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寧波市 > 海曙區旅游

海曙區文物古跡介紹

聚魁里石牌坊
  聚魁里牌坊位于海曙區石碶街道西楊村風棚廟前,明代建筑。是一座二柱一間單檐歇山頂全石結構。通高4米,面寬3.45米。正脊設吻獸,雙坡屋面筒瓦騎縫,檐前鑿瓦擋滴水,四角挑檐平緩,柱頭與橫枋間飾斗拱。枋雙面刻“聚魁里”三個正楷大字,陽面另有旁款“楊守陳,景泰元年浙江鄉試第一名”、“楊守阯,成化元年浙江鄉試第二名”、“□試第一名、第二名”。陰面上款“浙江按察使司僉事王平”,“寧波知府李行”、“鄞縣知縣韓普”,下款為“湖廣按察司副使楊茂元立,弘治五年九月吉日”。楊守陳、楊守阯,兄弟皆同,學行相埒。該牌坊乃楊守陳之子楊茂元為其父、叔而立。2005年4月5日,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七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月,寧波繞城高速公路在該地建設,牌坊由西楊村后門畈河塘沿遷移至該村的風棚廟前20米處,即今址。2016年寧波……[詳細]
全祖望故居
  全祖望故居,清代建筑,位于洞橋鎮沙港村全家。故居座西朝東,為一排五間樓房。整個建筑通面寬19.70米,進深10.60米,中間客廳,面寬4.90米。兩邊住房均寬3.40米,屋頂硬山造,南面檐口,發戧翹角。故居西側原有朝南三開間全氏祖堂一進,今堂已圯,留有堂匾“齒德堂”一塊,據當地老人反映:該故居乃謝山公舊宅。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謝山,鄞州區人。清代著名史學家,乾隆元年進士,一生伉直,很有節氣。在學術上推崇黃宗羲,著作有三十多種,四百余篇,主要作品收入在《鮚鱭亭集》,此外還續修《宋元學案》,校注《水經注》、《困學紀聞》,續選《甬上耆舊詩》等,均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2007年被公布為鄞州區第八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詳細]
馬鞍崗古石宕遺址
  馬鞍崗古石宕遺址位于海曙鄞江鎮它山堰村馬鞍崗山的半山腰,距國保單位它山堰直線距離約500米,是唐朝人工開采石料所遺留的采石遺址。東口高約2-3米,西口高約5米,洞內深約30余米,東西兩,內相連,呈凹形。西面宕口石塊已出現風化。七十年代,本地村民整山平地時,發現有一條寬約3米的碎石路通向山腳,又根據它山堰石料質地與此相同,故推測這條碎石路曾是古代工匠搬運石料的古道,也是它山堰用石材料的見證。抗日戰爭時期,本地百姓為躲避日軍的燒殺搶掠,曾于此避難。 該石宕遺址發現,對于研究它山堰歷史、鄞州石刻史等極具價值,同時也見證了日軍侵略、百姓避難場所的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詳細]
廻沙閘古遺址
  廻沙閘古遺址位于海曙區鄞江鎮它山村西側、它山堰上游,始建于宋代。目前該閘尚存槽柱四根,西首第2根鐫有“測水尺”,作為控制水位的標準。第3柱鐫有“迴沙閘”3字,4根石柱高2.63~2.83米,石柱斷面尺寸為0.5米~0.52米,閘門槽0.11米,成正方形,閘中孔寬3.57米,2邊孔寬3.02米。 廻沙閘是它山堰水利設施的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來都同它山堰一起發揮著引泄、滯蓄的作用,為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宋淳祐二年(1242),郡守陳愷,因上游水土流失,塘河淤積,于它山堰上游西北150米處建三孔迴沙閘,以阻沙入港,免受淤塞之患。 2010年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詳細]
85、華興宕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興宕
  華興宕位于海曙區鄞江鎮梅園村華興宕自然村南側。整個石宕呈扇形,直徑約55.58米,現已經廢棄,被水淹沒。 梅園石宕開采歷史悠久,據現存的北宋徽宗御筆碑及東錢湖石刻情況推斷,其歷史至少可上朔至宋代。由于古代開采能力限制,只能采取由上至下的開采方式,多為露天開采,所留下的遺跡多為圓形或扇形的水池。本次發現的石宕為民國時期的開采遺跡,石宕老板為民國時期我區資本家謝桂生,開采的石料曾被用作寧波交通史上第一條公路鄞奉路的建設。 華興宕的發現為研究我區梅園石開采歷史以及我市交通道路發展情況斗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 資料提供:海曙區文管所……[詳細]
