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龍巖龍硿洞AAAA ![]() 福建省龍巖市龍崆洞風景名勝區,地處武夷山脈南段,位于龍巖市新羅區境內,距龍巖市區48公里,距漳平市區26公里。是福建省省級風景名勝區。這里群山環抱,流水淙淙,景色秀麗,風物宜人,有著豐富的山林景觀和復雜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風景區面積10平方公里,其核心景點龍崆洞,形成于三億年前的古生代,是海洋經三次地殼運動和間歇演變而成,為現已探明的我國特大溶洞之一。洞內空間宏敞,有8個大廳,16個支洞,二千余米游程,5.4萬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層,層層疊疊,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游于洞中,如身處迷宮。奇異絢麗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等石灰石華物發育完整,石幔、石花、云盆比比皆是,更有不可多得的洞中暗河,時隱時現,……[詳細] |
![]() | 何叔衡烈士死難處紀念亭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濯田鎮梅逕村。 何叔衡(1876—1935),湖南省寧鄉人。1914年,何叔衡與毛澤東相識于長沙并成為摯友,1918年4月與毛澤東等組織成立新民學會并任執行委員長,1920年與毛澤東等發起組織俄羅斯研究會,并共同發起成立長沙的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年7月,何叔衡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后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任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執行委員、監察委員,1927年長沙馬日事變后,到上海為黨創辦地下印刷廠等;1928年6月,赴蘇聯出席中共六大,9月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與徐特立、吳玉章、董必武、林伯渠等被編在特別班學習,1930……[詳細] |
![]() | 周公塔,又叫三元塔,坐落于上杭縣中都鎮上都村三元嶺。該塔是公元1627年(明天啟七年)汀州巡道朱大典路過此地,捐資倡建。塔系磚木結構,七層八角形,高20余米,有木梯相通,層層開窗,稱“空筒式結構”,登樓可俯瞰汀汀和杭城風貌。大塔建于蜈蚣頭,小塔建于蜈蚣尾。因大塔正中蜈蚣頭頂,塔后山溝血水汩汩流淌(鐵銹水)。因此事朝庭不宜公開,為避諱,遂取名“周公塔”。蜈蚣尾的小塔后來倒塌,而蜈蚣頭的大塔一直完整保留至今。大塔塔頂于1942年被日本飛機炸毀一角,成為日本侵華罪惡見證。1984年5月該塔列為上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傳說 關于這座寶塔,有一段神話傳說。 明朝天啟年間,三層嶺腳下的一家大姓人,……[詳細] |
![]() | 院田李氏民居(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位于太拔鎮院田村,時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建筑。院田古民居位于上杭縣太拔鎮院田村儒溪河畔,所在地院田村自元延佑三年(1316),李木德后裔四九郎由漳平遷至院田開基以來歷經了七百年的風雨滄桑,成為李木德后裔在客家繁衍的代表、客家李氏的重要發祥地。村莊群山環抱,溪流串村而過,建筑沿溪而建,整個村落空間自然流暢,動靜相宜。儒溪兩岸錯落有致保留著20多座清代古民居,其中以“奠攸居”、“迎川至”、“廓有其容”、“瑞氣遙臨”等4座古民居最具特色,保存較為完好。以清代傳統建筑風格為主,既有“九廳十八天井,穿心走馬樓”的建筑,也有庭院式、方土樓、圍屋、徽派建筑。為……[詳細] |
![]() | 中共閩西特委機關駐地舊址(昌盛樓)位于高陂鎮曲峰村,年代為1934。中共閩西特委機關駐地舊址(曲峰昌盛樓)位于高陂鎮曲峰村天上坑自然村,始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方形,土木結構,坐西南朝東北,通面闊15.25米,總進深15米,占地面積23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單進廊院式。中軸線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為雨坪、大門、門廳、天井、正樓。前低后高,正樓高二層,懸山頂,山墻擱檁。1927年9月中旬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時途徑永定,沿途宣傳革命道理,點燃了武裝斗爭的烈火,在革命處于低潮時給永定黨組織和革命群眾以極大的鼓舞。10月25日,中共永定縣委在金砂公學成立,不久,建立了中共太平區委。此后,曲峰地區……[詳細] |
