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旅游

山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河津真武廟
  真武廟又稱“九龍廟”,因其原來有九個山峰并列而得名。九個山峰由西向東分別建有禹王廟、雷公廟、八仙廟、藥王廟、玄武廟、山神廟、帝君廟、三皇廟、天神廟。其它八座廟宇因種種原來塌毀,只有玄武廟幸存。但世人所稱呼的九龍廟一直流傳至今。真武廟后重建于1980年。創建于北宋宣和年間,元代遭毀,明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重修。它建筑面積為2500余平方米,殿宇樓臺共30余處,共有朝殿坡、真武香廳、真武獻殿、真武神龕、娘娘廟、三皇洞、玉帝閣、南天門、朝天宮、純陽院、麟島等景觀。真武廟(亦即玄武廟),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區三里許的西北隅紫金山麓的九峰之中,其狀如龍,故俗稱九龍廟、九龍頭。真武廟居勢高峻,三面臨空,形狀似島。又因崗頭遍嶺是青松翠柏,紫的清幽,故遠在清乾隆以前就有“臥麟崗”之稱。清咸豐十一年,崇文社王照離……[詳細]
太和巖牌樓
  太和巖牌樓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東北20公里北辛武村。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造。因它通身包砌精美華麗的琉璃飾件,而被當地人稱之為“琉璃牌坊”。太和巖牌樓,原是該村真武廟前的門前坊,其坐北向南,占地27.7平方米。據傳,該牌樓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北辛武村晉商巨富冀氏家族冀以和在對村內的七座廟宇進行補修時,在真武廟中軸線之山門前所新建。雖然現在只剩下了牌樓這個單體建筑,但是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真武廟的氣勢,在明間西側柱底有“光緒丁酉年(1897)年造立”的題記。此牌樓為四柱三樓歇山頂琉璃磚石結構,坊高8.5米,長9.65米,寬1.55米,臺明為長方形,四周設壓檐石,中間用方磚斜墁,前檐設四步踏步,兩側垂帶處雕石獅一對,柱基座為石制須彌座,圭腳四角雕角獸,中間用纏枝花瓣相連。整個建……[詳細]
臨縣黑龍廟
  黑龍廟位于山西臨縣南端湫水河入口處的磧口鎮臥虎山。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增修鐘鼓樓碑記載:廟創建于明代。雍正年間增建樂樓。道光年間重修正殿和東西耳殿。廟宇規模壯闊,昭然入目。黑龍廟座東北向西南,依山傍水。中軸線上,首先是山門,由三道石拱門洞組成。門前是一座面闊三間的門庭。門庭上又蓋一座歇山頂門樓,兩層建筑全憑8根大木柱支撐。緊挨門樓又建倒座樂樓(戲臺)。前后建筑連為一體。樂樓為歐山頂,琉璃瓦剪邊,十分美觀大方。樂樓左右是十字歇山頂式的鐘鼓樓,規模不大,卻小巧玲瓏,別具風格。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頂,內供黑龍大王。左右兩耳殿分別供奉河伯、財神,其余倉官、金龍、廟童各得其所。此外東西配殿、看臺、廊房共22間。黑龍廟創建三百余年來,幾經修繕,使整體建筑嚴謹合理……[詳細]
曲沃羊舌墓地
  羊舌村在曲沃縣城東北方向約12公里處,位于滏河河谷南側,墓地就在村南的嶺地上,著名的曲村—天馬遺址位于滏河河谷北側腹地,羊舌墓地與曲村—天馬遺址內的北趙晉侯墓地隔河谷相望,其間是寬闊的滏河河谷及臺地,直線距離4500米。羊舌村南邊的土嶺是由翼城方向延伸過來的。翼城,同樣是晉國的腹心,這塊土地承載了更多的文化沉淀。羊舌,僅從字面就能讓人浮想聯翩。羊舌村村名的來歷已無從可考,或因地理位置得名,但更多的恐怕是與春秋時期晉國的羊舌氏有關,因為在曲沃有許多地名都與歷史上的晉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羊舌是一個古老的姓氏,今天的《百家姓》中已不見羊舌,但羊舌氏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顯赫姓氏,在晉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晉國晚期的著名政治家羊舌肸,字叔向,名搏列國,為當時的名臣。羊舌氏源出晉國公室,是晉……[詳細]
古韓鎮古建筑群
  古韓鎮古建筑群(第五批省保)時代:元、明、清地址:長治市襄垣縣城內襄垣縣城隍廟是長治地區府、縣奉詔創立城隍廟的唯一遺存,城隍廟現存各建筑皆明代遺構。城隍廟坐北朝南,總占地面積6748平方米,現存中軸線建筑有山門及兩側鐘鼓樓、戲臺(樂亭)和寢宮,其余均在抗日戰爭和文革中被毀。東西兩側為新建襄垣縣第二小學的教學樓及民居。崇福寺,又名凈福寺、靖福寺,別名上寺樓。據清乾隆四十三年《襄垣縣志》載:寺廟創建于唐,“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重修,寺前有樓,乾隆三年(1738)重修”。全廟坐南朝北,依次為上寺樓、東西配殿,占地面積1530平方米。現存上寺樓為明代建筑,三重檐歇山式樓閣,底層四周廻廊環列石柱18根,二層檐上設平座廻廊一周。一層施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栱,二層施三踩單翹斗栱,三層施五踩單翹單昂斗栱。……[詳細]
