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成一廠老廠房位于大成一廠舊址的東端,劉國鈞辦公樓的北面,為單層工業廠房,坐東朝西,內框架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墻體用青磚砌筑,青磚留有模印陽文“★甸”等字樣,房頂蓋灰瓦。大成一廠的前身是劉國鈞等人在1916年集資創辦的大綸機器紡布廠。1916 年3 月,劉國鈞與蔣盤發等人集資9 萬元創辦了大綸機器織布廠,新建工廠發展順利,并于1919 年10 月重募資金,收購土地60 余畝,興建了現大成一廠舊址的廠房,成立了新的大綸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卷土重來,日貨大量傾銷中國市場,國貨紗布一蹶不振,大綸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亦是銷路阻老廠滯,連年虧損,至1929 年時已難以維持……[詳細] |
![]() | 道臺府(將軍樓)位于常州市區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東首,原縣學街5-5(原13-1)號。2008年2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道臺府最初為清順治、康熙年間副都御使徐元珙宅邸。道光年間徐氏后裔為道臺,并建造府第,故稱道臺府。后房屋易主,清末被售與清光緒浙江兵備道惲祖貽,民國年間其孫惲公樾(安慶知府惲毓齡之子)又將其售與蔣超雄。蔣曾任國民黨浙江省軍管區副司令兼浙東師管區司令,中將軍銜,故又稱將軍樓。道臺府為晚清建筑,硬山式磚木結構,主建筑坐北朝南,建在一條中軸線上,現存磚木結構清代建筑正屋三進及一些附屬建筑。樓后(北向)曾建有大花園,種植名貴花木。徐元珙,字輯五,江蘇武進人,清朝官吏……[詳細] |
![]() | 清乾隆年間著名詩人黃仲則故居兩當軒在常州市神仙觀弄29—33號。現存建筑為黃仲則祖上所遺,是黃氏后裔分住的建于明清時期的建筑群。原占地約7畝,南臨白云溪,東、北均以神仙觀弄為界,西鄰民居,為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黃仲則所居兩當軒位于黃氏建筑群南首,為一封閉式四合院,其西廂房即詩人當年“沉酣經籍,融液子史,咳唾珠玉”的書齋兩當軒。關于“兩當軒”的出處有多種說法,提的較多的是《史通·隱晦篇》中“以兩當一”,大致是說,有的文章言簡意賅,如同用兵,可以一當百,有的文章思路不清,用詞啰嗦,如“售鐵錢者,以兩當一”才賣得出去。不過常州文化名人羊牧之先生認為實則因黃仲則家貧,無書房,這西廂房既當書房,復當臥室……[詳細] |
![]() | 劉氏宗祠位于天寧區老運河南岸的東下塘20號和22號,與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隔河相望,根據祠內梅樁石刻干支乙丑推算,宗祠建造年代應為清同治四年(1865),這也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符合。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清軍收復江南諸城,被戰爭破壞的江南百廢待興,劉氏宗祠在笫二年開始修復。劉氏大宗祠舊在常州府學前鳴珂巷,是清乾隆大學士劉於義以三百金買下宅地后改建,1860年太平天國軍隊占領常州時,劉氏宗祠被毀,1867年福建按察使劉翊宸在青果巷繡衣坊重建劉氏大宗祠。常州解放后,因青果巷拓寬,劉氏大宗祠才被拆去門屋,余屋為常州市公安局使用,東下塘20號劉氏宗祠實為西營劉氏分祠,今東下塘、青果巷、西瀛里劉姓人士仍多……[詳細] |
![]() | 晉陵白氏宗祠,號仁榮堂,位于天寧區白家橋(政成橋)西南側,天寧區紅梅街道采菱村北端,它東臨采菱河,北靠京杭大運河。1985年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常文管(建)字第1號“關于建立市、區兩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意見”中,郊區白康敏祠(即白氏宗祠)曾列為郊區文保單位,2006年6月15日,常州市規劃局批準在原址修復晉陵白氏宗祠,占地面積775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2007年常州白氏族人在原址改建了晉陵白氏宗祠。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晉陵白氏宗祠原為明朝刑部尚書白昂專祠。白昂當年為朝廷剿匪平寇,治水功績顯赫,弘治皇帝為表彰其功績而特建祠堂。白氏宗祠始建于明代……[詳細] |
