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文物古跡介紹

陳氏宗祠(南祠堂)——東莞新四區聯鄉辦事處遺址
  陳氏宗祠(南祠堂)——東莞新四區聯鄉辦事處成立遺址位于南城街道袁屋邊社區阜東路旁,GPS坐標:北緯22°59′35.3″,東經113°42′49.4″,海拔高程28米。袁屋邊陳氏宗祠(南祠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間,重建于清光緒年間,2004年重修。三間三進合院式布局,面寬15.3米,進深35.5米。磚木結構,抬梁與穿斗式混合木作梁架。硬山頂,轆筒灰瓦屋面,灰塑龍舟脊。頭門置塾臺。陳氏宗祠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700多平方米。袁屋邊鄉位于莞(城)太(平)公路篁村路段的丘陵地區。1942年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第三大隊為了鞏固和擴展大嶺山抗日根據地,派出-隊到袁屋邊活動,發動和組織群眾成立了農會組織——崗嶺會,隨后又成立民兵隊和鄉民主政府,袁屋邊成為抗日游擊隊的一塊抗日根據地。1944……[詳細]
荔山村黃氏宗祠建筑群
  荔山村黃氏宗祠建筑群(含黃氏大宗祠、月軒黃公祠、黃氏名賢祠)位于珠海市斗門區乾務鎮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東至西依次為:月軒黃公祠、黃氏大宗祠、黃氏名賢祠,均屬清代大式建筑,總面積1667平方米,分別由該村黃氏族裔、同治進士黃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議,于同治至光緒丙子年間(約于1862-1876)陸續建成。建筑格局均為三進連廡廊夾天井布局,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石礎青磚墻,硬山式頂,抬梁木架構;綠釉瓦當滴水。建筑群氣勢雄壯,祠內外保存有石刻、木刻、磚雕、灰雕等多種飾物,其中以放置祠前的6只神態各異的石雕獅子最為精美。黃氏大宗祠基本保存原來的建筑格局,具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同時又是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觀,蘊涵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黃氏大宗祠、黃氏名賢祠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詳細]
廟祖石南母寺
  廟祖石南母寺地處紫金縣崇山峻嶺之中的九樹鎮海拔800多米的廟祖山中。該寺具有悠久的歷史和佛教文化,自然景觀絢麗多彩。通往該寺的小徑由一塊塊黝黑的巖石砌成,共有432級石階。石階兩旁樹木虎踞龍盤,奇花異草相映成趣。廟祖山自然生態景色毓秀神奇。廟堂雕檐畫角,古色古香,佛教文化源遠流長。廟祖石南母寺始建于北宋時期,至今已有832年的歷史。寺內供奉有觀音菩薩蓮花寶座一尊!督鹕借F水》記載,此寺1932年重修,1966年被毀,后由鄉民和港澳同胞自愿捐款,于1989年重建,現有一座占地面積為80多平方米的香房和一座廟堂寶殿。正殿側有石鐘、石鼓,殿旁左側石洞內有一種黃土,古人稱之為“金黃散”,傳說能治百病,常有鄉民取土回家備用![詳細]
大崗山窯址(唐代龍窯遺址)
  大崗山窯址(唐代龍窯遺址)位于交通便利、環境幽雅的游覽景點“西江畫廊”靈龜公園內(荷城街道沿江路283號)。區內每一趟公交車都可到達靈龜公園站。窯址逢周一閉館,其余時間免費對外開放,開放時間上午9:00—12:00;下午2:30—5:30。聯系電話:0757—88883320。窯址于195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當時《南方日報》曾以題為“廣東發現的古窯址,高明縣算最先”進行報道。1986年,在省博物館的指導下開挖清理了1號窯,窯的前后段因修路和挖土已遭破壞,窯頂塌落,殘存的窯長9.55米,前寬2.64米,后寬2.8米,倚山傾斜25°。窯床上可見經高溫形成的一個個圓窩,窩內殘存當年的陶器近百只,在窯床外20米外的土層下,廢棄堆積近千件陶碗、碟、盤、缸、四耳罐、六耳罐、釜、三足器、耳杯、硯等。陶器以……[詳細]
305、梅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庵
