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旅游

山東省文物古跡介紹

仿山墓群
  仿山墓群位于定陶縣城北偏西約5公里處,西距菏澤至商丘公路約1.5公里。乘車至定陶縣化肥廠,舉目東望,突兀隆起,綠蔭覆蓋,仿佛若山,即仿山墓群。仿山墓群由東西兩山構成:東山阜高約12米,東西寬90米,南北長340米,中間跨越50米的深谷,即至西山;西山高約4米,東西寬54米,南北長140米。兩山共占地約3.8萬平方米。堌堆之高大,工程之宏偉,在菏澤地區首屈一指。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仿山墓群是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曹國貴族墓地。據《定陶縣志》記載:“仿山在縣西北十二里,層阜隆然,古曹國葬地,積壤之高,仿佛若山,自曹叔振鐸至伯陽二十五代并司祠焉。”另據《曹南文獻錄》轉引《寰宇記》亦曰:“仿山古曹國葬地。”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紂,建立了周奴隸主王朝,為鎮壓被統治氏族的-和奴隸起義……[詳細]
262、倉頡墓
倉頡墓
  倉頡墓位于山東省東阿縣銅城辦事處王宗湯村東南1·5公里處。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于慎行主編的《兗州府志》記載:“倉頡故居在城(東阿縣舊治,即今平陰縣東阿鎮)西北三十里。有墓、有寺。”清《東阿縣志·古跡志》記載:“倉頡墓在縣(今平陰縣東阿鎮)西北三十里,墓前有祠,久圮。道光五年知縣李賢書捐俸重建。”“縣西北三十里”,即今銅城辦事處的王宗湯村。在這里原有封土高大的倉頡墓,當地俗稱“倉王墳”,墓前有一面闊三間的二層硬山式磚瓦建筑,當地俗稱“倉王寺”、“藏王寺”、“南樓”。在中華民族光燦奪目的歷史畫卷里,倉頡是一位介于神話與傳說之間的人物,無論從神話學,民族學或民俗學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史稱“龍顏四目”,“聲有睿德”(《論衡》《呂氏春秋》),其赫赫卓著的功績在于“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詳細]
263、南豐祠
南豐祠
  原名曾公祠,在大明湖東北岸,北臨匯波樓,為紀念北宋文學家曾鞏而建。曾鞏(1019至1083),字子固,北宋嘉?年間進士,江西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官至中書舍人。熙寧五年至六年(1072至1073年)任齊州知州。在職期間,倡修水利,剪除豪強,深得民心。能詩善文,為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著有《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隆平集》等著作。該祠始建年代無考,清道光九年(1829年)歷城知縣湯世培重建,僅有大廳三間。解放初期,與西側供奉水神晏戌子的晏公廟(廟毀僅剩臺基,稱晏公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山東巡撫張公(曜)祠劃歸一體,改稱南豐祠。今祠為清靜幽雅的古典式庭園,總占地面積2535平方米,由大殿、戲廳、水榭、游廊等建筑構成。北邊為大殿,南出廈,半壁花䙌扇,抱柱懸楹聯:“北宋一燈傳作者,……[詳細]
毛紀、毛敏墓
  毛紀、毛敏墓(毛紀的家族墓地)位于萊州市區西2.5公里處西山張村西北的祿山之陽。兩墓并列,面向東南,毛敏墓居右靠前,毛紀墓居左偏后;兩墓背靠祿山,三面山丘環抱,西北隔海約5公里;墓前為一片平坦的臺地,隔一小埠,遠處與云峰山相望,視野開闊;墓東約2公里處,南陽河(掖河)自南向北流過,注入萊州灣;墓東南不足1公里處為西山張村。毛紀、毛敏墓“以東南神山諸峰為案,層巒環對,掖水朝于其左,西南諸流畢會于前,往北稍西以入于海,海上蜉蝣島隱隱峙于其北,穴坐山之麓,羅經謂乾山巽向者也。”(毛紀《祿山塋園碑》)毛紀、毛敏墓原有大面積的樹林覆蓋,后被砍伐,現在樹木稀少,荒草叢生,墓園周邊到處可見私開亂采的小礦。《祿山塋園碑》載,毛敏墓建于正德年間。毛紀墓建于嘉靖年間。《掖縣志·冢墓》載:“贈少保毛敏墓城西五里福……[詳細]
