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青海省旅游

青海省文物古跡介紹

雙二東坪遺址
  雙二東坪遺址位于樂都縣洪水鄉雙塔村南旱臺上,西臨雙塔河,東南皆有洪溝,臺地面積約400×300米。旱臺原來為南高北低的緩坡,后經多次平整形成多級梯田,大部文化層已裸露,尤以西南部較甚。梯田崖坎皆有灰層、灰坑暴露,遺址中還有一條灰溝。北部及西南邊緣原存夯土為骨、外砌石塊壘筑的石墻,上部也皆在平整土地時被移動或部分被毀。遺址北部曾發現雨水沖出墓葬、人骨。遺址地面散布大量的雜骨、陶片、石器。從陶片看,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泥質紅陶彩繪波折紋、鋸齒紋、網格紋的壺、盆、罐殘片,齊家文化泥質陶飾繩紋、籃紋的雙耳罐殘片,辛店文化加砂陶、素面及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彩繪太陽紋、回紋、大角羊、鹿等紋飾的雙耳罐、缽、盆、鬲及大耳厚重的彩陶罐殘片,但馬家窯文化陶片稀少,齊家文化陶片也不多,顯然以辛店文化為主。所暴露的……[詳細]
塔里他里哈遺址
  時代:商至周塔里他里哈遺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諾木洪鄉諾木洪農場二大隊三中隊駐地南。遺址面積約250×250米,塔里他里哈蒙古語是火燒過的山或灰山之意,遺址由三個小山包組成。1959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試掘。出土遺物中,生產工具有銅器、骨器、石器、角器、陶器、木器。銅器有銅斧、銅刀、銅、銅鏃;石器有石斧、石鏃、石錛、石鑿、石刀、石杵、研磨器、石球、石紡輪、礪石;骨器有骨鏟、骨鑿、骨刀、骨針、骨鏃、骨椎、骨紡輪;角器有角鏟、槍形器;木器有木紡輪、車轂;陶器有陶紡輪、陶球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都是加砂陶,有灰、紅兩類,以灰陶較多。遺址中還出有較多的毛布、毛繩、毛帶以及石珠、笛形器、骨哨、小陶牦牛等。塔里他里哈遺址是諾木洪文化命名地,也是……[詳細]
樂都西來寺
  導游西來寺位于樂都縣城東關。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寺坐北面南,由山門、過廳、東西兩廂和大殿組成。山門面寬3間,進深1間,中為門廊,東西兩旁分設泥塑四大金剛;過廳和東西兩廂,為硬山式木作結構,內供觀音、土地神。大殿面寬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矗立在臺基上,雄偉壯觀。大殿周檐斗栱繁縟,昂嘴下突,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風格。大殿內原有泥塑圓雕的三世佛,中間是釋迦牟尼,兩邊是文殊和普賢,還有阿難、迦葉、比丘等。東西兩山墻上八大供養菩薩,端坐在蓮花須彌座上,神態安詳,栩栩如生。墻面上浮雕的山水、人物、建筑等,小巧玲瓏。保護范圍:以西來寺四周圍墻為基線,向外延2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5米。地址:青海西寧市樂都縣碾伯鎮東關類型:古跡寺廟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開放時間:8:……[詳細]
124、塔秀寺
塔秀寺
  海南州貴南縣治西南15公里上畫隆的加哇達紐碼山谷中,有一座三面青山環繞的佛寺,那就是塔秀寺。寺前溪水常流,環境幽靜,據傳,-第十一統通金豬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西藏高僧曲江嘉措來青海進行佛事活動,曾在此建蒙古包寺院。此后,許多佛教界著名學者曾光臨該寺。0-噶桑嘉措與其經師阿旺卻丹曾來此主持佛教儀規。當時上、下西隆的幾十處蒙古包經堂和100多頂蒙古包僧房,“如同空中繁星閃閃發光”,3座蒙古包佛堂頂端的金瓶“光輝耀目”,0-駐蹕的蒙古包行宮,裝飾得如同“玉皇之宮”。可以想見,當時草原地區藏傳佛教流行的盛況。-十六年統迥木豬年(1935年),在現址建成土房塔秀寺,命名為“南這次成林”,意為“真誠具戒寺”。此后,陸續興建了一座25間磚木結構的經堂,還有佛塔、-府邸、僧舍等。供有釋迦牟尼、宗喀……[詳細]
大金瓦寺
  大金瓦寺,藏語稱賽爾頓,為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最早的建筑物,面積近450平方米,是塔爾寺的主殿。漢式宮殿三檐歇山式建筑,雄偉壯觀。相傳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出生時,其母將胞衣埋在大金瓦寺正中即現在的大銀塔地下,后來這里長出一株菩提樹,有10萬片葉子,每片葉子上現出獅子吼佛像一尊,于是其母在此建立一座小塔,后人在小塔的基礎上建起了高11米的大銀塔,并將以后形成的寺院命名為塔爾寺。 該寺后經多次擴建,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青海蒙古郡王額爾德尼布施黃金1300兩,白銀1萬兩,將屋頂改為餾金銅瓦。清乾隆五年(1740年),藏王頗羅鼐布施巨款安裝了殿脊飾品。殿內塔前陳設金燈、銀燈、銅燈、象牙、古瓶等飾品和法器。蓮臺上有塑、鑄、繪畫、堆繡的佛像,墻壁、天花板上繪有佛教故事,維妙維肖。殿內……[詳細]