  梅庵,在肇慶市西2公里梅庵崗,北枕北嶺山,面對滔滔西江水,是嶺南少有的千年古剎.梅庵始建于宋至道二年(996年).據載,唐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回新興時路過肇慶曾在此山崗插梅為記.后來智遠和尚為紀念先師,便在惠能插梅處建庵,取名梅庵,以示不忘.梅庵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四周筑有圍墻保護.主體建筑由山門、大雄寶殿、六祖殿、前后天井、前后兩廊組成;附屬建筑有庵前平臺、六祖井、兩側的眾緣堂、荃香室、常光亭、六云亭、碑廊和梅園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梅庵曾改為夏公祠,佛像全部被棄置于庵后露天處.明萬歷元年(1573年)后,一些寺僧曾對梅庵先后作過7次較大的重修和擴建,對佛像進行過2次裝金.1995年,梅庵經全面維修與擴建后,面貌為之煥然一新:山門前,幾株新載的印度……[詳細]
306、鳳巖古廟
鳳巖古廟
  鳳巖古廟始建于宋末元初(大德年間),屹立在鳳凰山的半山腰,依山傍海,殿宇恢宏,香煙繚繞,晨鐘暮鼓,不絕如縷,成為深圳乃至周邊地區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該古廟是文天祥的曾孫文應麟為了紀念文天祥所建,相傳文應鱗來此正值歲荒,為便于了解災情、他在大茅山巔建了一座望煙樓,只要晃望到無炊煙的村莊,便立即派人去救濟。有一天,文應麟出外查看災情,走到鳳巖,看到這里地勢奇特,山嶺峻秀,奇石多姿。他便打算在這里建一座廟來紀念自己的曾祖父文天祥。恰好當夜他又作了一個夢,夢見觀音老母叫他在鳳巖建“鳳巖古廟”。于是,他便籌資修建了這座廟,一則供奉觀音老母,二則紀念文天祥。因為這一緣故,遠近居民和游人都喜歡到這里進香祈福,廟內香火一直很盛。廟內建有文天祥紀念館和應麟亭,以紀念文氏先賢。明朝孝宗弘治年間,文天祥義軍將……[詳細]
307、燕喜亭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燕喜亭
  因韓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記》而聞名于古今的燕喜亭位于連州城東北風景秀麗的燕喜山麓(即現連州中學所在地)。燕喜亭始建于唐代貞元年間(公元800年前后),為連州司戶參軍王弘中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這里文人墨客絡繹不絕,是久負盛名的旅游勝地。唐代的詩人元結、劉禹錫、孟郊,宋代的哲學家、文學家周敦頤,南宋的宰相張浚都慕名前來游覽,并在亭周圍的巖壁上留下了石刻詩文及題字。建亭者王弘中,正名王仲舒,于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以禮部員外郎貶連州司戶參軍。貞元十九年十月,監察御史韓愈被貶為連州郡所屬的陽山縣縣令,韓愈來連游亭,至興處,寫下了《燕喜亭記》,并命亭名為“燕喜”,此乃取“魯侯燕喜者頌也”之意,而于亭后高巖,有大石似燕子低飛,更有春來之時,燕群戲于亭前綠樹之間,因此燕喜亭有“燕……[詳細]
伍庭芳墓
  伍庭芳墓伍庭芳墓位于越秀山孫中山紀念碑的東面。伍庭芳是我國近代外交官,先后任司法總長、外交部長、代國務總理等職。伍朝樞是伍庭芳之子,先后任外交部長、廣東省政府主席等職。兩墓之間前面建一碑亭,亭內立孫中山撰伍庭芳墓表碑。墓東北面塑有伍庭芳銅像![詳細]
309、龍門鶴湖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鶴湖圍
  鶴湖圍屋位于廣東省龍門縣永漢鎮鶴湖村,始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為清代晚期建筑,其結構為三堂、四橫、一-、四碉樓、一望樓(中心樓)的城堡式客家圍屋。圍屋前有大面積池塘連接兩側壕溝,三面環水,圍后依山,前筑女兒墻,后筑高圍墻,建筑長寬均為80米,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共有108間通廊房,東北邊僅設一斗門架石橋供出入。2001年5月被錄入《南粵客家圍》,2003年7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列入第六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入選為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據鶴湖王氏族譜記載,王氏十五世洪仁公由梅縣松源滿田村遷龍門永漢蓮塘開基,懸壺濟世,執醫為業,先在下蓮塘村建王屋,繼建鶴湖圍村,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竣工。祠堂三進,鶴湖圍村的祠堂中堂正廳上懸掛著一副“樹槐堂”的……[詳細]
