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文物古跡介紹

金沙井太平天國建筑
  金沙井太平天國建筑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金沙井,南京的一個地名,毗鄰夫子廟,是一條東西向的小街。《江寧縣志》記載,明朝時南京大旱,河水干枯,居民在此挖井取水,不料井中有沙,沙中還有閃閃發光的金粒,因此就將這口井取名金沙井,地名也由此而來。據史料記載,金沙井36號原為晚清著名文人汪士鐸的舊居,后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后,在汪的廢墟上,建了一座官衙,也便是如今這片距今四百多年的古建筑。一座古宅,老色青磚,從凹形八字龕的大門而入,緩緩前行,穿過堂屋,可見刻有卷草紋飾的大梁,鳳頭龍身獸的槽頭,上面的花紋圖案栩栩如生。從前到后,穿過四進平房,一座古老的二層樓房便躍入眼簾。隨著歲月的流逝,記者眼前的這些古宅,現已成為研究太平天國革命的重要實物資料。……[詳細]
武廟遺址
  武廟遺址位于玄武區北京東路43號,時代為明、清。明初,在今南京市委大院東側的武廟,為明代十廟之一,祭祀武夫子關羽,其規模宏大,殿宇軒然,不僅有大成殿三間,還有東西斜廊各五間,露臺高闊,前有大成門,欞星門三座等。直至清兵南下,士子星散,改國子監為江寧學府。此后,嘉慶年間,橫遭火災,咸豐年間又罹戰火,遂于1867年同治六年移江寧學府于冶城,今天的朝天宮。歷時480余年具有廣廈千間,巍巍殿宇的國子監再次橫遭不幸。同治八年1869年,復移武廟于園內東側,據《鐘南淮北區域志》:“山(雞籠山)東麓有夫子廟,明為國子監,清為紀念府學,同治遷府學于冶山,即其地作武廟。”現市委大院東部南京政協所屬地域的武廟仍保持完好。武廟遺址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舊址
  它坐落于南京市鼓樓區江東門北街33號。該電臺原先全稱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廣播無線電臺”。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國民黨領袖深感“主義急于灌輸,宣傳刻不容緩”。1928年2月,陳果夫等人提議設立廣播電臺,獲得通過。1928年8月1日開始播音,是國民黨主要宣傳工具之一。它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首次建立的現代通訊工具,其規模和功率當時被稱為“東亞第一、世界第三”。電臺的首任主任是徐恩曾,第二任主任是吳道一。2011年12月23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評選結果,南京國民政府中央廣播電臺發射臺舊址入選。現為江蘇人民廣播電臺的發射基地,有一座發射機房、一座配電房、兩座發射塔,發射塔每天仍在發射信號。2013年5月,國務院(國發[2013]13號)公布國民政府中……[詳細]
蔣城子古文化遺址
  蔣城子古文化遺址[橋林街道西街居委會林家小村西南200米�周�市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7000平方米,高約7米,文化層厚4.5米左右。1958年發現。1983年發掘570平方米,考古發掘成果發表在《東南文化》1990年第1、2期。遺存分為西周前期、西周后期、春秋前期、春秋后期至戰國初四個時期。遺物有夾砂紅陶片,泥質黑皮磨光陶片,幾何印紋陶片,紋飾分刻劃、堆貼、拍印三大類,其中拍印紋有幾十種之多。主要器形為鬲、甗、盆、罐、缽、豆。石器有錛、斧、礪石等。銅器有銅錐、刀、戈和鬼臉錢。同時還發現西周后期房屋遺跡和埋在房屋周圍的甕棺。屬周文化遺存。遺址屬典型的臺形土墩,海拔20米,高出周圍地面5~8米,頂部呈不規則形狀,東西長90米,南北寬70米,面積6000余平方米。196……[詳細]
合群新村6號民國建筑(張道藩舊居)
  張道藩舊居位于上海路的西端坡上,是一幢獨立的院落建筑。該建筑為西式樓房,磚混結構,地上三層,另有地下室一層。青灰色墻面,平頂,一樓有立柱外置陽臺,二樓則有露天陽臺。總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院落內還有雪松、法國梧桐等巨樹數株。環境頗為宜人,一幢極為適合人居的地方。其房產所有權為張道藩。現為部隊干部住宅,房屋保護較好。張道藩(1897-1968),貴州盤縣人,祖籍江蘇南京,曾留學國外,歷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副部長,交通部常務次長,內政部常務次長,教育部常務次長,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海外部部長。去臺灣后,歷任“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中華日報》董事長,“立法院”院長等,著有《--文藝論》、《殺敵報國》等多部著作。1968年在臺北病逝。……[詳細]
