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延安市旅游

延安市文物古跡介紹

祭祀大殿
  軒轅殿位于廣場北端在總高6米的三層石臺上。功能性設施都建在隱蔽處,環境得以凈化。殿院周圍綠化工程獨具匠心,用四季常青的成林側柏為背景配以玉蘭、丁香、連翹、迎春,強調春季景觀,突出了清明時節橋山峨峨,沮水泱泱,翠柏參天。殿區融入橋山山林之中,莊嚴神圣,殿區內不設其他樓閣廊榭,而是憑借山川地貌與植被構成的大環境,體現出“大象無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懸掛著著名書法家黃苗子先生書寫的隸體“軒轅殿”匾額。目前全國最雄偉、壯觀的仿漢花崗巖建筑,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由36根圓形石柱(高3.8米)圍合成40米X40米的才方形空間,柱間無墻,上履巨型覆斗屋頂,體現了“黃帝明堂”風貌。屋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藍天、白云、陽光直接映入殿內,整個空間顯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內地面采用青、紅、白、黑、……[詳細]
延安中央醫院舊址
  延安中央醫院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李家洼村寨子溝西側。該舊址現存石大門一座,石窯洞10孔,土窯洞上百孔。中央醫院是中共中央于1939年4月在延安創辦的一所醫院,受中央衛生部領導。初建時只有12名護士,以后逐漸擴大,醫院護士發展到100多人。中央衛生處處長傅連暲兼任院長,石昌杰任副院長。之后的院長是何穆和魏一齋。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五官科、小兒科、傳染科,還有手術室、化驗室、接產室、X光室,有180張床位。毛澤東很重視中央醫院的發展,他幾次派中央辦公廳、中央組織部的同志去醫院搞擴建工作,指示從中央黨校、魯藝、抗大、延大、自然科學院中抽調年輕共產黨員去醫院當護士,從來延安的醫務人員中選一些技術好的同志去當醫生。1941年和1942年,毛澤東先后兩次為護士工作題詞:“護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詳細]
秦直道遺址(甘泉段)
  秦直道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抵御北國匈奴的侵擾,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將蒙恬修筑的一條軍事性通道。距今已有2200年歷史。《秦始皇本紀》記載“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湮谷直通之。”《史記·蒙恬列傳》也載:“始皇欲游天下,到九原,直抵甘泉,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湮谷,千八百里”。秦直道南起淳化縣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宮,沿子午嶺北行,經旬邑、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靖邊、榆林、穿越毛烏素沙漠南緣和鄂爾多斯草原至陰山腳下的秦九原郡,全長700多公里。因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憑借這一通道,秦帝國的鐵甲雄師從都城咸陽出發,三天三夜便可抵達陰山腳下,使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挽弓而抱怨”,遠盾大漠深處,數十年不敢露頭。秦直道在甘泉境內全長34.8公里,由富縣、志丹、甘泉三縣的分水嶺……[詳細]
港澳回歸紀念碑
