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寧波市 > 海曙區旅游

海曙區文物古跡介紹

41、靈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橋
  靈橋位于寧波市海曙區三江口,跨奉化江下游,俗稱老江橋,原為船排連鎖而成的浮橋,是寧波最古老的大跨度浮橋。始建于唐曾名東津浮橋。由于靈橋,位處鬧市,歷代盛況不衰,雖屢修屢壞,屢壞屢建。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木造浮橋經不起風雨侵襲,人過車馳,一遇臺風臨境、驟風暴雨,浮橋時有斷鏈折索,舟排飄散,行人落水等險情發生。至清末民初,始有人創議改建,1922年甬人陳樹棠又建議改建,幾經周折終于于1931年旅滬甬紳樂振葆、張繼先、張申之等重行發起,,8月1日成立改建寧波老江橋籌備委員會,滬、甬設籌備處出資,由英籍和本國工程師共同進行設計,德商西門子洋行總承包建造,寧波人施工, 1934年5月1日開工,1936年改建為三聯鋼骨環洞式單跨拱橋,長132米,跨度97.5米,橋面離最0位3米,設計合理且頗具預見……[詳細]
蔣介卿故居
  蔣介卿故居位于月湖菊花洲東側,西臨月湖,坐北朝南,由正樓、后樓及廂房等組成前后兩幢三合院形式,為市級文保點。蔣介卿故居大門上部有短柱、垂花柱、圈拱、菊花等西式磚砌裝飾,正屋硬山樓房,面闊三間二弄,進深兩柱,有前廊及制作考究的鐵花欄桿,東西兩側為廂房。后幢房子外觀形式與前幢相似,但高度、用材都低于和小于前幢,做法也較為簡單。整幢建筑的山墻均為民國時期民居中較為常見的水泥撫面有肩觀音兜式,墻體系清水墻,東西有邊門。故居歷史蔣宅是蔣介卿于1928年做浙江海關監督時建造的住宅。當時,浙江海關寧波辦公公署就設在月湖北面、鼓樓東側原市-舊址內。蔣介卿去世后,蔣宅一直由蔣家的家屬居住。解放后,此宅由居民多戶居住。月湖改造時,市政府決定修復蔣宅,居民全部遷出并安置。如今,修繕一新、黛瓦粉墻的蔣宅前大門上方由……[詳細]
園瑛法師寮室舊址
  圓瑛法師寮舊址位于海曙區高橋鎮蘆港村東周自然村西側接待講寺內,據建筑風格、形制及主人生活年代等判斷,約建于民國時期。主體坐北朝南,合院式結構,占地面積232.36㎡,由正殿及左右廂房構成。正殿為單檐硬山頂樓房,面闊三間一弄,弄堂位于最西側,明間為抬梁結構,五架梁前后單步,次間用中柱,穿斗結構,進深五柱七檁;弄堂進深七柱九檁,正殿地面均以地磚鋪地,上飾楓葉花紋。廂房位于天井兩側,均面闊兩開間,進深三架椽,抬梁結構,二層樓面已為胡琴檔車木欄桿裝飾。 圓瑛法師寮舊址為故佛教協會會長圓瑛法師所建,正殿二層仍設有圓瑛法師紀念堂,保留了大量法師生前的遺物、遺跡,特別是1916年法師由緬甸回國時帶回的玉佛仍得以保存。 圓瑛法師寮舊址格局完整,保存較好,四面圍墻高聳,梁架雕刻精美生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詳細]
寧波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于海曙區高橋鎮新莊村新莊自然村2號,據周氏家譜記載始建于清道光丁酉年間。主體坐北朝南,略偏西,由前、中、后三進及兩廂組成,占地面積684.42㎡。前進為門廳,單檐硬山頂平房,面闊七間,進深四柱七檁,明間安兩扇大門,左右兩側立一對石獅門枕石,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中進為大殿,單檐硬山頂高平房,面闊五間,明次間進深四柱九檁,五架抬梁前后雙步。梢間用中柱,穿斗式結構,明次間后端放有周氏祖宗畫像及排位,供周氏族人祭祀。后進為重檐硬山頂樓房,面闊五間,明次間進深四柱七檁,五架抬梁前后單步。梢間用中柱,五柱落地。前進與中進之間設廂房,為單檐硬山頂樓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中進與后進之間左右兩側設廊,經后期翻新。周氏宗祠布局規整,建筑高大寬敞,用材考究,牛腿、雀替等雕刻精細、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及……[詳細]
