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成都市旅游

成都市文物古跡介紹

鎮國寺塔
  鎮國寺塔位于彭州市丹景山鎮白塔村,建于北宋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1054—1060年);因鎮國寺原名福昌禪院,故又稱為福昌寺塔。塔身通高28.34米,為密檐式13級方形磚塔。方形塔基每邊長10米。全塔瘦高挺拔,外檐疊澀砌磚達13層,現已部分殘損。塔內分為5層塔室,有蹬道盤旋可上頂層。在精制的塔磚之上,有“宋記”、“楊記”、“景記”、“義記”等戳印。砌塔之條磚和方磚對縫,用黃泥白灰沙漿粘合,其內并以扁鐵為筋,增強了塔身的抗震性能,故至今該塔仍較為完好。塔旁原立有《彭州鎮國寺新修塔記》碑,為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刻立,碑文記述此塔修建曾耗時7年,以及造塔的工費等。現碑已被移遷,剖為三段,殘長2.26米,厚0.24米,寬約 1.10米。該碑的陰陽兩面刻字均為顏體楷書。198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其……[詳細]
九倒拐崖墓群
  九倒拐崖墓群位于勝利鄉白塔村的西麓,隔河與黃水鎮相望。山下一馬平川,與楊柳河古渡口陶家渡、白云渡緊臨,古代為交通要沖,漢蜀守任安曾于此筑宜城。此一帶崖墓交集中,有76處,遠望如蜂房。形制大小不一,有正方形、長方形、單雙門楣、弧形,年修殿三重,壁上不少彩畫,而‘三絕已無。”六十年代,應天寺壁畫同全寺佛像一起被砸毀,無一幸存。其它寺廟壁畫的命運也大多如此。太平鎮鎖龍村村民裴家貴住宅有三幅壁畫(兩側配對聯),一幅橫式為山水,兩幅豎式為梅花、盆景,-民國癸亥(1923)江源畫巔鄭松濤作。現存完好。縣內保存完好的古石雕主要有臥云寺和金華庵兩處。臥云寺有石刻造像五尊(彩繪)共三窟。中為石刻大佛,旁刻嘉靖九年(1540)、十一年裝修字樣。其余在民國時期重建時改為泥塑。金華庵大佛殿有一大佛塑像刻在巖壁內。……[詳細]
邛崍石窟
  邛崍石窟景色一般,石窟也不是很多的,保存的比較完好,石窟雕像還是雕刻的栩栩如生的。1.花置寺石窟花置寺摩崖造像位于邛崍市臨邛鎮盤陀村7組。造像刊于唐貞元十四年(798),分布在竹溪湖畔長34米,高10米的巖壁上,現存12龕和唐貞元記事碑一通。造像主體文物內容:佛教無量壽佛、西方凈土變、千手觀音等。花置寺摩崖造像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精巧,頗有中國佛教早期造像的莊重、雄渾、豐滿等特征,衣飾簡樸,線條輕快流暢,布局嚴謹,刀法遒勁圓熟,充分體現出上承北魏、盛唐造像風格,對研究佛教早期造像、藝術風格、時代變化有著重要價值。保護范圍:東、西分別以石窟兩端外延50米,北至巖壁頂部外延10米,向南外延2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西至小柏樹水庫,西北至石窟保護范圍外延50米。2.磐陀寺石窟磐陀寺摩崖造像位……[詳細]
佛兒灣摩崖造像
  佛兒灣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白云鄉橋樓村佛兒灣。造像開鑿于唐代,現存49龕253尊。其中,大石香爐、禪坐窟、阿育王寶塔、七佛十菩薩龕、天龍八部、地藏菩薩與六道輪回極為獨特,--魔女石刻造像為全國所罕見。1988年,蒲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石香爐石刻,為佛兒灣中一整塊巖石經雕刻而成。該香爐系圓雕,高0.9米,直徑1.6米,爐口圓形,底部八只獸足支撐,再現唐代風貌。蒲江佛兒灣造像石窟屬唐代,從損壞及風化嚴重程度估計,專家認為該造像毀于“會昌法難”。據龕像發現的清代妝彩殘痕,專家推斷清代以后該石窟逐漸被淤泥與荒草叢林湮沒。1983年,佛兒灣造像石窟被發現,其寶剎莊嚴揭開神秘面紗,重見天日呈現在世人面前。2018年5月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成都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寶墩古城遺址
  寶墩古城遺址俗稱“寶墩古城”,當地老百姓傳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孟獲城”。經考古發現,寶墩遺址距今約4500-4200 年,為全國目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第四大古城之一,是成都平原歷史的“活化石”,古蜀文明的“主源頭”,證明了成都平原是長江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有“長江文明之源、中華文明之光”的贊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址面積達276 萬平方米。城墻中下部為堆筑,城內發現方形木骨泥墻建筑。新津縣城西北五千米處的龍馬鄉寶墩村地形奇特,一馬平川的綠野之上,像龍的脊梁一樣聳起一圈不規則的忽高忽低的黃土埂子。埂內阡陌縱橫,溝渠交錯,在溝的底部和兩側,往往會發現磚瓦器物。千百年來人們對此熟視無睹,并未加以注意。 景點位置四川省新津縣龍馬鄉寶墩村……[詳細]
青城山山蔭亭