310、九星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星巖
  九星巖云浮市九星巖位于云城區東北,是游客攬勝、文人訪古、廣結佛緣、市民假日信步的極好去處。九星巖旅游點,主要分為巖洞景點與山頂攬勝兩部分。早在北宋元祜年間,便有名入張詡涉足探奇。到明朝萬歷年間,瑤亂平息,鎮守這里的參將,守備及文化-,對九星巖進行重點開發--題字、賦詩、刻石、明傅良橋、曾有詩贊“虎節開疆驅魍魎,鸚懷緩帶笑滄田!眳⑧囩娫姟耙袆υ七吷蠚,論文紙上起雄風”。其后,文人墨客絡繹蒞臨,搜奇探勝,飲酒賦詩!白碇新摼鋵懮胶印。及之清代的康乾盛世,九星巖更成了集雅士,聚文豪的地方。令人贊美,令人留連。清吳允中有詩云“游客十年詩酒處,今將半壁鐫新篇”。當時九:星巖新舊摩崖石刻已達幾十幾處,又是佛緣深刻,佛法莊嚴之吉地。據舊縣志記載,巖洞中“有石狀如觀音,因名觀音洞”。明代“巖中設有觀音……[詳細]
311、碧江古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碧江古村
  順德碧江村位于順德區北滘鎮碧江社區,在大良北面11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因有一小山崗稱碧崗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稱碧江。最鼎盛時期曾有3萬多人口。該村人才輩出,據《順德縣志》載,自明景泰三年建縣至清代中葉,碧江村出了17名進士,而中舉仕子更達106名以上。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國各地,他們告老還鄉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園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碧江村現存的祠堂、宅第、民居、書塾、園林等明清古建筑共有1萬多平方米。由于經濟與科名、文化的發達,碧江給后代留下了豐厚的古建筑資源。祠堂、書塾、古橋等處處可見。清咸豐《順德縣志》留下“俗以祠堂為重大,族祠至二三十區,其宏麗者,費數百金,而莫盛于碧江”的記載。碧江的古建,仍保存得較完好。其中金樓及古建筑群包括金樓、泥樓、見龍門、慕堂……[詳細]
312、浴日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浴日亭
  在南海神廟西側,有一座小山丘,古時叫做章丘。這大約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時這里是三面環水,“前臨大海,茫然無際”,人立亭中,當然是觀賞海景、對大海抒懷的最佳位置。據有關史書記載,古代這山崗的階梯共108級,但如今僅余72級崗階了。這里東連獅子洋,煙波浩渺,夜幕漸退,紅霞初現,萬頃碧波頓時染上一層金光,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之際,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壯觀極了——這就是歷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難怪當時有眾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廟,喜歡黃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曉時分才登上古亭觀日出呢!北宋紹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蘇東坡被貶至嶺南途中,在廣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驚嘆這大海的壯闊,太陽的輝煌,天地的浩茫,廟宇的古樸,便感懷身世地寫下了“南海……[詳細]
大埔萬福寺景區
