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箕子是我國商代的一位富有正義感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是商紂王的叔父,又是輔國文相,因不滿紂王-,被囚西華而筑臺夜讀。箕子讀書臺也是古老西華的象征。西華在唐代武德年間又名“箕城縣”。周武-商后,“釋箕子囚”,向箕子請教治國大綱《洪范九疇》,并欲用箕子為臣。箕子謝絕,先受命管理山東半島,后東渡朝鮮,成為朝鮮王國的開創者。今平壤郊外有“箕林”,乃箕子陵墓。箕子還有“麥秀詩”等詩文留傳,是他從山東歸鄉時看到遺民故土時的悲傷感慨之作。西華縣城的原箕子讀書臺,為明代所建,解放后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風化倒塌。現今的箕子讀書臺,為2000年社會籌資在原址上重建,位于縣城西北隅百畝湖面之中。臺呈方形,……[詳細] |
![]() | 軒村遺址位于東經114°48′46.0″,北緯34°10′43.3″,海撥高度47.9米,太康縣城偏西北王集鄉西軒村軒村小學西側,圍地勢稍高,面積3200平方米。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軒村遺址是一處龍山文化、商文化遺存,文化層厚1—3米。出土石器有石斧,陶器有甗、鼎、罐、碗、釜、盆等。陶質泥質灰陶居多,次為夾砂灰陶和泥質紅陶。紋飾有方格紋、籃紋、繩紋。現狀:遺址西北端因取土破壞嚴重,余皆保存完好。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以遺址上的地下筒形白灰標志(深1.5米)為坐標占,向東西各40米,向南22米,向北30米。一般保護區以重點保護區線為基線向四周擴展20米。……[詳細] |
![]() | 五子臺遺址位于東經114°38′07.7″,北緯34°07′06.3″,海撥高度62.4米,太康縣西常營鎮五子王村西北200米處。原臺較高,困黃水游沒,臺已基本平正。面積1500平方米。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五子臺遺址文化層厚0.5-1.5米。出土遺物有甗、罐、鬲、釜、甕等。陶質為夾砂灰陶、夾砂紅陶、泥質灰陶、泥質紅陶。紋飾有粗繩紋、細繩紋。遺址屬商文化,春秋時代遺存。現狀:保存完好。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從遺址上的地下筒形白灰標志(深1.5米)為座標點,向東、西各32米,向南、北各35米。一般保護區以重點保護區線為基線向四周擴展30米。……[詳細] |
![]() | 隱藏寺遺址位于東經114°45′25.1″,北緯34°11′37.3″,海撥高度53.9米,太康縣城東北馬頭鎮隱藏寺村西西南300米處,面積約1.7萬平方米。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隱藏寺遺址是一處商代遺址,文化層厚1米。出土遺物有罐、鬲、釜、盆。陶質泥灰陶居多,泥質紅陶次之。紋飾有粗繩文、細繩紋。現狀:該遺址是北、中、南三個土崗,北土崗破壞嚴重,中、南兩個土崗保存完整。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以中土崗上的地下筒形白灰標志為座標點(深1.5米)向東64米至南北大路,向西64米,向南264米,向北159米。一般保護區以重點保護區線為基線向四周擴展30米。……[詳細] |
![]() | 扶樂城漢墓位于東經114°39′59.9″,北緯34°08′46.7″,海撥高度54.4米,太康縣城西清集鄉扶樂城東北1公里處,東距孔莊400米,北距311國道300米。面積713平方米。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扶樂城漢墓高3米,周長100多米,為砂礓土堆積而成。封土內有殘磚出土,一側飾幾何形圖案。據《太康縣志》扶樂城為西漢故縣,東漢光武時封劉隆為扶樂候。由此可知,扶樂城漢墓當時是皇室墓葬。現狀:保存完好。保護范圍:以墓封土邊沿以外20米為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以重點保護區線為基線向四周擴展20米。……[詳細] |