  青城山山蔭亭年代:1940年 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 地址:青城山鎮青城村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山山蔭亭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鎮青城村(赤城閣 )西偏北1.8千米、青城山景區天然圖畫至天師洞之間,西距天師洞1.2千米,東離“天然圖畫”100米,是青城山最具代表性的“茅亭”建筑之一。該亭始建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占地面積42平方米,亭邊長2.05米、對角線5.36米、通高6.8米,建筑面積26.8平方米。抬梁式木梁架、八角重檐攢尖頂,樹皮屋面。保存較為完整。該亭在選址、建筑空間處理和藝術特色及與環境協調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成就;對于研究青城山道教的發展、演變,對于研究青城山道教建筑、特別是茅亭建筑的營建,具有一定意義。……[詳細]
麟鳳村紅軍墓
  麟鳳村紅軍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成佳鎮麟鳳村2組火燒廟,東北距李金維家100米,此墓埋葬了1935年11月犧牲的紅三十二軍戰士2人。1982年10月9日,蒲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蒲江縣文化局、民政局培修。墓坐西向東,梯形土冢,封土表面有護有水泥,冢高1.43米,長4.6米,寬2.96米。墓碑為長方碑,書“紅軍墓”,碑高1.41米,座寬1.1米,碑面寬0.7米,座厚0.39米,碑面厚1.1米。墓冢周圍有圍墻,東西長16米,南北寬12米,高1.4米。圍墻內花壇寬1.2米,有鐵柵欄門二扇,上面鏤空“烈士”“陵園”4字,園內保留松樹2株,沿墻種植柏樹13株,幕后種植水杉4株,北墻外種植桉樹6株。該墓是我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之一,具有一定的歷史紀念意義。……[詳細]
成都四圣祠基督教恩光堂
  成都市基督教恩光堂,初名英美會福音堂,1933年改名為四圣祠禮拜堂,位于錦江區四圣祠北街17號,其前身為加拿大基督教循道宗衛斯理會,至今有一百一十年歷史。是成都市開放教堂中最古、保存較為完整的教堂,現存教堂已有80多年歷史,是市內及郊縣信徒比較集中的一個教堂。由傳教士兼建筑師蘇繼賢設計監造,屬德國巴伐利亞式建筑風格的教堂,該堂占地3000余平方米,使用面積1200余平方米,高約18米。1980年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后,相關部門對該堂進行了整修,1989年元旦正式復堂。2018年5月2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成都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現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米。地址:成都市錦江區四圣祠北街17號類型:教堂游玩時間:建議2小時電話:028-86784598開放時……[詳細]
藏經洞石刻
  藏經洞位于灌口鎮靈巖村9組靈巖山中。 藏經洞均為石刻經版青砂石質,上藏經洞在靈巖寺后陡崖間,為豎井磚砌地窖,長、寬均1.8米,深2.5米,1971年發現。下藏經洞在靈巖寺前竹林寺后,為洞穴,長2.9米,寬2.65米,深5.9米。清光緒初下藏經洞被發現,1931年邑人蒲春蔚于原址清理出大量佛經。佛經沿洞壁依次重疊,每版間墊唐開元錢幣數枚。上藏經洞于1995年發現,發現后文物部門對其進行了清理,發現殘存的經板約有160塊,長0.8米,寬0.4米,厚0.04米。兩面刻-,版側刻經名、卷數、版數。在經板旁出土幾枚保存完好的“開元通寶”錢幣,由于經板長期重壓及風化嚴重,導致無法揭取,因此采取就地掩埋處理。為了解唐代、清代宗教在該區域內的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地址:灌口鎮靈巖村9組……[詳細]
成都江西會館
  龍泉驛江西會館位于龍泉驛區洛帶鎮江西館街,因主供許真人,又稱“萬壽宮”。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為清填川江西人聯絡據點,亦即同鄉信館,曾作為交易場所和鎮政府辦公場所。會館坐南朝北,由門廳、前后廳及廂房構成,四合院布局,總占地1185平方米。門廳八架椽,屋前后用四柱,卷棚硬山頂,面闊5間23.7米,進深3間6.3米,通高8米。前廳硬山頂,面闊3間14米,進深5間10米;前廳后有戲臺,卷棚歇山頂,長寬相當4.3米;后廳卷棚頂,面闊3間14米,進深2間6.5米。各殿均有雕花木構件,淺基,踏道已改修。2000年政府出資進行了全面維修,并復建了萬年臺。2006年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洛帶鎮文化活動中心。龍泉驛江西會館為移民會館建筑和移民文化研究開發利用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詳細]
都江堰千佛塔
  千佛塔位于都江堰市北5公里靈巖山靈巖寺左側。此塔為唐開元年間(713-741),印度僧人阿世多尊者重建靈巖寺時修建。為石雕堵坡式實心塔,通高3米,底徑約7.5米,下設須彌式塔基,上置覆缽形塔身,共13層,下大上小,各層雕滿結枷跌坐佛像,故稱千佛塔。下三層佛像刻有蓮坐項光,以上各層依次縮小。像高數厘米,精雕細刻,衣紋清晰,神態慈祥,總共約800余尊。塔頂飾蓮花瓣兩層,上置蓮座,置鐵鑄釋跡牟尼佛座像一尊。此像與石雕像風格不同,疑為后配。千佛塔在宋代很有名,詩人范成大有“五橋今日新知路,千佛當年舊綴名”之句。造型奇特,雕琢精細,為蜀中鮮見。景點位置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市北5公里類型:古跡古塔建議1小時開放時間:全天開放門票信息:無需門票。……[詳細]
