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旅游

蘇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蘇州嘉應會館
  蘇州嘉應會館始建于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建成于嘉慶十八年,距今已經200歷史。系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所屬程鄉(今梅江區、梅縣)、興寧、平遠、長樂(今五華縣)、鎮平(今蕉嶺縣)五縣商賈集資建造,由當年旅居上海、蘇州的鄒敬邦、羅潤琴等人牽頭,參與集資的有600多人。建好后,除用于議事及方便往來寄宿外,還辦有留醫所、義冢等善舉。每逢良辰佳節,眾商則在此聚會歡慶,演戲酬神,飲宴作樂,以聯絡同鄉情誼,同時作為客家賢學上京考試的據點。當時,人員往來頻繁,活動不斷,直至解放。1954年根據政策,會館移交蘇州市政府,便停止了活動。嘉應會館占地1000多平方米。會館內主要建筑為頭門、戲臺和大殿。頭門面闊五間,上層即為戲臺后臺,向北伸出為前臺,上覆卷棚歇山頂。大殿坐北朝南,與戲臺隔庭院相望,面闊三間15……[詳細]
黎里施家洋房
  施家洋房位于老街西側的北柵西岸路32號,其樣式完全是對傳統民居革命性的顛覆。施家花園建于1929年。坐西朝東,面闊三間,共三進。沿街大門前一對四方細磨石子門柱,鑄鐵大門已失。第一進二層,清水紅磚水泥嵌縫墻體,西洋式水泥細磨石子門樓,上標“1929”,房內鋪西洋花卉地磚。后天井有石門樓一座。第二進二層樓房,主體闊14.5米,進深6.6米,由天井南北廂樓與第一進連通,構成走馬堂樓。第三進平屋,上部水泥天橋與第二進連通。民國初,下絲村有青年施永生,本來學得一手好廚藝,夫妻兩開有小飯館,后遭各方排擠,只能歇業。于是,托人介紹,到浙江南潯龐家幫傭。龐家本是南潯四象之一。后兩人隨主人龐元濟(1864-1949)到上海,施永生燒得一手好菜,主人稱其為“永生師傅”,其妻心靈手巧,主人稱其為“施家姆媽”。施家……[詳細]
23、靈巖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巖塔
  導 游 位于蘇州城西南約15公里處的靈巖山靈巖寺中。也叫永祚塔,建于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為木構磚塔。兩宋期間重修,明代后期被雷電所毀,現存磚塔為清乾隆十五年(750年)所建。  介 紹 塔平面呈八角形,7級,實心塔,塔壁有多處宋代銘文磚。每層四面辟門,逐層交錯,形式與市內的雙塔相同。交 通 可以在吳縣汽車站乘坐開往西山、胥口、光福的中巴,還可以乘公交車直達,蘇州市區——靈巖山公交線路: 游4:火車站--靈巖山 票價 2元(空調車3元) 69路:(原91路)石公山風景區--靈巖山 票價 3元 315路:石路 --靈巖山 票價 2元 63路:吳中南站\汽車南站--靈巖山 票價 5元 64路:汽車北站\火車站--靈巖山 票價 5元 65路:人民橋--靈巖山 票價 4元 43路……[詳細]
蘇州圓通美術館(圓通寺)
  圓通美術館坐落于網師園一墻之東。籍載圓通寺建于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1936)張善孖、張大千、葉恭綽等曾寓居寺中行禮佛參禪。2007年有社會力量出資重修圓通寺,原址上創辦蘇州圓通美術館、蘇州市史前玉器研究會、博物館。館藏文物包括瓷器、高古玉、油畫等。本館主要是以展示史前華夏文明為主(介紹東北6500年前的紅山文化、西北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太湖流域5000年的良渚文化)。宣傳、交流、研究、鑒定為導向,真實地可觸摸到史前文明的實物——古玉器。古玉是體現史前文明最高層次的文化載體,它反映了遠古時期的禮儀、信仰乃至審美觀念,可以說是一部微縮的中華文明史。館里除了特請旅美油畫家“太湖居士”朱神光來館設立工作室外,還收藏有中國近……[詳細]
25、富觀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觀橋