射雀崗畈梯田
  射雀崗畈梯田位于海曙區石嶺自然村射雀崗嶺董家屋后的山岙中。層層梯田從山頂而下至愛中村董家屋后并圍至南邊山岙,今為董家屋后山岙該塊地段。該梯田原屬石嶺人所有,根據其發族歷史判斷,該地梯田應于宋朝開始開墾。 梯田基本處于東西向山岙中古道兩側的上下層層走向,都以亂石坎層砌而成,大的坎石上噸,小的坎石如碗口,所以大小不一,利用山地亂石堆砌而成。砌筑方式基本都成圓弧形層坎,是原始載種水稻的田地。現因經濟發展,種植專業化而發展成多種經營,已變良田為旱作莊稼。 射雀崗梯田的發現,反映了石嶺人民戰勝困難,勤儉建家的發展歷程,是當地人民的智慧結晶,具有一定的歷史及教育意義。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詳細]
“七鄉勝地”牌坊
  “七鄉勝地”牌坊位于海曙區石碶街道橫漲村西北端,牌坊坐北朝南,為二柱單開間單檐歇山頂石筑。通面闊2.42米,高2.32米。根據現存牌坊的建筑結構及形制分析,系明代建筑。歇山頂翼角起翹平緩,正脊兩端置獸形正吻;垂脊處有吻獸,前檐刻出瓦隴、瓦當、滴水;柱子正方,外側抹角,斷面為0.29×0.28米,抹角邊長0.15米,柱腳有基座,上部有抱鼓石狀牛腿支撐;柱頭間施闌額,有“七鄉勝地”4個方正大字,其余風化不清,闌額北有門軸孔。 鄞西地區原為七鄉之地,這里是南塘河進入城中之要地,故得名“七鄉勝地”。目前,牌坊保存較好,結構穩定,為研究我區古建筑發展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詳細]
88、延爽亭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爽亭
  延爽亭位于海曙區橫街鎮鳳岙村藤嶺嶺頂,為木石結構,坐北朝南于靈峰山間的嶺墩,東有藤嶺小村達鳳岙、橫街。 亭子面寬三間,進深二柱七檁。亭內共立石柱八根,明間四根,五架梁、抬梁結構,次間同。地上鋪設鵝卵石,環形紋。柱上均由清末舉人汪崇干書聯。東山墻壁間嵌有“天燈會碑”一通,中華民國四年立。西山墻前立“永遠茶茗”碑一通,道光二十二年立。北墻嵌“延爽亭”石匾一塊,無題款。據現狀分析為清晚期建筑。 主體結構保留完整,普查時年久失修,屋頂及墻體有一定程度的損毀,現已修復。亭后為“中靈峰寺”,有殘石匾“□靈峰寺”,下款“光緒八年”。現嵌于明間后半間臨搭建的墻體上。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詳細]
翁文灝故居
  翁文灝故居位于海曙區大書院巷11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有三進木結構傳統民居和一三合院小洋樓等建筑,保存較好,其中小洋樓為翁文灝先生生活處,建于民國,建筑坐西朝東,占地面積660平方米,平面為長方形,呈傳統三合院布局。為一幢西洋式磚混結構樓房,具羅馬式建筑風格,紅灰二種相間的水磨磚,制作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價值。翁文灝(1889-1971)又名存璋,字詠霓,號君達、愨士,浙江鄞縣岐陽鄉石堰村人。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博士、中國近代地理學創始人之一。對地質學造詣很深,著作豐富,在地質學各分支領域里都作重大貢獻,創下許多個“第一”,在礦床學方面,他在我國首次提出“成礦系列”這一術語。他對成礦規律的研究,在我國開拓了新的找礦方向,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在地震地質學方面,他是第一名研究中國地震地質……[詳細]
范文虎墓
  范文虎墓位于海曙區集士港鎮四明山村廟夾岙自然村北側,建于清宣統四年春。主體建筑坐北朝南,為一座圓墓,由墓穴、祭臺兩部分組成。 墓前祭臺呈半圓形,由方形石板鋪就。兩側設弧形護欄,圓角望柱。前置墓標柱兩根,現已毀。墓碑上刻清狂生范君墓,上款為己卯春日,落款為高振霄書。墓碑兩側翼子上刻范文虎先生生平,右側為其友鄭文亮所撰,左側為慈溪馮鴻壽所書;此外翼子上另有對聯一副,上刻白云深處堪合我,黑劫來時 任他。整個碑高1.59米,厚0.2米,護欄高0.5米。 范文虎為寧波著名老中醫,醫術高超;高振霄為清末代進士,著名書法家,本次發現填補我區空白。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詳細]