北京西路56號民國建筑(端木愷舊居)
  北京西路56號端木愷舊居為端木愷1935年購地所建,院落占地面積766平方米,內建主樓一幢,建筑面積約310平方米,另有平房數間(現平房已損毀)。院落寬闊,樹木繁茂,環境幽雅,保護狀況較好。端木愷:(1903-1987年),安徽當涂人,畢業于復旦大學文學系及東吳大學法科,后留學美國。先入哥倫比亞大學,后獲紐約大學法理學博士。回國后,先后任安徽省政府教育廳秘書長、安徽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央大學、復旦大學教授、安徽省民政廳廳長、行政院秘書長、行政法院院長、財政部政務次長等職。去臺灣后,任東吳大學校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等,當選國民黨第十屆、十二屆中央評議委員。著有《社會學大綱》、《社會學入門》等。目前,該處為南京軍區政治部干部住宅。……[詳細]
楊邦乂剖心處
  楊邦乂剖心處位于雨花臺區雨花臺東北角,時代為南宋。楊邦乂剖心處即楊忠襄公剖心處。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完顏宗弼(兀術)率金兵渡江南侵,進逼建康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南宋戶部尚書李棁、顯謨閣直學士陳邦光獻城投降。楊邦乂時任建康府通判,嚴辭拒絕金人招降,大罵宗弼而被殺。楊邦乂死后,宗弼剖腹取其心。次年岳飛光復建康,宋高宗為褒揚楊邦乂的忠義,賜建“褒忠祠”,設于建康城南門外楊邦乂遇難處。慶元三年(1197年),游九言立墓道碑,詳述楊邦乂死節經過。據考證,剖心處原址應在現中華門外長干里、大報恩寺南,舊名土門崗。楊邦乂剖心碑坊在歷史上曾多次移動,早已不在原處。1975年,剖心碑遷至雨花臺現址。楊邦乂剖心處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侵華日軍浦口戰俘營“抗日蒙難將士紀念碑”
  侵華日軍浦口戰俘營“抗日蒙難將士紀念碑”[浦口區泰山街道辦事處碼頭居委會,新炭場新華街順河里·1988年·區級文物保護單位]940年底侵華日軍占領了浦口江邊英國人經營的打蛋廠,建成浦口戰俘營,該營占地近300萬平方米,三面環水,一面為出口。營區內修建了長江煤炭碼頭,強迫被關押的中-隊戰俘做苦工。由于日軍的殘酷-,戰俘們死傷無數,他們先后組織四次-。1988年建浦口區人民政府為了紀念死難的抗日烈士,在戰俘宮遺址上修建了紀念碑,占地100平方米,碑身2.5米、碑座方2米,碑面是“抗日蒙難將士紀念碑”,碑背有碑記。2005年為了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區政府出資改造了紀念碑環境并在此舉行紀念活動。1998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寧海路30號民國建筑
  寧海路30號民國建筑位于鼓樓區寧海路30號,年代為民國。該建筑建于1945年以前,其院落占地2121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1幢,平房1幢,其中樓房建筑面積為621平方米,平房建筑面積74平方米,總計695平方米,原產權人為盧漳泉。盧漳泉(身份不明)1948年,盧將該處賣給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解放后該房由軍管會征用,1990年7月核定其房產權為南京軍區聯勤部所有,目前,該處依然有1幢樓房1幢平房,其主樓坐北朝南,高二層,黃色外墻,四坡頂,青瓦,鋼門鋼窗帶壁爐,南側二樓帶露天陽臺,東北側平房1幢。現為南京軍區聯勤部某干部住宅,房屋保護一般。2023年6月,寧海路30號民國建筑被公布為第五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湖神廟遺址
  湖神廟遺址位于玄武區玄武湖公園梁洲,時代為明代。湖神廟遺址位于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玄武湖公園梁洲(蓮萼洲)西部,其前身傳為明洪武時為紀念一毛姓老人而建的神祠(俗稱“毛老人廟”),原廟毀于清咸豐至同治時期的太平天國戰火。同治十年至十一年(1871-1872年)由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下令重建,光緒四年(1878年)再次擴建,建筑群坐西向東,主要建筑包括湖神殿、觀音閣、大仙樓、賞荷廳和湖心亭等,院內有銅鉤井(因廟現狀規模已縮小,井已位于院外)。宣統時被改作招收湖民子女入學的亞洲小學,民國時則作為茶社、南京市園林管理處辦公地點等。1949年后被改為展覽館,現狀為2008年所修復。內有黃冊庫等。湖神廟遺址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江蘇路23號民國建筑(薛岳公館舊址)
