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古跡介紹

社山遺址
  社山遺址又稱交東貝丘遺址,位于廣西省防城港下轄東興市江平鎮交東村西南海邊,是新時期時代的遺跡。遺址在高出海面約10多米的山丘上。山上有一社山,遺址在社山東部隆起處,故得名社山遺址。社山遺址是1958年春村民在山邊建牛欄挖墻基時發現的。1958年至1978年,廣東、廣西兩。▍^)博物館文物普查組先后對遺址進行了考察,采掘了磨制石斧、夾沙繩紋陶片、動物化石、貝殼等,因而被確定為新石器時期晚期遺址,1983年立了保護標志,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面積約1500平方米,呈東西走向,南臨北部灣,北為丘陵地,東西寬約200米,南北長約400米。西面有一條小河從北向南流入海灣,北面是起伏的山丘,高約10多米。 山上堆積大量貝殼,以蠔殼居多,雜有泥蚶、白螺、網錘等先民遺物,人稱“蠔殼山”,被一層……[詳細]
岜字山摩崖石刻
  岜字山摩崖石刻位于大新縣恩城鄉東南面的岜字山500米處,在這片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的崖壁上遍布著各類石刻詩文、題詞、墨跡、畫像等100多處,書法以行書、草、楷書居多風格各異,為研究大新縣的歷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原態資料。在岜字山的諸多石刻中,最具代表的應該是元末明初趙勝保、趙斗清及萬歷年間的趙芳聲等人的詩文石刻。趙芳聲《登觀音寺分得“龍”字》詩文刻于明代萬歷已酉即1585年。有詩句“不勝檻外頻游客,誰識叢中有臥龍,幽谷云迷松頂鶴,鳴蟬音泠寺邊鐘!贝蟾胖v述了其游覽恩城山水的心境。崖壁上除了詩文石刻,還有許多明清時期的墨跡,其中《洪武四年三月同僚接風游此吟》的墨跡。落款為明代洪武四年,即是1371年。這幅書法作品用筆優雅從容,線條流暢飛動,方圓并用,寥寥數字,卻有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神采。岜字山除墨……[詳細]
243、八大金廟
八大金廟
  八大金廟在鵬化山區,人們世世代代相傳著一代不平凡的歷史——早在隋朝就有八位金姓瑤民來到鵬化山開居。他們祖祖輩輩在鵬化山里伐木開疆,刀耕火種,挖圳造田,繁衍后代。后人為了不忘記金氏瑤民開發鵬化的功業,便在鵬化四水建了八座廟宇紀念他們。其中:金華宮即大鵬村的下澤廟,金庵宮即高龍村的瑤案廟,金靈宮即思洪村的下爐廟,金龍宮即花王廟,金鳳宮即鄧塘村的佛子廟,金仙宮即國安鄉的三雅廟,金寶宮即國安鄉的寺堂廟,金圣宮即國安鄉的發達廟。這八大金氏廟宇多數是明、清時期所建。解放前,各廟除了常年雇有廟祝公燒香看廟外,每隔兩年都各舉行大型廟會一次,并請道師、茅公前來跳“盤王”和“茅山”,大祭牙盤等等,人山人!坝紊瘛、“打醮”,還在廟里設神壇喃喃跳跳幾晝夜方散,好不熱鬧。這八大金廟在“文革”期間全被搗毀,但遺址尚在……[詳細]
大浪古城遺址
  時代:漢大浪古城遺址因位于石灣鎮大浪村而得名,2003年6月,廣西文物工作隊向外界發布:這是目前發現的合浦第一個西漢中期前后與海上絲綢之路記載年代相吻合的大型聚落遺址。大浪古城遺址東西南北城垣各長215米,呈正方形,城基寬18米。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文物工作隊在大浪古城遺址范圍內發現了數量眾多的刻劃紋和幾何印紋陶片。有泥質陶和夾質陶兩種,顏色以灰黑色為主,少量紅色和灰色,紋飾有方格紋、米字紋、水波紋、回字方格紋、席紋等十多種,紋飾纖巧繁縟、拍印清晰,與當地發現的東漢墓甚至西漢晚期的出土遺物迥然不同。其中還發掘了20多個十分規整的柱洞初步分析為桿欄式建筑,應該是望樓之類的建筑。經過研究和測試,廣西文物工作隊認為其年代當屬西漢早中期。遺址的發現對漢代合浦郡的歷史變遷,漢代海上“海上絲綢之路”始發……[詳細]
東興觀音寺
