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1、珠璣古巷 AAAA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珠璣古巷
  珠璣巷位于南雄市北9公里的沙水村,原名敬宗巷。據傳唐敬宗寶歷年間,敬宗巷孝義門人張昌,七世同堂,朝庭聞其孝義,特賜與珠璣絳環,為避敬宗廟諱,就將敬宗巷改名珠璣巷。珠璣巷全長1500米,南起駟馬橋,北至鳳凰橋,路面用鵝卵石砌成,寬約3---4米,古驛道穿巷而過,巷內南、中、北三座門樓為清初所建。南門內約二十米處有一座元代古塔,叫胡妃塔(建于公元1350年),塔旁有一古井,傳說當年胡妃就投進自盡于此。關于胡妃,宋史有一段記載:胡妃原是南宋度宗皇帝的妃子,因遭當朝宰相賈似道陷害,被令出宮為尼。后胡妃逃出寺廟,四處流浪,在杭州被運糧到這里的南雄珠璣巷富商黃貯萬搭救帶回。納為妾。不料此事被家仆告發,朝廷乃派兵前來圍剿,于是珠璣巷連同周圍數十里的民眾紛紛逃離家園,大舉南遷;而胡妃自感連累大家,就投井自盡……[詳細]
白蓮洞公園
  白蓮洞又稱鯉魚嘴,位于吉大官村以北,為板障山東南麓山谷,因“古有僧人隱跡于此,遍種白蓮”而得名,建于清乾隆年間。該處山清水秀,怪石嶙峋,石疊石,洞串洞,還建有涼亭、石凳、燒烤場,景色迷人。其洞穴堆積層中曾出土動物骨化石,牙齒化石和石器、石制裝飾、原始夾砂陶片等文化遺物。白蓮洞公園相傳建于清朝乾隆間,是一座位于珠海市中心的開放式公園,環境優雅宜人,它隱匿在樹林茂盛的板障山東南麓的山谷中,因“古有僧人隱跡于此,遍種白蓮”而得名。園中怪石嶙峋,山洞環環相扣,丘陵湖泊此起彼伏,頗有野趣。交通乘2、12、25、40、60、69、206路可達。地址: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類型:洞穴城市公園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電話:0756-3331387開放時間:8:30-18:00……[詳細]
北山古寺
  陽山北山古寺坐落在賢令山麓,坐北向南,因山構筑,占地十多畝,飛檐翹角,體態堂皇。周圍群山相抱,樹木蔥籠;寺前禹門疊浪,馨瀉而下;寺內花木叢生,環境幽美,為本縣寺廟之冠。北山古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之后歷代屢經增修。寺原為四楹大院,首楹右為鄭仙翁祠,左為韓大仙祠,中為大門,橫眉上刻“北山古寺”四字,一雙石獅雄居山門左右。門內設放生池,清撤的九曲水,從寺后“古洞韻泉”處徐徐而注;池上筑金水橋,過橋即為二楹的元帝殿,殿右為三元祠,左為七賢祠,祠內墻嵌有宋書法家米蒂草書:“且看山齋”等唐宋明清的八件碑刻,筆意精勁,世所罕見。三楹右為文昌祠,中為觀音閣,左為讀書松桂林,墻壁上嵌有清陽山令蕭炳埅韓愈真跡:“鳶飛魚躍”等碑刻,并存放著宋文天祥手書:“忠孝廉節”。清陽山令符翕手書《謁……[詳細]
南畝鎮魚鮮村紅軍標語、漫畫
  南畝鎮魚鮮村紅軍標語、漫畫 (一)保存在南雄縣南畝鎮魚鮮村王瑞東住屋樓上。寫于1932年夏“水口戰役”之后。標語有兩條。其一長1.3米、寬0.90米,字大8×6厘米。內容是: 粵軍弟兄是工農出身不要替軍閥-工農! 粵軍弟兄暴-動起來拖槍來當紅軍! 歡迎粵軍弟兄來當紅軍! 粵軍弟兄要使家里老母有飯吃,只有暴-動起來! 醫治白軍傷病員! 優先待白軍俘虜兵! 其二長1米、寬0.90米,字大8×10厘米。內容是: 農民打土豪分田地 消滅廣東敵人 打倒一切帝國主義 反對第二次世界大戰 消滅地主武裝 紅軍I45甲A 該樓壁還存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出兵東三省,反對帝國主義進攻蘇聯。”、“打倒國民黨政府,建立蘇維埃政府,反對拉夫”等標語,據當地老人回憶說,紅軍只去過南畝一次,時間是1932年夏“水口戰役”……[詳細]
增城正果寺