![]() | 鄧子恢舊居(鄭庸經祖宅)位于培豐鎮文溪村,年代為1928。鄧子恢舊居(鄭庸經祖宅):位于培豐鎮文溪村鄭厝,始建于1890年,由閩西著名革命先烈鄭榮金之父親手建造。該舊居座西偏南,朝東偏北,土木結構。占地500平方米,主體工程為300平方米。前向單層,后面兩層,設兩廳三間一廚房,門三處,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該舊居是原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早期革命的重要活動場所,是重要的革命舊址。1928年之前,鄧子恢以龍巖為主要陣地,鄭庸經以永定太平里為主要陣地,他們分別發動群眾團結起來一起進行革命斗爭并組建了黨組織。隨著鄧子恢等向國民黨-派打響了第一-,發動了著名的后田暴-動-,由于敵強我弱,被迫轉移到培風公學……[詳細] |
![]() | 和佳蘇維埃政府舊址(許佳上山大夫第)位于高陂鎮許佳村,年代為1929。大夫第位于高陂鎮許佳村(上山老革命基點村),建于清中后期(約1820年),土木結構,四合院,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建設面積約150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前堂護坎長約50米、高約10米,是用大山石(銅皮鐵骨)干砌而成。大門上正中書楷“大夫第”,前廳、正樓六間起腳四層。左右兩側是廚房,方形天井配有水池。廂房是學堂棚辦私塾,教育窮苦人家子弟。1929年8月至10月,毛澤東化名楊先生,偕夫人賀子珍兩次經中央紅色交通線從和佳蘇維埃政府輾轉永定、上杭各地指導革命工作。1931年12月由于敵勢日漲,中共太平區委、區蘇維埃政府轉入和佳繼……[詳細] |
![]() | 中共和興支部暨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日三堂)位于高陂鎮和興村,年代為1927—1937。中共和興支部暨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日三堂),位于高陂鎮和興村田段,始建于明朝末年崇禎年間(1628—1644),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兩進三落廊院式帶兩翼橫屋。坐北朝南,前堂(俗稱下廳)寬9.5米,深4.6米,三合土地板。前堂高5.7米,屋面為兩峨四帶棟脊雙翹的懸山屋頂。中堂(俗稱上廳)寬7米,深6米,也是三合土地板。中堂高約8米,九脊歇山屋面。中堂內四根高大的衫木圓柱豎立在瓜型石柱礎上,支撐著廳頂上的梁架。梁柱造型古樸實用,又美觀好看。后堂又稱正樓,寬15.6米,深9.6米,每層1廳6間,3層共3廳18個房……[詳細] |
![]() | 閩粵贛邊縱隊舊址(慎德堂)位于高陂鎮西陂村,年代為1949。閩粵贛邊縱隊舊址(慎德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坐西朝東,土木結構,通面闊19.84米,通進深22.33米,占地面積443.2平方米,建筑面積589.6平方米。兩進三落廊院式帶右橫屋,中軸線上自東向西依次為半月形池塘、雨坪、門廳、天井、中廳、天井、正樓。正樓高2層,碉樓式建筑設計,單元式房間布局。每層設4間1廳1樓梯。歇山頂,山墻擱檁。東北角設一外大門。1949年8月9日,我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第七支隊第十五團奉命開赴高陂,進駐西坡天后宮整訓。下轄四個連,300余人,配有機關-十挺、和--、-、-等。計有-20……[詳細] |
![]() | 毛澤東舊居(晏田祠)位于虎崗鎮虎西村,年代為1929。毛澤東舊居位于虎崗鎮虎西村晏田祠,系虎崗賴氏總祠,建于民國初年,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磚木結構,坐西向東,單座帶前廊式加兩翼橫屋。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為池塘、圍墻、天井、正廳,左右為橫屋。歇山頂,山墻擱檁。1929年8月上旬,毛澤東偕夫人賀子珍等在粟裕的護送下,從上杭大洋壩來到虎崗,當時,毛澤東召集鄉黨政負責人、群眾代表座談,聽取代表們的反映,了解虎崗的革命形勢,毛澤東給在座的代表指出了革命的前進方向,強調當時的任務是打土豪分田地,改善人民生活,取得人民群眾的擁護,紅色政權才能鞏固。隨后,一縱隊派支隊駐扎在虎崗,指導和支持虎崗的革命和建設……[詳細] |