聞氏宗祠
  聞氏宗祠地處海曙區古林鎮蜃蛟村聞江岸自然村西部,據建筑風格及形制判斷,建于清代,局部為民國時期改建。主體坐北朝南,合院式結構,西后側有女祠間,所以由男女兩祠構成。男祠前、后兩進,左、右兩廂,女祠位于西北角。整個建筑均硬山造。男祠前進為門廳,面闊七開間,明間抬梁結構,五架梁,前檐施卷棚頂,其余各間進深五柱五檁,穿斗結構。后進大殿,面闊五開間,明間抬梁結構,五架梁,前檐施卷棚頂,后檐設雙步梁,次間用中柱,進深六柱八檁,梢間進深八柱八檁,均穿斗結構。廂房位于天井兩側,均面闊三開間,明間抬梁結構,次間進深三柱五檁。女祠(包括孤寡祠)位于大殿西側,面闊四開間,明間抬梁結構,五架梁前后單步,其余均穿斗結構。聞江岸聞氏宗祠格局完整,用材考究,牛腿、雀替等裝飾雕刻精美,獨特的男女祠堂布局,文化內涵較為豐富,……[詳細]
陳宗問墓道
  陳宗問墓道位于海曙區集士港鎮四明山村廟夾岙內,建于明代。該墓道及墓前石刻破壞嚴重,但牌坊及墓葬保存尚好,F存牌坊“H”形,立于墓道口,南偏西3度。通高2.26米,寬2.70米,闌額高0.22米,寬0.15米,北面(向內)兩端距柱頭約15厘米處有門軸,以安裝坊門及抱柱。闌額不出頭,額上鐫刻“明贈工部尚書陳公墓道”十個楷體雙構線大字。 離該牌坊約30米處遺有不同形置的牌坊殘件,其中柱頭1只,殘高0.78米,斷面0.33×0.33米,上刻如意形紋飾。另有半邊荷花紋柱頭。離牌坊后約100米處有墓室封土和墓碑,保存較完整,墓碑橫字青苔覆蓋,細辯約為“鄮川陳公宗問之墓”陽文楷體大字。 陳宗問中洪武二十四年(1391)進士,官至行在吏部考功司郎中,卒贈工部尚書。該墓道的發現為研究我區明代人物和墓葬風格提供……[詳細]
白云莊古遺址
  白云莊古遺址位于寧波市海曙區集士港鎮四明山村廟夾岙,地面建筑已毀,主體坐西朝東,僅由前窄后寬四座平臺構成,平臺落差達2米,占地面積1882平方米。原主體建筑位于第三層平臺,呈北高南低的布局,現僅剩前檐和天井條石保存較好,最長4.50米,最短1.37米。 “萬氏自萬斌至萬文,三世四忠!避娙耸兰遥f邦孚(1544-1628),受父萬達甫之教,后襲世職為寧波衛指揮僉事,官至副總兵。其子萬泰(1598-1657)始“棄累代戈矛之傳,以文史代馳驅!遍_創明末清初寧波文學風氣,“謝絕交游,課子八人”,即對“斯年、程、禎、昌、選、大、備、同”八子的教誨,世稱“八龍”。 明、清更替,又蓬萬泰去世,而山居白云莊漸漸冷落。 白云莊古遺址的發現豐富了白云莊這一文化的內涵,為研究白云莊的演變提供了第一……[詳細]
48、它山堰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山堰
  它山堰是中國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位于浙江寧波市鄞州鄞江鎮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于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由縣令王元瑋創建。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鹵化,城市用水困難。在鄞江上游出山處的四明山與它山之間,用條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級的攔河溢流壩。壩頂長42丈,用80塊條石板砌筑而成,壩體中空,用大木梁為支架。位于鄞州區鄞江鎮它山旁,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全長134.4米,高約3.05米,寬4.8米。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筑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千余年……[詳細]
49、上升永濟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升永濟橋