226、隆崗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崗寺
  隆崗寺(第五批省保)時代:明地址:忻州市偏關縣寺廟街據清雍正八年(1730)《偏關志》記載:“隆崗寺在城東南,舊名隆崗禪院,代遠,碑碣為風雨磨滅,僅存‘唐總管絳州龍門郡薛皋’題寺十字而已,建于唐時,金皇統元年重修,有石塔存記,明宣德三年,釋定遠重修,曲廊峻殿,樓閣凌空。”隆崗寺創建于唐,金皇統元年(1141)重修,明宣德三年(1428)重建,康熙十八年(1679)重修,20世紀50年代初期,隆崗寺被偏關縣糧食局占用至今,正殿、鐘鼓樓為糧食庫房,天王殿為辦公室。隆崗寺坐北向南,現僅存一進院落,南北長95m,東西寬70m,占地面積6650㎡,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正殿,天王殿東西兩側為鐘鼓樓。天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五檁懸山筒板布瓦頂,柱頭斗栱三踩單昂,昂嘴琴面形,昂下施假華頭子,螞……[詳細]
平順龍門寺
  龍門寺龍門寺(第四批國保)時代:五代至清地址:平順縣城東北54公里石城鎮源頭村龍門山麓寺創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五代后唐及宋金時期曾予大規模擴建,尤其是北宋建隆元年(950年),規模達到極盛,“殿堂寮舍數百盈”。后歷代皆有修葺。現存后唐、宋、金、元、明、清建筑七十余間。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070平方米。布局為東、中、西三路軸線,各條軸線又分為前院、中院和后院。建筑依地形而建,高低錯落,主次分明。中線建筑主要有前院的山門(天王殿)、東西廊房、東西配殿、佛幢、中殿、鐘樓。后院有東西僧舍、后殿(燃燈佛殿);東線有圣僧堂五間、水陸殿七間及禪堂、僧舍、馬廄等附屬建筑;西線有前后兩組四合院僧舍及庫房等附屬建筑。主要建筑均分布在中線上。西配殿位于中軸線前院西側,為寺內最古老的建筑。創建……[詳細]
棗園漢墓群
  棗園漢墓群1959年,山西省文管會在平陸縣張店鎮棗園村南的漢代墓區發掘了一座磚室墓,其內壁畫曾在國內史學界引起了很大轟動。對此,《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做了詳細記述。該墓為漢代墓葬,磚室券頂,平面呈方形,東西長4.56米,南北寬2.25米,高2.l米,由1個主室和1個耳室組成。主室內滿繪壁畫,分天空和人間兩大部分。天空的景象繪于券頂上,有青龍、白虎、玄武諸動物形象,其間游云流蕩,并有星辰百余顆。券頂上另繪有日、月及其他圖案。日居東,上繪墨烏。月居西,上繪蟾蜍。日月星辰、彩繪云氣中又有長頸短尾的白鶴飛翔。人間的圖象繪于墓主室四壁,有山水、房屋、車馬、人物等圖案。南壁西部繪四輪車一輛,車前和車左各有一人。左側一人裸體赤足,轉身顧車,手舞長絹。西壁繪一房屋,屋前路旁有一農夫,短衣赤足,右手扶犁,……[詳細]
明代移民遺址
  明代移民遺址明代移民遺址(第三批省保)時代:明地址:洪洞縣城北郊賈村西側的古大槐樹公園內是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大規模、長時間廣泛移民歷史的一組紀念性建筑。碑亭位于原古漢槐處,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筒板布瓦覆蓋。亭內碑一通,高3.5米,寬0.8米,厚0.3米,碑首作盤龍雕飾,中刻“紀念”二字。碑陽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書大宇,碑陰所刻碑文概述明初遷民始末。碑亭后窯頂上立有金承安五年(1200年)石經幢,為廣濟寺僅存的遺物。……[詳細]
無邊寺白塔
  無邊寺位于太谷縣城西南隅,俗稱白塔寺、南寺。寺內建有白塔,所以以塔命村名,是北周陽邑縣的所在地。寺創建于西晉泰始八年(272年),北宋治平年間易名普慈寺。元明清歷代均有修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建后復名無邊寺。寺院座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面積3500平方米。寺宇前后三進院落,規模完整,布局嚴謹而又顯疏朗。中軸線上,山門與戲臺連為一體,上邊是戲臺,下邊是磚券的巷道式山門。通過狹長的門洞,進入寺內。正中四明亭,亭四周開闊,面闊進深各三間,雕刻華麗,出檐深遠。亭前放置綠色釉陶獅子一對,高2.3米。左右各建木牌坊一座。亭后筑有六角形魚池。魚池以北數米就是著名的白塔。白塔乎面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高43.6米,每層均有出檐和平座。檐座下面都有磚雕斗拱。各層的拱券門洞都和檐外相通,并雕有假門窗……[詳細]
交城永福寺