  萬福寺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陰那山,此山后又改名英雅山。慚愧祖師創建於唐大中七年。祖師神建人,十四歲出家,十七歲行腳參學至此,壘石屋,刻苦參禪。翌年元月十九日晚,見雷鳴電閃,暴雨傾盆,火燒室前楓樹而-,喝偈曰:“電閃雷鳴震昏矇,雨暴風狂起迷蹤,八識心田非明鏡,二乘宗門本圓融;無掛無牽何慚愧,如去如來即真空;室倚石成本萬福,水流西域月升東;喳!禪機何處是,天邊明月嶺邊云”。自此即在閩西、粵東大演頓悟法門。石室亦稱萬福禪室,后人不斷擴建,亦稱慚愧寺。明天順八年歷住法師住持本寺時,始名萬福寺。其徒至性法師於天啟九年繼任住持,大弘頓悟法門,名重一時。民國元年,陰那山更名英雅山,意為“英豪振奮,雅氣昌明。”改革開放以來,1980年惟添法師住持萬福寺,經法師等多方努力,依靠各級政府部門,聯絡海內外善男信……[詳細]
314、觀海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海寺
  觀海寺,位于饒平縣黃岡之東,碧崗村后2公里遠的炮臺山麓。創建于宋代(960—1279),自1980年由釋弘舜尼師(1923—1998)修葺,1983年起由釋弘肇法師再修并開通大道,今由釋達明法師重興。1988年獲縣宗教局首批發證開放,1988年10月21日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林藏古寺,巖洞有傳奇,試劍遺跡在,觀海氣象新。宋時初由僧人結茅蓬自修,名為“定光巖”。元時毀于兵災,僅剩下茅蓬后面的巖洞(即小洞天)。明朝年間(1368—1644),遷址于巖洞西南側,重建寺宇改名為“觀海寺”。清時(1644—1911)重建寺宇后座。民國十八年(1929)釋純通法師(1882—1937)來此住持,開墾耕作,農禪并重,節食籌資,并四處募化,于1933年至1937年夏,重蓋大殿以及兩側廂房!拔母铩逼陂g……[詳細]
315、中站古城
中站古城
  中站城,原稱梅鋗城,位于南雄市梅嶺中站村。《南雄文物志》載:“該城址坐北朝南,總面積3.2萬平方米,梅嶺古道貫穿其中。始建于秦末,歷代均有修建!薄吨彪`南雄志》載:“始皇并六國,越王逾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從至梅嶺家焉,筑城湞水之上,奉王居之!庇衷啤爸姓境羌垂琶蜂m城,有臺侯故宅。”筑城湞水之上,即筑城于中站。中站城明洪武丙辰(1376年)為遞運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二月十八日修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城內設紅梅巡檢司署。中站城是南雄境內最早的古城堡。中站古城年久已毀,今存部分城基,用青灰色巖石疊砌筑成。古城內現居住徐姓村民670多人,有明清古道、古民房等。其中一徐氏宗祠大門上方石匾刻陽文記錄了建祠時間:“龍飛乾隆三年(1738年)歲次,戊午臘月吉旦。”清道光年間南雄知州戴錫綸……[詳細]
316、百蘭山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蘭山館
  百蘭山館位于揭陽市榕城區馬山窖東側,是丁公館的一部分,為清末藏書家丁日昌晚年藏書讀書的地方。同治十年(1871年)丁日昌在榕城擇地辟建府第,臺榭花木,備極幽勝。府內有一凹字型二層木樓,走廊與樓房均施格扇玻璃花窗,花窗上下有活動木板可以調節大小,供采光、通風,利于讀書和藏書。木樓擇料講究,結構堅固實用,工藝獨特。樓東面是馬山窖,水通榕江,主人可以乘小輪船駛到另一個住憩地方━━丁氏潔園。樓西面有大天井,中間建構橢圓型蓮池,池中堆砌英石假山,四周培植數十樣不同品種的蘭花,故稱百蘭山館。匾額為丁日昌好友書家何紹基所書。自光緒四年(1878年)丁日昌獲準退休直到謝世,讀書、待客大半在此。丁氏任政之暇,喜搜羅善本,藏書中宋塹元刊本甚多,如《禹貢圖》、《毛詩要義》、《昌黎集》等宋刻本,均冠絕一時。百蘭山館……[詳細]
夏江天后宮