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筑群
  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筑群,是齊魯大學的校園建筑,現為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2013年,包括趵突泉校區的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筑群(1905-1924年)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7-1783-5-176。1908年,英國傳教士卜道成在濟南老城區西南南圩子外以“永租”為名強購土地74英畝,籌建教會大學山東新教大學(即后來的齊魯大學)新址,為方便學校和已建的華美醫院交通往來,地方政府專門在南圩子城墻上辟“新建門”。這塊土地即為趵突泉校區建設的基礎。1909年,山東新教大學更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ShantungChristianUniversity)。1916-1917年,學校先后接收北京協和醫校、南京金陵大學醫科和漢口大同醫學校,籌巨款200余萬元,在南關新建……[詳細]
東平陵故城
  東平陵故城位于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東北,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東平陵城,春秋時期歸屬齊國,稱平陵邑,由姜姓諸侯統轄。公元前680年前后,齊桓公曾到此。戰國時齊被田氏貴族取代,后改平陵縣。漢建國后,濟南郡治設于此,由于關中長安附近也有一個平陵縣,故改稱為東平陵縣。公元164年,漢王朝于此設濟南國。公元180年前后,曹操曾于此任國相。至西晉永嘉年間,濟南郡治始西移至歷城。作為郡國首府,東平陵城曾長時期成為今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座古城,當年規模宏大、壯觀。至宋元時,其城墻保存得還相當完好。宋朝詩人陳師道在《后山叢談》中曰:“齊之龍山鎮有平陵故城,高五丈四,方五里。附城有走馬臺,其高半之。”元朝于欽在《齊乘》中也曰:平陵城“雉堞高竣”。從現在殘存的遺跡來看,城為方形,南北東西各……[詳細]
后李遺址
  后李遺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后李官莊村西北約500米處的淄河東岸二級臺地上,西北距臨淄齊國故城約2.5公里,西南距辛店約12公里。后李文化也因臨淄后李遺址而得名,后李文化遺址距今約8500~7500年,是山東地區目前已知較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后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濟南、鄒平、章丘、淄博、濰坊一帶,居民已過著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定居生活。器物類型簡單,圜底器較多。196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在學生調查實習中發現遺址,并對其進行了小規模試掘。1988年至于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發掘。共開探方179個,揭露面積約6500平方米。通過發掘發現,遺址的文化堆積厚達2米~5米,劃分為12層。自下而上的層次是:12~10層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后李文化遺存,9層為……[詳細]
濟南芙蓉街關帝廟