![]() | 中共富嶺支部暨鄉蘇維埃政府舊址(雙門樓)位于高陂鎮富嶺村,年代為1928。富嶺雙門樓,位于永定區高陂鎮富嶺村第九村民小組,在北環路北邊高坎面上、靠近山腳下。是富嶺王氏第14代獻玉公和第15代聯萼公叔侄合建的大土樓。始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主要由雙魚塘、雙大門、雙前堂、雙中堂、后堂正樓、后花園及其左右橫樓組合而成。占地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全樓共計樓梯36架,廳18個,房間108間。鼎盛時期,曾住六十多戶近三百人口。富嶺支部暨鄉蘇維埃政府舊址,又是紅軍哨所。涌現了富嶺支部書記兼鄉蘇第一任主席王錫標,父子紅軍王錫振(炊事班長,烈士)、王文瀾(少共國際師,地廳級干部)和兄弟紅軍王汀洪、王汀模兄……[詳細] |
![]() | 西陂交通站舊址(世德堂)位于高陂鎮西陂村,年代為1927。西陂交通站舊址(世德堂),也叫林氏下祠堂,清康熙十七年(1678)建成,坐西南朝東北,土木結構,單進廊院式,通面闊26.4米,通進深19.3米,占地面積580平方米。中軸線上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為半月形池塘、圍墻、雨坪、天井、正廳。正廳單層,中央安放神龕供“第八代分基祖西湖公等先祖一脈神位”。懸山頂,山墻擱檁。北側設門樓。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變,大量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籠罩全國!事變后,我縣-派也出來鎮壓革命,強令解散縣農民協會、工會、學生會等群眾組織。5月,鄉村農民協會、工會轉入地下活動,下祠堂世德堂為中共西……[詳細] |
![]() | 合溪采地交通站舊址(王氏宗祠)位于合溪鄉采地村,年代為1929。合溪采地王氏宗祠,位于合溪鄉采地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方形,土木結構,坐西南朝東北,通面闊20.4米,總進深16.3米,占地面積332.5平方米,建筑面積120平方米,主體建筑為單進廊院式帶前廊和右橫屋。中軸線自東北向西南依次為古道、圍墻、半月形池塘、雨坪、前廳、天井、正廳。單層,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1929年,化名楊先生的毛澤東及紅四軍前委一行從堂堡居易樓出發前往合溪師儉樓,途徑采地村王氏宗祠時,進祠小憩。難得遇見陌生人的采地村民便好奇圍了上去。毛澤東趁機播種“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火種,宣傳我黨的思想和……[詳細] |
![]() | 林修富烈士故居(壽德堂)位于高陂鎮西陂村,年代為1926。林修富烈士故居,壽德堂,建于清代中期,坐東南朝西北,土木結構,單進廊院式帶雨坪圍墻和右橫屋,通面闊12.49米,通進深34米,占地面積600平方米。中軸線上自西北向東南依次為圍墻、天井、前廳、天井、正樓。正樓高2層,碉樓式建筑設計,雙聯式房間布局。每層設6間1廳1樓梯。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北側設大門,木質門框,門楣上方彩繪邊框內墨書“壽德樓”三個大字。1929年6月,在壽德堂建立共青團太平區委員會,從此使西陂鄉青年有了團結的核心,對建黨工作起到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作用。西陂一大批青年人如林德富、林麗洪、林清盛、林元芳等在共青團的領導……[詳細] |
![]() | 連城丘氏書院位于福建省連城縣東三里的冠豸山上,在冠豸山巍峨險峻的五老峰下,聳立著一座南宋時興建的“丘氏書院”。其左有蓮峰庵以及廟、寨、池、城、塹、云樓、宣武等景觀。書院的門樓為石質結構,古樸大方,門頂前后石匾上鐫刻“進士聯芳”、“叔侄鄉賢”楹幅。工藝精巧,蔚為壯觀。彰顯了冠豸山景區的“書院文化”一大特色。丘氏書院建在丘鱗、丘方叔侄當年讀書的地方。他倆受教于朱熹的高足楊澹軒先生,得其理學真傳,叔侄先后中進士,一時被人們傳為佳話。丘鱗,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進士,曾任贛州縣尉,為政有廉聲;丘方,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任寧都丞期間,適逢歉收,饑民四布,丘方捐賑救濟。據記載,此院當年金……[詳細] |