  觀音寺位于廣西省防城港下轄東興市明虹路,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1922年,由欽州俗家弟子歐文坤發動信徒到北海、合浦等地化緣所建。東興市的觀音菩薩信仰,可追根溯源到漢唐時期;在鄰國越南廣寧省芒街市有《萬靈慶寺》里的大鐘上留有記載,《萬靈慶寺》還保存有唐朝時期竹林禪師,寂珍和尚的靈位,由此證明東興的佛教活動都沒有停止過。據考證,東興觀音寺在法國侵略越南劃定北侖河邊界線時,已經有僧人在此搭建毛棚修行,1922年,欽州市的俗家弟子歐文坤(法名“覺寧”),發動信徒四處化緣而重建。觀音寺于1923年農歷9月18日開光,1996年8月6日 恢復修建,由閩南佛學院畢業的釋蓮山法師主持。 觀音寺目前建有正定樓、鐘樓、藏經閣、素食館、山門、放生池、九龍壁等景點,藏有舍利子12粒。歷史悠久、……[詳細]
岑溪關帝廟
  關帝廟坐落在岑溪市南渡鎮黃華河畔,與著名古祠鄧公廟毗鄰。廟宇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為硬山頂磚木結構,設前殿、后殿、左右廂房及天井等。前殿為黃色琉璃瓦面,脊頂裝飾雙龍戲珠,堂煌壯觀。內外墻壁現存彩繪壁畫十余幅,色彩鮮艷,線條流暢,畫工十分精致。廟門額嵌一方石刻橫匾,碗口粗的“關帝廟”三個大凸字,遒勁醒目,大門側傾用磨光條石鐫刻一幅寓意深長的楹聯:“先武穆而功深漢水,后文宣而圣道配尼山!睆R前地坪雄踞一對精工雕刻的花崗巖石獅,是道光年間廣東信士捐資建造的。后殿為拜祭關帝的處所,殿中關公雕像,高約2米,赤面黑須,儀態威嚴勇武,左右待從為關平、周倉立塑。 左廂仍保存道光年間重修碑記。關帝廟自建廟以來香火鼎盛,香煙長年繚繞不絕,朝拜香客甚眾。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關帝誕期,朝拜許愿游人、香客多達……[詳細]
高定侗寨古建筑群
  高定村:有500多戶,2400多人,位于三江縣城西北約60公里的三省坡腳。五百座吊腳樓,依山傍水,鱗次櫛比,一座座,一排排樣式各別,層次分明。七座按宗族建的鼓樓,飛檐疊翠,爭妍斗艷,七座鼓樓均勻分布,各有特色,鶴立寨中,形成一個鼓樓群體。高定鼓樓群因一個寨子就有7座鼓樓而得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一層瓦檐的獨柱鼓樓,是高定村稱為“五通”的吳姓宗族于1988年重建,穿斗木結構,十三層重檐、攢尖頂,高19米,底面積130平方米。始建于1921年,重建于1988年,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樓只有一根主承柱,通過橫枋與四周邊柱相連,造型罕見,頗具匠心,工藝精良,氣勢宏偉,顯示出侗族人民超凡的智慧。被譽為“三江之最”!爸睢钡奶攸c非在其高,非在其大,而在其建筑特色。2001年元月10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詳細]
太平天國豫王胡以晃羅文村舊居
  太平天國豫王胡以晃羅文村舊居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官成鎮新平村羅文屯簡介:該舊居位于平南縣官成鎮新平村羅文屯,在縣城西北25公里處,始建于嘉慶十八年(1813),依山而建,坐西北向東南,原主體二進三開間,左右有附屋,磚木及夯墻結構,懸山頂。原屋15間,尚存五間,寬25.7米,深8米,205平方米,房屋主體為青磚夾泥磚結砌,有廊柱,檐墻有彩色壁畫,是研究太平天國起義前清代社會經濟文化及太平天國的實物資料。胡以晃是太平天國起義八杰之一,原為平南縣路三里羅文村人,1851年12月在永安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5月奉命西征。攻克廬州(合肥)因功封豫王。1855年與石達開、秦日卿打敗湘軍曾國藩和湖廣總督楊霈,三克武昌,次年在江西臨江病死,胡以晃為太平天國起義八杰中最富有者。1981年1……[詳細]
249、燕子巢云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燕子巢云