  富觀橋舊名慶榮橋,位于吳江市同里鎮倉場弄北部。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里人寧成始建,初名為慶榮橋。明成化二年(1466)里人顧寬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里人沈敬宇募資修建,易名富觀橋。清嘉慶十八年(1813)修建(橋南堍西側橋石上鐫有“大清嘉慶十有八年歲次葵酉里人募捐修建”字樣)。1997年9月15日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全長34米,寬2.85米,矢高5.1米,跨徑9.4米。橋面上北邊橋坡中段,建有4平方米的平臺,東邊橋面設有坐欄(條石)供過往行人休憩。橋北直角相交著兩個橋臺,分別向西、北延伸,有石階14級和15級。早先,在橋面上曾筑有木柵欄,作為防守之用。拱券中部有一“鯉魚跳龍門”的浮雕,畫面樸實無華,刀法簡潔利落,鯉魚的形象與眾不同,為龍首魚尾。除此之外,……[詳細]
退一步處
  退一步處,是清末愛國將領張曜的故居。為什么會起這么獨特的名字呢?迷途知返的“阿牛”,寓居黎里張曜,乳名阿牛。少時的他,常常與伙伴們扳跟頭,不喜讀書。父母便將他送到了文化名鎮黎里,讓姑父蒯賀蓀--。后來,幡然悔悟、發奮進取的張曜來到了河南固始縣,在蒯賀蓀的幫助下,投身團練,脫穎而出,青云直上。蒯賀蓀十分欣賞張曜的軍事才能,便將女兒鳳仙許配給張曜。二人在黎里完婚。在鳳仙夫人的教導下,張曜逐漸文理斐然,成為一位多才多藝的人物。《黎里續志》記載:“(張)曜工詩、善畫、兼通六法,……著有《河聲岳色樓集》。”同治五年,張曜在黎里鎮新蒯家弄底建造了一座船廳,自書一匾額“退一步處”,有歸鄉退隱之意。每天與眾親友喝酒吟詩,儒雅倜儻,與離開黎里時的阿牛,判若兩人。然而,本想在靜謐的江南小鎮上就此安居的張曜,卻適……[詳細]
27、經笥堂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笥堂
  經笥堂(富觀街48號)位于文衡第西鄰,朝南面河。建于民國初年(1912--1915),系任申甫所建。原共5進38間1161平方米,現存1—4進。該堂具有中西合壁建筑風格的深宅大院。房屋的第一進是3開間的墻門間,大門外墻面用紅磚扁砌而成,不粉刷,室內外地面高度差較大,大門前用三步石級,大門上方用半圓形裝飾門框,風火墻上有一個做人民公社辦公室時建的大五角星,旁邊兩間南部各帶蟹眼天井一個,東部留有備弄,弄口是小石庫門。第二進為3開間茶廳(大廳),廳前有軒,廳內有保存完好的雕梁畫棟,棹木(官帽翅)上有人物山水雕刻,山幅云上有孔雀雕刻,大梁上鳳戲牡丹雕刻,還有戲文雕刻等,該廳因50年代被同里公社做辦公室時上面吊了頂,這些雕刻在“文革-”中被吊頂封住得以完整保存。第三進是三樓三底的堂樓,兩邊是樓式廂房,……[詳細]
蘇州李根源故居
  李根源故居位于葑門內十全街,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又字養谿、雪生,云南騰沖人。早年留學日本,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曾參與發動云南重九起義,后又參加二次革命和-運動。一度出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代總理等職。早年擔任云南講武堂監督和總辦時,與朱德同志有師生之誼,1920年奉母移家蘇州,卜宅葑門十全街。1923年脫離軍政界,1925年起定居蘇州。寓蘇期間,收集鄉邦文獻、金石碑文,從事文物古跡的考察和保護,并參與修纂《吳縣志》,擔任吳中保墓會會長,對蘇州地方文化事業及文物保護工作貢獻良多。1931年后在蘇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并為抗日陣亡將士建墓立碑。他的愛國行動為后人所敬仰。1936年為營救救國會七君子多方奔走。1937年七君……[詳細]
29、三里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里橋