![]() | 鄧禹臺遺址位于東經114°41′14.2″,北緯34°10′06.5″,海撥高度79.9米,太康縣城西北19公里的清集鄉鄧禹臺村東北角。遺址是一圓形土堆,總面積410平方米。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鄧禹臺遺址文化層厚1.5米,是一處龍山文化春秋時代遺址。遺物有甗、鼎、豆、器蓋、罐、釜等。陶質為泥質和夾砂灰陶,泥質紅陶次之。紡飾有籃紋、細繩紋。現狀:保存較為完整。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以遺址的地下筒形白灰標志(深1.5米)為坐標點向東西各10米,北各12米。一般保護區以重點保護區線為基線向四周擴展20米。……[詳細] |
![]() | 霸王臺遺址位于東經114°50′23.8″,北緯34°06′04.7″,海撥高度27.2米,太康縣城西北3公里的霸王臺村內。遺址北高南低,面積2.3萬平方米。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霸王臺遺址文化層厚0.5-2米。發現遺物有豆、甕、鬲、釜、罐、小口尊、陶紋輪等。陶質為泥質紅陶和泥質灰陶。紋飾為粗繩紋和細繩紋。屬商文化遺址。現狀:保存完好。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以該遺址標志為座標點,向東40米,向西120米,向南150米,向北15米。一般保護區以重點保護區線為基線向四周擴展20米。……[詳細] |
![]() | 王鈍墓位于太康縣城東北高朗鄉王墳村內。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王鈍墓高2米,周長35米,圓錐形。據《太康縣志》記載:王鈍(1336-1404)生于元朝至順丙午年,字士魯,號野莊,明初賢臣,卒于永樂丙戌年。歷任禮部主事,吏部郎中,大名府和長沙府通判。建文初年官拜戶部尚書。明成祖朱棣繼位后仍留用,以山東布政使致仕回鄉,逾二年病卒。鈍為官廉潔,體察民恤,用度儉樸,后人常戲稱:“老實頭”。詩文著述較多,有《野莊詩集》(六卷)及《歸田》、《公余》二集傳世。……[詳細] |
![]() | 子禽墓位于太康縣城北楊廟鄉子禽墓村內。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子禽墓高2米,周長40米,墓冢為圓錐形。座落在一個土崗上。土崗南北長70米,東西寬40。清乾隆9年(1744年)在墓周筑垣墻167米,墓前建有祠堂三楹及屏門,門懸有匾額,上 書“先賢子禽氏祠墓”。現所有建筑俱毀,僅存石碑兩通,一通立于清康熙五十年,一通立于道光五年。兩通碑均在墓南陳莊。據《太康縣志》記載,陳子禽,春秋時陳國南頓(今項城縣南頓集)人,名亢,字子元,一名子禽,孔子弟子。……[詳細] |
![]() | 黃崗遺址位于東經114°43′02.4″,北緯34°10′06.5″,海撥高度52.9米,太康縣城西清集鄉黃崗村內,現存面積120平方米。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崗遺址為圓形土堆,高3米,文化層厚2米。出土遺物有罐、缸、圈足豆,細繩紋大板瓦等。陶質為泥質灰陶和泥質紅陶。紋飾有粗繩紋和細繩紋。這是一處周代遺址。現狀:保存完好。重點保護范圍:自土堆邊沿為起點向四周擴展20米。一般保護范圍以重點保護區線為基線向四周擴展30米。……[詳細] |
![]() | 隱藏寺漢墓群位于太康縣城東北馬頭鎮隱藏寺村西西南,面積1.7萬平方米。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隱藏寺漢墓群分布在已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隱藏寺遺址內。墓區內出土有繩紋墓磚、陶罐、甕、小壺等。現狀:北土崗破壞嚴重,中、南兩個土崗保存完好。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以中土崗上的地下筒形白灰標志為坐標點(深15米),向東64米至南北大路,向西64米,向南264米,向北159米。一般保護區以重點保護區線為基線向四周擴展30米。……[詳細] |
![]() | 顧佐墓位于太康縣城西南毛莊鎮顧莊村南300米,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顧佐墓高9米,周長80米,墓冢為圓錐形。墓前有兩根3米高的石頭柱,名曰拴馬樁。據《中國人名大詞典》,顧佐,太康縣城西南毛莊鄉顧莊村人,明朝建文年間進士,永樂初年出任應天府尹。明遷都北京后,顧佐任順天府尹,永樂8年任右都御史,為人剛正不阿。晚年解官歸里,為太康縣鄉民累辦好事,流傳有:“2畝8分5 厘當1畝”、“養義馬”、“顧家樓”等佳話。……[詳細] |
