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華三育研究社舊址,位于句容市橋頭省財經大學紅山分校內,民國建筑。始建于1925年,為當時的教會學校—中華三育研究社;抗日戰爭中被毀,1948年初,由美國華盛頓神學院院長李博克指導重建,1948年秋建成,社長為美國人林思翰。1951年,將江陰農業技術學校遷來橋頭鎮,合并成立了江蘇省句容農業技術學校,現為省財經大學紅山分院。這組建筑共有23棟,紅磚勾縫,木質門窗,中西合璧型建筑。其中有20棟為別墅,別墅有兩種類型,12棟為10.5米×10米,8棟為11.5米×10米,1棟教學樓為14.5米×39米,1棟辦公樓為22.5米×9米,1棟水塔為14.5米×6.8米。……[詳細] |
![]() | 七星堆古墓區位于西環路和北環路交匯點的西南部,占地3萬余平方米,東吳至南朝的墓葬群,現規劃為七星堆遺址公園。七星為日、月、金、木、水、火、土,墓按七星排列,有著濃厚的道教色彩,它的形成絕不是偶然的,有其特定歷史背景,具有典型的句容古文化特色,現僅存六個封土堆。“楷書鼻祖”吳《葛府君碑額》在此出土,現珍藏于南京博物院。《潛研堂金石文跋尾》云“吳故衡陽郡太守葛君之碑。”該碑高一尺八寸五分,廣一尺二寸五分,三行,行四字,正書,在句容城西門外五里梅家邊,是孫吳時期留下的一塊聲名顯赫的碑額,是我國至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用楷書體書寫的碑,被尊為“楷書鼻祖”。它的發現和存在,解決了中國古代文字學、書法史上一樁“……[詳細] |
![]() | 葛洪煉丹井,位于句容市華陽南路延伸段與建設路延伸段交匯點的西南側,東晉。據《弘治句容縣志》記載:“青元乃邑之道院,內有石井、泉水清冽。相傳葛稚川(葛洪)于此煉丹飲之,可以益壽,故曰青元丹井。”曾一度被譽為容山八井之一,唐代任蕃《葛仙井》詩云:“古井碧沉沉,分明見百味。味甘傳邑內,脈冷應山心。園入月輪凈,直涵峰影深。”明代王韶《青元丹井》詩曰:“洞天迥寂無塵埃,仙翁鑿井連瑤臺。碧梧葉蓉秋屢易,紅桃花發春幾回。金丹煉就光射日,玉液瀉來香滿懷。何當一服生羽翰,遨游八極登蓬萊。”該井含礦物質較多,將該井水注入杯中,水高出杯子有一銅錢厚而不溢。1953年衛生部派人來句容調查葛洪事跡時,將此井拍照,作為資……[詳細] |
![]() | 三天門位于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風景區元符萬寧宮,在靈宮殿后、老子神像前的萬壽臺上。創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年間(公元1165年—1173年),原為“金箓道場”拜章上表之圣地,明清兩代多有修葺。三天門高6米,寬2米,門頭以上共有四層石雕,一層為二龍戲珠浮雕,二層為石刻三天門橫額,三層為五只姿態各異的仙鶴浮雕,四層為梁、檐、脊俱全的石雕門頂。兩旁石柱高達6.5米,共分五級,一級方形門柱,邊長0.48米,高3.4米;二級立體盤龍柱,高1.5米;三級立體太極石墩,高0.4米;四級蓮花石座,高0.4米;五級為兩石柱頂巔一對高0.8米、左右相對而視的雄雌坐獅。門之正面橫額上刻“三天門”三字,為明嘉靖年間所刻,兩側石……[詳細] |
![]() | 蘆江橋位于句容市后白鎮淮源村中,跨秦淮中河,西通著名的赤山湖,始建于南宋年間,現所存橋體建于清代光緒13年。又稱蘆崗橋,南北向,跨秦淮中河,三孔石拱橋,青石質。全長29米,橋面寬4.7米,橋孔凈跨分別為6.4、7.5、6.4米,中孔矢高3米。橋體基本保存完整,橋面階石部分不存,橋拱上方兩側對稱4個龍頭裝飾僅剩2個,橋面兩側欄桿已損。蘆江橋所跨河流是秦淮中河,屬秦淮河支流,橋在村中間,是溝通村子南北的重要通道。……[詳細] |
![]() | 斬龍橋位于句容市春城鎮太子崗村南,橋下河水自西向東由句容春城流往丹徒寶埝,溝通了秦淮水系和太湖水系。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現所存橋體建于清代光緒33年。又稱贊龍橋,東西向,跨袁相河,單孔石拱橋,青石質。全長16.5米,橋面寬7.4米,凈跨6.8米,矢高3.6米。橋體基本保存完整,橋面階石完好,中間車轍印痕深達5厘米,橋拱上方兩側對稱塑有4個龍頭裝飾,橋面兩側欄桿已損。斬龍橋所在地為古破崗瀆舊址,在古代交通中有重要的作用。相傳明朝初年,劉伯溫幫朱元璋破除全國之龍脈,來到這里,發現此地龍氣很盛,遂拔劍刺向橋所在之地,以斬斷龍脈,后在此造橋以斷龍脈,起名斬龍橋。……[詳細] |
![]() | 浮山土墩墓群,位于天王鎮浮山果圓東南,周代。在約4平方公里范圍內,有土墩墓150多個。土墩墓封土直徑大部分為10-15米,高約2.5-3米。其中10余個大型土墩墓封土直徑為40米,高6米左右。僅浮山村果圓三隊,在南北長約750、東西寬約400米的范圍內就有土墩墓32座。1974、1975、1977年三次共發掘7座,分別編號為1、2、3、4、5、9和24號。1974年、1975年、1977年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分三次發掘了7座,2005年配合寧常高速公路的建設,南京博物院又發掘了20余座,共出土文物3000余件,一般為泥質陶和幾何印紋硬陶器、原始青瓷器和夾砂紅陶炊器。其中炊器以鬲、鼎、釜、甑等……[詳細] |
![]() | 顏真卿墓,位于白兔鎮行香虎耳山,唐代。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今西安)人,開元進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太子太師,封魯郡公,為李希烈縊殺。南宋《景定建康志》中有王遂《唐顏魯公祠記》載:顏真卿死后其子護喪葬句容虎耳山。現存封土徑4.5米,存高2米,前為神道,南宋時尚存石龜趺、石柱、石翁仲、供桌等現已不存。明弘治《句容縣志》亦有載。在封土旁邊現存12座顏真卿后人墓葬。目前行香鎮仍有顏氏后裔居住。此處是否系顏真卿墓,或是衣冠冢,尚待今后發掘證實。……[詳細] |
![]() | 城頭山遺址位于句容縣大卓鄉本湖村,1957年發現,1983年南京博物院發掘,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遺址現存面積約2萬平方米,為高出地面10米左右的土臺形,文化層堆積厚5米以上。根據文化遺物的特征,遺址的文化層可分為新石器時代,以及相當于夏代、商代、西周、春秋早期等時期的堆積,發現墓葬57座,房屋基址2處,灰坑14座。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主要有陶鼎、鬶、豆、杯、壺、罐、石刀、斧、錛,以及玉璜、鐲、瑗等。其中有些陶器與崧澤文化晚期器物特征一致,時代與崧澤文化晚期相當。相當于夏、商、周的文化遺物有陶鼎、匜、罐、鬲、甗、豆、缽、石刀、斧、錛、鑿、青銅削、鏃等。內涵屬典型的湖熟文化,尤以帶角狀把手鬲、高……[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