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木蘭院石塔、楠木樓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文昌中路綠島內。始建于唐開成三年(838年)。原在西門外古木蘭院內,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年)移建于此,清乾隆再修時增建石欄。1964年大修。塔為仿樓閣式,五層六面,通高10.09米,須彌座各面雕有鹿、馬、牛等,座上石欄板雕云龍、蓮花圖案,從雕飾風格看,為明清時遺構。塔身每層轉角處雕圓形倚柱。塔頂六角攢尖式,葫蘆形塔剎。塔身一、三、五層南北兩面各有一拱門,其余各面各層均有浮雕佛像,共二十四尊。地處文昌中路中心綠島上,從文物保護的要求出發,應整體抬高塔基。……[詳細] |
![]() | 劉莊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廣陵路272號。初名“隴西后圃”,建于清光緒間,民國十一年(1922年)歸鹽商劉氏,修筑后改今名,占地6160平方米。大門南向,園在住宅以北,以院落分隔。園入口有月洞門,上額“余園半畝”,有南向廳屋三間,廳后有院,廳西有廊通院西半亭,西南墻下筑湖石花壇,植有白皮松等花木。東院內,北有樓閣臨虛,貼墻疊山,南有水池,上疊湖石假山一組。后院荒蕪,院墻上尚殘存明王秉錞刻《潑墨齋法帖》石刻數方。園南部住宅東西三軸,前后各四進,保存有楠木廳。……[詳細] |
![]() | 王柏齡故居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淮海路44號。原國民黨執行委員王柏齡所建,占地面積2340平方米,為中西合壁的花園洋房。大門偏東南向(從院西開側門進出),門廊有木雕。樓在院中,坐北朝南,為二層鋼筋混凝土磚木混合結構,坡屋頂。一、二層中間均為寬敞的客廳,下層南面有廊,二層廳外為大陽臺,上下兩側均為房間,廳后有走道;北面有樓梯和配套房。樓前為花園,西貼壁構假山和水池,西南角筑有半亭,院偏東有小青瓦屋面長廊,自大門連接樓屋。院中有草坪和古黃楊、廣玉蘭等花木。現用作安全局招待所。……[詳細] |
![]() | 卞寶第故居位于廣陵路219號,清湖廣、閩浙總督卞寶第宅第。卞寶第,字頌臣,號娛園,儀征籍,世居揚州,清咸豐辛亥(1851)兵興,曾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府尹、直至閩、浙巡遠、湖廣、閩浙總督等職。住宅原范圍,北面抵廣陵路,南面通過丁家灣86號。現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 1000余平方米。現存二層樓房三進,面闊五間,樓與樓之間旁置廂樓互連相串。第三進樓房上世紀90年代,遭火燒殘。另有半亭一座,水井一口。現存建筑平面布局,前后三進樓宅呈“日”字型格局。……[詳細] |
![]() | 灣子街69、71、73號民居 清代民居。67號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兩進,第一進面闊三間,第二進面闊四間,小瓦屋面,硬山頂。69號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兩進,面闊三間,小瓦屋面,兩側防火墻。大門為磨磚門樓,有照壁;第一進前有軒廊,木構槅扇,后設屏門;住宅東有廚房,兩間一廂,小瓦屋面,觀音兜頂;71號住宅坐北朝南,大門為磨磚門樓,入內為火巷,火巷東、西分別為前后兩進住宅,后院有水井一口。73號住宅大門南向,條磚勾縫門樓,內部建筑坐西朝東,南、北三間并列,前為天井,兩側廂房。……[詳細] |
![]() | 鄒氏住宅位于史巷7號,民國時期揚州鹽業公會高級職員鄒育梁購舊宅為居所。該建筑大門座西朝東。磚雕門樓,進門為三間門廳,門廳南北側各接轎廳兩間。進庭院向西偏南為一道磚雕門。進門為一天井,座北朝南明三暗五大七架梁住宅。高大軒敞。住宅天井青石板鋪地,堂屋青磚地墁保存基本完好,正房室內木地板,木板壁槅扇門窗保存完好。天井南座朝北四間廳房。廳房南原有花廳三間,現已改建為住房,但花廳結構未動,仍可見原建筑風貌。該住宅為清未民初保存較完好的大戶之家居建筑,現為鄒氏后裔居住。……[詳細] |