  誠心亭北面東西兩側,東邊為浙西錢塘人程壽筠所題石碑“軒轅廟”與“文明之祖”;西邊為香港回歸紀念碑。此碑古樸典雅,莊重美觀,碑高3.5米,寬1米,由碑頭、碑身、碑座和臺座四部分組成,始立于1998年4月5日。1997年7月1日,被英國占領長達150多年的東方明珠——香港,順利回歸偉大祖國的懷抱。為紀念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日子,香港各界人士立碑告慰先祖,昭示后人,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特地題寫了“香港回歸紀念碑”幾個遒勁大字,立碑紀念。石碑背面,刻有香港著名書畫家梁溪方(一名方召麟)女士書寫的香港回歸紀念碑銘一篇,熱情洋溢地記述了立碑緣由、目的,真切感人地表達了香港同胞及海外僑胞欣慰無比的歡樂之情,豪情萬丈地昭示了中華民族繁榮昌盛、揚眉吐氣的光明前景。澳門回歸紀念碑立于香港回歸……[詳細]
延安中央軍委通信局舊址
  中央軍委通信局舊址位于寶塔區棗園鎮延店子村和裴莊村。也稱軍委三局。舊址現保存有9孔石窯洞和調配間、動力間、機房遺址及部分土窯洞,并有軍委三局烈士陵園一座。1996年7月,延安地區文物管理委員在此樹立了標志紀念碑。中央軍委三局舊址修復工程從2006年3月開始實施,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及總參通信部組織實施,包括軍委三局窯洞舊址恢復、烈士陵園修葺和新建中央軍委三局陳列館三部分。1937年1月,由保安遷駐延安城內。1938年11月后,遷至延店子村。王諍任局長,王子綱、劉寅等先后任業務處處長。業務處下設四個科,一科負責與各抗日根據地聯絡;二科負責與上海、新疆等地中共地下電臺聯絡;三科負責新聞戰報和廣播電臺的通訊業務;四科負責有線電通訊和總部電話大隊工作。軍委三局在此還創辦了八路軍通信材料廠。并繼續開辦了通……[詳細]
延安魯藝舊址
  魯迅藝術學院后改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位于今天延安市城東約5公里一個名叫橋兒溝的地方。學院校址是利用橋溝的一座教堂和教堂周邊的窯洞而建立,教堂的大廳當做上課的教室,窯洞當做校舍。據說橋溝的教堂是西班牙的一位傳教士集資修建的,傳教士名叫:神甫。“魯藝”成立之初并不在橋溝,而是在延安府城的北面的北圍城(今天的軍分區一帶)。1938年2月,由毛澤東倡導、周恩來等人的鼎力支持下,以魯迅先生的名字命名了一所旨在為共產黨培養文化藝術干部的學校:魯迅藝術學院。1938年4月10日在大禮堂舉行了成立及開學典禮,毛澤東自任院長,-同年4月從延安中央黨校畢業后來到“魯藝”擔任戲劇教師。“魯藝”成立最初設有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從8月開始增設了文學系,后來又成立了研究室、話劇團等。1939年8月“魯藝……[詳細]
直羅鎮戰役遺址
  直羅鎮戰役遺址位于延安市富縣直羅鎮直羅村一帶。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與紅15軍團會師。國民黨當局調集5個師的兵力,分東、西兩路向中央紅軍進攻,妄圖乘中央紅軍立足未穩而加以圍擊。毛澤東、周恩來和彭德懷等指揮中央紅軍和西北紅軍,部署了直羅鎮戰役。11月20日,敵109師沿葫蘆河川,在飛機掩護下竄進了直羅鎮。次日拂曉,紅1軍團由北向南,紅15軍團由南向北,向直羅鎮發起猛攻。上午11時,紅軍攻入直羅鎮,敵師長牛元峰率殘部500余人狼狽逃竄到寨子山,紅軍隨即將其團團圍困。當晚,敵軍從東、南、西3個方向增援,均被紅軍分兵阻擊,不能前進。紅軍主力在向西迎擊敵援兵時,于張家灣殲敵106師317團。23日晚,寨子山殘敵待援無望,倉皇出逃,師長牛元峰于逃跑途中被擊斃,其余殘敵全部被……[詳細]
秦直道遺址
  秦始皇吞并六國,統一華夏之后,除其它政績外,還辦了兩件舉世矚目的大事:一是修筑了萬里長城;二是修建了一條類似今天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陜北俗稱“皇上路”“圣人條”。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秦直道南起京都咸陽軍事要地云陽林光宮(今淳化縣梁五帝村),北至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孟家灣村),穿越14縣,700多公里。路面最寬處約60米,一般亦有20米。據《史記》載:“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漢書》稱:“道廣五十丈,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可見其工程這艱巨、宏偉。且不論秦始皇不恤民力,但秦直道的確可稱謂世界公路工程奇跡,是中華民族的杰作之一。秦直道縱穿陜北黃土高原,沿海拔1600多米的子午嶺東側北上,在延安境內就跨越了黃陵、富……[詳細]