黃瑛墓道享亭
  黃瑛墓道享亭位于寧波市海曙區橫街鎮鳳岙村,明代建筑。享亭坐西朝東,處于鳳岙山緩坡地段。 該享亭為石結構建筑,石料質地為當地產的梅園石。通高2.50米,進深1.88米,面寬2.10米。正面坊額上 書有“明贈光祿寺卿黃公神道”十個楷體大字。墓室與墓道至今俱廢,僅存石亭為正方形單間建筑,四柱為方形抹角,柱頭無卷剎。頂由兩塊平石板鋪就而成,兩頭各有卯口。南北兩側各置有一長條石凳,其兩頭采用榫卯結構形式與四根石柱銜接,既可供人憩息,又使整個石亭的結構更加穩固。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黃瑛為明代廬陵教諭,后贈光祿寺卿。該亭為黃瑛墓道現存的唯一遺物,且保存較完整。2005年5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級文物保護點,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詳細]
樟村四明山烈士墓
  樟村四明山烈士墓位于寧波市海曙區章水鎮樟村,始建于1944年12月,是為了紀念在戰斗中英勇犧牲的革命烈士,由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四明特辦和鄞奉縣辦共同發起,將李敏、徐嬰、嚴培遠等12位死難烈士安葬在現烈士陵園的右前方,并在墓前豎立“抗日反頑斗爭死難烈士紀念碑奠基石”。1951年7月,浙江省第二軍分區、寧波地區專署、鄞縣人民政府在原址興建烈士陵園,建起革命烈士紀念塔和一穴拱形圓墓,將12位烈士遺體重新移葬于墓內。后陵園及烈士墓陸續擴建、添建,現有拱形圓墓5座,長方形大墓1座,共安放有130余具英烈靈柩,現陵園占地面積達12800㎡,并開辟烈士事跡陳列室、烈士骨灰室和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大廳等紀念建筑。1963年3月被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花果園廟
  花果園廟位于寧波海曙區月島、月湖橋東,1999年9月,被公布為寧波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點。現存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由過街廊、臺門、正殿等組成。臺門檻板上 書對聯“地接賀秘祠,祉鄰忠定宅”。 據史志記載,此廟始建于宋朝。宋建炎時,杜愷將軍護送宋高宗御駕到明州后,因病住在該廟內,當時廟內有兩頭安南(今越南)異獸,伴于杜愷左右,杜病故后葬于太白山,兩頭異獸亦死。據傳淳祐元年,明州發生一場大瘟疫,杜將軍抱著異獸顯靈,遏制了瘟疫,民眾為感謝他的恩德,為他立祠,并雕刻那兩頭人目羊頭的異獸放置于門口。廟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重建。另傳其處原為南宋宰相史浩宅第中的廟園,其廟神即為管理廟園的土地神,是月湖邊上尚存的與南宋史氏有關的建筑。……[詳細]
黃泥垅崗戰壕遺址
  黃泥垅崗戰壕溝遺址位于鄞州海曙區章水鎮大皎村下塘自然村烏龜巖的山岙之中。據當地村民介紹黃泥垅崗戰壕溝是抗戰時期國民黨為了對付日軍而挖掘的,日軍進入章水以后,國民黨為阻止日軍進一步向村里入侵,在烏龜巖上挖掘壕溝,該地地勢險要,視線開闊,是觀察敵軍的有力位置。壕溝為南北走向,全長約3千余米,寬1米左右,深0.6米,在壕溝的北面還有一座炮樓遺址,直徑約2.3米,西面有二條支戰壕,兩條相距約10米。如今壕溝已廢棄不用,上面堆滿了落葉與樹枝,有的地方已被填平。黃泥垅崗戰壕溝遺址見證了日軍侵略我國人民的滔天罪行,為后人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實物佐證。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詳細]
95、水北閣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北閣