![]() | 黃氏鹽商住宅位于石將軍巷2、4號,宅主黃錫安,建于清末民初。黃錫安曾任四品清理財局科科員安徽候補知縣。該住宅分東西兩部分,坐北朝南,東部住宅水磨磚門樓,入內南邊為轎房,北為正廳,東西兩邊有廊與正廳相連。正廳為卷棚式明三暗四廳房結構。廳后為三進住宅,均為三間兩廂。宅后有一小天井,北為柴房。西部住宅前為磚雕門樓,后為中西合壁式平房,面闊五間,墻體青磚、紅磚夾砌,拱形門、窗,窗戶為木制百頁窗。該建筑至今保存較好,現為黃氏后裔住用。……[詳細] |
![]() | 景氏住宅位于新勝街28號,景吉泰茶莊老板景鑒澄住宅,清代晚期建筑。景鑒澄在揚州開店,為人活絡,常向一些茶樓、浴室、戲館的店主宣傳推銷自己茶葉的價廉與物美。后因生意越做越大,先后買下了新勝街好幾處房屋。后由于市面蕭條,營業萎縮。1956年,景吉泰參加公私合營,與其他幾家同業改組為“綠揚春”,門面設在教場街。景氏住宅臨街為一小門廳,進門一小天井,向西為前后三進三間兩廂式住宅,住宅六間天井相連。院東部原有客廳,現已改建。……[詳細] |
![]() | 萬壽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萬壽街26號。傳始建于宋,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清嘉慶二年(1797年)改名萬壽寺。咸豐毀于兵火,后重修。現存大殿、藏經樓、戒臺、兩廂廊房等建筑。占地約385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420平方米。大殿歇山重檐,進深九檁,梁柱及斗拱基本完好。戒臺單檐硬山,面闊三間,進深十一檁。寺內原有唐經幢,毀于“文革”中。1997年經省文化廳、揚州市政府批準遷至文峰公園東側復建文峰寺保護。……[詳細] |
![]() | 王氏民居位于金魚巷26號,為王氏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該建筑東西兩條軸線,西軸線前后四進,第一進為門廳,門廳向北為三開間大花廳(客廳)客廳為卷棚式建筑,客廳后為天井與正房相連,正房為三間兩廂式民居建筑,正房后為一小庭院,小庭院北端有坐北朝南三開間書房。書房為臺門式建筑,朝南一排上推式窗戶,設計精致、大方,開啟方便,落下無痕跡,獨具匠心。東軸線與西軸線基本一致,有腰門相通,并列而成。該建筑為揚州前宅后院式民居典型代表。……[詳細] |
![]() | 玉井巷11號民居位于揚州市玉井巷11號,年代為清末民初。位于玉井巷11號,清末民初民居。水磨磚雕門樓,磚雕為“孔雀、牡丹”紋樣,門樓為四間樓廳。進大門分東西兩路住宅。東路三進住宅,明三暗四,中間以天井相連。西路第一進為門廳,面闊五間;第二進花廳,面闊五間;第三、四進為明三暗五住宅。該組建筑,槅扇等木裝修保存較好。原有花園,今毀,僅存部分跡象。2008年1月8日,揚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揚州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陳氏住宅位于廣陵路306號,為清末民初木行業陳氏商人所建。住宅分東、西兩部分。東路住宅,前后兩進,第一進明三暗四住宅,東、西有廂房;第二進為三間兩廂式住宅。西路住宅,前后為三進。前二進為對合式三間一廂住宅,中有天井相連;第三進為花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前后置 卷棚,明間一木雕鏤空仕女罩格,梁架上有雕花。廳前小庭園以鵝卵石和小瓦鋪地,組成“團壽”字圖案。整個建筑布局合理,天井、庭園、花廳、住宅有機結合。……[詳細] |
