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太原市旅游

太原市文物古跡介紹

國立山西大學堂舊址
  山西大學堂舊址山西大學堂舊址(第三批省保)時代:1902年地址:太原市迎澤區侯家巷9號山西大學堂是中國最早設立的新型大學之一,創建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利用清政府“庚子賠款”興建。山西大學堂舊址規模宏大,布局整齊,建筑風格為中西結合,是近代中西文化合璧的實物例證。現存主要建筑為山西大學堂大禮堂。大禮堂,為當時全省唯一的無大梁和內柱的新式建筑。禮堂由主樓與兩側翼樓組成。主樓寬三間,拱券式門洞,其上樓身兩層,頂部辟有平臺,上建方形鐘樓一座。兩側翼樓寬各10間,高二層,下辟拱券式門窗洞,上為方形窗洞,窗口上裝飾有西洋式倚柱,兩坡水屋頂,建筑外觀平衡對稱,具有韻律感。2013年5月,國立山西大學堂舊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陽曲軒轅廟
  陽曲軒轅廟時代:明、清地址:太原市陽曲縣東黃水鎮西殿村中部軒轅廟為紀念中華始祖軒轅黃帝而建,創建年代不詳。據碑文載,明嘉靖十六年(1537)重建。廟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戲臺(兼作山門)、過殿、正殿,兩側為耳殿、配殿。正殿為明代建筑,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筒瓦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斗拱五踩重昂,前檐明間設四扇六抹隔扇門,次間為直欞窗,覆盆式柱礎。殿內山墻繪12幅藥王坐像,坐像高1.5米;過殿內有彩畫10平方米。廟內保存有明、清石碑7通,另有殘碑、石幢、石塔等殘件。廟院整體布局基本完整,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有戲臺(兼作山門)、過殿、正殿,兩側為配殿。正殿為明代建筑,其余建筑為清代建筑。軒轅廟基本保留了明清時期的寺院布局與建筑風格,文物建筑與附屬文物真實性、完整性較好。正殿梁……[詳細]
43、嚴香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嚴香寺
  嚴香寺(第二批省保)時代:宋地址:清徐縣西馬峪鄉都溝村又名都溝石窟。據清源縣志載,宋元祐三年(1088年)十月十五日鑿出石洞。北宋紹圣年間(1094-1098年)在洞外建慈云禪寺,形成禮拜窟與附近建禪院的石窟寺院組合。清末更名為嚴香寺,此后屢有增修,建玉泉閣、羅漢堂、龍王廟、觀音閣等建筑。現寺院已廢,僅存小型洞窟五處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慈云禪寺重修碑一通。石窟坐北朝南,在長10米、寬5米的崖面上開鑿東、西二窟。西窟僅鑿大樣未完成。東窟稱千佛洞,面寬5米,進深3米,高3米,平面方形,三壁三龕式。窟門兩側雕抹楞方柱,有門梁及尖拱龕楣,盝頂,中心部分雕藻井。三壁均雕一佛二菩薩,著通肩袈裟,佛結跏跌坐,作說法印。菩薩頭戴花冠,項佩纓珞,造像面目清秀,體形俊俏,宋風濃郁。壁面浮雕小佛像120……[詳細]
44、圣母殿
圣母殿
  看點:大殿前的廊柱上有8條木雕蟠龍,造型精巧,是宋代木雕中的精品,也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木雕蟠龍。殿內還有著名的侍女像,形象生動、神情自然。這43尊造于宋代的塑像,是晉祠文物中的珍品。:經過魚沼飛梁繼續向前走,就到了圣母殿,這里是晉祠的主殿。該殿始建于北宋年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大殿是一座正方形建筑,面闊七間、進深六間,殿內看不到一根承重的明柱,從面使殿內的空間增大了不少,這種奇特的構筑頗為罕見。地址: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晉祠公園晉祠博物館內交通圣母殿位于太原市市內乘公交301路、302路、308路、804路、848路、856路到晉祠公園站下即可。類型:古跡等級:AAAA游玩時間:建議15-30分鐘電話:0351-2149649開放時間:8:00-18:00(4月1日-10月31日),8:30……[詳細]
45、狐突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狐突廟