  永福寺永福寺(第三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交城縣城東陽渠村中心 永福寺位于城東1.5公里陽渠村。創建于隋開皇二年(582),總占地面積7200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2250余平方米,均為明清遺構。是我縣平川創建較早、規制較大的佛教寺院。  寺坐北向南,南有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建的樂臺一座。樂臺迎面正對山門(天王殿),左右又設邊門,成三門之數。兩角為鐘、鼓樓。山門前月臺兩端石座上原有鐵獅一對。山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中間板門將天王殿分為內外兩部分。外塑二尊密跡金剛,門內左右又有四大天王彩塑,現俱無存。山門于明萬歷間重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光緒十三年(1887年)再次重建。東西鐘、鼓樓深廣各一間,上下兩層,清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四周有磚雕圍欄。  前院正面為大雄寶殿……[詳細]
干坑南神廟
  時代:明至清地址: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古陶鎮干坑村平遙古城以南1公里的干坑村,有一座獨具特色的佛寺,原名耶輸神祠,老百姓因其居縣城之南,俗稱其為“南神廟”。早在清代初期,南神廟就成為該寺的定稱了。關于南神廟的始建年代,已無準確記載,但據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耶輸神祠鐘樓碑記》所載,當時該寺“次建兩廡,東側三大士菩薩,二八羅漢;西則子孫圣母,侍列諸神”。中國佛教在唐代末期已將十六羅漢演變為十八羅漢,而南神廟在初建時使用“十六羅漢”規制,說明該寺的初建時間,最晚也應在唐代中期。南神廟正殿主祀耶輸陀羅,法名“具足千光明菩薩”,在俗時為迦毗羅衛國喬達摩·悉達多王子的王妃,共同生有唯一的男孩羅怙羅。兒子出生前,喬達摩王子就放棄王位繼承權而離家出走,創立佛教,成為佛祖,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傳羅怙……[詳細]
天鎮慈云寺
  慈云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地址:天鎮縣城內西街原名法花寺,始建于唐代,明宣德三年(1428至1430年)重修。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5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毗盧殿、鐘鼓二樓、觀音殿、地藏殿、東西廂房和朵殿。整個建筑群左右對稱,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宏偉壯觀。慈云寺是一座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群。其建筑結構嚴謹,斗栱華麗精致,琉璃飾件絢麗多彩,代表了明代建筑藝術的較高水平,特別是前院圓形鐘、鼓二樓上下兩層皆置五鋪作雙抄斗栱,用材較大,手法簡煉,有明顯的元代建筑特征,其圓攢尖頂的建筑特征和風格,在國內現存的元明兩代鐘鼓樓中極為罕見。毗盧殿內有兩座木質壁藏樓閣,是明代小木作中的佳品。……[詳細]
臨汾烈士陵園
  臨汾烈士陵園位于城南堯廟宮北面,始建于1958年,后經過多年的修葺補建,現今已成了一座亭臺廳堂錯落有致、松柏花卉隨風飄香、風景優美、肅穆雅靜的園林。陵園座北向南,高聳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雄踞中心。-元帥的親筆題詞“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鐫刻于紀念碑正面。除此,園內還建有仿古式門樓、憩亭、“臨汾攻堅”展覽館、《革命英雄紀念館》、《臨汾建設成就》展覽廳、骨灰堂等。這些建筑設計精美,布局得體。地址: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秦蜀南路……[詳細]
235、傅公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傅公祠
  傅公祠由樓閣、祠堂、園林三部分組成,規制宏大,占地面積1.65萬平方米祠堂有祭廳五楹,前有祭臺以及西廂房、石刻東壁、門樓等庭院式建筑。可惜的是,如今的傅公祠只保留了很小的一部分。幽靜的庭院之中,正北方是一間大殿,西邊是幾間平房。大殿想必就是當年供奉傅山的地方了,近些年來一直作為活動室。如今,由于地基下陷而成了一幢危房,龐雜的鐵架在支撐著大殿的橫梁。建立傅山去世二十五年之后,太原地方官員在陽曲縣學鄉賢祠和太原三立祠以傅山入祀。光緒年間,時任山西巡撫的張之洞在太原設立四征君祠,以傅山、吳雯、閻若璩和范鎬鼎四人入祭。到了民國六年,地方政府又在東緝虎營新建“傅公祠”,閻錫山題寫了“塵表孤蹤”的牌匾,山西大學學者江叔海撰寫了楹聯:“論三晉人豪,跡異心同,風亮日永;作百年師表,頑廉懦立,霜滿龕紅。”可惜……[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每日更新 | 午夜理论片福利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动漫一区 | 中文字幕夫妇交换乱叫 | 亚洲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 开心五月激情中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