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許昌市 > 建安區旅游

建安區文物古跡介紹

射鹿臺遺址
  射鹿臺遺址位于建安區陳曹鄉袁莊村北,古時許田一帶林木茂密,獐鹿成群,曹操迎獻帝來許后,曾在此筑臺建亭,陪同獻帝常來此游獵,世稱此臺為“射鹿臺”。臺周圍方圓百余里,除許田古鎮外別無人煙,據《建安區志》載:“射鹿臺,在許田西三里,是曹操與獻帝射鹿臺。”臺前曾有石碑兩通:一通為清康熙年間許州吏目滕之瑚所書“射鹿臺”。另一通碑于清乾隆十二年立,碑文曰:“許田射鹿臺其事,不見于經史陳壽輩為曹諱也!然關侯嘗語先主曰:“許田獵下,若從某言,必無今日之厄,是則實其事矣”。后人有詩云:“游畋為有阿滿陪,遺跡猶留射鹿臺”。該臺雖歷經風雨,卻依然氣勢雄偉,巍峨壯觀。臺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原高10米,占地1500平方米,上有小徑,登臺可望許田全景。射鹿臺不僅是三國文化遺跡,對研究三國歷史,開發三國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而……[詳細]
寺臺廟遺址
  寺臺廟遺址位于建安區蔣李集鎮寺臺廟村,故名寺臺廟遺址。該遺址居于村中心(偏東南),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遺址地勢較高。文化堆積為三層,上層耕土層中發現有唐代綠釉瓷瓶一件,中層是漢代墓群,出土文物有陶壺、缽、瓶、釜、鼎約三百余件,下層是龍山文化,發現有大量的黑色磨光陶片、鬲腿、鼎腿、石斧和大量的灰土層堆積。它的發現為研究龍山文化、漢代、唐代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2017年被許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3、郄慮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郄慮墓
  郄慮墓位于建安區張潘鎮郄莊村西,墓高5米,圍長100米,占地960平方米。郄慮是漢獻帝御史大夫,漢獻帝親信,曾與中護軍韓浩友善,因郄慮與獻帝密謀曹操,韓浩知情,向曹操告發,事泄后,郄慮被曹操殺害葬于此。郄慮居官時,府第即在郄莊,韓浩府第在潩河東韓莊。韓浩告發后,郄慮家滅九族,挖地三尺。現在郄莊門大坑即使當年抄家時所挖。自此,郄、韓兩家結下時代冤仇,至今還互不通婚。2017年被許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被許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蔡孝子碑
  蔡孝子碑位于建安區椹澗鄉椹北村,蔡順、字君仲,西漢末年汝南人,是我國封建社會二十四孝子之一,順少年喪父,侍母至孝。據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河南按察司副使車璽所撰《蔡孝子祠堂記》碑文記載:“明朝頒降孝順事實,以化天下,凡二百七人,漢孝子蔡順其一也”。椹北村一帶村民遂在椹北村建了一座“蔡孝子祠”祭祀蔡順。原祠堂已無存,現僅剩遺址。遺址內碑刻有明代的《漢孝子蔡公題祠》和《蔡孝子祠堂記》,道光十七年(1837)的《重修蔡孝子祠記》。碑刻依然存在,字跡清晰。2017年被許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賈莊上龍王廟
  賈莊上龍王廟位于建安區榆林鄉賈莊村,據碑文載上龍王廟始建于唐代,始建時有兩進院落,明、清多次增修,廟舍百余間,碑碣近百通。該廟五十年代被破壞,現僅存大殿一座,石碑6通,該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抬梁式結構,懸山式建筑,灰瓦布頂。該建筑的存在為研究明清建筑和當地人文歷史有一定的價值,2005年被核定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被許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河街白兔寺