  狐突廟狐突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宋至清地址:清徐縣西馬峪村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大夫狐突而建。廟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年),元至元二十六年(1298年)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增補擴建。廟址坐北朝南,由兩進院落組成。現存獻殿、正殿與碑廊等建筑,占地面積1875平方米。獻殿面寬七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布灰筒瓦覆蓋,琉璃剪邊,斗栱三踩單昂,明間平身科斗栱出45度斜昂。殿之明間辟板門,余間皆裝直欞窗。殿內山墻繪壁畫60余平方米,內容為利應侯布雨、回宮圖。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明嘉靖年間擴建為前后二室,前為朝堂,后為寢宮。前殿為卷棚懸山頂,后殿單檐歇山頂,以勾連搭形式相連接。殿內現存元代彩塑8尊,狐突夫婦像高2米端坐中央,兩側為侍女像6尊,高1米。前檐明間懸“三晉名臣”橫匾一方。左有配殿……[詳細]
風格梁戰斗遺址
  風格梁戰斗遺址位于尖草坪區陽曲鎮風格梁村。風格梁,海拔1059米,登高可俯瞰陽曲縣南部和尖草坪區北部平川。火力可控制南北鐵路、公路交通,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閻錫山固守太原時的重要防御陣地之一。閻錫山曾把太原防線比喻為“人”字形陣地,風格梁即為“左眼”。閻軍在風格梁一帶共筑有碉堡16個,現村委會所在的“北梁頂”即地堡、碉堡最集中處,原有 “梅花碉”、“子母堡”、“半腰式”8個。現存有碉堡兩個,一個在南面的 “梨樹頂”,一個在西邊的 “禮花帽”。1948年10月6日,西北野戰軍7縱獨12旅、警備2旅等發起強攻風格梁戰斗。我軍占領風格梁高地后,閻軍集中整編30軍、68師拼命反撲。擔任前沿指揮的獨12旅59團團參謀長王鼎新組織部隊反擊。經過7晝夜激戰,我軍攻克太原東北重要據點風格梁,殲敵第68師……[詳細]
晉綏八分區舊址
  晉綏八分區舊址位于古交岔口鄉關頭村西,原為明嘉靖年間村廟,存有正殿、配殿15間,占地600平方米。八分區是晉綏根據地的南大門,是陜甘寧邊區通往各抗日根據地的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1942年11月,羅貴波調任晉綏八分區司令員兼政委、第八地委書記,第八分區地委、專署、分區機關隨后移駐關頭村。1943年冬和1944年2月,彭德懷、劉伯承、陳毅等路經關頭村小住。1944年9月間,盟邦記者團前去參觀,在關頭逗留數日。同時,黃河日報社、印刷廠、分區電臺曾移駐關頭村。作為交通要道,八分區在抗日戰爭時期完成了運送傷員、糧食、彈藥、文件等艱巨任務,安全護送了劉少奇、彭德懷、陳毅、劉伯承、鄧小平、楊尚昆、陸定一、陳賡、薄一波等中央領導同志和七大代表以及其他干部三千多人,被黨中央譽為“鋼鐵走廊”。1979年……[詳細]
東山頭事件遺址
  東山頭事件遺址位于陽曲縣凌井店鄉西頭村東山頭自然村。1948年3月25日,東陽曲縣第三區委在東山頭村召開區委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縣直機關干部和三區全體干部及各自然村村長、貧農團長、民兵干部、婦女干部共一百三十余人。會議的任務是傳達全國解放戰爭的形勢,發動群眾開展對敵斗爭,以鞏固擴大勝利成果。3月28日,會議結束后因天色已晚,縣、區干部仍分散到老百姓家中居住。因土改中遭到清算斗爭的不法分子企圖報復,便將東山頭召開區委擴大會議的消息報告給駐東黃水的閻軍,縣、區干部遭一千余閻軍包圍。區委書記田喜、區長李二圪旦、武工隊長李玉拴等參會同志以居住點為單位組成戰斗小組與敵人進行了激烈的戰斗,因寡不敵眾,大部分干部戰士犧牲,一些群眾也慘遭-。在東山頭事件中,東陽曲縣干部群眾26人遇難、78人被捕。現東山頭……[詳細]
清徐縣烈士陵園
