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旅游

蘇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周莊古鎮福洪橋
  福洪橋在后港西口,是一座造型別致的石梁橋。橋身中間的石條上鏤刻著圖案對稱的花紋,中間鐫有“福洪橋”三字。但當地老百姓卻叫它洪橋,反而把它的真名忘記了。橋在清康熙年間由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橋長16.4米,寬2.1米。跨度為4.7米。相傳在太平天國年間,農民起義軍反抗清政府的統治,由于眾多的原因,遭到失敗。當時有一支太平軍從外地流落到周莊,當地地主豪紳十分恐懼,勾結清政府,一面散布許多謠言,污蔑他們是青面獠牙的“長毛”,一面伺機將太平軍鎮壓。有一天,大地主黃通令糾集地主武裝勢力,在福洪橋上殘酷地殺害了幾百個太平軍的士兵,太平軍士兵的鮮血染紅了福洪橋的石階,染紅了碧澄的后港河。由于“紅”和“洪”諧音,從此人們就把福洪橋稱為洪(紅)橋,用以紀念壯烈犧牲的太平軍士兵。一百多年……[詳細]
蘇州普濟橋
  普濟橋位于蘇州山塘街西段,跨山塘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建,因橋側普濟堂得名。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二十一年(1841)、民國14年(1925)重修。三孔石拱橋,花崗巖砌筑,南北走向,拱券縱聯分節并列砌筑。全長38.69米,中孔凈跨9.16米,矢高4.37米,橋面中寬4.05米。南次孔跨5.31米,矢高2.60米;北次孔跨5.29米,矢高2.54米。兩端砌石踏步,南30級,北26級。拱券內壁刻有捐款人姓氏。東西兩面明柱刻有橋聯。1986年因中孔頂部嚴重下沉,左右次孔向兩側推移,橋身變形下沉,出現險情,故進行拆卸大修,堅持保持原貌,做到修舊如舊。拆卸前對原橋進行測繪,外露石構件編號繪圖,修復時按圖到位,在橋身隱蔽部位采用現代材料和技術手段,四個橋墩下的水盤石不再采用傳統的木樁地釘……[詳細]
潘祖蔭故居
  蘇州望族潘氏,世代門第顯赫,狀元、探花、翰林、舉人不勝枚舉,享有天下無第二家之譽,蘇州民間稱之為貴潘。因其遷自徽州大阜村,故又稱徽潘。平江歷史街區的南石子街(6~10號)潘宅,歷史上曾是清光緒年間軍機大臣潘祖蔭和弟潘祖年的住宅。此宅的主人卻是潘祖蔭的伯父潘曾瑩。道光十四年(1834),潘曾瑩的父親,也即潘祖蔭的祖父--歷任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朝高官的狀元宰相潘世恩,得到御賜圓明園宅第的恩賞,這對貴潘家族來說自然是無比榮耀的一件大事。后潘曾瑩將南石子街舊居,特仿其父潘世恩京城御賜第格式,改建為坐北朝南的大宅,占地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宅分三路五進,中路各進皆為樓屋,兩側廂房走廊,連通為走馬樓式,其間庭院寬敞。第四進樓面闊三間帶兩隔廂,寬約16.2米,進深13.9米,高約10米,扁作梁,裝……[詳細]
義莊祠堂
  在平江歷史街區保留下來的古舊建筑中,除了大量的民居、深宅大院、寺觀外,義莊祠堂占有相當的數量,可見古人十分重視義莊祠堂的建設。義莊創自宋代名臣范仲淹。北宋皇右元年(1049),在杭州任知州的范仲淹回歸鄉里時認為“俸賜之余宜以周宗族”,因取平時之積蓄購買良田千畝,捐贈給范氏宗族,作為族人公產,名為義田。還在城中靈芝坊(今范莊前)祖宅設立義宅、義學,以濟養群族,并親手制定義莊的管理規矩。義莊的主要任務是春秋祭祀祖先,維修墳墓,纂輯族譜,以義田收租贍養族人之貧困者。族中有鰥寡孤獨,及讀書無膏火之資,年長無婚嫁之費者,義莊皆予資助。一般立莊正一人,莊副一人,司其出納。兩宋及元代,由于朝廷提倡儒學,器重士人,因此對興辦義莊予以鼓勵。0不僅在道義上給以褒獎,而且在田賦上給予優惠。義莊除向國家繳納租賦外,……[詳細]
蘇州永慶寺