  三里橋在吳江市區北門外,跨京杭大運河。元泰定元年(1324)始建,明天順六年(1462)、清嘉慶二年(1797)和光緒元年(1875)重建。光緒十一年(1885)二月,由江蘇省水利總局督同吳江、震澤兩縣官民重修。清代曾在三里橋設營汛(軍事哨所),有汛房8間;橋下建有柵欄定時啟閉,如有損壞,由吳江、震澤兩縣(民國元年重新合并為吳江縣)知縣捐款修復。舊時是吳江縣城通往運河以東鄉鎮的通道。1978年,部分纖道石被過往鋼殼船撞毀一角,1984年以混凝土修補。1986年7月1日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江南運河切角工程后,此橋在新老運河間三角地帶。2003年,三里橋生態園建成后,古橋成為生態園入口處。2007年5月23日,國家文物局在《關于印發第六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簡介的通知》中明確三里橋為“與古運河有……[詳細]
鐵瓶巷任宅
  鐵瓶巷任宅即任道镕故居頤壽堂,位于人民路樂橋干將西路北側.任道镕(1822-1906),字礪甫,別字筱沅,晚號寄鷗,江蘇宜興人。歷任湖北、河南、江西、浙江、山東諸省知縣、知府、道員、布政使、按察使、巡撫和河道總督。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退居蘇州,購得徽商汪氏廢園,開始營造。任宅坐北朝南,主建筑兩路六進,另東西兩側各置一路附房,建筑面積4400平方米。門前原有臨河照壁,壁前空場甚大,設東西巷門,氣魄莊重宏大。正路建筑略偏西,依次有門廳、轎廳、大廳和三進堂樓以連接前后樓的廂房等。轎廳梁架結構簡潔,用料粗大,頗具清代早中期風格。北向原有增榮益譽門樓,磚雕為上乘之作。面對門樓即為主廳,額署頤壽堂,面闊三間12米,進深13米,脊高8米,前兩界為船篷軒,中為五架扁作抬梁。前軒東西各辟門,與左右建筑……[詳細]
北橋古戲臺
  古戲臺坐落在北橋街道南橋西側城隍廟內。這是相城區內碩果僅存的古戲臺,始建年代無考。宋《東京夢華錄》說,城隍廟里建戲臺,是為娛神。據此推測,這戲臺當與廟殿建于同時。那么,這座城隍廟又是什么時候造的?同樣無考。查有關資料,“城隍之神……至宋始為通祀,窮鄉下邑有城有隍者,罔不立廟肖像,奔走嚴事”(明《吳縣城隍廟記》),就是說,城隍廟的普遍設立,是宋代的事。一些鄉鎮凡有土城(如望亭)或有濠(如黃埭)的地方,莫不立廟祭祀。北橋無土城,但有人工開鑿的冶長涇,可算城濠,故也有建城隍廟的資格。據民國《吳縣志》卷三十三記載,蘇州府、縣、鄉的城隍廟建立比較晚,要到明代萬歷間才陸續造起來。估計北橋城隍廟也建于其時。從現存大殿的建筑和梁架結構來看,建筑風格屬于清代中晚期,說明此廟在清代曾經重修.古戲臺的位置在城隍殿……[詳細]
蘇州萬壽宮
  萬壽宮位于蘇州民治路,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自1951年起辟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一度改稱人民文化宮,牌樓上刻有郭沫若先生當年題寫的人民文化宮五字。1966年起,萬壽宮長年失修。1986年修繕后辟為青年宮。1991年全面修葺,改由老干部活動中心和老年大學使用。從前蘇州有三宮九觀二十四坊之說,萬壽宮即三宮之一。萬壽宮原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蘇巡撫吳存禮創建,原有玉帶河環繞。宮內供奉皇帝萬歲牌(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謂萬壽節,全城官員聚集在此舉行朝賀大典;若遇帝王駕崩,則在此設靈致祭,服喪志哀。平時則作為恭迎詔書的處所。咸豐十年(1860年)毀于戰火,同治九年(1870年)江蘇巡撫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俗稱舊皇宮,一度為民眾社會團體駐地。后因年久失修而……[詳細]
汪氏誦芬義莊