  薛岳公館舊址為薛岳化名薛昭明,于1935年購地795.6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1幢,平房數間,目前該處現有主樓1幢,其主樓坐北朝南,假三層,淺咖啡色壓花外墻,魚鱗狀灰瓦,一樓東南側為走廊,二層東南側為內廊,中部為突出多邊形,建筑面積約390平方米,現該處空置。薛岳(1896-1998),廣東樂昌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歷任大元帥帥府警衛營營長,第四軍副軍長,第五軍軍長,第六軍總指揮,第二路軍總指揮,貴州省政府主席,第三戰區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廣東省政府主席等職。1950年自海南飛往臺灣后,任“總統府”陸軍一級上將,戰略顧問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屆中央評議委員,1998年在臺北病逝。……[詳細]
南京告天石刻亭
  南京告天石刻亭為一座四角石亭。是明成祖朱棣祭天的文告,碑文對其父、皇后感恩懷念,老皇帝病故時他未能奔喪,深感歉疚,故有“登遐日遠,痛懷喪葬之未,親崩失年又益感劬勞之未報”等句。告天石刻原在紫霞洞上方,因歲月悠久滄桑巨變而湮沒,中山陵園管理處重新刻石立于此。告天石刻亭位于風景區中馬腰。告天石刻譯文意思為明成祖朱棣的祭天文告,離父皇太祖高皇帝、母后孝慈皇后去世的日子越來越遠,想到沒能親自參加他們的葬禮,我甚是悲痛。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加感到自己沒能報答他們的辛勞。幾個手足兄弟先后去世,想來也令人痛不欲生。內部骨肉相殘,幾乎讓外敵趁機奪去了邊防重地,況且還有親信大臣的挑撥離間使形勢更加嚴峻,幸運的是國家社稷最終安然無事。……[詳細]
鄧演達烈士殉難處
  鄧演達烈士殉難處,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街道晨光社區沙石崗南京軍區179旅一營三連射擊場內。鄧演達(1895-1931)字擇生,廣東惠陽人,中國民主革命家,國民黨左派領袖人物,中國農工民主黨主要創始人,1931年11月29日被蔣介石秘密殺害在麒麟門外沙石崗,時任京滬衛戊司令陳銘樞出資在鄧演達殉難處附近將他埋葬,并書墓碑:故友鄧擇生先生之墓。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出資在紫金山南麓靈谷寺修建鄧演達烈士墓,將其遺骸重新安葬。鄧演達殉難處2001年由江蘇省政府出資重新修整為占地約400平方的墓園,園內建有紀念碑1座,紀事碑1通,漢白玉石雕花環1組,臺階四層22級。園內植有松柏和冬青,環境清悠高潔,現為市級文保單位。……[詳細]
龍都烈士墓
  龍都烈士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龍都社區龍都中心小學東約10米。 該烈士墓建于1977-1978年,是為紀念抗日戰爭時期在龍都一帶打游擊而犧牲的劉鶴亭等烈士而修建的。墓園坐東朝西,長41米,寬約39米,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自北向南依次為“劉鶴廳、高之桂、談文翰、樂森林、梅武斌、李義忠”六位烈士的墓包,中間是“強博”等十三位烈士的合葬墓。烈士紀念碑位于墓園正中,碑座為邊長5米的八邊形水泥平臺,碑身高約8米,由江寧縣政府于1978年立,紀念碑上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烈士墓園內種植大量松、柏、冬青及蘭、桂等樹,四季長青,墓園顯得幽靜、肅穆。 龍都烈士墓1983年6月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大報恩寺碑
  大報恩寺碑位于南京市中華門外寶塔根北山門大報恩寺碑包括南面的御制大報恩寺左碑和北面的御制大報恩寺右碑兩座,分別刻制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和宣德三年(1428年),兩碑原對稱布置于寺內香河橋南北兩側,相距約100米,原碑亭今均已不存。大報恩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建成,規模宏大,建筑精美,主要建筑有金剛殿、碑亭、大雄寶殿、琉璃塔等。琉璃塔宏偉壯觀,豪華精美。寺、塔均毀于清咸豐年間(1851~1861)。1989年,南京市博物館根據出土的琉璃拱門構件,復原了一座拱門券,外徑高3.55米,內徑寬2.18米。現寺遺跡上留存有一通石碑,通高8.55米,額□□大報恩寺志。另存龜趺一個。……[詳細]
匯文書院鐘樓