陜甘寧邊區民族學院舊址
  陜甘寧邊區民族學院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橋溝鎮文化溝村。194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在原澤東青年干部學校校址上成立陜甘寧邊區民族學院。該校是在陜北公學少數民族部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院長由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高崗兼任,副院長高克林,教育長--。學員來自蒙、回、藏、苗、滿、彝、漢7個民族,共300余人。學院設教育、研究、總務3個處,研究處下設蒙、回、藏三室。學員編制按文化程度編為4個班,學制為每期兩年。開設的課程有馬列主義、民族問題、民族語言文字、漢語、民族史、中國地理、自然及數學等。1942年2月,學院對學制作了調整,設初、中、高三級,每級均為兩年。初級課程主要學習本民族語及一般常識;中級課程為漢語、本民族的歷史地理及中國問題;高級課程為民族問題、世界史地、世界政治經濟。此外還設有研究部,為……[詳細]
蟠龍戰役遺址
  蟠龍戰役遺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蟠龍鎮境內。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向陜甘寧邊區發動了重點進攻。3月19日,胡宗南部占領延安城,中共中央機關和毛澤東開始轉戰陜北。國民黨軍為保證部隊補給,在蟠龍鎮建立了補給基地。當時的西北野戰兵團面臨著物資極度緊缺的局面。為了解決自身的補給困難,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西北野戰兵團決定攻打敵人的物資補給基地蟠龍。當時,蟠龍為敵軍主要糧食、彈藥補給基地,筑有堅固的防御陣地。5月2日,解放軍向蟠龍守敵發起攻擊,經一夜激戰,占領敵-陣地。3日凌晨,發起總攻。5月4日,攻占蟠龍,全殲守敵整編第1師167旅,及地方民團6700余人,俘敵旅長李昆崗,并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和糧食。蟠龍戰役遺址東距蟠龍川河800米,南側斷崖下為蟠龍鎮,西側斷崖下為擂鼓川河,北側斷崖下為蟠龍川河,地勢險……[詳細]
中央紅軍和陜北紅軍會師地舊址
  中央紅軍和陜北紅軍會師地舊址位于道鎮象鼻子灣村北的洛河岸上。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經過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進入西北蘇區,在甘泉下寺灣解決了陜北錯誤肅反問題后,11月6日,毛澤東率中央紅軍經喬莊到達象鼻子灣村,與徐海東、劉志丹、程子華領導的紅十五軍團勝利會師。徐海東向毛澤東匯報了陜北革命形勢及勞山戰役、榆林橋戰役情況。當天下午,中央紅軍和陜北紅軍在象鼻子灣舉行了盛大的會師大會,在紛飛的大雪中,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雪地講話”。他說:“從江西瑞金算起,我們走了一年多時間。我們每人開動兩只腳,走了兩萬五千里,這是從來未有過的真正的長征。我們紅軍的人數比以前是少了些,但是留下來的是中國革命的精華,都是經過嚴峻鍛煉與考驗的。留下來的同志不僅要以一當十,而且要以一當……[詳細]
甘泉香林寺
  香林寺又名弘門寺,位于甘泉縣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灣鎮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據《延安府志》記載,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年,因滿山翠柏飄香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山勢奇峻,古柏森然。俯瞰山下,洛水環繞,沃野千傾,千年敷政古城屹立對岸,周圍美景盡收眼底。現唐代寺院已毀,山間遺留廢墟多處,瓦礫、殘石隨處可見。現存寺院為明成化年和清道光年重修,環山而建的有真武祖師殿、玉皇廟、九天玄女殿、觀音閣、龍王廟等。寺院西側的懸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處,窟窟相通,洞洞串聯,設計奇巧,十分壯觀。金輪圣王祠的摩崖題刻記載了一些元、明時期的自然災害,是研究洛河上游地區古代氣候的珍貴資料。傳說古時香林寺西側山崖上懸掛著一口巨大的鐵鐘,每逢初一、十五日,寺內僧人便將其敲響,鐘聲可傳遍整個洛河川。2007年縣文物旅……[詳細]