  雷州天后宮位于雷州市雷城鎮夏江韓公橋北。又名龍應宮。始建于南宋,明清兩代各有重修,F為清道光年間重修后的建筑,院落式布局,有門樓、前堂、拜亭、后殿和配殿。磚木結構,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宮前有清代戲臺1座。宮祀天后林默娘。雷州三面臨海,且多莆田移民,對天后尤為崇拜,故該天后宮門聯云:“閩海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F宮內保存明清碑刻10余通,內容涉及明清時期雷州商埠貿易情況和鄉規民約,較有價值。1983年海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雷州天后宮始建于宋代,歷代幾經重修,1985年,當地群眾又集資130多萬元,再次修葺一新。其建筑宏偉,三進,按中軸線布局,基本保留明萬歷年間構筑規模。門前屹立著兩尊大石獅和雕龍石柱,烘托著廟宇的雄偉壯觀。環顧左右兩祠,門官閣居左,土……[詳細]
南澳縣烈士陵園
  南澳縣烈士陵園創建于1957年,位于縣城后宅鎮北郊后江漁港東側,占地面積28000平方米,園內建筑物主要有烈士紀念碑四座。分別是“解放南澳、建設南澳犧牲烈士紀念碑”、“收復南澎島戰斗犧牲烈士紀念碑”、“邱安烈士之墓”、“徐志宇、劉益良烈士紀念碑”,園內共安葬革命烈士12名,紀念烈士196位。1983年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又被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二批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為更好緬懷先烈,啟發后人,發揮教育效益,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于2010年投入資金20多萬元,新建了烈士陵園展廳,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史料、實物、圖片等有關資料,展出了解放南澳和收復南澎等有關歷史資料。詳細介紹了擔任解放南澳任務的參戰部隊,在戰斗中斃敵、俘敵情況、犧牲的解放軍指戰員和支前民工的事……[詳細]
東莞縣博物圖書館舊址
  東莞縣博物館舊址位于莞城街道的東莞人民公園內,1928年由時任東莞明倫堂委員長的徐景唐倡建,1929年始建,1931年建成,1932年正式開放,名“東莞縣博物圖書館”,是廣東較早創建的博物館(僅次于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和廣州博物館)。建館之后,因購書之款及其他經費無著落,曠置年余,門封窗破。1931年東莞縣縣長陳達材下令由縣財政撥款1600元做修繕、購置用具之費。1932年東莞縣博物圖書館正式開放,一樓作為博物館部,舉辦禽畜動物標本陳列,有少量陶瓷藏品;二樓作為圖書部,設有圖書閱覽室;另設有印書部,委托東莞名人編書,由東莞博物圖書館印刷發售,或利用舊版片重印東莞古籍?谷諔馉帟r期,東莞縣博物館舊址曾經是東莞抗日模范壯丁隊的策源地。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東莞縣委在此舉辦首期黨訓班。1959年恢復……[詳細]
320、廣州城隍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城隍廟
  供奉著劉䶮、海瑞、楊椒山,位于主殿的漆壁畫值得一看,廣府廟會也在這里舉辦。廣州城隍廟又叫都城隍廟,就在南越王宮博物館旁邊,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時期嶺南最大的城隍廟,現在看到的是清代重建的部分,只拆剩了大殿和拜亭,是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幾年才對市民免費開放。城隍廟的大殿中,拜謁的是三位城隍爺,分別是南漢國建立者劉䶮以及大名鼎鼎的海瑞和楊繼盛,保佑一方平安。主殿中掛有一幅面積達240多平方米的漆壁畫《開天辟地·神仙卷》,畫中共繪了132位神仙,包括盤古、女媧、觀音、玉皇大帝、四海龍王等,非常罕見,一定不要錯過。另外,每年元宵節期間舉辦的廣府廟會也在這里舉行,人會特別多,也特別熱鬧。地址:廣州市越秀區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號(文德路口)類型:寺廟……[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成AV人在线观看 | 最新国产v亚洲v欧美v专区 | 免费国产一级aⅴ片 |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网站 | 一级少妇高清性色生活片 | 亚洲欧美久久夜夜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