  匯文書院鐘樓是南京市19世紀末的最高層建筑,也是基督教在南京建造的現存最早的學校建筑,占地約330平方米。匯文書院鐘樓是金陵中學的標志性建筑。鐘樓的圖案被金陵中學校徽所使用。匯文書院鐘樓原為五層,重建時改為四層并保留至今。主體改為二層,原第三層改為0-。大鐘在最高層,通高1.3米,寬1.4米,是由美國貝爾鑄造公司鑄造的博爾登教堂大鐘。鐘樓屬于美國殖民期的建筑風格。平面圖是申字形,整體對稱。墻面為青磚,勒腳、檐口等處有精細的裝飾線腳。每層樓的窗戶上沿及水平繞墻體一周還有外凸的橘紅色裝飾線。門窗為半拱形木質結構,樓梯為木質結果,室內鋪有木質地板。屋頂為四坡形,由水泥方瓦鋪設,東西兩間房設有壁爐和煙囪。……[詳細]
317、秦檜墓
秦檜墓
  在離牛首山不遠的長江邊,有座沒有碑文的“穢墓”,這是南宋初年臭名昭著的0相秦檜之墓。秦檜世居建康,并被宋高宗封為“建康郡王”,死后埋葬在南京西南郊和牧龍鎮牧牛亭,當年墓上“豐碑屹立,不鐫一字”,據說是因為無人為其撰碑文。明朝成化十一年(1485年),秦檜墓被盜發,盜墓者“獲金銀器具巨萬”,被抓獲后,當地官吏有意“減其罪,惡檜也”。 住在秦檜墓側的秦檜后代恥于姓秦,都改姓徐,因“秦”字,頭為三人,而“徐”字,“雙人”在旁邊,一人在上面,也是三人,筆畫一樣。秦檜府第原在城南夫子廟附近的秦狀元境(因秦檜父子都曾考中過狀元),但因秦檜人品太丑,當地人恥于提及其氏,改稱“狀元境”。……[詳細]
318、香泉井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香泉井
  香泉井[浦口區湯泉街道辦事處惠濟寺公園內·明·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于惠濟寺公園內,古銀杏樹“撐天覆地”旁。惠濟寺簡介文字稱其原名為“海泉井”,日常人們稱之為惠濟井,文物部門根據史料判斷該井可能名為“雞鳴井”。該井相傳建于六朝以前,井欄為蘆石。傳說明太祖朱元璋改湯泉鎮為香泉鎮之后,該井遂易名為香泉井。井水至今清澈見底,常年不枯,即使干旱年份,也取之不竭,且甘甜爽口,沏茶無垢,飲之可治病除疾,當地百姓稱之為“仙水”。2000年3月,江蘇省地質工程勘探院實驗室《關于香泉井水質分析檢測報告》稱:此井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侵華日軍騎兵訓練基地司令部舊址
  侵華日軍騎兵訓練基地司令部舊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岔路社區,現為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辦公樓。侵華日軍騎兵訓練基地司令部建于1939年,最初為侵華日軍騎兵訓練基地司令部所在地,抗日戰爭勝利后,先后為國民黨新六軍14師、整編74師51旅和陸軍傘兵司令部辦公樓。1949年4月后,先后為華東軍區高級干部輪訓班、解放軍陸軍第四步兵學校、南京軍區步兵學校辦公樓。1970年1月后,先后為空軍第三專科學校、空軍氣象學院、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辦公樓。該建筑具有民國建筑風格,平面呈戰斗機造型,坡屋頂,紅墻灰瓦,二層磚木混合結構,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宮殿式建筑的影響,中央主出入口矗立四根奧里亞式立柱。……[詳細]
浦口無名烈士陵園
  浦口無名烈士陵園[浦口區珍珠泉度假區包家桃園寧滁公路北·1995年·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為紀念“三浦戰役”(江浦、浦鎮、浦口)和其它在浦口革命斗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全區黨員干部兩次捐獻費用,區委組織部、宣傳部和珍珠泉風景區主持興建。始建紀念碑、塑像(后重建)和無名列士墓,紀念碑(高12米)由區委書記朱可云題辭,碑背面紀念文章由區委宣傳部撰寫、陸惠南書丹;無名列士墓(高2米、約15平方米)中埋葬著散葬于頂山上的烈士遺骸。其后,曾在陵園內建無名列士館,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館名由陳士渠將軍生前題寫,可惜因險房拆除。2012年景區對陵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2005年被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级a爱视频日本免费 | 亚洲欧美伊人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 日韩字幕一中文在线综合 |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播放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