  清徐縣烈士陵園位于清徐縣清源鎮平泉村、北營村之間。1948年6月17日至7月21日,為了保衛晉中麥收、解放晉中人民,徐向前率華北軍區第1兵團發起晉中戰役,共殲敵正規軍七萬余人、非正規軍三萬余人,俘閻錫山野戰軍趙承綬以下將官16人,斃敵師長以上軍官9人,殲敵主力第7集團軍總部及5個軍部、9個師部、2個總隊部,解放了孝義、汾陽、文水、交城、清源、晉源、徐溝、忻縣、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等14座縣城,為解放太原做好了充分準備。1958年,為將分散在全縣各鄉鎮的烈士遺骸集中埋葬、供后人憑吊,始建清徐縣烈士陵園,主要安葬在晉中戰役中犧牲的革命先烈。陵園共安葬烈士476人,其中前面主墓區安葬的是6名團級軍隊干部和4名正、副縣級干部,還有排以上干部117名、無名烈士90名。1996年,此處被山……[詳細]
南崖上遺址
  南崖上遺址位于陽曲縣黃寨鎮大屯莊村南約1.5千米的南崖上。遺址東西長約230米,南北寬約220米,分布面積約5.06萬平方米。在遺址斷面上發現2處文化層,1座灰坑。文化層1位于遺址西北側斷崖,長約29米,厚1~1.5米,由于雨水沖刷斷為數段,采集有夏代的泥質、夾砂灰陶繩紋罐殘片。文化層2位于遺址東北側斷崖上,長約7米,厚1.2米,采集有夏代夾砂灰陶繩紋罐殘片。灰坑位于遺址北側斷崖,口寬3.5米,底寬2米,厚1.1米,采集有夏代泥質、夾砂灰陶繩紋罐殘片。地表采集有龍山文化時期的泥質灰陶籃紋罐殘片及鋬耳,以及夏代夾砂灰陶鬲足。遺址位于中社河南岸的臺地上,西為東寨溝。遺址地表主要為耕地,東、西兩側有較大沖溝,臺地邊緣雨水沖刷嚴重。當地位于黃寨鎮北部平川地帶,西望棋子山,東眺紅峗山,屬暖溫帶大陸性季……[詳細]
晉祠水鏡臺
  •位于晉祠景區內,現存最大的明清戲臺,四角埋有大缶,作擴音之用。景點介紹走進晉祠大門,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鏡臺,它是古代唱戲的戲臺,是明清時期的建筑物。水鏡臺集樓、臺、殿、閣四種建筑風格于一體,前部為單檐卷棚頂,后部是重檐歇山頂,臺周圍有疏朗的走廊。此臺造型雄奇,雕刻彩繪精細。我國從唐代就有“廟會”活動,人們把那些在寺廟節日期間舉行的規模比較大的民間貿易活動稱為廟會,而晉祠的傳統習俗中,每年多有迎神賽社,祭圣母、祭水母等活動,這種活動最早始于北宋年間。而酬神演戲,是迎神賽會的重要內容,所以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二晉祠廟會、六月十五晉祠河會期間,都有在水鏡臺演戲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地址: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晉祠博物館風景名勝區內類型: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門票信息:無需門票。包……[詳細]
中社遺址
  中社遺址位于陽曲縣黃寨鎮中社村東北約500米。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270米,分布面積約1萬平方米。斷崖上暴露有一處厚約0.5~0.7米的文化層,采集有龍山文化時期的泥質、夾砂灰陶罐殘片等,器表施繩紋、籃紋等。地表采集有龍山文化時期的泥質、夾砂灰陶片,紋飾有籃紋、繩紋等,可辨器形為罐。中社遺址所在的中社村位于陽曲縣的中部平川地區,西望棋盤山,南望阪寺山,東、南鄰中社河,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該地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年平均降水量為450~500毫米,地下水位深,氣候干燥。主要生長有松樹、楊樹、柳樹。遺址位于村東北,南鄰季節河,四周皆為平地。遺址所在臺地現為耕地,種植有玉米、谷子、豆類等農作物。中社遺址,文化內涵清晰,分布規律,從采集的標本看,是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詳細]
陽曲縣烈士陵園
  陽曲縣烈士陵園位于陽曲縣城西北角。為安葬解放太原戰役中犧牲在太原市境內風格梁、虎兒梁等地的烈士,1960年春,在陽曲縣城西南處修建了陽曲縣烈士陵園,安葬在解放太原戰役中犧牲的、全國17個省、市的革命烈士1214名,其中有名烈士676名、無名烈士538名。1988年3月,徐向前元帥為陵園題詞“為解放太原而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1995年,陽曲縣委、縣政府將搬遷陵園列為雙擁重點工程,1998年主體工程完工并進行了搬遷。新建陵園坐北向南,主體建筑為東西對稱的單層仿古建筑,總體布局分四個院,有展示抗日戰爭時期陽曲縣人民生活和基層黨組織發動群眾戰斗場景的抗日戰爭陳列館、展示解放太原時指揮員指揮戰斗和戰士攻城場景的解放戰爭陳列館。1988年此處被太原市政府公布為市級革命烈士紀念建筑重點保護單位,1998……[詳細]