  正果寺又名佛爺寺,在荔城鎮東北部十三公里,正果鎮北緣瑞山之右,與正果一中吡鄰相隔。寺為供奉賓公生佛(又名牛仔佛)而建。賓道者金牛都(今正果番峰村)人。生秉異質,早悟禪宗,自少出家削發于明山寺。南宋皇祐元年(一0四九年)坐化于瑞士石藤籮之中,真人肉身圓寂,僧徒遂以肉身裝塑建寺祀之。傳說:“焚香禮拜,煙從今之正果寺冒出,究其緣由,煙從龍口入,順其道而由尾出,謂之瑞龍降佛地,遂于宋慶元三年徒寺于瑞山之右,取名”正果寺“。成佛巖的正因寺是龍之首,今之正果寺為龍尾,次乃前因后果之征兆。賓公生佛生平濟世扶危,御災捍患,慧觀緣起,志修行,功德0,修成正果。可謂先有其人,后成其佛,先有賓公生佛,后建正果寺。寺靠增江上游,龍門下,僻萬山舟車不輳之中,引龍門之水為功德水,植瑞山之林為坻圓,人杰地零,植此建圩,取……[詳細]
崖山祠
  崖山祠,是紀念南宋楊太后及其君臣的地方。厓山祠共有牌坊、慈元殿、三忠祠、正氣亭、義士祠、詩碑廊、望崖亭等11座建筑物,占地面積達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多平方米。厓山祠廟建筑群,記錄了宋朝君臣忠心保國的浩然正氣,500多年來,眾多的大臣官宦來此瞻仰圣賢和緬懷忠烈,吸引了文人雅士來此訪史憑吊和直抒胸臆。崖山祠北靠崖山,南眺崖門,依山而建。占地16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正門牌坊上崖山祠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是陳白沙用茅龍筆書寫的,祠內設有崖山史跡陳列館、慈元廟、三忠祠、義士祠、楊太后寢宮、白鷴亭、望崖樓等十六處建筑,祠、廟為宮殿式構筑,朱墻、黃琉璃瓦、歇山頂,富麗堂皇。祠內綠樹成蔭,古樸莊重。國母殿又稱“慈元廟”原叫全節廟,是江門市新會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面積1600平……[詳細]
梅嶺鎮紅軍標語、歌謠
  梅嶺鎮紅軍標語、歌謠(一)保存在南雄梅嶺鎮梅關街尾頭村公廳墻壁上。高1.1米,寬2.3米,字方大10×15厘米,據調查分析,該標語寫于1932年夏。內容是:建立蘇維埃政府推翻國民黨政府組織工農赤衛軍消滅豪紳靖衛團親愛的工友們自動的團結起來加入工農的武裝消滅豪紳地主的武裝參加到戰場上去消滅贛南的白軍活捉余漢謀紅天星丙、青年一組制另一條是:紅軍不殺敵方投誠官兵(六)紅軍四軍擁護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二)保存在南雄縣梅嶺鎮中站村陳福林住屋樓壁。標語有二條。一為“紅軍不殺敵方投城官兵”,黑墨字,全長6米,字大55×60厘米,末尾編號六,署名是“紅軍四軍”。另一條為“擁護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紅色油墨字,全長6.6米,字大55×70厘米,末尾署名無法辨認。(三)保存在南雄梅嶺鎮角灣村。其中第一條《調十……[詳細]
海山隆福寺
  饒平縣海山鎮石頭村之東、上港村之西南,海山鎮(島)煙樓山麓的隆福寺,創自1千多年前的晉朝(265—420),為志書所載潮汕最早創建之寺庵。歷經多次興廢。已于1986年至1994年由釋光輝法師主持重修,規模宏偉,莊嚴壯觀,1988年10月21日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登記開放。它處于古稱“蓬萊”之海山,又是在宋代由僧把香火傳至附近隔海(現已陸路相通)的古稱“瀛州”之汫洲鎮永福寺,故兩寺被稱為“瀛蓬雙福寺”。隆福寺,在信寧都汫洲堡黃芒山,晉時建,宋時廢圮,近有耆民陳萃吾同住持僧開一募緣重建,以為講經之所。于其地掘和銅像三尊,今在寺中,高2尺余,是北帝像也。為饒平縣最早之寺,在潮汕也屬最早寺庵之一。據遺存石碑記載,宋淳佑年間(1241—1252)由僧釋開一倡儀,黃隆村劉氏始祖致政公捐地,在……[詳細]
普寧城隍廟