![]() | 平在暴-動-舊址(平在五谷廟)位于高陂鎮平在村,年代為1928。平在五谷廟,又名先農廟,位于永定區高陂鎮平在村烏冬坑口。占地面積10余畝,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由前殿、天井、側廊、正殿及左右兩落橫舍等組成。建于清乾隆卅八年(1773年),宮殿式,土木結構。祀奉的是先農神。先農神,傳說是保佑農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五谷大帝,即神農炎帝。北京有先農壇,每年開春,皇帝率文武百官祀先農神。平在五谷廟,是閩西境內為數極少、永定太平里僅此一座的先農廟。1928年7月,平在二十多位革命者在這里舉行平在暴-動-。1928年8月5日,五谷廟是西陂嶺暴-動-的聚集地,傅柏翠領導的部隊武裝500余人來到高陂,在五……[詳細] |
![]() | 半山交通站舊址(觀音樓)位于合溪鄉合調村,年代為1929。半山交通站舊址(觀音樓),位于合溪鄉合調村半山,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舊址為方形,土木結構,坐北朝南,通面闊17.8米,總進深31.9米,占地面積567.8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240平方米。主體建筑觀音樓為原建筑的正樓。依山就勢而建,“一”字帶前廊,面闊五間,西側2間高三層,中間2間高二層,東側1間為單層。歇山頂,山墻擱檁。半山觀音樓,地處舊時廣東挑鹽通往上杭的必經之路,毛澤東從合溪師儉樓去上杭、周恩來在孟良公祠出發往上杭途徑半山古道時,均由老接頭戶羅書章(民政局有據可查)、羅立章兄弟倆(后隨大部隊北上)接待。在革命戰……[詳細] |
![]() | 盧衍豪院士故居(繩德堂)位于坎市鎮坎市街,年代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坎市“繩德堂”,俗稱“允庒樓”,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資深院士盧衍豪的故居,位于坎市鎮坎市街溪園自然村。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十六世公太盧允莊(名宏,號臨齋)在四川做條絲煙生意發達后,于清道光年間(1821-1850)從原樓主“炮碗”手中購買整棟大樓,經精心整修改造而成的“五鳳樓”。寬敞壯麗,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樓內專門設有“學堂”。該樓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土木結構,坐東向西,原為三進四落廊院式帶兩翼橫屋建筑,現僅存門廳和正廳及左橫屋。歇山頂,山墻擱檁。樓內尚存大量木雕、石雕、彩繪等。保護范……[詳細] |
![]() | 永太蘇維埃政府舊址(余慶第)位于高陂鎮平在村,年代為1934。永太蘇維埃政府舊址(余慶第),位于高陂鎮北山村吉山片,建于清朝嘉慶、道光年間(1796-1850),占地面積約1300平方米。土木結構,坐北朝南,兩進三落廊院式帶兩翼橫屋。歇山頂,山墻擱檁。1934年秋冬,馬永昌奉命組建中共永太縣委和永太縣蘇維埃政府,并擔任縣委書記,許永榮任縣蘇維埃主席。原太平區游擊隊也擴編為永太游擊隊,張東秀任游擊隊長,有100余人,主要在高陂、虎岡、灌洋、坎市、孔夫、大排等地活動,先后多次配合紅八團出擊,參加大洋壩、虎岡、井隍、孔夫等地的戰斗。余慶第當時是土地革命時期永太縣蘇維埃政府駐地、紅軍游擊隊的休整地和臨……[詳細] |
![]() | 太平區蘇維埃政府舊址(雙壽堂)位于高陂鎮西陂村,年代為1929。太平區蘇維埃政府舊址(西陂大夫第)又稱雙壽堂,建于民國六年(1917),坐東朝西,土木結構,方形,通面闊25米,通進深28米,占地面積930平方米。兩進三落式帶左右橫屋。中軸線自西向東依次為前廳、天井、正廳、天井、正樓。正樓高3層,碉樓式建筑設計,雙聯式房間布局。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北側設大門,石條門框,石刻對聯,兩側均有花卉、人物精美石雕。1929年5月23日,在毛澤東親自指導下,成立“太平里革命委員會”。6月間,太平里革命委員會改組為太平區蘇維埃政府,區蘇維埃主席鄭榮蘭、中共太平區委書記林梅汀(后為林修富)。保護范圍:太平區……[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