張政故居
  張政將軍故居位于陽曲縣泥屯鎮赤泥社村,建筑面積600平方米。張政(1915-2005),曾用名張公漢、章震。山西陽曲人。1936年參加犧盟會。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時期,任八路軍第1縱隊政治組織部股長,山東縱隊政治組織科副科長,新四軍第3師第9旅第26團政治處主任、機關組織科科長、第25團政治委員等。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第6師第17團政治委員,第3野戰軍7兵團直屬政治部主任。參加了界河、陶莊、蘇北、臨朐等戰斗、戰役及鹽南戰役、淮海戰役。新中國成立后,任浙江省金華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第21軍第63師政治委員,解放軍政治學院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二大隊大隊長,福州軍區后勤部副政治委員等職。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故居……[詳細]
55、惠庵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庵寺
  惠庵寺位于陽曲縣泥屯鎮白家社村東南。坐北朝南,現僅存正殿,占地面積約117.61平方米。1996年7月陽曲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殿:建于石砌臺基之上,高0.7米。通面闊11.85米,通進深9.93米。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筒瓦屋面,五檁無廊式木構架。前檐柱頭施五踩雙昂里轉五踩雙翹斗栱,平身科明間二攢,次間一攢,栱眼壁上繪升龍圖案。柱頭施抹剎。五架梁通前后檐,前檐梁頭插入斗栱內出耍頭,后檐梁頭搭于墻體之上;五架梁前后施角背支頂金檁,金檁下隨檁枋插入三架梁內,三架梁上立脊瓜柱承脊檁,脊檁下設丁華抹頦栱,兩側施叉手穩固。梁架共設四縫,其中明間西縫及西山墻上梁架基本完好,其余兩縫梁架因后檐屋面坍塌,梁架垮塌。殿內梁架保存明代彩繪一整兩破龍形、花卉圖案,西山墻殘存佛傳故事壁畫約……[詳細]
竇大夫祠
  竇大夫祠,位于太原西北20公里處的上蘭村,汾河峽谷左側,是為紀念春秋時晉國大夫竇抽所建。竇,字鳴犢,曾在狼孟(今陽曲黃寨)做過開渠利民的事業。據傳,孔子周游列國,因仰慕竇,曾駕車來訪。可惜車到娘子關,聽說竇被趙簡子所殺,孔子在遺憾中驅車而去。宋代時,宋神宗加封竇為英濟侯,所以竇祠也稱英濟祠。竇大夫祠巍峨壯觀,祠內古柏蒼翠。竇抽塑像端坐大殿中央。祠在烈石山下,故又名烈石神祠。宋元豐八年六月,祠為汾水所淹,隧北移重建。歷代都留有碑紀。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是元代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還保留有宋金時期風格,結構簡煉而嚴謹,為金、元建筑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涌出,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因水溫較低,人稱“寒泉”。與蒼柏古祠相輝映,饒有雅趣。“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地址:太原市……[詳細]
成成中學師生抗日義勇隊成立遺址
  成成中學師生抗日義勇隊成立遺址位于清徐縣城中學旁,占地面積1540平方米。1937年,平津失陷后,太原市各中等以上學校疏散外遷。8月,成成中學遷到清源縣。在上課的同時,師生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并醞釀組建抗日武裝。10月上旬,八路軍辦事處主任彭雪楓在成中校部院內為成中師生作形勢報告。為支持成中師生組建抗日武裝,北方局和戰動總會派曹振之、馮福厚到成中做黨的工作及軍事工作。10月10日,成成中學師生抗日義勇隊宣告成立,劉墉如任隊長。11月5日,因戰事緊張,日軍飛機轟炸清源城,義勇隊撤往東于村,改稱成中師生抗日游擊隊,后又整編為戰動總會游擊第4支隊。1938年7月29日,戰動總會游擊第4支隊與120師一部共同組成八路軍第120師大青山支隊,由李井泉率領挺進綏遠,開辟大青山游擊根據地。舊址因多年失修,……[詳細]