  河街白兔寺位于建安區河街鄉白兔寺村南。據所了解始建于唐。原寺為五進大院,占地27畝,房舍53間,規模宏大,建筑雄偉,香火旺盛。解放初期,該寺院僅剩三進院,四進院的大殿及東廂房,八十年代,三進院的東西廂房及四進院西廂房被拆除,現有建筑為三進院大殿及四進院大殿和東廂房,占地為3000平方米。前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單檐硬山建筑,灰瓦屋頂,有前檐廊,檐下有兩根木柱,柱礎為覆盆形,后大殿為單檐硬山樓閣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闊三間,灰瓦覆頂,磚雕正脊,二層有三個拱形亮窗,東廂房面闊三間,硬山樓閣式建筑,灰瓦屋頂,兩層有三個亮窗。2017年被許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劉莊歇馬店
  劉莊歇馬店位于建安區蔣李集鎮劉莊的申李黃楊村,據考證是關羽與劉備、張飛在下邳戰敗失散后,單騎千里尋兄,行到黃楊村時天晚在此歇宿。后來,黃楊村人為紀念關羽,在其住宿過的小店附近建起了一座廟宇,專祀關公,廟名就叫“歇馬店”。這座廟院坐北向南原總面積有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前有山門,中有卷棚、拜殿,后有大殿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廟內建筑大多被毀,現廟內僅存大殿一座,石碑六通,碑額兩個,碑座一個。大殿清代建筑風格,面闊三間長9.6米,進深7.2米,單檐硬山式建筑,灰瓦覆頂,六通石碑中有兩通較完整。一通是清嘉慶元年重修祖師關帝洪山廟諸殿創塑關帝騎馬像二位皇娘坐車像并金粧諸殿神像記。另一通是清順治拾肆年創建白衣閣并創塑地仙水仙神像記。2011年被建安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建安白衣閣
  白廟黃村白衣閣位于建安區榆林鄉白廟黃村,清代建筑,面闊一間,長4.5米,寬3.9米,高約9米,單檐硬山樓閣式建筑,屋頂原為灰瓦蓋頂,2002年維修時,屋頂換為筒瓦,門頭上有磚雕花紋,門前有七個臺級,拾級而上進入閣內。閣門上楣嵌一方形青硯石碑,鐫有“白衣閣”三個大字。屋外立有在清光緒十年重修菩薩堂碑,清乾隆八年重修白衣閣碑兩通,2005年被建安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9、馬騰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騰墓
  馬騰墓位于建安區蘇橋鎮塚許村,現墓高6米,占地1000平方米,呈橢圓形。據《三國志》載:“馬騰,字壽成,東漢右扶風茂(今陜西興平縣)人,少年馬騰以打柴賣柴度日。漢靈帝末年邊民反亂,馬騰應募從軍,屢建戰功,后被封為西涼太守。馬騰及其兒子馬超在西涼稱雄割據,舉兵反對曹操,待曹操在許都得知后,就假意派人邀馬騰來許議事,并設計將馬騰殺死在許都,馬騰死后,葬于此。2017年被許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無廂寺遺址
  無廂寺遺址位于建安區張潘鎮無相寺村東,當地老百姓講此高地稱為米面冢,如果誰家有紅、白喜事只要到冢前焚香禱告,第二天就能在冢前取到所用的一切餐具,待事情辦完后應將如數返還。后來,不知是哪家辦事后沒有還,至此再也不靈了。70年代大生產中,農民將墓冢周圍的土拉走,平整了大面積土地,并且在冢上發現了許多戰國、漢代時期的古墓,出土有許多空心磚和陶器。1989年,縣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時,發現所謂的米面冢,原來是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當場發現了幾個灰坑 ,揀到龍山時期的石器、陶片和紅燒土塊、動物骨骼等文物標本,由此確定為龍山文化遺址。該文化遺址面積約10畝大,由于人為的毀壞,目前保存面積約有1000平方米,中心地高出周圍約3米,文化層厚約4米,平面呈橢圓形。 2005年7月被建安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詳細]