  汪氏誦芬義莊位于平江路254號,又名汪家祠堂。“汪氏誦芬義莊”為蘇州市104號控制保護建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沿平江河建有牌樓及墻門,臨河有石級碼頭,為義莊水上出入的主要門戶。長期以來,它被沿河搭建的民居遮蓋破壞。2004年春,在平江歷史街區保護與整治中,當拆除違章搭建的一處民居時,發現該民居的房梁隔層是一座遺存的腐朽的木構件牌坊。在蘇州水鄉,過去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大戶人家沿河設有水墻門。經考證,這座水墻門牌樓原為三開間四柱,中間屋面高,兩旁有左右對稱的墻門便房,外有專用碼頭。保護修復方案遵照古建筑和遺址保護的有關法規和準則,真實地保存歷史遺留所有構件,做到“整舊如故,以存其真”。所用的新材料與舊材料有明顯的區別,滿足歷史遺產保護的可逆性和可讀性。修復方案沒有采用原狀保存或恢復……[詳細]
太湖東山法海寺
  法海寺在莫厘峰西坡下法海塢中,相傳隋代莫厘將軍舍宅所在建,至五代十國時的后梁乾化年間,寺改名祗園。宋大中祥五年(公元1012年),恢復法海寺舊名。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寺內置以銅鐘和銅觀音像。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東山進士吳惠所撰《重建法海寺記》碑豎于山門內。明萬歷年間,寺重建天王、彌陀兩殿,稱為“叢林寺”,寺前還豎以華表,規模不凡。民間傳說,其時大小殿堂、僧寮有一千余間。崇禎年間又重加修葺。法海寺環境幽絕,殿宇宏大,香火鼎盛,文人墨客多有吟詠。明人吳橋《冬日同王少溪重游法海寺》一詩抒發了自己睹物思人、感嘆世事滄桑的感傷情懷,詩曰: 歡聚憶當年,笙歌到梵筵。 今來人已老,僧寺亦蕭然。 古木荒煙外,寒山落照前。不知方外月,能更幾回圓。相傳法海寺后有“龍宮”遺址,寺前有青、白兩泉,……[詳細]
蘇州況公祠
  況公祠位于道前街西美巷。清道光六年(1826年)建況公祠(原址為五顯廟,況鐘曾于丁憂期間在此讀書會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1933年重修,祠內有享堂、戲臺等建筑。況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滄浪區投資了300萬元對況公祠進行了整體修繕,并作為文化活動中心對外開放。況公祠是紀念況鐘的專祠,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況公祠祠門東向,磚細門樓上有況公祠橫額。入內,硬山式享堂坐北朝南,扁作梁架,有前翻軒,面闊三間13米,進深11米。堂南有戲臺相對,前臺5米見方,高出地面約08米,三面敞開,頂作歇山式,南與三間后臺相連,前后臺總平面作凸字形。享堂西有院落兩重,內有樓兩進和船廳一座,南部尚有東向房屋三進。況公祠享堂、戲臺、船廳、兩進樓已先后于1993年、1994年大修。……[詳細]
施相公廟和邑寧橋
  又名施相公廟橋,位于橫扇鎮東北的四都村5組,跨廟前港。南宋始建,光緒十六年(1890)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花崗石單孔拱橋,南北走向。全長18.5米,寬2.25米,矢高3米,跨徑5.7米。橋北堍有施相公廟,亦名施相公橋。橋東西兩側各有一副楹聯。西向楹聯:“成梁正遇神仙誕,題柱還期經濟才。”上聯中的“神仙”指的是八仙中的一仙——呂純陽。下聯中的“經濟”指“經世濟民”。東向楹聯:“放鴨欄開春漲軟,賣魚網曬夕陽明。”上聯中的“放鴨”與當地流傳的“常遇春放鴨”有關。明初開國功臣常遇春從小跟隨母親來到四都村,靠放鴨度日。一天,母子倆劃著船在橋頭放鴨,只聽見鴨群中“撲撲”聲響,過去一看,少了好幾只鴨子。第二天,鴨群中又是一陣騷動,幾只鴨子不翼而飛。為了弄清緣由,常遇春躲在一旁……[詳細]
度城遺址