  上升永濟橋,又稱半路庵橋,位于海曙區高橋鎮蘆港村半路庵南首,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光緒九年(1883)重建。 該橋為石砌單孔拱橋,南北走向,橫跨于鄞西后塘河兩岸。橋全長25.54米,寬4米,橋孔高6.15米?缍8.64米。橋兩側有欄板、望柱,柱上雕石獅,欄板前端各有抱鼓石,南、北踏跺各32級。橋額鐫“上升永濟橋”。東面落款為“光緒癸未(1883)歲募捐重建,里人×××”。西面落款為“大清乾隆丙辰(1736)歲陳爾康建”。 橋東北岸筑土地堂一間,坐西朝東,內有碑記。橋北堍起向東有一排橋亭屋,名曰“半路庵亭”,據說原有二排,另一排因上世紀七十年代建造供銷社而被拆除。 該橋已有幾百年的歷史,目前保存狀況較好,是江南水網地區比較典型的石砌拱橋之一,具有一定的保護價值。2010年9月被公……[詳細]
50、懸磁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懸磁橋
  懸磁橋位于海曙區鄞江鎮懸磁村南首,根據石碑記載,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間,現橋為1916年重建。 該橋為石墩木梁單孔平橋,南北走向,橫跨于清源河兩岸。全長19.45米,寬4.15米。凈跨約12米。西堍踏跺6級,南堍踏跺9級。石砌橋臺,臺上埋置長4米左右的石梁8根,懸挑出約0.85米。石梁端安放橫木2根,支承木梁。橋中間為行人通道,兩旁設有固定的木凳供行人憩息。橋上有硬山頂瓦屋5楹,廊屋兩端建有四柱橋亭,鐫有對聯曰:“一部春秋匡漢室,五行辛草利民生”!暗亟娙烁呱姓,亭臨佛閣永豐庵”。 橋北堍原有“二圣殿”,傳說為祭祀文武二圣人,即孔夫子與關夫子,現“二圣殿”已毀,仍存石柱數根,南堍尚保留《懸慈茶會碑》及《鄞縣正堂碑》各一通。 懸慈橋格局完整,保存較好,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05年被公布為鄞州區區……[詳細]
四明山區革命戰爭修槍總所
  四明山區革命戰爭修槍總所舊址位于海曙區龍觀鄉龍谷村下茶耷西南五龍潭風景區內,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期間一直作為我地下武裝修理槍械的場所,主要有二處天然山洞。其一,位于紀念碑之后的山坡上,可登石階而上,有一排坐東朝西的三個洞口組群。山洞從右起第一洞約4米高、5米深和5米寬,第二洞約2.5米高、3米深、2米寬,第三洞又略小。其二,在山上繼續向南沿溪登山約100米轉東,可見坐西朝南的大型天然山洞,成望遠鏡狀,但左大右小。洞口最高處可達12米、最寬處可達20米,最深處可達8米。 五龍潭山岙險要,具有獨特的防御條件,為寧波一帶的革命戰爭創造了天然而理想的武器制作場所。2001年7月,鄞州區人民政府在五龍潭山頂上,樹立了抗日解放戰爭革命遺址紀念碑。碑高3.7米,記述當時反“掃蕩”斗日寇的戰斗情況。2005年……[詳細]
全祖望墓
  全祖望墓位于南郊王家橋苗圃南端。全祖望(1706-1755)浙江鄞縣人,是浙東史學派的重要人物,乾隆元年(1736)會試中進士,入為翰林院庶吉士,因不愿充任低等的知縣,次年歸家鄉,此后且不復出仕。他學問淵博,尤好搜集古典文獻及金石舊拓。家居后,成《固學紀聞》三,修《南雷黃氏宋元學案》,七校《水經注》,繼選《甬上耆舊詩》,撰有《經史問答》,《漢書地理志稽疑》等著作,為我國文化寶庫增添了許多珍貴的遺產。該墓地原為全氏墓地,是祖關山墓葬群的一個組成部分。墓坐東偏北,朝西偏南,坐落于一片綠草叢中。墓平面呈長方形,面闊730厘米,進深420厘米,四周用條形石塊堆砌,高122厘米,墓碑系原物,高122厘米,長厘米,上 書“謝山全太史之墓”,祭臺兩側豎有兩方“全祖望先生傳”的碑刻和兩根方形石柱,柱上刻有兩……[詳細]
銀山戰斗烈士亭