淖馬戰斗遺址
  淖馬戰斗遺址位于杏花嶺區楊家峪街道辦事處淖馬村北。整個淖馬要塞包括淖馬主陣地和周圍小山頭組成的1號至9號陣地。閻錫山以其主力精銳部隊第8總隊、另配有保安六團駐守淖馬陣地;以30師全部和40師兩個團組成機動兵團,隨時增援和組織反撲;以城東黃家墳、剪子灣、大小東門、雙塔寺等炮群作為火力支援。1948年10月26日16時,華北軍區第15縱隊向東山四大要塞之一的淖馬的國民黨軍第30軍和暫編第8總隊發起攻擊。至27日拂曉,攻占淖馬主陣地。此后兩天閻軍連續組織19次反撲,均被我15縱殺退。部隊乘勝追擊,又奪占6個陣地。第44旅政治委員李培信不幸犧牲。11月10日,15縱向淖馬炮碉發起突襲,成功占領炮碉。12日,守軍暫編第8總隊五百余人戰場起義,我第15縱隊占領淖馬全部陣地。20世紀90年代因城區改造,淖……[詳細]
59、多福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多福寺
  多福寺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處的崛圍山之巔,始建于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圍教寺,后改今名。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莊宗)父子曾到此禮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于兵火,明洪武年間重建,后又多次重修。現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殿宇7處。大雄寶殿為主殿,規模宏偉,并有壁畫84幅與一些塑像,均為明代遺物。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寺內有霜紅龕,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隱居處。寺在山頂小峪之中,緩緩清流,過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響,極富古剎風趣。   寺廟坐北朝南,現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殿宇7處。大雄寶殿為主殿,規模宏偉,并有壁畫84幅與一些塑像,均為明代遺物。寺內山墻有明代立粉貼金彩繪的佛傳壁畫84幅……[詳細]
鐘崗遺址
  鐘崗遺址位于陽曲縣黃寨鎮官圪垛村北鐘崗臺地上。東西寬約500米,南北長約400米,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米,屬新石器時代、東周時期文化遺存,地表采集有龍山文化時期的泥質灰陶籃紋陶片,東周時期泥質、夾砂灰陶繩紋罐、鬲殘片。鐘崗遺址所在的官圪垛村位于黃寨鎮南部臺地區,西望棋子山,東距楊興河約2千米,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8.8℃,年均降水量458毫米,無霜期159天,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遺址位于鐘崗上,北依三葉梁,東有西岔溝,西鄰西溝,南有王老溝。鐘崗遺址為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發現的一處重要遺址,分布面積大,文化內涵比較豐富,從采集的標本來看,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和東周文化遺存。從文化內涵來看,時代跨度大,內涵豐富,為古代一處重要的聚落址。對研究古代聚落遺址的發展、變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 |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 在线观看免费不打码片 | 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无限国产资源好片 | 免费的aⅴ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