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
  保安革命舊址紀念館位于志丹縣城北炮樓山麓,1966年10月正式建館,2006年3月與文物管理所合并。志丹縣原名保安縣,1936年4月為紀念民族英雄劉志丹,將保安縣更名為志丹縣。保安革命舊址是1936年7月至1937年1月期間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中央機關及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領導人在此居住期間,先后召開了21次政治局(擴大)會議,研究、發布和實施了諸多影響中國革命歷史進程的重大政策、決定,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領導紅一方面軍西征,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大會師,宣告為期兩年的萬里長征勝利結束;毛澤東在此期間曾寫下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關于蔣介石聲明的聲明》兩篇光輝著作;開辦了紅軍大學,為即將到來的全面抗戰準備干部力量等,保安也因此在中國革命史上占有極……[詳細]
陜甘寧邊區農具廠舊址
  陜甘寧邊區農具廠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棗園鎮溫家溝村。陜甘寧邊區農具廠成立于1939年2月,7月正式投產,吳崇陵任廠長。農具廠建廠初期,以鑄造犁鏵等農具為主。從1940年3月起,改為以制造農業機械為主。在大生產運動中,該廠的翻砂股股長趙占魁是邊區特等勞動模范,邊區大規模地開展了“趙占魁運動”,促進了大生產運動的深入開展。1943年初,該廠改建為留守兵團兵工廠。先后生產了10萬多顆木柄手-,保證了前方的需要。1946年10月,陜甘寧邊區農具廠遷往子長縣十里鋪,改名為工藝實習三廠,并分出工藝實習四廠。1947年3月后,工藝實習三廠和實習四廠改為戰時編制,轉戰陜北。當年7月,在山西臨縣恢復建廠,改名為晉綏兵工十廠。該廠為陜甘寧邊區和晉綏邊區的軍工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1949年7月,該廠遷入西安,后改……[詳細]
化子坪黑泉驛石窟
  化子坪黑泉驛石窟位于化子坪鎮黑泉驛村,距縣城40公里,依崖開鑿,單室獨存,窟石寬8米,深9.7米,高4.5米。窟內殘存8尊較完整造像。窟室內有兩根連接窟頂的石柱,其上浮雕小坐佛,束髻(有的頭殘缺),面部線條簡單。右邊石柱上方開龕,龕內雕有觀音菩薩1尊,頭戴高花冠,寶繒飄外。冠中有一小化佛,觀音袒胸露肘,有腕釗,胸飾瓔珞,披絡腋,披帛從右肩飄向后方再繞右膝,下著裙。娥眉微豎,鼻梁隆起,朱唇鎖閉,有毫光。左手拄方形臺座,右手置膝頭,手牽巾。右腳彎落在臺座上,左腳輕踏蓮花。側身坐在長方形的臺座上,顯示出神態溫柔而飄逸的樣子。窟室右壁上方殘存6尊造像,其中5尊坐佛,l尊觀音造像。佛均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螺髻,有著羊腸通肩式袈裟,有著敷搭式袈裟,周圍有彩繪祥云;觀音造像,頭戴高花冠,冠中有一小化佛。臉……[詳細]
甘泉白鹿寺
  白鹿寺又名白鹿禪院、眾寶寺,位于甘泉縣高哨鄉寺溝村東的白鹿塬上,距縣城15公里。寺院南靠山,北臨洛河。清嘉慶本《延安府志》記載:“白鹿寺,唐大歷年建,后晉天福年間重修。殿宇宏偉,叢林極盛。歷代宋、元、明皆有增修。寺內有白牡丹、銀杏,相傳唐時遺種,移植即枯”。白鹿寺院占地2.4萬平方米,原有正殿6間、廂房18間,千百年以來,這里香火不斷,直到“文革”時,寺內各類建筑、雕像才被毀壞,成為現在的廢墟和瓦礫。上世紀80代初,在寺院內的一座枯井中,曾發現了許多珍貴石刻,均由縣博物館收藏。寺內現存三世佛、菩薩、天王、力士、羅漢造像和石獅、石塔、石鼓、石碑等遺物。造像衣著簡單,通肩袈裟,多似氈服,有黨項族造像風格,是研究西夏佛教造像藝術的珍貴文物。寺院東側有一棵植于唐代的古銀杏樹,樹齡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詳細]