張村赤眉城遺址
  張村赤眉城遺址位于建安區椹澗鄉軍張村北熊耳山頂部,系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赤眉軍),樊崇部在此駐扎所建城池的遺址,俗稱紅土寨,原來規模有亭、臺、樓、閣和一些房舍,并建有山神廟,自漢代以來,歷史滄桑,城上和城內建筑蕩然無存,現有古城墻500米長,高2.5米,占地約2000平方米。2005年7月被建安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2、檜樹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檜樹
  檜樹位于建安區椹澗鄉水潮店村檜樹廟小學院內,據傳檜樹下有一座古廟宇,廟以樹名,曰:‘檜樹廟’。現廟宇無存,僅存遺址。遺址上有一顆檜樹,據傳此樹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為紀念蔡孝子而植。2005年被許昌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黃侍郎墓
  黃侍郎墓位于建安區陳曹鄉崗黃村西,黃侍郎墓又名皇四郎墓,黃氏祖先之墓,該墓呈圓錐形,高4米,周長30米,占地面積350平方米,四周松柏環繞,十分莊嚴,據縣志載,黃氏祖先乃元世祖的第六代后人,元末因農民起義“殺鞭子、滅元朝、八月十五起動手”,他帶領全家蒙古族人藏在崗黃村黃伯草叢中躲過了起義軍的追殺,救了全家性命 ,為感謝黃伯草的救命之恩,他們就改姓為黃,在此落戶為民。后來,黃氏祖先和他的三個兒子埋葬于此,故稱黃四郎墓。黃氏祖先曾做過大官,后世子孫為敬祖先,又稱黃侍郎墓。目前黃氏后人于2000年將墓冢封土用磚砌嚴,水泥抹面,東、北、西三面砌有1米高的圍墻,墓南有通往墓冢的磚路。墓園上還存有石人一個(殘),石羊兩只(殘),石碑一通(殘)。該墓葬目前保存完好。2005年被核定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泉店張家宅院
  泉店張家宅院位于建安區靈井鎮泉店村,是一處清代建筑風格的宅第民居,該宅院原為東西兩路四進院,現西路大部分損毀,東路保存相對完好。東路院長54米,寬13米,東路倒座三間,東側屋宇式金柱大門,一進院為過渡空間,現通往二進院的小門樓已不存,二進院東廂房已改建,僅留西廂房三間及廂耳房一間,均為硬山灰瓦蓋頂。二進院通往三進院的券門已無存,三進院只有東廂房三間,硬山灰瓦頂,主房過廳為兩層三間閣樓,硬山灰瓦頂。四進院西廂房為三間兩層閣樓和兩間廂耳房閣樓,為硬山灰瓦頂,東廂房三間和廂耳房兩間為硬山灰瓦頂,過廳后墻和西廂房南山墻之間有一小門樓。西路僅存主房三間和東廂房三間,主房為硬山灰瓦頂,前檐廊,檐柱兩根,東廂房為硬山灰瓦頂,廂房兩側和正房相對處有一單間小門樓。該宅院保存較為完整,對研究中原地區清代民居建筑……[詳細]
黃村白廟
  黃村白廟位于建安區榆林鄉白廟黃村,始建于北宋慶歷年間。據當地老百姓講:“潁河兩岸白家莊,一名白姓的姑娘被選為娘娘,一年穎昌府大旱,白娘娘冒死進言,得到朝協赦,免去稅賦并放賑濟民,鄉人得知感其功德,便捐資在中南坡地中建廟一座,以示紀念”。該廟始建時一進院落,元代毀于兵火,后鄉人建一草廟,明朝正德十二年富紳白氏倡導并捐資改建為磚木古剎,清乾隆年間增修為兩進院落,房屋百余間,碑碣近百幢,民國時大部分被毀,現存建筑僅剩殿宇三間,有明代石碑一通,大殿長11.5米,寬8.5米,為抬梁式結構,三梁九檁,懸山灰筒瓦蓋頂,現椽、檁糟朽,屋頂已坍塌,西山墻椽檁糟朽,2005年被建安區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司堂農民暴動遺址