  芙蓉街關帝廟座落于芙蓉街北首路東,正對省府東街。廟雖不大,位處沖要,香火曾極一時之盛。明清時期,濟南的關帝廟有上百座。關廟所祭神明是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關云長,俗稱關公。從魏至唐,關羽在民間的影響并不大,宋代以降,方聲威大震。佛道儒爭相把他拉入教門充當護法神,成了無人不曉的“武圣人”,儼然與“文圣人”孔子分庭抗禮。孔廟稱文廟,關廟稱武廟。芙蓉街關帝廟北去不遠即是宋代創建的府學文廟,構成人們所說的“左文右武”格局。關廟內有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立考棚碑記》石碑,碑首刻“共則昭垂”四個大字,碑文是貢院考試規則。考試規則當露布于貢院,至于在關廟再豎此碑,或出于這樣的考慮:貢院考棚西北距關廟不遠,各地前來趕考的士子多來廟里求簽問卜,關帝在上,神明不欺,秀才們在此讀碑會頓生敬畏之心,打消作弊念頭。……[詳細]
菏澤孫臏故里(孫臏紀念館)
  孫臏字伯靈,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史記》載:“臏生阿鄄之間。”據《全國孫氏族譜及孫臏故里論證會》鑒定分析考證,孫臏故里即今鄄城縣紅船鎮孫老家村。孫臏紀念館位于旅游城西部,該館為重檐串尖屋頂式建筑,長寬各30米,高20米,飛檐半拱青琉璃瓦頂,為孫臏紀念區主體工程。孫臏紀念館主殿5間,正中安放孫臏塑像,四面墻壁繪“孫臏放牛”、“田忌賽馬”、“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等大型壁畫六幅,西有“孫臏故里建設規劃”大型沙盤,東西配殿各3間,東殿內陳列孫氏先人牌位,西殿內陳列孫臏著述及物品,大門上方懸一巨型匾額,上 書“孫臏紀念館”,為著名書法家馬法冉所題。碑林為孫臏紀念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孫臏故里確定在鄄城孫老家后,將軍、專家、學者、書法家為孫臏故里欣然題辭,縣委、縣政府決定建“百名將軍碑林”、“百名書……[詳細]
天井山龍王廟
  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市龍山街道。年代為清至中華民國。2013年,天井山龍王廟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東即墨天井山龍王廟位于即墨城區東5公里的龍山街道留村鎮大村南的天井山山頂,天井山因山頂有一深井,據傳井中棲龍,故名龍山。海拔81米,系嶗山余脈。北宋樂史編著的《太平環宇記》記載:“天井山在縣東十三里,周回二里,頂上有井,水味甘美,因名天井”。明代學者周如錦就曾感嘆過:“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計,不及于天井,天井者山巔有井,以棲小龍。”《嶗山續志》載:“四隅廉峻方似削,若人工修剔而無斧鑿痕,故曰天井”。天井深14.8米,是遠古年代火山爆發導致地殼變動而形成的自然景觀,井內常年水旺不涸,清澈甘潤。天井山是一座充滿神話色彩的名山。它的出名要歸功于一條名為禿尾巴老李的黑龍……[詳細]
蕭王莊漢墓群
  蕭王莊漢墓蕭王莊漢墓群,位于濟寧市北約4公里的蕭王莊村南及其輻射地帶,濟汶公路東側約300米處。俗稱“九女堌堆”或“九米堌堆”,為漢代墓群。墓群原有墓冢9座,參差羅列其間。據《濟寧縣志卷一疆域略》載:“九女堆,在縣北五里,凡九堆,七在西,二在東,參差相向”。目前尚能確定位置的有6座。1977年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上級文物部門批準,1992年—1995年,濟寧市文物局對一號漢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修復,再現了東漢任城國王陵寢地宮的壯麗景觀。經考證該墓是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孫——孝王劉尚之墓。從發掘的孝王劉尚墓看,墓封土高十余米,墓室內面積達700多平方米,高12米,建筑為標準的諸侯王形制,墓室結構由墓道、東西耳室、過廳、前室和后室組成。半地下建筑,墓道成斜坡,長21米。東耳室4.4……[詳細]
武訓墓及祠堂