![]() | 宋井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文昌中路。建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所在地原為宋大城內東南隅。該地原為蓮花橋,后為蓮橋東巷。傳住宅為蓮花庵故址,井為庵中物。青石井欄,上刻有“皇宋嘉熙肆年庚子至節壽昌沙門 基”字樣。1987年開拓瓊花路建設蓮花街坊時,井原址保護。原井欄由文物部門收藏,按原樣復制井欄置井上,井南面街建有井壁,上嵌“宋井”石額;在井北臨街增建一觀井方亭,形成景點。……[詳細] |
![]() | 木香巷37號民居 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分東、西兩路建筑,建筑面積442.68平方米。東路建筑前后兩進,第一進面闊四間、進深五檁,院大門開在偏西一間,磨磚門罩;第二進為明三暗四格局,面闊四間、進深七檁。屋后院落內有柴房兩間,西向廚房三間。西路建筑前后三進,第一進面闊三間、進深五檁;第二進三間兩廂,廳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第三進三間兩廂,主房面闊三間、進深七檁,東廂房有通道與東側院落相連。……[詳細] |
![]() | 魏氏鹽商住宅位于揚州永勝街40號,為鹽商魏次庚住宅,建于清代。大門西向,建筑坐北朝南,東為住宅、西為園林。東部建筑前后5進,前為照廳、大廳,后為3進住宅。大廳面闊5間,進深7檁,前后有卷棚。廳后3進皆為3間兩廂,兩側有套房小院。宅西園林部分破壞嚴重,殘存山石樹木,原有四面廳——“吹臺”,內懸鄭板橋書“歌吹古揚州”橫匾,解放后移至瘦西湖上;船廳一座,已移建于大虹橋南“西園曲水”。……[詳細] |
![]() | 浙紹會館位于達士巷54號,清代建筑,占地9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約500平方米。大門南向,儀門西向,門房為三間披房,儀門后為第二進正廳,正廳坐東朝西,面闊三楹13米,進深八檁10.3米,硬山頂,構架取材杉木,抬梁式造型,廳前有卷棚,取材柏木,整體廳堂構筑規整,挺拔寬闊,古樸莊重,體現揚州本地構筑特征和清中期特征形式。廳南北還有附屬用房數間。為淅江紹興商賈來揚聚會議事、聯絡鄉誼、族人、憩息的場所。……[詳細] |
![]() | 巴總門15號民居 清代民居。前四進坐西朝東,最后一組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積494.6平方米。大門朝北,臨巴總門巷。第一進儀門門廳,面闊五間、進深五檁,儀門為磨磚門樓;第二進大廳為明三暗五格局,進深七檁;第三進面闊五間、進深五檁;第四進也為明三暗五格局。最后一組前后兩進,南進面闊三間,北進為“明三暗四”格局,面闊四間,進深七檁,套房天井有西便門通引市街,門內迎面墻上有福祠一座。……[詳細] |
![]() | 大樊家巷倪氏住宅民國民居,坐北朝南,以火巷為界,分東西兩組,建筑面積321.02平方米。大門北向,八字形磨磚門樓。東組建筑前后兩進,前為廚房及書房,后為三間兩廂住宅。西組建筑前后兩進,第一進面闊三間,第二進三間兩廂。房屋西側巷內有六角水井一口。房屋整體保存較好,明間槅扇及廂房支摘窗、檻墻保存較為完整,天井為席紋鋪地,古樸典雅。原房主為倪月卿,曾在教場醬業統一工會任職。……[詳細] |
![]() | 趙氏住宅位于彌駝巷10號,民國建筑。住宅東西二條軸線,東路為一花園、一花廳。現為趙芝山后裔趙杰居住。花廳現已改建為住宅,但結構還保持原狀。西路為前后四進,面闊三間,住宅之間均以天井相連。現西路四進為彩衣社區辦公用房。該建筑東路花園與花廳間有一圍墻,圍墻門額鐫刻“長春”兩字,落款為“癸未仲春,含光書”。該建筑布局為東園西宅式民居,花園與住宅平行布置,頗具特色,為尋常民居所少見。……[詳細] |
![]() | 平園 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南河下723所內。鹽商周靜臣所建,占地3447平方米,大門南向,系磚刻門樓。園在住宅西偏,園門東向,上有楷書“平園”石額,園內以花墻分隔為南北兩院落,花墻正中開月門,上有石額,南題“惕息”,北題“小苑風和”;南院中有三百年廣玉蘭兩株,北院中有南向花廳五間,廳內置楠木格扇,裝修精致。廳南沿墻疊有湖石假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