  永慶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時期,有著1500多年的歷史,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永慶寺曾與杭州靈隱寺、鎮江金山寺相齊名。千余年間,幾經興衰,屢經修繕。相傳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曾經隱居在永慶寺文昌閣內撰寫《水滸傳》的第28回至32回,三十年代的鳳凰人曾見過施耐庵的衣冠墓,至今仍有人到鳳凰山探尋施耐庵的遺跡。而“永慶寺”、“大雄寶殿”則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書法家趙樸初親筆題寫;石刻“佛”字是著名書法家武中奇先生的手筆;“無上清涼”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的手筆;“法相莊嚴”是書畫大家啟功的手筆;“調御丈夫”是沈鵬的手筆,這些彌足珍貴的筆跡無不彰顯著永慶寺的“雅”。永慶寺內有“三絕”,即千年古檜、肉身菩薩與自然石井。永慶寺內充滿了濃郁的佛教文化氣息,四大菩薩以及三面觀音塑造得惟妙惟肖,九鳳壁與康熙手跡……[詳細]
千燈李宅
  2005年5月,千燈鎮南大街李宅辟為千燈館。這是中國首家古燈博物館,館內藏有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歷朝歷代古燈1133盞,均是北京人殷小林的私人藏品,全擺放在柜子與架子上,一眼掃過去,琳瑯滿目,美輪美奐。千燈館(李宅)千燈館目前也是中國最大規模的“古燈館”,這里展示的油燈屬于那種已經離我們遠去,而且越來越遠的事物,但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每一盞燈幾乎都能講出一大堆歷史故事,詮釋著人類從蒙昧無知步入到現代文明的漫長跋涉的艱辛歷程。燈館內展出最早的燈是一盞原始天然石燈,距今七千多年,在一塊盤子圓狀的石塊上有眼珠樣的小洞,放些豆油,點燃燈芯,火苗如豆。最重的燈是漢代石猴頂燈,在一塊30多厘米立方的石頭上,四周下面雕琢著猴頭像,頂上鑿嵌放油的凹槽,可同時點燃四角燈芯。最有意思的燈是清代鐵鉤青釉……[詳細]
瞿景淳墓
  瞿景淳墓位于虞山西麓趙家浜,墓枕山而建,面對尚湖,獨居虞山兩峰之間。原規模壯觀,氣勢宏大,設翁仲、獸、亭、坊等石刻,亭內置御祭碑,后皆毀。1986年及2001年兩次大修,漸復舊觀。現占地約1600平方米,墓冢直徑4米,高1.5米,圍以羅城,外設拜臺。墓道長達90余米,兩側置近年移立明代所刻石獸、翁仲等,冢后豎碑鐫文“明贈尚書瞿文懿之墓”。瞿景淳(1507-1569)字師道,號昆湖。常熟藕渠人。幼聰慧,8歲能文。明嘉靖時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為人清廉剛直。曾奉敕往鳳陽封鄭王子朱載堉為世子,拒受重禮。倭寇犯江南,他從江南赴京見大學士嚴嵩,揭發總督胡宗憲坐擁重兵,御倭不力,民不安枕。后歷官至吏部右侍郎。隆慶元年(1567年)召為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總校《永樂大典》,……[詳細]
228、之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之園
  之園位于常熟市第一人民醫院內,俗稱“翁家花園”,系清光緒間江西、浙江布政使,邑人翁曾桂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建成。園內曲水回流如“之”字形,故名。園原占地20余畝,由水面、住宅、園林三部分組成。池水與城壕相通,環水筑園,以水中小島及四面廳為中心,列建松茅亭、船廳、六角亭、曲廊、假山、挹爽軒、半溪亭、花房、依綠草堂、垂虹橋、木香棚、漾碧橋、荷池等。住宅在東北隅,有內外之分,外宅有門廳、大廳、書房、花廳、洋書房、轎廳等,內宅有平房、樓房共三組,為臥室,設回廊,通池中之閣。其磚刻門樓上鐫“城市山林”額,兩側鐫聯:“廿年締構,一水澄清”。園中“之福堂”、“之園”、“挹爽軒”、“半溪亭”諸題額均為園主叔父、兩朝帝師翁同龢所書。抗日戰爭中,大部景觀被日軍縱火燒毀,僅存回廊、大廳、六角亭、水榭等處。……[詳細]