  武訓祠位于冠縣柳林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武訓墓及祠堂是清代平民教育家武訓的墓葬及祠堂。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武訓病歿于臨清御史巷義學內,遵從他的遺囑安葬于他所創辦的第一處義學“崇賢義塾”東側,光緒二十九年(1903)堂邑、臨清、館陶三縣鄉紳在武訓墓前為其修建祠堂,武訓墓及祠堂的圍墻周長890.12米,整體座北朝南呈中軸線排列,依次為大門、碑廊、雕像、祠堂、墓。碑廊的東西兩側有武訓魂亭和高歌臺等。武訓墓及祠堂整體呈長方形,四周青磚圍墻,墻外武河環繞,成為一獨立大院。武訓墓高2米,周長10米,墓前有徐運北先生所題“武訓先生之墓”碑。武訓祠堂始建于1903年,僅三間。1937年何思源主持重建如現規模,1989年再次重修,祠堂為歇山式磚木結構,闊五間,進深三間,飛檐高挑,肅穆莊嚴。院內松柏森森,……[詳細]
孟洼漢墓遺址
  位于朝城鎮孟莊村北的孟洼為漢代東武陽舊城遺址。遺址為一盆地,比四周低近1米。其西部為南北向人行道,路西有磚窯,北部為東西向水渠和人行道,占地面積180萬平方米。遺址南部為一大型漢代壁畫墓(亦稱孟洼漢墓),孟洼漢墓遺址2006年5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進一步保護歷史文化遺產,2007年4月莘縣文物管理所對漢代壁畫墓開始實施第一期保護工程。孟洼漢墓高10米,邊長75米,占地面積5625平方米。(清代《朝城縣志》、1997年版《莘縣志》均記載此為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臺”,“霸臺嘯聲”(指孟洼漢墓)被定為原形。但是,經考古發現,證實了孟洼漢墓的可靠性,推翻了“會盟臺”之說,起到正史的作用)莘縣文物管理所收藏的唐代“三彩道士”(國家三級文物)、宋代“三彩枕”(國家二級文物)和漢、……[詳細]
高陽故城
  高陽故城位于今朱臺鎮南高陽村西約200米處。南臨烏河,東、西、北三面皆為平原。城址高出地面兩米左右,四周殘垣痕跡清晰可辨,呈長方形,南北約750米,東西約650米。城內耕土層下建筑遺跡頗多,并時有戰國時期瓦當出土,高陽故城遺址,今高出地面2米左右,四周殘垣痕跡清晰可辨,城內耕土層下建筑遺跡甚多,并多次發現春秋戰國和漢代瓦當。1984年,該遺址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往事越千年。悠悠歲月雖然磨蝕了故城的容貌,但透過歷史的痕跡,我們仍然可以追尋到那段令人回想的繁華與輝煌。如今,當地人民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干事創業,加快發展,用勤勞和智慧創造著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高陽館外酒旗風”,是明朝嘉靖甲子(1564年)科舉人韓超然撰寫的《臨淄八景詩》中的一句。詩中的“高陽……[詳細]
臨朐興教寺
  臨朐興教寺俗話說“深山藏古寺”,日前,有讀者向記者報料說,在臨朐沂山深處的一道深溝內見到一座古代佛寺,保存尚為完整。經中國文物學會會員、臨朐縣政協文史委員王新生先生等專家前往考證,這座當地村民稱之為“西寺”的佛寺其名應為“興教寺”,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是臨朐境內現存最早的一座佛教古寺。明朝《嘉靖臨朐縣志·卷四·寺觀》記載:“興教寺,在縣東南七十五里”。但是,該寺具體位置在哪里,原建筑是否仍在,所有地方史料均未記載,成為歷史之謎。近日專家終于揭開了這座罕見古剎的神秘面紗。臨朐縣沂山鎮劉家營村位于沂山主峰玉皇頂東北十五公里處,是沂山深處的一個山村。該村西面有一條南北大溝,當地稱為劉家營西溝。因溝內有九條小溝,故民間稱之為“九龍口”。在溝中央有一高臺地,“興教寺”就建在高臺地上。……[詳細]
276、元君廟
元君廟
  泰山元君廟,前俯古松園,后傍天空山,是泰山后山奧區內的主要人文景觀,由一組精巧古雅的中國古代建筑群構成。廟內古柏參天,花草茂盛,是泰山上唯一一座廟門朝西的寺廟。院中這兩棵柏樹和松樹相對而生,郁郁蔥蔥,盤旋而起,如龍似鳳,人們稱它們為“龍柏鳳松”。這兩棵古樹上拴著很多紅布條,樹枝上押著許多小石子,這是泰山上的“押子”風俗。古人認為,只要在泰山廟宇周圍的樹杈上押上一塊石頭,就能很快懷孕生子,得償所愿。近年來,泰山求子的人抱了泥娃娃以后,都在樹上拴一個紅布條。名為“栓子”;也有的在樹杈上放一塊石頭,沿用古來的名稱,叫做“押子”。這些樹上的紅布條和樹杈間的石頭,充分地說明了這種習俗的古老與傳承不斷。大殿里面供奉著的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右邊配殿祀天官、地官和水官,左邊配殿奉祀關帝、文曲星和壽星。碧……[詳細]