  司堂農民暴-動-遺址位于建安區蘇橋鎮司堂村南,1928年2月12日,建安區西北鄉的司堂村一帶出現了一支有組織的農民隊伍,他們頸系紅布,手持大刀、長矛,打土豪,焚地契,開倉分糧,向反動勢力猛烈進攻,這次暴-動-是中共建安區委直接領導下進行的。2月12日這天,磨李村地霸于金池、合全保地主豪紳向農民攤派糧款,企圖破壞農會,縣委得知這一消息后,馬上決定舉行暴-動-,先發制人,并組成領導暴-動-指揮部,隊伍進村后,迅速包圍了于金池的住宅。縣委書記李杜揭露他的罪行,并責令他把掠奪來的錢糧分給農民,于不聽且惡言攻擊農會,于是群情激怒,眾人把于架到谷場槍斃,并把于家的糧財分給了貧苦農民。農民暴-動-旗開得勝,激發了農民武裝斗爭的積極性,暴-動-隊伍猛增到二千多人,所到之處,惡霸地主望風而逃,指揮部就將其糧財……[詳細]
黃廟村玉皇廟
  黃廟村玉皇廟位于建安區椹澗鄉黃廟村,玉皇廟始建于清順治十八年,清康熙六十一年擴建,雍正十三年重修,乾隆六十年再次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重修。玉皇廟經多次擴建修復,房屋已達一百多間,占地三十多畝,解放后成為黃廟村學校,在文革-期間,玉皇廟遭到嚴重破壞,廟內大量文物流失,古建筑、古碑刻被毀。改革開放后,黃廟村村民自發捐款捐物,維修了廟內部分屋頂,收集了部分殘缺不全的碑文并加以保護。現廟內存有玉皇殿一座,面闊三間,東配殿四間,單檐硬山式,灰瓦頂。2005年被建安區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王家祠
  校尉張中王家祠位于張潘鎮校尉張村,現存房屋2棟,共6間,均為硬山灰瓦臺梁結構頂。據明代嘉靖《許州志》記載及村民講述,張孝基不貪外財,勸人為善的高風亮節為人們廣泛傳頌,尊為楷模,他死后不久,群眾就把他演化成“神”,說他還產的事上達天庭后,玉皇大帝封他為中岳崇山之神,人稱為“中王爺”,其妻王氏也隨之成神,封“中王奶奶”,因此,當地居民在村中建廟供奉,常年香火不斷。2005年被建安區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9、古患樹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患樹
  古患樹位于建安區小召鄉屯里村屯里觀音寺遺址中,始建年代不詳,觀音寺原規模宏大,有大殿,廂房等,解放初期作屯里村小學使用,“文革”期間破四舊,拆除了寺內原有建筑,又在原址上建了新校舍,1998年屯里村小學遷出。2000年以來,當地村民捐資,拆除了校舍,又在寺原址上新建了大殿、廂房等,現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現觀音寺內保存有清代的石碑六通,古患樹一棵,六通石碑均為清代重修觀音寺各殿碑記。寺院內的古患樹植于清康熙年間,又叫木蓮樹,此樹為佛教圣樹,佛教界認為這種樹能辟邪魔,故又名“無患樹”。據考證此樹已有近300年的樹齡,樹果實叫無患子,可做念珠,佛教信徒都期望得到它的果實,2005年該樹被建安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雙塔寺遺址
  雙塔寺遺址位于建安區蔣李集鎮雙塔寺村,村因寺而得名。雙塔寺始建年代不詳,原規模宏大,解放初期還保存有古塔一座,山門、大殿、廂房數十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寺內建筑相繼被毀。現遺址上還存有清代重修雙塔寺山門、廣生殿、大悲殿、七星殿,大星殿等八通碑,碑座兩個,石柱礎一個,古井一口。2011年被建安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精品不在线一区二区色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 亚洲先锋资源AV在线 |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 中文乱码激情视频 | 日韩精品自在线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