塘橋徐家灣遺址
  徐家灣遺址位于塘橋鎮花園村境內徐家灣。遺址原為一高地,總面積2萬余平方米。1985年5月和8月,蘇州博物館和沙洲縣文化館聯合發掘,發掘面積425平方米,發現墓葬13座、灰坑18處、房基3座以及水井、水溝、灶臺等。出土文物280余件,其中墓葬出土文物166件,探方出土文物103件,采集文物20余件。出土的器物有錛、斧、鉞、刀、鑿、耘田器、石球、箭鏃、紡輪等石器,有璜、玦、管、耳墜等玉器,有豆、罐、鼎、壺、杯等陶器,還有彩繪石球(石彈)、彩繪石鏃各一件,并發現紅燒土、獸骨、稻谷等。出土的14顆稻谷經浙江農業大學游修齡教授化驗分析,其中秈稻5顆、粳稻9顆。這種秈粳型稻谷并存的現象,同崧澤、羅家角等遺址相似。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質礦產部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地層古生物研究室分別進行碳14測定和孢……[詳細]
230、圣恩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圣恩寺
  導 游 坐落于光福鄧尉山(玄墓山)南麓,始建于宋寶佑年間,為佛教南宗發祥地,清康熙、乾隆到光福探梅多次駐足于此。  介 紹 現寺中尚存石坊、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齋堂等古建筑,現存結構比較完整、規模較宏偉的一處佛教寺院。 現寺內住持傳至融宗大師,已有五十余代。寺內塑有四大天王、釋迦牟尼等金身佛像,還保存反映該寺歷史的明、清碑刻各兩塊。  交 通 從火車站坐64路(4元)大約花1個小時15分鐘到達光福,或從吳中汽車站乘43、63路到光福,12-18分鐘一班,票價5元。鎮上交通工具為機動三輪車,起步價5元。江蘇蘇州……[詳細]
文徵明墓
  文徵明墓文徵明墓,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上,師法沈周,典雅秀麗,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在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并譽為“吳中三家”。文徵明墓位于蘇州市相城區元和鎮文陵村,掩隱在一片郁郁蔥蔥的香樟、柏樹林中。墓前有一呈半月形的照池,猶如墨池,故墓地像一塊端硯。墓地還有象征“印”的土丘、象征“墨”的石柱、象征“筆”的墓道、象征“硯”的青方石。墓道兩邊還分列著四尊石獸。墓前石坪居中處豎立著一塊寫有“明公文徵明之墓”的高大墓碑,黑底紅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墓碑后即是由青石墓圍護衛的文氏墓冢,……[詳細]
陶氏宅園
  陶氏宅園位于盛家浜4、6、8號,盛家浜東出游馬坡巷,西出剪金橋巷,中段南側支巷稱小粉弄,巷長158米。古稱成家浜巷,原有西通第一直河的斷頭河浜,西端跨有成家橋。民國初年曾由“道養市民公社”主持整修河浜駁岸,增加石護欄。上世紀20年代末填浜廢橋拓巷。4號原系民國上海郵務工會理事長王震百宅院,王震百曾于1949年參與國共通郵談判,宅占地1.07畝,建筑面積358平方米,院內有樹齡200年的廣玉蘭一棵和黃揚樹。6號為張姓律師宅院。8號為東吳綢廠業主陶伯淵宅園。民國8年(1919年),由上久坎和大成恒兩家紗緞莊投資籌建的東吳綢廠在閭邱坊巷創辦,創始人陶耕蓀和管受之,主要產品是東吳葛、塔夫綢、東吳綃等,是蘇州絲織業熟織物品種最多的工廠。1937年,日軍轟炸蘇州前夕,陶耕蓀舉家逃至洞庭東山,后有人誤傳口……[詳細]
陽山鳳凰寺
  鳳凰寺位于大陽山東鳳凰峰,《滸墅關志》載:“鳳凰峰下有鳳凰臺。”鳳凰寺雄踞臺上,臺如鳳凰之冠,兩側山峰如鳳凰展翅向東張開。其地勢猶如鳳凰之形,故得名鳳凰臺。鳳凰寺是高新區唯一的一座女眾道場,也就是通稱所說的尼姑庵。鳳凰寺初建年代可追溯到明代,岳岱《陽山志》記述:“半山寺,在山之東。宣德間,僧信所建。山半聳一巒,寺據巒上,一名源隱,今已廢。”考陽山之東地形,惟鳳凰臺之勢符合“山半聳一巒”之說。山半其余他處均無聳起之巒,更不要說在巒上建寺。故基本可確定,今之鳳凰臺就是明代的半山寺。鳳凰臺在民國期間有南北兩處寺廟,北為鳳凰寺,南為天云寺。一九六六年遭文革劫難,兩寺均被拆毀。直到2004年,在地方政府和各方信眾的大力支持下,這座500年的古寺重新獲得生機。重修后的鳳凰寺分為山上和山下兩個部分。山上有……[詳細]