  燕子巢云級別: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平南鎮甘蓮村燕峰水泥廠西面50米潯江北岸邊簡介: 該摩崖石刻位于平南鎮甘蓮村燕峰水泥廠西面50米潯江岸邊石山的崖壁上,陰刻有“燕子巢云”四字,字徑60厘米,字順右讀。據清乾隆時編撰的《平南縣志》記載:“燕子巢云”在明代定為平南縣八景之一。民國36年10月(1947)平南縣參議長馮異才在燕石南面陰刻有“ 鳶飛漁躍 ” 四字題記,字徑為30厘米,字順右讀。大字之下陰刻有馮寫的跋,計159字,字徑7厘米,字順右豎讀。據清乾隆時編撰的《平南縣志》記載:“燕子巢云,原在縣東南十二里大江之側,兀峙凌霄,上有二石宛然似燕將風雨燕如云集。”清光緒編撰的《平南縣志》載:“燕子巢云”四大字題字在燕子石壁。字徑二尺。不著姓名。石山南北長22米,東西寬10米。1981……[詳細]
大竹龍母廟
  大竹龍母廟位于岑溪市糯垌鎮大竹村。距梧州市區60公里、距岑溪市區20公里。龍母是梧州藤縣人,因藤縣縣志也有龍母出生在藤縣二十一都筋竹村的記載,因歷代行政區域劃幾經變動,二十一都的筋竹村后來與大化村合并為一村改稱大竹村。因此,另有一說認為龍母出生在岑溪市糯垌鎮大竹村。大竹龍母廟是以龍母文化為基礎,以弘揚龍母文化為主旨,以“龍母源”為主題,突出“母儀龍德”的文化精髓,結合岑溪市的民俗文化,開展以宗教朝拜、文化溯源為主的宗教及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它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龍母始祖廟,創建于秦朝,同治六年重修,文革期間被毀,現已在遺址上重建;二是龍母早期生活的重要遺跡豢龍潭、撕麻石、父老河等景點該文化苑著重反映龍母文化發源地的歷史和背景,與廣東德慶悅城龍母著重反映龍母后期生活之地和墓葬之地有一定的差異性和……[詳細]
古河革命紀念館
  大化瑤族自治縣古河鄉一派喜慶氣氛,坐落于該鄉境內原中國共產黨右江地方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桂西區指揮部舊址“紅樓”里的古河革命紀念館隆重舉行開館儀式。古河鄉素有“紅-鄉”的美譽,除現存保護完整的革命舊址“紅樓”外,該鄉丹桂村還是參加過紅軍長征的已故共和國少將、原廣東省軍區副司令員、中央軍委“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獲授者覃國翰同志的故鄉。在血與火的年代,這里曾是革命的搖籃,一面紅色的旗幟,全鄉蘊藏著豐富的紅色資源。今年以來,為慰藉先烈,激勵后人,該縣多方籌集資金,從民間征集革命文物,籌建革命紀念館,F已建成的革命紀念館,設于革命遺址“紅樓”內,占地面積近700平方米,收藏了本地最早的“紅色記憶”。紀念館通過分廳陳列實物、文字、圖片、史料等方式,真實、直觀、藝術地再現了革命斗爭歷程,成……[詳細]
武林縣古城址
  武林縣古城址級別: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平南縣武林鎮新賢村賢化屯白沙江與西江交匯處以西簡介:該古城址位于平南縣武林鎮新賢村賢化屯距縣城20公里。城址的街道分中央街和上街、下街。呈南北走向,長約500米,在遺址上采集到漢以后各時代陶瓷片和明“武林街”碑刻一通,碑現存朱氏祖祠內。長90厘米、寬45厘米、厚10厘米,字體陽刻、楷書,字徑28厘米。對研究晉以后各代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有重要意義。據平南縣志載:“晉穆帝時分蒼梧郡猛陵縣地”!霸椭救ィ糊徶萦榔娇の淞昕h地”!镀侥峡h志》張志載為“武城縣,乃武林縣改為武陵縣。武林縣劉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二年(425年)改武城縣為武林縣,趙宋趙匡胤開寶五年(972年)省武林縣,武林縣地歸平南縣轄”,武林縣在歷史上存在547年。1989年7月20日縣人民……[詳細]
林翼中舊居