![]() | 應氏墓位于高寺鎮王冢子村東北角。應氏墓是東漢末年的應NB478、應劭埋葬之處。墓冢為園錐形土堆,高27米,東西寬18米,南北長19米,面積342平方米。東漢“建安七子”的應NB478,著有《風俗通儀》的五世太守應劭等,均埋葬在這里,因而成“應冢累累”。這里原有三墓冢東西并列,1958年當地群眾將西兩冢挖掘,知悉其墓室為石棺,鐫有壁畫,石棺當時被燒成石灰。今應氏墓是三墓中唯一幸存者。被項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子羔墓位于太康縣城西北高賢鄉寧莊村東150米處,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子羔墓高2米,周長44米。墓冢為長方形,南北長14米,東西寬8米。墓區散存有漢代陶片,雖群眾傳說是子羔墓,但實為漢墓。墓前原有祠堂,為清乾隆九年所建。有山門、大殿、東西廂房。山門書匾:先賢高子羔之墓。俱已毀。高子羔,名柴,字子羔,春秋時衛國人(一說齊人),孔子弟子。……[詳細] |
![]() | 馮異臺遺址位于太康縣城東北4公里的城效鄉馮異臺村內。遺址稍高出地面,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199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馮異臺遺址文化層厚1-3米。出土陶器有外交人員甗、鬶、豆、折沿斂口罐、大口尊,鬲。陶質以泥質陶居多,泥質紅陶次之,紋飾有方格紋、籃紋、繩紋、弘紋及素面磨光。馮異臺遺址屬龍山文公、商周文化遺址。……[詳細] |
![]() | 王渝墓位于太康縣城東北高朗鄉王墳村內。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王渝墓高2米,周長35米,圓錐形。據《太康縣志》:王渝(1375-1450),字文清,號退翁,鈍之子,生于明洪武七年,卒于明正統十四年。明朝進士,參與篡修《永樂大典》,留有《退翁文集》6卷,官拜戶部朗中、戶部右待郎。……[詳細] |
![]() | 少康陵位于太康縣城東南城關鎮王陵村西20米處,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少康陵原高4米,周長80多米,墓冢近似圓形,該陵封土被王陵村社員拉走,墓冢基本鏟平。近幾年群眾自覺拉土封成小墓冢。雖歷代傳說此陵是夏少康帝陵,但陵址遺物及幾何圖案墓磚居多,當屬漢墓無異。……[詳細] |
![]() | 大崔堌遺址位于太康縣城東南25公里的張集鄉大崔莊村西100米處,面積約4500平方米。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崔堌堆文化層厚1-6米。遺物有平底碗、侈沿斂口罐、甗、鼎、盆、甕、鬲、豆、釜。陶質以灰陶居多,分泥質和夾砂,也有少量磨光黑陶。紋飾有方格紋、籃紋、繩紋。該遺址屬龍山文化、商文化遺存。現狀:北部稍有破壞。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以遺址最高處的地下筒形白灰標志為座標點(深1.5米),向東40米,向西25米至清水河東岸,向南56米,向北26米。一般保護區以重點保護區線為基線向四周擴展10米。……[詳細] |
![]() | 谷莊遺址位于太康縣城東北馬頭鎮谷莊村東北角300米處,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1989年太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北端有一面積400平方米的夯筑臺基,高2米,夯層厚10—12公分,當地群眾稱之為老堌堆。群眾傳說是唐立城的城角。谷莊村村民存放的地畝文書上還寫有唐立城城角字樣。據當地群眾講,在堌堆上扒砂礓時,發現過幾十個銅箭頭。 1978年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來此考察,確認是龍山文化商周遺址。1984年文物普查時只采集到戰國時的繩紋板瓦,簡瓦和1片春秋陶片。現狀:保存完好。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區以老堌堆上的標志為坐標點向東、西各60米,向北26米至大路沿,向南224米。一般……[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