  度城遺址,為昆山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淀山湖鎮西六公里處,清陳元模在其《淞南志》里寫道:“度城鎮,淞南淀湖之濱,一統志載為黃巢所筑,邑志亦然。”始稱“鐸城”。唐乾符五年(878年),黃巢起義軍南下沿長江東進來此,構筑城墻,改“鐸城”為“度城”。度城三面環水,是獨一無二的水城,因此也叫“獨城”。陳元模在《淞南志·序》里又說“薛淀盆浦遙連石浦,氤氳百里桑麻,度城遠接婁城,掩映萬家煙火,既湖山之秀靈,更風土之清嘉”。可見古代度城在昆山有著很高的名望。度城村西面的度城潭,古代稱度城湖。明太仆歸有光賞度城湖時有這樣一段話:“太湖東北復溢諸湖以十數,其東為淀山湖最鉅,淀山湖東北折為溪復小匯為度城湖,蓋湖水之觀大矣,水欲盡而復匯境無窮而益勝此。我吳之所以為澤國而饒于水如是。”真是度城潭的秀美與富饒,《康熙昆……[詳細]
38、迷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迷樓
  迷樓位于貞豐橋畔,南社發起人柳亞子、陳去病等人曾在此痛飲酣歌,乘興賦詩,慷慨吟唱,后將百余首詩編結為《迷樓集》流傳于世。樓內一間房專辟成蠟像館,柳亞子等人圍桌而坐,舉箸暢談,栩栩如生。小樓依水傍橋,樓外景色迷人。迷樓建于清光緒年間,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于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莊,因擅長烹調珍饈佳肴,掌勺開設酒店。夫妻倆年過四十,才喜得千金名喚阿金。年長后,如阿一枝...更多迷樓位于貞豐橋畔,南社發起人柳亞子、陳去病等人曾在此痛飲酣歌,乘興賦詩,慷慨吟唱,后將百余首詩編結為《迷樓集》流傳于世。樓內一間房專辟成蠟像館,柳亞子等人圍桌而坐,舉箸暢談,栩栩如生。小樓依水傍橋,樓外景色迷人。迷樓建于清光緒年間,原名德記酒店,店主李德夫祖籍鎮江,于清光緒末年,攜眷遷徙周莊,因擅長烹調珍饈佳……[詳細]
搖城遺址
  搖城遺址位于車坊大姚村的大姚山。《越絕書》載:“搖城者,吳王子居焉。后越搖王居之”。大姚山是古搖城的一部分,搖城是春秋時期的一處封邑,初有吳王子受封于此,吳國滅亡之后,又成為越王搖的封地。吳王子和越王搖都是享世卿世祿的王室宗親,他們的受封,正是吳越兩國繼承西周分封制度的實例,受封者不僅得到財產,還得到封邑,包括土地,甚至包括人口。越滅吳后,越搖王居住于這座最初由吳王子居住的古城,“城”也因搖王而得名。越王搖在這里還曾開鑿過“通江”,并借以攻伐過上舍君。《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楚威王時興兵“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服朝于楚”。搖王世世相襲,后又“佐諸侯平秦,漢高祖復以搖為越王,以奉越后。東越,閩君,皆其后”。搖字母余,安朱之子,已姓顧,是……[詳細]
洪鈞故居及莊祠
  平江路懸橋巷27、29號桂蔭堂,為清代蘇州狀元洪鈞故居。桂蔭堂,為洪鈞出仕后所建。整座第宅坐北朝南,占地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一處蘇州古城目前保存較好的清末蘇州狀元故居,對研究清代建筑和蘇州人文歷史都有較高的保護價值。現洪鈞故居部分建筑改建成平江名人館,展出數十位在歷史街區出生或生活過的名人事跡和相關物品,開設了中國科舉制度展和“金榜題名”互動區域,現代人既可以了解歷史,也可以寄寓美好的愿望。整個第宅可分三路:西路是主軸線,共有七進,前有照壁,依次為門廳、轎廳、花廳、大廳、堂樓、上房、下房。第四進大廳“桂蔭堂”已拆除,花廳前庭院內的亭子、旱船、假山、桂花樹也已不存。堂樓與上房連以廂樓和旱橋,末進下房通后門。中路前為洪氏祠堂,亦即桂蔭義莊,有門屋和享堂,左右以兩廡相接,呈四合院布局。享堂面……[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不卡 | 一区二区三区AV大片 | 精品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亚州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永久免费的污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