  普寧城隍廟,位于廣東省普寧故城洪陽鎮東北側,舊縣衙東北約三百米處,與文昌閣毗鄰。普寧城隍廟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寧置縣之時,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為古建筑物。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普寧城隍廟是普寧八百余鄉共同擁有的,是古普寧縣鄉民慶賀豐年、祈求太平、聯系鄉情、結交友誼的民間廟會,是難得的古建筑物,極具文物價值。普寧城隍廟歷經明、清兩代數次重建、修建。清康熙三十四年,知縣趙勉周重修中堂及門樓廊廡。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安定枚重建后堂,兩廊六司房舍,成為三廳二天井宮殿式古式建筑。計東西寬27米,南北深60米,總建筑面積1620平方米。前廳為三山門,門樓左右供奉馬官,門內左右為千里眼、順風耳。中廳正……[詳細]
10、祥符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祥符塔
  祥符塔高21.06米,位處海拔83.8米的龜山之顛。站在練江平原或登臨大南山、小北山,百幾十里內,人們都可以看見聳立于龜山之顛的祥符塔:它就象一支蒼老的巨筆,蘸抹云彩,倒寫青天。它的雄姿,它的蒼桑,它的傳說,讓人心生敬仰,讓人浮想聯翩,讓人心馳神往。據傳,因光折射,祥符塔影曾映照于附近江河及水井,乃至人家的水盆之中,成正立或倒立影像,蔚為奇觀,常為民間所樂道。周光鎬在其《明農山堂集》(為館藏文物)中有詩贊之。可見,祥符塔在民間人們心目中影響之大。穿越茂林曲徑,再拾級登上龜山山頂,一目就可以看見山頂原來有一個平坦的可容納數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巨大塔盤,祥符塔就聳立于塔盤之中。這么寬敞的塔盤,是青少年游客戲逐的“半天瑤臺”。塔為七層八面,實心,塔基周長21.2米。塔尖遭雷擊損毀,但卻長出“青發”(小……[詳細]
桂山石樓
  桂山石樓位于紫金縣城東南33公里的龍窩鎮桂山村,距龍窩圩鎮5公里。該樓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2年),歷時四五十年建成,主樓平面為長方形,占地約300平方米,高6層、20米,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一、二層用花崗巖條石砌筑,墻厚1.5米;三至六層用以明朝規格火磚砌成,墻厚50~60厘米。主樓前面是正屋,三進共41間,兩側橫屋共70間,門前為石砌池塘,-加筑斗方、圍墻,連成一座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的建筑群。斗方門聯:長承天祜,春滿吾廬。1999年1月,被列為紫金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由桂山村民集資16萬元,維修石樓主樓竣工,可供觀光。……[詳細]
12、啟明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啟明樓
  啟明樓位于饒平縣上饒鎮二善村樓子背自然村,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坐東向西,呈圓形,直徑100米,占地總面積約7951平方米。二環圍,內圍前平房,后三層樓房,共分32開間,中心處辟有內埕,水井1口,-前平房,后二層樓房,共分48開間,門前池塘1口。石墻基,石構門樓,墻體由黃泥土夯筑,灰瓦屋面,屋面檐口均懸挑。該樓保存較好,外表美麗壯觀,是清末土樓建筑的典型代表,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梁贊故居
  梁贊故居在廣東省鶴山市古勞鎮東便村。梁贊原名梁德榮,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5),佛山正堂街家中。是建于清代的傳統廣府式院落,故居分“拜師堂”、“傳承堂”、“榮生堂”以及梁贊曾經居住過的寑室等,占地面積105平方米。磚木結構,青磚墻七順一丁錯縫壘砌。工藝有木雕、灰塑、彩繪等。整座建筑基本完好。梁贊幼年和晚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座古式平房度過。古勞水鄉的恬靜柔和,塑造了他溫文爾雅、灑脫悠閑的性格。……[詳細]