沈家弄沈宅
  沈家弄沈宅位于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東市下塘街沈家弄3號,是水鄉古鎮中比較罕見的花園洋房。沈家弄沈宅目前占地面積為249平方米,有大廳1棟、花園洋房1棟、香臺1個。該宅建于民國初期,原有兩路四進,坐北朝南,規模較大。1954年,曾為甪直鎮人民政府駐地。該宅后期多處翻建和重修,至今僅存東、西二路,東路有大廳、西路有花園洋房。大廳面闊三間9.75米,進深8.7米,內四界,前單步后雙步,扁作抬梁式。兩次間上有閣樓,次間前有走廊,后有廂房,西廂上有閣樓。花園洋房面闊三間10.7米,進深9.2米,清水磚砌置,門框、窗框線條清晰,紋飾大方,做工精細。洋房后有一座穿堂,前有走廊,特別顯示了水鄉古鎮建筑特色的就是廊下建有一個小小的石拱橋,從廊的兩端拾級而上,站在穿堂正門處,也就相當于站到了石拱橋的橋面上,別出心……[詳細]
城隍廟工字殿
  城隍廟工字殿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城隍廟工字殿明洪武三年(1370)蘇州市景德路包括“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碑,清嘉慶二年(1797)立位于景德路94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三橫四直圖》碑)。蘇州城隍廟宋元時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傳為三國東吳周瑜宅址)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景德路今址。歷經明弘治、嘉靖、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咸豐十年(1860年)儀門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廟之東西兩翼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分別創建長洲縣城隍廟、吳縣城隍廟,左右對稱,合成一大建筑群。兩縣廟亦多此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于同治六年。1958年以后,城隍廟被用作工廠,府廟若干配殿、附房以及……[詳細]
拂水雙橋
  拂水晴巖上的長壽橋和香花橋,稱拂水雙橋。長壽橋在藏海寺山門前,架于兩崖間,承拂水澗之泉流。明嘉靖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邑人嚴訥,在建真武院(即報國寺)同時建此橋。光緒癸巳年(1893年),藏海寺主道機重修此橋。后為保障游客安全,加置鐵欄。此橋為單孔平橋,東西走向,墩基為青石,橋面由三條花崗石并列架成,凈跨4米,面寬1.5米,高4.9米,全長15米,橋面石條南側鐫“長壽橋”額,旁鐫小字“明嚴文靖公建,光緒癸巳重建”,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香花橋,與長壽橋呈丁字形相鄰,建于光緒辛卯年(1891年),為藏海寺主道機募建。橋為單孔拱型,花崗石筑,拱圈用縱聯分節并列式砌置。南北走向,面寬3.25米,矢高1.6米,兩邊設16級踏步,全長8.5米。東向橋柱鐫刻楹聯為“弓影騰空流通萬壑,花名獨表香透重門”,……[詳細]
潘世恩故居