唐家窯包
  名稱:唐家窯包年代:唐、宋 類別:古遺址 地址:玉堂鎮鳳岐村10組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唐家窯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鎮鳳岐村10組,淺山丘陵區,分布面積為3374.55平方米,為唐、宋時的青瓷系列窯場。窯包周圍遍地均是廢棄的青瓷片和窯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品種分為瓷器和窯具兩類,瓷器的器型可見碗、盤、匜、碟、注壺等。釉色有青、黃、醬、白和綠、淺綠乳濁釉等,以綠釉和淺綠色乳濁釉較多見,淺綠色乳濁釉的釉面均有細小的開片。窯具有墊板、墊筒、支丁、墊條。玉堂窯址對于研究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區漢民族與藏羌民族的交往,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釉下彩發源地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詳細]
何家窯包
  名稱:何家窯包年代:唐、宋 類別:古遺址 地址:玉堂鎮鳳岐村10組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唐家窯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鎮鳳岐村10組,淺山丘陵區,分布面積為3374.55平方米,為唐、宋時的青瓷系列窯場。窯包周圍遍地均是廢棄的青瓷片和窯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品種分為瓷器和窯具兩類,瓷器的器型可見碗、盤、匜、碟、注壺等。釉色有青、黃、醬、白和綠、淺綠乳濁釉等,以綠釉和淺綠色乳濁釉較多見,淺綠色乳濁釉的釉面均有細小的開片。窯具有墊板、墊筒、支丁、墊條。玉堂窯址對于研究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區漢民族與藏羌民族的交往,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釉下彩發源地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詳細]
彭州龍興寺
  彭州龍興寺坐落在彭州市區,背負古城南聯街坊,原是一座紅墻環護,古柏參天,竹樹蔥籠,遠近聞名的千秋古剎。龍興寺千百年來歷經滄桑,幾度興衰,先后五易其名,到20世紀40年代,共占地80余畝,地域宏敞,規模寬廣,僧眾100余人。主體建筑為天王、大佛、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四重,均排列在南北向中軸線上,布局規整,風格古樸,加上客堂、祖堂、戒堂、方丈室、僧房、五觀堂等共150余間,是一組完整的佛寺建筑群。各殿堂房舍之間均有走廊連接,遮陽蔽雨,莊重美觀,精巧實用,是川西平原上一座“十方叢林“,開期傳戒的大寺,素稱”七佛圣地“,享譽西蜀。地址:成都市彭州市龍興北街類型:寺廟游玩時間: 建議2小時開放時間:7:00-17:00門票信息:門市價:10.0元……[詳細]
135、頤廬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頤廬
  頤廬為四層中西合璧式建筑結構,整樓用花崗巖構筑,長、寬、高相等,體現出中國傳統的“方正端莊”的特色。樓的一至三層為花崗巖料石券廊環繞,第四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寬大的門廊、圓弧狀的護欄是典型的意大利庭院式建筑,門窗多用彩色玻璃。門樓正對面的墻上有三個圓形狀的雕刻,代表“天時、地利、人和”,下面兩側左邊雕刻有松樹和仙鶴,寓意“松鶴延年”,右邊雕著梅花鹿和蝙蝠,寓意“福祿壽三星”。兩個六角形的翹檐小亭則是典型的中國的覆鐘式建筑,造型別致,屹立在樓頂之上,金碧輝煌,絢麗奪目,黃色的亭頂正中的蓮花寶座表示主人是佛教的篤信者。房頂平臺方正寬敞視野開闊,站在上面雞公山秀麗風光一覽無余。清末貢生劉景向曾寫《竹枝詞》贊道:“峰回路轉紆徐至,好景頻驚入目初。樓閣連云看不盡,堂皇畢竟讓頤廬”。保護范圍:以現圍墻為……[詳細]
青城山上皇觀
  上皇觀始建于晉,明正德年間重建,清康熙五十八年再建。上皇觀為木結構建筑,由前殿、正殿、山門、廂房組成,巍峨莊嚴。上皇觀原為玄真觀,是唐公主玉真和金華修真之所。安史之亂,唐玄宗幸蜀,專程來青城看望分別了四十余年的妹妹,并出資重建的玄真觀。后來唐玄宗回到長安,被尊為太上皇,玄真觀故更名為上皇觀。清咸豐年間,上皇觀中掘得飛龍鐵鼎,重達千斤,是唐公主遺物。此鼎腹面鑄六龍盤繞,其中二龍翹首相望,似欲飛升,其他部位滿飾云紋花卉。腿鑄獸頭,掌心握寶,造型精美大氣,且埋于地下千年不蝕,可見唐代冶煉鑄造技藝之精。上皇觀前,有公主手植唐杉二株,現唐杉高逾30余米,胸徑145厘米,仍剛健多姿,生機勃勃。上皇觀側,原有金華宮,傳為唐金華公主所建,后為前蜀王衍避暑行宮,今廢。2020年7月公布為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羅家窯包