香林寺晨鐘
  香林寺又名弘門寺,位于縣城西北40公里的下寺灣鎮香林寺坪村北的奇峰之上,據《延安府志》記載,香林寺始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年,因滿山翠柏飄香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山勢奇峻,古柏森然。俯瞰山下,洛水環繞,沃野千傾,千年敷政古城屹立對岸,周圍美景盡收眼底。現唐代寺院已毀,山間遺留廢墟多處,瓦礫、殘石隨處可見。現存寺院為明成化年和清道光年重修,環山而建的有真武祖師殿、玉皇廟、九天玄女殿、觀音閣、龍王廟等。寺院西側的懸崖峭壁上石窟密布,有大小70多處,窟窟相通,洞洞串聯,設計奇巧,十分壯觀。金輪圣王祠的摩崖題刻記載了一些元、明時期的自然災害,是研究洛河上游地區古代氣候的珍貴資料。傳說古時香林寺西側山崖上懸掛著一口巨大的鐵鐘,每逢初一、十五日,寺內僧人便將其敲響,鐘聲可傳遍整個洛河川。2007年縣文物旅游局……[詳細]
58、石堡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堡寨
  塬向東南斜伸出一把利刃,刀頭朝天,刃上挑著一塊骨頭。這塊硬骨頭就是石堡寨。獨獨天生一方巨大的巖石。一面陡坡,三面絕壁,山脊孤石儼如堡壘。鬼斧神工。依山就勢,巖體缺口砌以石塊,筑高連成雉堞。看起來較為整齊的寨垣,如骨頭粘帶的一層肌肉和筋腱,便是山寨的韌勁和彈性。固若金湯。這這塊骨頭當地人叫做石堡(音補)。南北狹長,唯一的寨門位于南端,上窄下寬,門洞居中南開,如同一個倒寫的凹字。寨院榛蕪,石窯委圮,圪針叢生。北端最突出的是兩座碉臺,大的一座是寨內制高點,小的據守西北寨角,俯扼進寨的唯一山徑。石堡山東面陡臨黃河大峽谷,古寨高懸,長河如帶,船影無蹤,恍惚時光停滯。“鳳游何處古臺空,長江縹緲無際。石頭城上試倚。吳襟楚帶如系。”空曠的寂寞襲裹著萬里河山,只是時空置換到了黃河。西邊是云巖河,細彎的河流像一……[詳細]
中共陜甘邊特委王家灣舊址
  位于延安市甘泉縣橋鎮鄉橋鎮村王家灣村。1935年2月,蔣介石調集陜、甘、寧、晉四省5萬余兵力,向陜甘邊、陜北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圍剿”。4月上旬,陜甘邊黨政軍負責人在甘肅南梁寨子灣召開聯席會議,分析了紅軍主力北上陜北根據地后,陜甘邊根據地面臨的嚴峻局面。會議決定暫時放棄南梁,陜甘邊黨政軍機關先行轉移。13日,中共陜甘邊特委由南梁荔園堡轉移至甘泉王家灣村。在中共陜甘邊特委的直接領導下,甘泉縣洛河川的中共基層組織得到進一步的健全和發展。直屬一區委員會,下轄4個黨支部,區委書記張懷有。直屬二區委員會,下轄4個黨支部,區委書記柴復來。直屬三區委員會,下轄4個黨支部,區委書記王升。1935年5月至10月,隨著反“圍剿”斗爭的勝利,甘泉除縣城被國民黨政府占領外,其余境內全部獲得了解放。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發……[詳細]
白鹿古寺
  白鹿寺又名白鹿禪院、眾寶寺,位于高哨鄉寺溝村東的白鹿塬上,距縣城15公里。寺院南靠山,北臨洛河。清嘉慶本《延安府志》記載:“白鹿寺,唐大歷年建,后晉天福年間重修。殿宇宏偉,叢林極盛。歷代宋、元、明皆有增修。寺內有白牡丹、銀杏,相傳唐時遺種,移植即枯”。白鹿寺院占地2.4萬平方米,原有正殿6間、廂房18間,千百年以來,這里香火不斷,直到“文革”時,寺內各類建筑、雕像才被毀壞,成為現在的廢墟和瓦礫。上世紀80代初,在寺院內的一座枯井中,曾發現了許多珍貴石刻,均由縣博物館收藏。寺內現存三世佛、菩薩、天王、力士、羅漢造像和石獅、石塔、石鼓、石碑等遺物。造像衣著簡單,通肩袈裟,多似氈服,有黨項族造像風格,是研究西夏佛教造像藝術的珍貴文物。寺院東側有一棵植于唐代的古銀杏樹,樹齡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国产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成乱码熟女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宝贝 | 中文字幕第1页中文字幕在 天天免費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综合在线观看片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