  潘世恩故居即臨頓新居、留馀堂,在臨頓路鈕家巷3號,舊稱“太傅第”。故居坐北朝南,原有三路六進,現存三路四進,占地2135平方米。主落居中,軸線分明,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內廳。大廳“留余堂”,曾是潘世恩當年接待貴賓和舉行婚喪禮儀活動的場所,保存尚好。主落原有三座雕飾甚精的磚雕門樓,均為康熙年款,可惜毀于1966年“文革”劫難。1963年,潘世恩故居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升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西落第二進為鴛鴦廳。1983年整修時,曾在廳內發現兩方被后人所加“吊頂”遮住的頗為珍貴的匾額。一為同治四年馮桂芬所題“瑛榆仙館”篆字橫匾;一為道光皇帝書賜潘世恩的“福”字黑底盤龍金書方匾。西落第三進即“紗帽廳”,曾為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居留處。廳面闊三間,平面宛如一頂“烏紗帽”,明間……[詳細]
唐寅園(唐伯虎文化園)
  唐寅園(唐伯虎文化園),即“唐寅墓園”,位于蘇州市區西南,解放西路和西環路口。整個墓園環境優美,國內庭院規整,建筑樸實,景物清幽。唐寅園一進門便是“江南四大才子”的照壁,進去后有“才子洗扇”景、“金蟾”、狀元門,以及一幅唐伯虎自創的字懸于門前,之后是唐伯虎的“桃花庵”碑文,下有唐伯虎根據“桃花源記”自建桃花庵。唐寅,字伯虎,是大家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是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為后人推崇。園內有清水磨磚貼面雙闕式大門,刻有“唐寅墓園”四字,向北過東西門廳、石駁方池和花崗石二柱沖天式牌坊,即為桃花仙館、夢墨堂、六如堂等組成的唐寅紀念陳列室,最后為墓區。地址:蘇州市滄浪區解放西路146號類型:陵園/墓地游玩時間: 建議1小時電話……[詳細]
橫塘驛站
  橫塘驛站位于胥江和大運河交界處。是蘇州通往石湖、太湖等地的水路要隘。蘇州橫塘驛站原是一座水陸驛站,為古代傳遞官府文書以及往來官吏中途歇宿之所。現僅存一亭,為清代建筑,其它館、樓、廡、臺已不復見。驛亭為原驛站大門,西南臨水,呈平面方形,南北各辟一門,東西各開一窗,四角四根石柱,南門前左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遠映胥江”,邊題:“同治十三年六月”。為蘇州古驛中僅存的一個。蘇州橫塘驛站目前除亭子外,樓、廡、臺等已不復見,這座亭子是原驛站的大門,建于清代,面南背北,臨水而筑。驛亭呈長方形,四角有石柱四根,南北各有木柱兩根。六架梁,九脊板瓦頂。四周筑磚墻,南北各辟一門,東西各辟一窗。南面左右石柱上刻有“客到烹茶旅舍權當東道,燈懸待月郵亭云映胥江”。邊題“同治十三年六月”……[詳細]
同里龐氏宗祠
  同里龐氏宗祠位于吳江區同里鎮,年代為1924年。龐氏宗祠在同里鎮珍珠塔景區內,原大門在船舫浜,后門臨街面河。龐氏先世由吳江龐山分支大光鄉,清初始卜居同里。族人龐慶麟系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曾任戶部主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自任上倦退,斥資興建龐氏宗祠。民國十九年(1930),龐元潤將宗祠從同里下鄉移遷于此。解放前夕,地下黨領導的農民自衛工作隊,曾駐扎在龐氏宗祠內,作據點監視同里的地方反動武裝,直至同里區人民政府成立,該支農民自衛武裝奉命編組為區大隊,才從龐氏宗祠撤離。解放后,宗祠改糧庫屯谷之處。2003年后,成為珍珠塔景點的一部分。祠堂前后四進,依次是墻門、穿堂、享堂、寢堂,共四十余間,建筑面積871.64平方米,占地2357平方米,是同里鎮最大的祠堂。享堂面寬12.23米,進……[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熟女久久国产 | 亚洲性色AV乱码字幕无线观看 | 亚洲黑白配在线观看 | 日本欧美日韩亚洲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影院 | 婷婷夜色福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