  名稱:東羅家窯包年代:唐、宋 類別:古遺址 地址:玉堂鎮鳳岐村8組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羅家窯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鎮鳳岐村8組,淺山丘陵區,分布面積為3004.00平方米,為唐、宋時的青瓷系列窯場。窯包周圍遍地均是廢棄的青瓷片和窯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品種主要為瓷器和窯具兩類,有少量陶器,還可見少量外地窯口的瓷片。瓷器有碗、盆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白、青、綠釉和綠、藍色、淺綠色乳濁釉,以白釉較為多見。窯具主要有支丁、墊條和墊筒。玉堂窯址對于研究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區漢民族與藏羌民族的交往,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釉下彩發源地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詳細]
東劉家窯包
  名稱:東劉家窯包年代:唐、宋 類別:古遺址 地址:玉堂鎮鳳岐村10組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劉家窯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鎮鳳岐村10組,淺山丘陵區,分布面積為3191.19平方米,為唐、宋時的青瓷系列窯場。窯包周圍遍地均是廢棄的青瓷片和窯具,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器物主要為瓷器和窯具兩類。瓷器的可辨器型有碗、盞、缽、盆、罐、盤等。釉色有青釉、黃釉、醬釉和淺綠、綠色乳濁釉,以青釉、黃釉和淺綠色乳濁釉較為多見。窯具主要有支丁、泥餅和墊板。玉堂窯址對于研究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區漢民族與藏羌民族的交往,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釉下彩發源地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詳細]
東楊家窯包
  名稱:東楊家窯包年代:唐、宋 類別:古遺址 地址:玉堂鎮鳳岐村9組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楊家窯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鎮鳳岐村9組,淺山丘陵區,分布面積為1390.62平方米,為唐、宋時的青瓷系列窯場。窯包周圍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品種主要為瓷器和窯具兩類,有少量陶器。瓷器有碗、盤、注壺、缽、罐、盆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綠、黃、白、淺綠、醬等,以綠色多見,釉面多有細小的開片。窯具有墊板、墊筒、墊圈、支丁、墊條,以墊筒和支丁最為常見。玉堂窯址對于研究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區漢民族與藏羌民族的交往,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釉下彩發源地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詳細]
成都十二橋烈士墓
  十二橋烈士墓位于成都市西門外文化公園內、二仙庵側。1949年12月7日成都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將關押在成都將軍衙門內的36位共產黨員、進步人士和愛國青年學生,殺害于通惠門外十二橋附近。烈士中有共產黨員楊伯愷、張大成、徐海東等,民主同盟和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成員于淵、方智炯、徐茂森及四川大學、華西協和大學學生余天覺和毛英才等。1950年1月建立烈士陵園。1949年冬,隨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崩潰,國民黨政府保密局秉承其最高當局的密令,將其在西南各地逮捕囚禁的共產黨員、民主黨派成員、革命青年和其他愛國志士全部秘密處死,這是繼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在重慶渣滓洞、白公館瘋狂進行大-之后,在成都制造的震驚全國的十二橋大慘案。十二橋死難烈士陵園,共有36座烈士墓。他們中有中國共產黨黨員14人、中國國民黨……[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不卡AV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桃 | 秋霞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人成视频播放午夜福利网站 | 在线jyzzjyzz免费视频 | 亚洲理伦片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