  銀山戰斗烈士亭位于海曙區集士港鎮雙銀村銀山,是紀念抗日戰爭等犧牲的將士英靈。 碑于1951年樹立,亭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碑以碑身和碑坐組成:碑身高1.67米,寬0.94米,厚0.095米;坐高0.19米,寬1.03米,進深0.30米。 碑陽刻寫“革命先烈永垂不朽”,上款“一九五一年四月”,落款“湖山鄉全體人民敬立”,正中頂端刻紅五角星一顆。 碑陰刻寫“紀念四明山革命先烈毛阿來,朱洪山,陳輝,吳阿生、志明,徐嬰,徐角芳、蕭卓,謝世德,徐阿祥,夏苗等全體三百余人”字樣,其中吳阿生不再以紅字添加,據說立碑時認為他已經犧牲,但后來卻又回來了才知他沒死,所以未添漆,且已字跡模糊。石質為梅圓石。 亭以六角贊尖頂水泥亭,內置碑坐西朝東,二側有框架結構坐凳,亭前另有水泥平臺。整個烈士亭置于銀山頂。 201……[詳細]
54、水則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則碑
  水則碑,位于寧波市海曙區鎮明路西側平橋街口(原是平橋河)。宋寶祐間(1253~1258)建,明清兩代續修,現大部分石亭建筑為清道光時所建,保留了南宋的亭基和明代的重修“平”字碑。1999年,考古重現水則碑(亭)舊貌,經重修后,恢復平橋河,與月湖水系相通,還歷史的環境氛圍。水則亭為則水碑而建,亭在四明橋下,取適中之地,測量水勢,鐫“平”字于石上,城外諸楔閘視“平”出沒為啟閉,水沒“平”字當泄,出“平”字當蓄,啟閉適宜,民無旱澇之憂。因此,把四明橋改稱平橋。水則亭為保莊稼豐稔、州郡平安發揮了重要作用。水則碑利用平水的原理達到體察災情、民情統一調度的目的,是我國城市古水利遺存中僅有的實例。是研究水利發展史,研究城市排澇防洪水利工程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有著特殊的意義![詳細]
銀臺第官宅博物館
  銀臺第官宅博物館位于寧波市區月湖偃月堤邊,為清道光通政司副使,曾任光緒皇帝老師的童槐之家宅,有“帝師故居”之稱。銀臺第坐北朝南,面向月湖,現中軸線上有門廳、大廳、正樓、后堂等建筑,東西兩側有廂房、書樓,占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建筑格局規整,布置合理,用材考究,裝飾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是寧波城區內清代中晚期官宦住宅的典型。銀臺第官宅博物館的場景陳列,全面反映了這一時期官宦學士人家的生活環境、家居藝術和蘊含的社會性和社會關系。銀臺第的主體建筑在月湖歷史文化景區一期建設工程中得以完整保留,并按原貌修復,F通過繩武堂(主廳)、今白華堂(祭祀廳)、書房、議事廳、家塾、宴席廳、雅玩室、沐浴房、繡房、臥房、佛堂等的場景式陳列,以全面反映這一時期官宦學士人家的生活環境、家居藝術和蘊含的社會性與社會關系,為……[詳細]
徐桂林墓前石牌坊
  徐桂林墓前石牌坊為清代“旌表營千總徐桂林”墓前牌坊,位于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大橋村金巖寺山梅園山莊旁,牌坊坐北朝南,分前后二道,置于“N”形的神道上。 兩道牌坊形狀、大小相似,均為雙柱穿頭“廿”字形石結構牌坊。通高3.85米,面寬一間2.85米,柱子正方抹角,邊長0.27米,抹角長2.5厘米。柱頂為鐘形。第一道牌坊條石門額鐫主人封銜姓氏:皇清故武略騎尉營千總誥贈奉直大夫刑部主事詔表義行鄞縣徐府君之封塋。第二道牌坊額上鐫“樂善好施”,上款為“清道光十三年九月”,下款為“旌表營千總徐桂林”,其上部原鐫有“圣旨”二字,但現文字漫漶不清,陰面刻“欽旌”兩字。 該兩道牌坊建筑結構精致,雕琢精湛,每道牌坊的石柱上均鐫有楹聯,其中一副曰:千里之山如視掌,百年德義望傳人。今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史料……[詳細]
舉人謝道惠墓