澄海丹砂古寺
  澄海丹砂古寺 位于澄海市蓮下鎮程洋崗村虎丘山西側。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后被倭寇焚毀。天啟四年(1624年)僧真聞重建。崇禎年間鄉宗伯黃錦,御史陳朗弼重修,后又毀。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僧得源募建,改觀音殿為藏經閣。至清康熙初遷海又毀。康熙十九年(1680年)邑紳楊鐘岳帥僧如廣募修,二十三年由知縣王岱題匾額。古寺山門內設元帝樓,二十三年邑諸生鄭等重建,移神像于藏經閣,改祀文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僧照賦重修后殿及僧房。明成化至弘治期間,住持僧道曾在該寺為潮汕民眾傳授武當拳,稱“結梅會”,以御倭寇襲擾。武宗年間停止拳類活動。后由潮州開元寺派僧來此住持。寺院為三進院落式布局,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山門前坪地960平方米,設四柱三門沖天式石牌坊,坊額鐫刻“歲皇明天啟六年……[詳細]
中共前山中心小學臨時支部舊址
  中共前山中心小學臨時支部舊址位于湛江市徐聞縣前山鎮飛雄小學,東經110°26′49″,北緯20°25′20″。1943年2月,根據革命斗爭的需要,打入國民黨徐聞縣政府當教育科員的中共黨員林飛雄,經請示中共徐聞縣特派員莊梅壽和中共雷州地區特派員陳恩同意,辭去縣教育科員職務,到前山鎮國民中心小學任校長。林飛雄上任后,把學校教務主任和教員全部換為革命者,并全面進行教學改革,積極開展以抗日救亡為中心的各種教學活動。1943年秋,為有利開展黨的工作,林飛雄與王玉顏等秘密組建中共前山中心小學臨時支部,王玉顏擔任支部書記,支部有黨員3人。同年10月,吸收進步學生楊奕生入黨。1944年初,王玉顏調離該校,林飛雄接任臨時支部書記。同年5月,國民黨徐聞縣當局以“異黨活動”為由下令撤銷林飛雄校長職務,并以“驅逐漢……[詳細]
16、燕喜亭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燕喜亭
  因韓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記》而聞名于古今的燕喜亭位于連州城東北風景秀麗的燕喜山麓(即現連州中學所在地)。燕喜亭始建于唐代貞元年間(公元800年前后),為連州司戶參軍王弘中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這里文人墨客絡繹不絕,是久負盛名的旅游勝地。唐代的詩人元結、劉禹錫、孟郊,宋代的哲學家、文學家周敦頤,南宋的宰相張浚都慕名前來游覽,并在亭周圍的巖壁上留下了石刻詩文及題字。建亭者王弘中,正名王仲舒,于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以禮部員外郎貶連州司戶參軍。貞元十九年十月,監察御史韓愈被貶為連州郡所屬的陽山縣縣令,韓愈來連游亭,至興處,寫下了《燕喜亭記》,并命亭名為“燕喜”,此乃取“魯侯燕喜者頌也”之意,而于亭后高巖,有大石似燕子低飛,更有春來之時,燕群戲于亭前綠樹之間,因此燕喜亭有“燕……[詳細]
17、觀海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海寺
  觀海寺,位于饒平縣黃岡之東,碧崗村后2公里遠的炮臺山麓。創建于宋代(960—1279),自1980年由釋弘舜尼師(1923—1998)修葺,1983年起由釋弘肇法師再修并開通大道,今由釋達明法師重興。1988年獲縣宗教局首批發證開放,1988年10月21日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林藏古寺,巖洞有傳奇,試劍遺跡在,觀海氣象新。宋時初由僧人結茅蓬自修,名為“定光巖”。元時毀于兵災,僅剩下茅蓬后面的巖洞(即小洞天)。明朝年間(1368—1644),遷址于巖洞西南側,重建寺宇改名為“觀海寺”。清時(1644—1911)重建寺宇后座。民國十八年(1929)釋純通法師(1882—1937)來此住持,開墾耕作,農禪并重,節食籌資,并四處募化,于1933年至1937年夏,重蓋大殿以及兩側廂房。“文革”期間……[詳細]