果洛和平解放紀念地
  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中國共產黨果洛工作委員會、西北軍政委員會果洛工作團共200余名軍政人員從西寧出發,前往果洛,經過一個月的艱苦行軍,于八月四日到達腹地達日縣查郎寺,并于同月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結合果洛的特殊情況,在查郎寺召開了由三果洛地區各部落頭人、宗教上層人士、各界代表共二百七十一人參加的聯誼會,宣告果洛地區和平解放!升起了果洛草原上的第一面五星紅旗。為了紀念果洛和平解放,銘記現實幸福生活之源,堅守未來興旺之本,感念先圣,教育后人,茲立斯碑。紀念碑于2008年開工建設,占地總面積70.56平方米,碑高8.4米,象征八月四日果洛和平解放;碑基座高2.15米,寬8.4米,長8.4米,按當時主席臺設計的,總造價46.2萬元,碑上有三只和平鴿,象征三果洛緊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攜……[詳細]
127、龍恩寺
龍恩寺
  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東南部,西(寧)久(治)公路可達,距州府所在地大武鎮約70公里,屬歷史文化類人文風景旅游點。寺址在一土臺上,靠山面河,開闊向陽,占地約13萬平方米。是甘德縣規模最大的一所寧瑪派寺院,母寺為四川省德格的佐欽寺。該寺院擁有堪稱一絕的檀香藝術——格薩爾人物檀香雕刻藝術群;獨具特色的建筑藝術——雪域寶塔夏榮卡肖,此塔目前已成為亞洲第一高塔,名揚國內外。寺內建有藏醫門診1所,有藏醫7名,各種醫療器械齊備。1982年創建了瑪域格薩爾文化中心,得到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及眾多國內外知名人士的支持和關懷。趙樸初先生所題的“瑪域格薩爾文化中心”牌匾現藏于該中心。該寺院還成立了以傳播格薩爾文化藝術為主的藏戲團,人員由起初的45人發展到80余人。他們的服務工作和文化活動很受群眾歡迎。另外寺內……[詳細]
街子清真大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街子鄉團結村,交通便利,三級油路可直達,距離縣城5公里,距西寧市上140公里,是集游覽觀光、體驗民俗、宗教朝覲為一體的旅游景點。是青海第二大清真寺,初建于明洪武三年,清代年間和民國二十年曾有三次擴建,原有禮拜殿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可容納1500多人排班禮拜,氣勢相當雄偉,可惜在“文革”中被毀,1982年政府撥款,群眾集資,仿照新疆喀什清真寺重新修建。新建的清真寺為磚混結構,占地面積4050平方米,寺基走廊2394平方米,大殿呈正方形,其中禮拜殿面積1089平方米,可容納1200人集體禮拜,殿內四根大柱支撐著49間的殿頂,大殿四角是距地面高23米高的宣禮塔,中間的大圓寶塔,具有鮮明的阿拉伯風格。大殿前南北兩側是兩棟學經樓,設有凈水房和辦公室。寺院……[詳細]
129、沙陀寺
沙陀寺
  亦稱“沙托寺”、“尕旦寺”藏語稱“扎西群科林”,意為“吉祥0洲”。現址位于縣治西南46公里青海湖西岸的黑土根,在今泉吉鄉境內布哈河畔的單龍溝。該寺故址在今泉吉鄉西南6公里的年乃索麻地方,南距青海湖約1公里,寺院建在泉吉河與阿斯漢河之間隆起的山梁上,順地形一直延伸到青海湖畔。 該寺始建于1665年,屬寧瑪派。據傳,這里很早有一祭祀山神的“俄博”。清順治十年(1653),第五世0-羅桑嘉措進京覲見順治皇帝,返回西藏時途經青海湖,在這里舉行過祈禱海神護佑的宗教活動。從此,沙陀成為宗教圣地吸引無數信徒到此煨桑拜佛。此后,在這里形成一座帳房寺院,經同德郎加高僧尕日旦經營后,這里佛事更加興隆。至1941年,在原來俄博的基礎上建成一座經堂,占地400多平方米,約30間,并建有僧舍300 間,……[詳細]
虎臺遺址
  虎臺遺址,位于西寧市西郊,為公元4世紀南梁(小國)的遺址。這個高大的土臺是南涼王朝第三代君王溽檀于公元402年,用他的太子“虎”的名字命名修建的閱兵臺,“虎臺”之名由此而來。《西寧府新志》中記載,臺的東面有四個高七丈多的土墩,墩與墩之間相距二百一十丈,只有東北角一墩高一丈多,臺西面還有相連的六個小墩,不知為何時所筑。只是當年宏偉的建筑,景點特色:如今已經荒頹,只剩寑臺一座,被包圍在高大的現代化的樓群建筑之間。傳說南涼王曾在臺下陣兵十萬,以炫揚武力。西寧詩人李煥章《虎臺懷古》一詩對此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憶昔南涼圖霸王,仗鋮登臺曾誓師。飛揚大纛接云漢,鼉鼓聲中畫角吹。鮮卑畏威來獻馬,青海部落拜臺下。兵衛森列顧盼雄,觀者如山語嘔啞。今日讀來,仍有一股鐵馬金戈的氣勢躍然于紙上。然而,這個兵衛森列……[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素人黑人视频 | 亚州αv久久久噜噜噜噜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少妇 | 日韩国产精品天天更新 | 永久免费的污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视频i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