷建于戶部山東坡,按照原有格局重建,恢復權謹牌坊原貌。權謹,字仲常,祖籍天水略陽,明洪武初年隨父遷居徐州,十歲喪父,在母李氏的辛勤訓誨下,刻苦讀書,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被薦授為青州樂安知縣。越十載,遷光祿寺署丞。后因母年事……[詳細]
顧昊墓石刻
  顧昊墓 石刻 [浦口區珍珠泉風景區佛手湖半島上�明代�市文物保護單位] 顧昊,生卒年不詳,字欽甫,號石坡,世居浦口顧村。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鄉試中舉,后出任嘉興府通判。當時,倭寇對我東南沿海江浙地區的劫掠最為猖獗,1552年后的三、四年間,江浙沿海軍民被害達數十萬人。顧昊上任后重視軍事訓練,以提高士兵的戰斗力,當時嘉興總督軍務張經對他非常器重。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在內0的配合下,突然難犯嘉興,張經命顧昊帶兵反擊。顧昊在平望縣將倭寇包圍,“斬首180級,降者數百”,有力的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由于顧昊抗倭有功,朝廷特給他“賜奉一級,赤金二鋌,毳衣一裘,升任云南知府”。晚年告老歸居故里,死后葬于家鄉顧沖村后小山腳。該墓封土高2.5、直徑4米,墓前有碑,上刻“……[詳細]
揚州革命烈士陵園
  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坐落于揚州市北部的國家級風景區蜀崗瘦西湖的萬松嶺,占地面積80畝。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54年,擴建于1997年,改建于2005年。烈士陵園內建有入口牌樓、憑吊廣場、烈士詩抄碑、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區、烈士事跡陳列館等紀念建筑物。烈士陵園入口牌樓古樸典雅,上面鐫刻著-同志親筆題寫的“揚州革命烈士陵園”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集散廣場兩側建有六座碑壁,上面鐫刻著全國著名烈士的詩抄。 憑吊廣場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可一次容納5000人祭掃。廣場兩側嵌臥著八個直徑為4.5米的石雕花圈。烈士紀念碑呈現雄偉莊嚴的風格。紀念碑陽面鐫刻毛澤東同志“為國犧牲永垂不朽”遒勁有力的手跡。陰面鐫刻以揚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名義撰寫的碑文。 烈士墓區位于紀念碑北側,嫣紅色花崗巖墓碑沿坡安放,靜臥在濃郁的……[詳細]
蘇州況公祠
  況公祠位于道前街西美巷。清道光六年(1826年)建況公祠(原址為五顯廟,況鐘曾于丁憂期間在此讀書會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1933年重修,祠內有享堂、戲臺等建筑。況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滄浪區投資了300萬元對況公祠進行了整體修繕,并作為文化活動中心對外開放。況公祠是紀念況鐘的專祠,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況公祠祠門東向,磚細門樓上有況公祠橫額。入內,硬山式享堂坐北朝南,扁作梁架,有前翻軒,面闊三間13米,進深11米。堂南有戲臺相對,前臺5米見方,高出地面約08米,三面敞開,頂作歇山式,南與三間后臺相連,前后臺總平面作凸字形。享堂西有院落兩重,內有樓兩進和船廳一座,南部尚有東向房屋三進。況公祠享堂、戲臺、船廳、兩進樓已先后于1993年、1994年大修。……[詳細]
吳亞魯革命活動舊址
  吳亞魯,原名吳肅(1898—1939),江蘇如東縣人,徐海地區共產黨黨團組織創建人之一。舊址為帶前廊的清式廂房建筑,坐西朝東,灰磚黛瓦,前有一排廊柱,共計14間,面積約300平方米。“吳亞魯革命活動舊址”所在的這一片地方曾是江蘇省省立徐州女子師范學校校址。1919年吳亞魯進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專科讀書,1922年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并負責團的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8月,吳亞魯從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受上級黨組織派遣,到徐州開展革命活動。他以江蘇省立徐州女子師范學校教員的身份為掩護,組織青年互助社,引導學生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和進步書刊,在進步學生中間發展社會主義青年團員。1925年6月,吳亞魯等共產黨員成立了中共徐州支部,吳亞魯擔任支部書記,這是徐州地區最早的黨支部,并發展了第……[詳細]
南京天后宮