  林翼中舊居:林翼中舊居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白沙鎮油行嶺村委新城村,為宅主人于1931—1948年之間在家鄉創建的鄉居、中西合璧式客家圍屋。林翼中(1892—1984)。字家相,早年參加辛亥革命活動,是民國早期廣東省民政廳廳長,號稱是地方軍閥“南天王”陳濟棠的“文膽”。該宅由又名為“相廬”,坐北向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圍墻高7米,厚0.6米,四角及主人區共有6座三層高的碉樓;大院內東側高墻、碉樓隔出主人區,依次為門樓、平房、影壁、水井、走廊、主樓、四合院、更房,門樓高二層。主樓高三層,西式風格為主,磚混結構;其余均為一層,傳統建筑風格為主。解放前,該宅日常有大批武裝家丁守護,曾駐扎國軍一個連官兵。大院正門的門額上原有“相廬”二字,為宅主人手跡,正門外正對一個半月形池塘,人工挖成,為該宅……[詳細]
大安古建筑群
  大安古建筑群由大王廟、粵東會館和大安古橋組成的大安古建筑群,見證了平南人曾經創造的時代輝煌;洊|會館原貌為三進,寬三問,總建筑面積近千平方米,為磚石木結構,硬山頂,風火墻,琉璃脊飾,對研究古代兩廣經濟、文化、藝術交流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大安古石橋建于道光六年(1826年),至今仍固若磐石。相傳古石橋是根據“易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理數建造而成,全橋為主體,代表太極,大橋墩2個,代表兩儀,橋墩成船形,尖頭向上游,減輕了水流的沖擊,橋面分七跨,每跨用一尺寬梯形石條敷面,石條大面在上,小面在下,使橋面積水和污泥從石隙處及時排出,橋之北端又有巖石作保護。古石橋精美絕倫的工程設計技術,至今還被橋梁建筑專家推崇備至。大王廟是光緒元年的遺物,主體三進,面寬三問,總建筑面積為400多平方米,……[詳細]
窮斗山摩崖造像
  窮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新縣全茗鎮靈熬村朋大屯東約2公里的窮斗山,碑文記載,原窮斗山巖內共雕刻有“觀音”、“仙侶”、“醉仙”、及“方公與予”之像等四組。實地考察,觀音造像已不存,現仙侶、醉仙、“方公與予”之像依舊,除此之外在洞口兩邊及上方還發現方神動物一組。洞內石壁上,有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茗盈土州李氏土官命石匠雕刻的摩崖造像30多尊,其中觀音一龕2尊,仙侶十八龕21尊,醉仙二龕8尊。以及土官自身及其老師的造像。此外,在洞口上方石壁上,還刻有青龍、白虎、朱雀、芳草、祥云、瑞日等圖像。這些造像形態逼真,造型生動,神態自然,色彩艷麗。洞內原立有石碑一塊,高80厘米,寬50厘米,厚12厘米,為明代嘉靖二十六(1548年)年所立,碑文記載當年造像之事。2000年7月19日,窮斗山摩崖造像經廣……[詳細]
256、大田戲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田戲臺
  大田戲臺大田戲臺位于鐘山縣城西面公安鎮大田村,距縣城約十公里,此戲臺建于清光緒四年(即1878年),為磚、石、木結構,呈凸字形,通高10余米,由前臺和后臺組成,前臺面寬6.37米,深5.5米;后臺寬10.12米,深3.6米;基高1.8米。整座戲臺青石青磚,雕工極為精美圓潤,八柱梁構架,八角藻井復頂,鼓石墊柱,青磚砌墻,青石為基,基旁雕以八仙賀壽,鑿雙龍以戲珠,臺上鏤兩虎以扶角,嵌二獅以呈瑞,后屏風飾以山川樓閣,彩鳳仙鶴等木雕,工藝精湛,構圖和諧。戲臺除古樸典雅、雄偉壯觀,且符合力學、聲學原理,整座戲臺屬水口廟附屬建筑,隱映于古樹秀竹之中,清澈的溪流環繞其中,整個環境優雅別致,清靜恬適,為廣西不可多見的古戲臺之古代建筑之一。1981年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戲臺所處村莊大田村也是……[詳細]
辛亥革命黃花崗起義平南縣五烈士紀念塔
  辛亥革命黃花崗起義平南縣五烈士紀念塔該紀念碑位于縣城東羅沖橋畔,坐東北向西南,面臨潯江。是為紀念辛亥革命黃花崗起義七十二烈士中平南籍韋統玲、韋統淮、韋樹模、韋榮初和林盛初五名英烈而建。紀念碑建于一九三五年一月。紀念碑為水泥鋼筋混凝土結構,平面呈正方形,底均為2.2米長的方形碑,碑通高十三米,共分三層:碑基、碑身和碑干,碑座四方形,四塊花崗石質碑刻鑲嵌于四面,碑刻每塊高105厘米,寬68厘米。西南面碑刻“浩氣長存”四個大字;東南面碑刻烈士芳名、籍貫、年齡;西北面紀念碑序言;東北面為“平南縣殉國烈士紀念碑”碑刻。碑尖安裝有避雷針,建成至今保存完好。1994年7月8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桂政發[94]63號)公布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1935年平南鎮城東路羅沖橋畔東至平南西江大橋,北端南至潯江……[詳細]