![]() | 逸仙中學舊址位于常州市天寧區中山路117 號常州市中山路小學校內。逸仙中學是1927 年由中共黨員與國民黨左派人士利用原陽湖縣藥王廟所創辦的一所私立中學,辦學目的在于保存革命力量和掩護黨員活動。今存改建過的四方廳一座、房屋兩進及殘碑二通,占地面積302 平方米。四方廳現坐南朝北,單層三開間,硬山頂,面寬8.8 米,進深8 米,東、西、北三面立柱設廊,南側出檐0.55 米,廊寬1 米,檐高3.5 米,現辟為“中山書畫苑”。四方廳東側有南、北兩進建筑,現坐南朝北,單層三開間,硬山頂,有翻軒。北進建筑面寬9 米,進深6.6 米,脊高5.7 米,檐高3.6 米,南有走廊寬1.5 米;室內懸有清光緒十一……[詳細] |
![]() | 艤舟亭、東坡洗硯池現位于天寧區東坡公園內。1964年4月17日,江蘇省常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艤舟亭故址及東坡洗硯池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調整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艤舟亭古時不僅是常州人紀念蘇東坡的地方,就連皇帝也為之題詞、御書匾額。清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曾四次寫下有關艤舟亭的詩(其中一次是給錢維城《艤舟亭》圖的題詩),并給艤舟亭題書了“玉局風流”的匾額,以示對蘇東坡的敬仰。自從乾隆為艤舟亭題詩書匾以后,艤舟亭遂又修葺一新。當年乾隆的詩都有御書碑刻,置園內的御碑亭內,今原碑猶在。志書有說乾隆二十二年(1757)將顧塘橋東坡洗硯池移置于艤舟亭的,如……[詳細] |
![]() | 青龍橋位于天寧區鄭陸鎮焦溪老街,架于龍溪河最北端與舜河連接處,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因舜河最北端有江陰虞門橋(地名,屬于江陰申港鎮),故又名“虞門橋”。焦溪韻味獨特,底蘊深厚。橋多、街多、弄堂多是焦溪的特點,有“六街、九橋、十八弄”之稱。至今,焦溪古村落古樸典雅、風格各異的弄巷有十余處之多。青龍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花崗巖石質,橋全長19 米,二側各有13 級臺階 ,橋堍、橋面二處寬分別為2.8 米和2.6 米,凈跨6.6米,橋高4.7 米,矢高3.7 米。青龍橋為縱聯分節并列砌法,單環洞橋,拱券外鑲邊,拱券上方兩側各有橋耳一對,橋欄中央兩側刻有繁體楷書“青龍橋”3 字,橋面中央龍門石為……[詳細] |
![]() | 飛虹橋位于常州市東坡公園門口西首古運河與市河交匯處。橋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時稱水平橋,亦稱西龍橋。每當夕陽西下,橋身像彩虹一般倒影水中,故民間俗稱“飛虹橋”。飛虹橋條石拱圈、條石橋臺,橋長38 米,寬5 米,單孔跨徑11.9米。飛虹橋呈縱聯分布并列式拱形石結構,橋梁以花崗巖條石為拱,有圈無眉,墻體以大小不一的青石疊砌,橋身的欄桿由金山石、護欄板由麻石鑿成,制作工藝精巧。兩面各間置方頭素面望柱8 根,落坡處設抱鼓。橋兩邊居中欄石內外各以篆體刻“飛虹橋”三字,無聯柱,橋兩側橋耳各一對。橋面由平行的麻石組成,中間有一甬道,麻石之間再鋪以碎石。橋面兩坡平緩無階,中間有二道車轍,橋心無案,以……[詳細] |
![]() | 廣濟橋位于常州市東坡公園御碼頭和半月島之間的大運河上。俗名“西倉橋”。據光緒《武進陽湖縣志》載,該橋始建于明代正統十二年(1447),由江南巡撫周忱倡建,距今已有560年歷史。西倉是常州府武進縣漕糧儲存地,每年新糧離田、賦稅上征,四鄉農民紛紛來到此地完糧納稅。起先是一座木橋,方便南北鄉民和客商往來,后稱為交通要道,由于河闊行人較多,于是又改成三孔石拱橋。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由南京兵部尚書、應天巡撫王恕,常州知府孫仁倡議改建為三孔石拱橋,廣濟橋系縱聯分節并列式鑲邊三孔連拱橋,原南北走向。1986年,因拓寬運河之故,該橋移建于此。移建后的廣濟橋為三孔石拱橋成東西走向,外形基本不變,橋面兩側……[詳細] |
![]() | 孫慎行書法碑刻共兩塊,一塊高2 米,寬1.3 米,原保存在賈家弄唐荊川“大儒祠”內,20 世紀80 年代因舊城改造搬遷,現位于常州市文物倉庫內。另一塊高4.4 米,寬1.25 米,原位于關帝廟內,現置于常州市區紅梅公園南大門口。孫慎行(1565—1636年),字聞斯,號淇澳,又號玄晏子,常州武進人,是明末著名書法家、東林黨人。其遠祖為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外祖父為明代著名的抗倭英雄、文學家、書法家唐順之(即唐荊川)。孫慎行自幼受其外祖父影響,勤勉好學,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中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累官禮部右侍郎。精研理學,并講學東林書院。天啟元年(1621)任禮部尚書。后為當朝權……[詳細] |