  南京天后宮位于秦淮區升州路488號,建于(公元1758)清代乾隆戊寅年間,由江寧知府金蒲蔡長云及福建仕商等人捐建,為祭祀天后之所。現存大殿北墻尚有碑文記載“敕封天后宮”修建年號。兩廂配殿西墻亦有兩塊碑文,一塊是(公元1758)乾隆戊寅年立“茲羊皮巷老會館拆遷至水西門內的事因經過”,則另一塊是(公元1812)嘉慶十七年所立,刻有“敕封天后圣母宮”在俯治水西門內系福建仕商捐建的碑文。此碑文再度記實了水西門天后宮與福建會館屬合二為一的活動處所。1982年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天后圣母屬道教神仙信仰體系,在諸多道教信徒積極要求恢復道教活動場所的呼吁聲中,在市、區二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天后宮被正式批準為南京道教活動場所。使這座中斷香火近60余年的天后宮除去了歷史的塵垢,始之圣德重光。歷經……[詳細]
朱理治故居
  朱理治故居坐落于余西古鎮龍街西北側,為清代建筑。故居是朱理治青少年時期居住的地方,1989年公布其為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9月,南通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故居院落2017年重新修繕過,原先是比較簡單的兩間座西向東的瓦屋,和三間座北朝南正屋。朝南的三間則為朱理治哥哥朱乃嘉所有,2017年修繕時,朱乃嘉后人同意將其一并捐贈給當地政府。院中的銅像是1997年余西鎮黨委、政府特地在朱理治誕辰90周年之際所塑,為了宣傳朱理治的革命事跡,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當時安放在余西小學校園內。2017年故居修繕時將銅像移至故居院中。銅像后面的柿子樹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每年都是碩果累累。據說,朱理治小時候酷愛讀書,且比較頑皮,有一次拿著書爬到柿子樹上去看,看得著了迷,競忘了自己在樹上……[詳細]
倉場祖師廟
  倉場祖師廟位于泰州市姜堰區俞垛鎮倉場村中,建于元末明初。2003年5月23日,經省、市古建筑專家組現場評鑒,為古代的一座廳堂。廳堂為硬山造,屋面蓋小蝴蝶瓦,3門面闊7.22米、進深6.06米、脊檁下高4.37米、檐檁下高2.54米、金柱3.59米(圍長1.01米);后金柱落地,前金柱為減柱法、檐柱頭用卷殺,柱下無柱礎,安裝柱頂石,金柱內側腳。四步扁作梁,梁長3米、高0.39米、厚0.18米,節點用斗拱,荷葉墩式駝峰,檁下木機及梁下雀替呈多蓮瓣雕刻,蜀柱上安斗拱,包梁云雕刻構建,兩側安叉手。倉場是元末明初一方農民起義首領張士誠加工、屯積糧食的場所。張士誠至正十三年(1353年)率領鹽丁起義反元,先取泰州,繼而渡江南下,定都平江(今蘇州),改平江府為降平府,自稱吳王。這一時期倉場被稱為“倉廠”。……[詳細]
度城遺址
  度城遺址,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淀山湖鎮西六公里處,清陳元模在其《淞南志》里寫道:“度城鎮,淞南淀湖之濱,一統志載為黃巢所筑,邑志亦然。”始稱“鐸城”。唐乾符五年(878年),黃巢起義軍南下沿長江東進來此,構筑城墻,改“鐸城”為“度城”。度城三面環水,是獨一無二的水城,因此也叫“獨城”。陳元模在《淞南志·序》里又說“薛淀盆浦遙連石浦,氤氳百里桑麻,度城遠接婁城,掩映萬家煙火,既湖山之秀靈,更風土之清嘉”。可見古代度城在昆山有著很高的名望。度城村西面的度城潭,古代稱度城湖。明太仆歸有光賞度城湖時有這樣一段話:“太湖東北復溢諸湖以十數,其東為淀山湖最鉅,淀山湖東北折為溪復小匯為度城湖,蓋湖水之觀大矣,水欲盡而復匯境無窮而益勝此。我吳之所以為澤國而饒于水如是。”真是度城潭的秀美與富饒,《康熙昆……[詳細]
施相公廟和邑寧橋
  又名施相公廟橋,位于橫扇鎮東北的四都村5組,跨廟前港。南宋始建,光緒十六年(1890)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花崗石單孔拱橋,南北走向。全長18.5米,寬2.25米,矢高3米,跨徑5.7米。橋北堍有施相公廟,亦名施相公橋。橋東西兩側各有一副楹聯。西向楹聯:“成梁正遇神仙誕,題柱還期經濟才。”上聯中的“神仙”指的是八仙中的一仙——呂純陽。下聯中的“經濟”指“經世濟民”。東向楹聯:“放鴨欄開春漲軟,賣魚網曬夕陽明。”上聯中的“放鴨”與當地流傳的“常遇春放鴨”有關。明初開國功臣常遇春從小跟隨母親來到四都村,靠放鴨度日。一天,母子倆劃著船在橋頭放鴨,只聽見鴨群中“撲撲”聲響,過去一看,少了好幾只鴨子。第二天,鴨群中又是一陣騷動,幾只鴨子不翼而飛。為了弄清緣由,常遇春躲在一旁……[詳細]
136、張塘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塘橋
  張塘橋位于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焦溪梧崗村委后莊村,橫跨五子浜夾涇河,是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橋。張塘橋,又名張蕩橋,建于清末,橋體保存完好,給人以古樸、穩重之感。全橋長30米,寬1.8米。張塘橋是一座典型的鄉村三孔石梁橋,橋面由9條花崗石條石搭成,河中兩個橋柱各用3條長約5米花崗石條石并排做立柱和一道枕梁條石組成。中間兩個橋墩比兩邊的橋墩稍高,間距也較寬,一方面是有利于通航,另一方面也是增加了視覺的美觀和穩定性。張塘橋橋墩的橫梁條石寬度大于橋墩的長度,形成類似四對橋耳,增加了古橋的造型美觀度。橋面花崗巖條石底部兩端鑿去一部分,形成與橫梁條石之間一定的交合狀,增加了橋面縱向的穩定性。兩邊的橋墩只用兩條立式花崗巖條石和一條橫梁條石組成,其余用不規則亂石和石灰漿砌成厚重的橋基。張塘橋是鄉間的石梁橋,主要用……[詳細]