  舉人謝道惠墓位于海曙區集士港鎮四明山村,該墓主好學上進,勤儉艱樸,當其參加進士考試時,已是社會動蕩,他作為進步人士,中舉人后,再也沒去考進士,回到家鄉水井底開展知識份子應有的各種活動,如禁煙、勸纏足、辦學校等,把自家的錢都用在了奉獻家鄉的事業上。因此,當他死后無分份,簡樸歸葬,后于民國二十三年,由其兒子為父重葬。.墓葬建筑雖反映了清與民國之間的結構變化,但更大程度上是反映墓主的進步思想,并在碑陰有墓表,且是知名書法家書寫,具有一定的書法藝術價值和墓主人的歷史研究價值。墓有墓包土堆封土,有墓后半圓形砌坎石,穴前墓碑高大,為梅圓石質,碑陽為著名書法家華世奎題“志僑(號)謝公之墓”,碑陰為其一生的事略,即墓表,這此都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碑有碑首,碑身和碑坐組成,碑坐為橫長形大條石。 2010年9月……[詳細]
橫港岸遺址
  橫港岸遺址位于海曙區古林鎮三星村姚家自然村橫港岸,為橫港河、青龍河、三聯河交匯處,東距下陳村西南120米,距蘆家橋約800米。遺址南北長約210米,東西寬約100米,總面積20000平方米。遺址周邊河網縱橫交錯,地表為平坦開闊的農田。經勘探,該遺址層地形與蘆家橋遺址大同小異,也可分為5層。勘探到的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灰陶次之,黑陶最少,紋飾均素面,木屑、木塊、碳塊出土較多,與蘆家橋遺址相近,但稻殼、稻桿遺跡等不如蘆家橋遺址多見。二者相距不遠,文化內涵上既有高度的趨同性又有一定的差異性。 橫港岸遺址是與蘆家橋遺址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大大豐富了蘆家橋遺址的文化內涵,再次證明這里是我區最早有人居住的聚落之一,對研究我區歷史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華美醫院舊址
  華美醫院舊址位于寧波市海曙區永豐路42號,2011年11月被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筑坐北朝南。華美醫院前身為美國基督教浸禮會在寧波城區開辦的大美浸禮會醫院,1915年改名為華美醫院,寓中美合作之意。1923年-1928年用所拆城墻的條石,城磚建成四層住院樓和三層護士學校樓。1930年美國基督教浸禮會將醫院財產移交給中方,任莘耕為首任華人院長。1949年10月18日,遭國民黨飛機轟炸,住院樓第四層和護士學校樓被毀,后重修住院樓第四層。 華美醫院主體建筑布局規整,講究對稱,懸山式樓頂,四層樓平面呈“冂”字型,大堂內方格藻井,柱頭所嵌雀替具西洋風格,為中西合璧風格的典型建筑。 作為寧波早期的西式醫院,華美醫院主體建筑現保存完整,并繼續發揮作用。華美醫院見證了寧波西醫的發展史,對……[詳細]
60、洞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洞橋
  洞橋位于寧波市海曙區洞橋鎮洞橋村橋街自然村與下段自然村之間南塘河上,據《鄞縣通志》記載,始建于宋建隆年間,現建筑為清代建筑。該橋東西向橫跨于南塘河上,為單墩雙孔木廊橋。 洞橋平面呈H狀,木質橋面長24.43 米,寬6.31米,橋面上設廊屋七間,抬梁結構,南北進深五架梁,前后雙步,整座橋梁以“工”字形單檐懸山頂建筑。中心廊內東西兩側各設木質橋凳與護欄,北廊面闊三開間,進深四架椽,內設石凳五條,明間施石階與村道及橋面相連,南廊無石凳東側設橋屋、土地堂,廊中施三級石階與橋面相連。 橋墩呈船型,尖銳方于迎水面的西端,結構穩固,設計科學。橋北有橋亭,現為村老年活動室。 洞橋歷史悠久,結構穩固,建筑科學,是古代建橋藝術的結晶,對研究當地交通發展及聚落繁衍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07年被公布為鄞……[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久久夜夜一本婷婷 |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 | 亚洲女同国产一区二区 | 五月天在线视频亚洲 |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多 | 日韩中文字幕美少妇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