![]() | 屠元博紀念碑位于常州市天寧區省常中1、2號樓之間水池,為燭臺形金山石石塔,高約3米,塔身為單尖柱狀,四棱,每面均陰刻“屠元博先生之紀念塔”。紀念塔建于屠元博逝世之年,即民國八年(1919年)。1979年省常中于“科學館”前重建,借以紀念屠元博建校的功績。2007年省常中建校--時移至今址。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屠寬(1880-1918年),字元博,以字行,常州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屠寄之長子。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屠元博應家鄉之邀,出任常州府中學堂監督(校長)。時年28歲,風華正茂。他到常州府中學堂走馬上任,就認識到這是他開展秘密反清革命工作的好機會……[詳細] |
![]() | 劉國鈞辦公樓位于大成一廠舊址的東端,與老廠房相連,辦公樓在南,廠房在北,墻體用青磚砌筑,青磚留有模印陽文“★甸”等字樣,房頂蓋灰瓦。辦公樓坐北朝南,磚木混合結構,主體二層,局部帶閣樓,面闊9 間,寬32 米,進深9 米,兩層檐口高7.4 米。東西兩側的兩開間均為坡頂,坡頂南側設有2 個老虎窗。北側屋面亦設一老虎窗,用于觀察后邊廠房的活動。大成一廠的前身是劉國鈞等人在1916年集資創辦的大綸機器紡布廠。1916 年3 月,劉國鈞與蔣盤發等人集資9 萬元創辦了大綸機器織布廠,新建工廠發展順利,并于1919 年10 月重募資金,收購土地60 余畝,興建了現大成一廠舊址的廠房,成立了新的大綸紡織股份有……[詳細] |
![]() | 游擊府大殿位于常州市天寧區羅漢路第二十四中校園內南首,緊鄰洪亮吉紀念館,為清康熙年間游擊府署的大殿。大殿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占地約230平方米,面闊七間,寬20米,進深8.8米,飛檐高8.4米,三面走廊寬1.7米,檐高5.3米。由于文獻散佚,常州地區在五代之前的兵制已不可知。據宋咸淳《毗陵志·武備》載:“沿江民兵增游擊、忠衛二屯,郡守實節制之”。宋室南渡之后,江淮地區成為戰略重地,常州所轄的江陰、靖江、孟河等均位于江邊,成為江防的重點區域,因此常州郡守向朝廷請求加強防衛,增設游擊。元明兩朝,常州沿江傍湖皆置江防,無“游擊”一職的記載。清代,據清康熙《常州府志·兵御》記載:“常郡北枕大江,而江……[詳細] |
![]() | 域城巷古井位于常州市天寧區延陵中路與紅梅路交叉處的天寧寺西側綠化帶內,1956年拆除常州古城墻時發現疊壓于城墻墻基之下,發現地點為域城巷,因而得名域城巷古井。古井的井欄由上下兩個井欄圈組成。下井欄為麻石質,平面呈圓形,內徑0.37米,高0.52米,上井欄平面呈八角形,青石質,直徑約0.37米。井圈有使用的磨痕。1956年,為了緩解交通擁堵,常州將東門的城墻拆除,在拆除東門域城北側城墻時,古井被發現。因為城墻的始筑年代為明洪武初年,由此推測,古井為元代遺存。發現時,井深3米,用平磚圈砌井身,后一直被當地居民使用。1995年因建天寧公交回車場,古井地下部分加蓋保護,上面的井欄移至沿河綠化帶內。20……[詳細] |
![]() | 明清醫學祀典記、醫學碑記石刻共兩塊,分別嵌砌于常州市區青果巷中段南側先醫祠大門兩側。先醫祠為常州唯一一座醫學方面的專祠,祭祀伏羲、神農及歷代名醫,明洪武五年(1372)建于德壽坊,成化十三年(1477)移建于文明坊內(即今址)。《重修醫學祀典記》碑,高1.8 米,寬0.7 米,刻于清順治五年(1648)。《重修常州府醫學碑記》碑,高2.1 米,寬0.8 米,明崇禎管紹寧撰文,刻于崇禎四年(1631),記述常州府醫學及祭祀等活動。管紹寧(1583—1645),字幼承,一字謐如,號誠齋,江蘇武進人。明崇禎元年(1628)探花,授翰林院編修。管紹寧官至南明禮部侍郎,以正直見稱。1964 年4 月17……[詳細] |
![]() | 三元橋位于常州市天寧區鄭陸鎮焦溪老街,龍溪河老街區段最南端,橫跨南街與南下塘之間的龍溪河上,是一座東西走向單孔石拱橋。三元橋又稱張小娘橋,據說清朝初年,南下塘承姓是鄉里大族,很富有,他家有一女嫁于上塘毛家園毛家,母親探望女兒,女兒回家省親,常因繞道而止步,為母女便于往返相聚,承家于七間頭前獨資架木橋一座,取名張小娘橋。據地方志記載,現存三元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當時焦溪已是繁榮之地,為適應當時商貿發展,有人建議將小娘橋南移,鄉黨耆老請在京任職的焦溪人奚日宗(清乾隆三十一年進士,曾任湖南衡山知縣,焦溪中街至今還較完好地保留著“進士廳”)對橋址橋名作出裁決,當時因交通困難,久候無消息,……[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