無錫龍光塔
  龍光塔位于無錫的錫惠公園內,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年(1574),是無錫古代科舉興旺的象征,寶塔為七層八角樓閣式磚塔,每層自下至上漸收,墻體為磚砌,塔高31.29米,1949年前為無錫最高建筑。靖元年(1522),顧懋章父子復建石塔;至萬歷二年(1574)七月,改建成八角七層磚塔,由常州知府施觀民題名龍光塔,王仲山書額,屬振興文風的風水塔。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在殿試后,無錫的吳情初步確定為狀元,誰知金殿唱名時,嘉靖皇帝一聽吳情與北方的無情音相仿,他認為天下哪有無情狀元?就把吳情降為第三名,成了探花。于是家鄉又有為歸罪于塔是實心的緣故,說什么:龍角用以聽,必須空其中,因此地方上又集資在明代萬歷二年(1574年)建成了這座七層八角樓閣式磚塔,并由當時常州知府施觀民取名為龍光塔。由明代著名書……[詳細]
138、迷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迷樓
  迷樓位于貞豐橋畔,南社發起人柳亞子、陳去病等人曾在此痛飲酣歌,乘興賦詩,慷慨吟唱,后將百余首詩編結為《迷樓集》流傳于世。樓內一間房專辟成蠟像館,柳亞子等人圍桌而坐,舉箸暢談,栩栩如生。小樓依水傍橋,樓外景色迷人。迷樓建于清光緒年間,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于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莊,因擅長烹調珍饈佳肴,掌勺開設酒店。夫妻倆年過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喚阿金。年長后,如阿一枝...更多迷樓位于貞豐橋畔,南社發起人柳亞子、陳去病等人曾在此痛飲酣歌,乘興賦詩,慷慨吟唱,后將百余首詩編結為《迷樓集》流傳于世。樓內一間房專辟成蠟像館,柳亞子等人圍桌而坐,舉箸暢談,栩栩如生。小樓依水傍橋,樓外景色迷人。迷樓建于清光緒年間,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于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莊,因擅長烹調珍饈佳……[詳細]
搖城遺址
  搖城遺址位于車坊大姚村的大姚山。《越絕書》載:“搖城者,吳王子居焉。后越搖王居之”。大姚山是古搖城的一部分,搖城是春秋時期的一處封邑,初有吳王子受封于此,吳國滅亡之后,又成為越王搖的封地。吳王子和越王搖都是享世卿世祿的王室宗親,他們的受封,正是吳越兩國繼承西周分封制度的實例,受封者不僅得到財產,還得到封邑,包括土地,甚至包括人口。越滅吳后,越搖王居住于這座最初由吳王子居住的古城,“城”也因搖王而得名。越王搖在這里還曾開鑿過“通江”,并借以攻伐過上舍君。《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楚威王時興兵“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服朝于楚”。搖王世世相襲,后又“佐諸侯平秦,漢高祖復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后。東越,閩君,皆其后”。搖字母余,安朱之子,已姓顧,是……[詳細]
洪鈞故居及莊祠
  平江路懸橋巷27、29號桂蔭堂,為清代蘇州狀元洪鈞故居。桂蔭堂,為洪鈞出仕后所建。整座第宅坐北朝南,占地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一處蘇州古城目前保存較好的清末蘇州狀元故居,對研究清代建筑和蘇州人文歷史都有較高的保護價值。現洪鈞故居部分建筑改建成平江名人館,展出數十位在歷史街區出生或生活過的名人事跡和相關物品,開設了中國科舉制度展和“金榜題名”互動區域,現代人既可以了解歷史,也可以寄寓美好的愿望。整個第宅可分三路:西路是主軸線,共有七進,前有照壁,依次為門廳、轎廳、花廳、大廳、堂樓、上房、下房。第四進大廳“桂蔭堂”已拆除,花廳前庭院內的亭子、旱船、假山、桂花樹也已不存。堂樓與上房連以廂樓和旱橋,末進下房通后門。中路前為洪氏祠堂,亦即桂蔭義莊,有門屋和享堂,左右以兩廡相接,呈四合院布局。享堂面……[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天天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高清在线观看看片 |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 亚洲综合久r在线 | 中文字幕无卡高清视频 | 天天爱天天做久久狠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