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
  濼口黃河鐵路特大橋位于濟南市區北部,是津浦鐵路上的一座跨河大橋,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是近代史上世界列強掠奪中國主權的見證。大橋建成之后,此地成為北達京津、南至滬寧的重要交通樞紐。正因如此,在戰爭年代這條鐵路也遭受了嚴重創傷。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對津浦鐵路進行了全面技術改造,大力進行橋梁加固和線路維修擴展,運輸效率顯著提高,通車能力不斷擴大,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5月,國務院(國發[2013]13號)公布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淄博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淄博市博山區八陡鎮石炭塢岳陽河南岸的金山之上,傳說建于北魏時期,擴建于唐宋,明清時期有小規模修建,占地20余畝。整個寺院坐北朝南,有五個院落組成。佛爺殿  數十級臺階之上是山門,山門懸一木匾,-“金山寺”三個流金大字。兩旁塑有四大天神。迎面是臺基高1米,殿高5米,寬8米,長12米的佛爺殿,殿門上方高懸一白底藍字木匾,-“天竺真印”四個大字。殿內正中是釋迦牟尼,兩邊分別是文殊和普賢,東西排列十八尊羅漢,全是用白果木雕刻而成。  佛爺殿后面的墻上塑有倒坐觀音像,遨山之上畫有唐僧取經的故事。東西是配殿,東殿3間是三司殿,內塑關羽、海瑞、包拯坐像。西殿3間,內塑達摩祖師坐像。東院  東院,南面道房3間,是主持住房。東面官廳3間,是善人們-議事之處。官廳北頭有一間,內塑明朝和尚誠臻先師坐像。……[詳細]
店上遺址
  店上遺址自古至今流傳為“四十里長沙店”故址,店上村由此而來。遺址西瀕小沽河,東有峴沽河,南隔店上村與小沽河村為鄰,并有小河子遺址發現,兩遺址僅有一村之距,應為一處古文化遺址無疑。因店上遺址發現早,又有傳說流行,故以店上遺址命名。一、店上遺址南部被現代村落遺址疊壓一部分,殘存面積為東西300米,南北300米,總面積9萬平方米。因尚未鉆探,從斷崖處可見有一至二米不等的文化層。普查隊臨時開一2×2米的探方一個,可見清晰的地層關系,早期地層有布紋、板瓦、磚和鐵霄鍛壓痕跡,晚期地層包含大量瓷片,以碗、盤為主,其特征明顯,南北窯廠均有燒制。由此可知,店上遺址是一處漢至宋元時期的古文化遺址。二、小河子遺址保護完好,大致范圍為東西200米,南北150米,總面積4萬平方米。采集到的陶片多為漢代,據了解,曾有陶……[詳細]
光善寺塔
  光善寺塔位于金鄉縣城區。光善寺塔系磚石結構,石臺底座,磚砌八角形九層樓閣式建筑,頂為鐵質葫蘆型,通高49米。此次修繕光善寺塔時出土的22件(套)銀質文物屬唐代,經故宮博物院與山東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初步鑒定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包括六角形四級佛塔1座、舍利棺1座(分四部分)、大唐貞觀《大般涅盤經》冊1函、藏經幢1件、荷葉蓋三足蓮形鹽器1件、茶碾1套、方體籮子1套、覆蓮托盞1件、鳳首執壺1件、梅花形杯4個、梅形盤1個、帶蓋八棱罐2個、十曲蓮形碗1個、九曲蓮形碗1個、蓮形杯2件、提梁蓋罐1個。這些文物均為銀質錘揲成型,器表有明顯的鏨刻的陽紋,主體紋飾、佛經經名以及扉頁上的菩薩和尾頁上的毗沙門天王像,舍利棺兩側供奉菩薩和-神像均有鎏金;藏經幢有六尊菩薩形象,六角形四級佛塔,裝飾圖案以鳥獸紋為主,佛塔每……[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开 | 日本韩欧色色色色色色 |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小视频免费国产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不卡 | 日本全部一级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