袁崇煥故里
  袁崇煥故里位于廣西藤縣天平鎮新馬村,距縣城42公里、梧州市區100公里,經南寧至梧州二級公路可到達。是抗擊后金入關保衛京師的民族英雄明末兵部尚書、督師袁崇煥的故里。小貼士:袁崇煥(1584-1630),藤縣四十三都蓮塘村(今藤縣天平鎮新馬村)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天啟二年(1622年)進京朝覲,被破格擢兵部職方主事。后升兵備副使,再晉右參政。他統率遼軍對金兵作戰,先后獲寧遠、寧錦、京師三次大捷,擊退了當時稱王并向南擴張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立下了卓著的功勛。崇禎元年(1628年)任督師等職,二年十一月,金軍入侵京都,袁崇煥回京抗敵。崇禎聽信誣其0敵軍來京讒言,不許袁入城。袁崇煥領軍與金兵作戰取得京師大捷。但仍為閹黨陷害,于崇禎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被昏君施磔刑于市,含冤而……[詳細]
259、鰲山寶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鰲山寶塔
  鰲山寶塔,蒙山人舊稱“文筆”,位于蒙山縣城東南角,因寶塔建于山頂,山似世鰲,故名。主塔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嘉慶年間續建,“文革”期間被當作“四舊”拆除,F存的寶塔為一九八五年重建。塔六角五層,紅磚鋼筋水泥結構,每層各有塔檐,塔頂用琉璃瓦蓋成,頂尖為蓮花托葫蘆形陶制品。塔門兩邊有一對聯,為蒙山縣籍的香港新派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原名陳文統)一九八七年二月回鄉所作,聯曰:“文光映日,到最高處開擴心胸,看鄉邦又翻新頁;筆勢凌云,是真人才自有眼界,望來者更勝前賢”。各層窗額,從下而上,仍按舊寶塔題字,分別為:“鰲峰獨秀”、“梯云得路”、“元氣中含”、“光射斗牛”、“直上贍宮”。各層檐蓋,均裝飾有絢麗多彩的圖案。寶塔腳下的小山坡,有一清幽古寺永安寺,寺內經聲回蕩,香火不斷。每當夕陽西下,霞……[詳細]
260、藤縣龍母廟
藤縣龍母廟
  藤縣龍母廟是西江流域與廣東悅城龍母廟、廣西梧州龍母廟(龍母太廟)并名的廟宇。位于廣西藤縣西江大橋下的勝西村,經南寧至梧州二級路到縣城可到達。是傳說古代西江流域的保護神龍母的出生地。北宋《太平寰宇記》曾對藤縣龍母廟位置作了記述。毀于“0”,1994年民間重修,現有龍母廟印章、蛇身獅面神獸一尊、蓮花柱墩,以及雕刻有“龍母娘娘”字體香爐等文物。藤縣是西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與西江流域以至東南亞群眾信奉的龍母及龍母傳說有關的豢龍潭、龍頸、回龍洲、龍潭峽、龍灣、龍巷露臺、石龍、龍巷村,歷代《藤縣志》均有記載。每年農歷初一“龍母誕”和八月初五“龍母得道誕”,信眾都到龍母廟舉行儀式祭拜!褒埬刚Q”前夜,藤縣民間會選派四名凈身的良家婦女至龍母成長地的廣東德慶悅城龍母廟,為龍母更衣淋浴,儀式神秘。當地群眾敬仰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欧美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 免费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 夜鲁夜鲁很鲁在线视频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乱码高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