南澳縣烈士陵園
  南澳縣烈士陵園創建于1957年,位于縣城后宅鎮北郊后江漁港東側,占地面積28000平方米,園內建筑物主要有烈士紀念碑四座。分別是“解放南澳、建設南澳犧牲烈士紀念碑”、“收復南澎島戰斗犧牲烈士紀念碑”、“邱安烈士之墓”、“徐志宇、劉益良烈士紀念碑”,園內共安葬革命烈士12名,紀念烈士196位。1983年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又被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二批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為更好緬懷先烈,啟發后人,發揮教育效益,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于2010年投入資金20多萬元,新建了烈士陵園展廳,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史料、實物、圖片等有關資料,展出了解放南澳和收復南澎等有關歷史資料。詳細介紹了擔任解放南澳任務的參戰部隊,在戰斗中斃敵、俘敵情況、犧牲的解放軍指戰員和支前民工的事……[詳細]
黃氏宗祠——中共徐聞縣工委、徐聞縣人民政府駐地遺址
  黃氏宗祠——中共徐聞縣工委、徐聞縣人民政府駐地遺址位于湛江市徐聞縣下洋鎮那屋村,東經110°28′33″,北緯20°28′35″。那屋村是抗日戰爭革命根據地村莊。1944年,下洋鎮那屋村建立了游擊小組,組長黃熙英,成員10多人,裝備有駁殼槍2支,-1支,步槍7支。游擊小組主要活動是開展軍事訓練,保衛村莊。1949年2月,中共徐聞縣臨時工委決定在上東區解放區與縣東部群眾基礎較好的游擊區,先建立黨組織、政權及武裝三結合的鄉級人民政權,領導人民群眾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堅決的斗爭。下洋率先成立了縣內第一個鄉級人民政府,下洋鄉鄉長黃熙英,副鄉長林大秀、黃義耀。鄉政府駐地那屋村黃氏宗祠。1949年2月下旬,中共徐聞縣臨時工作委員會,為鞏固革命老區、開辟新區,發展革命武裝,從而有力地打擊國民黨反動派,在下洋……[詳細]
普陀巖寺
  饒平縣所城鎮上灣村西北幽谷中的普陀巖,俗稱“上灣巖”,位于閩粵交界南海之濱,背靠龍灣山麓,漫山遍野林木翠茂,奇石嶙峋,泉水叮咚,鳥語花香,環境清幽恬靜。一條迂回曲折之石徑,約二百余級,從山下蜿蜒而上,繞過林中涼亭,直通庵寺山門。它創自南宋淳熙(1174—1189),從1980年起修葺擴建,歷10余年全面告竣。1988年10月21日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批準開放。普陀巖依山而成,佛宇俱梵以石。創自南宋,1980年至1990年修葺一新。總占地100畝。數株古榕,蒼勁挺勃。四周綠竹環繞,清風習習,使人心曠神怡。寺內依山分為三層。一層正廳為大雄寶殿,二層是地勢較高的天然石屋,屋頂巨石鐫有“普陀伽山”四個大字,屋內供奉三尊石佛。相傳于宋朝淳熙年間(1174—1189),東里上灣鄉練公端珦為尋……[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 | 日本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 日韩中字一区国产综合 |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 久久精品国产1314 | 亚洲国产AV日韩AV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