  水北閣系清代浙東著名的學者和藏書家徐時棟的藏書樓,原址在海曙區西門外花池巷18號。徐時棟,字定宇,一字同叔,號澹齋,別號西湖外史,又號柳泉。自幼聰明好學,家有遺書數千卷,讀之不足,又續有所增。他的讀書處原在月湖旁,初名戀湖樓,又稱煙嶼樓,積書六萬卷,毀于咸豐十一年(1861年),同治元年遷居西門外的城西草堂,又積書五六萬卷,不幸于同治二年遭大火而付之一炬,次年在城西草堂故址重建新宅,繼續收集藏書。因樓旁有條河,書樓在河之北,故命新書樓為“水北閣”,意在防火。閣坐南朝北,三開間木結構。1994年因城市拓展無法原地保存而遷建于天一閣,1999年辟為專門收藏新方志的“中國地方志珍藏館”。……[詳細]
林村萬安橋
  林村萬安橋位于海曙區橫街鎮林村,據鄞縣通志記載,該橋始建于宋,歷代重修,現存橋梁為清代重建。因其為洞形拱橋,所以當地俗稱洞橋。 該橋為雙孔石拱廊橋,南北向橫跨于浣花溪中上游。橋全長17.79米,橋面長9.4米,寬4.6米,南北兩堍各設踏跺13級。橋上建有廊屋三間互道,其建筑結構明間為抬梁式,兩次間穿斗式。木柵欄高0.67米,橋墩用長方形塊石迭砌而成,結構嚴謹,制作精良。 該橋自清代重建后,一直未見改建或添建現象,是我區境內迄今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橋梁之一。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 資料提供:海曙區文管所……[詳細]
上化山石宕古道遺址
  上化山石宕古道遺址位于海曙區鄞江村周家自然村,古道無資料記載,據采石資料為“明代”,是一處上化山石宕開采石塊后的運送道路,據說,當時大石料需三十余人抬著重達上千公斤的大石,從宕口抬到山腳才能用木車運輸。從山頂上化山宕口盤至村后山腳,上下落差達113米,古道四周遍布茂密的山林,并可見宕渣碎料厚積。現存古道全長563米有余,寬2.5米至2.6米不等,整條古道成S形,主要由碎石塊鋪砌而成。上化山石宕古道遺址的發現,見證了古時運石的艱辛,反映了鄞江地區勞動人民勤勞、智慧與結晶,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資料提供:海曙區文管所……[詳細]
98、泥峙堰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泥峙堰
  泥峙堰位于海曙區橫街鎮溪下村趙家莊自然村劍峰山下,為四明山鄞西地區第二大水利屏障,是一座障莊家溪之水,阻洪蓄淡分流為作用的滾水壩。據謝國旗發表于《鄞州文史》第九輯的《鄞西古水利工程泥峙堰考》得悉,始于齊梁間為泥堰壩,至民國完全成為全石結構。 現存大壩呈梯形,南北向橫跨于武陵溪與桃源溪段,長約45米,寬2.68米,東側階梯狀,起牢固支撐作用,壩北側設明暗渠以溉水以北田并配閘門。 泥峙堰歷史悠久,是我區最早的大型水利設施之一,對研究我區乃至寧波的水利事業的發展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 資料提供:海曙區文管所……[詳細]
99、稼圃莊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稼圃莊
  稼圃莊位于海曙區高橋鎮梁祝村梁祝文化公園,根據建筑風格判斷為清代建筑。主體建筑坐北朝南,由正屋及南側石牌坊兩部分構成。正屋屋頂硬山造,面寬三間,進深五柱七檁,穿斗式結構,檐柱施斗拱,檐梁為駝梁,施雀替飾卷草紋。正屋設前后天井,前天井東筑石庫門,磚砌門樓,雙扇門,門樓覆蓋雙坡板瓦,正脊起弧。石牌坊離屋19米,為單開間小牌樓全石結構,柱置獅子,下枋陽面刻“稼圃”二字,上置普柏枋,再上為雙坡屋面,枋額二側柱外置云翼,牌坊為后期新建。 稼圃莊格局完整,結構穩固,是一處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4年7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第十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詳細]
寧波林宅
  時代:清地址: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鎮明路紫金巷,該宅坐北朝南,西臨紫金卷,背依三支街,東近鎮明路,西毗鄰民居。在海曙區紫金街30號。清同治年間舉人林鐘嶠、林鐘華兄弟倆之住宅。整個住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由頭門、照壁、二門、照壁、轎廳、前樓、中樓、后樓等組成,左右配以廂房。門樓、照壁、影壁等處均有精致的雕刻,現尚存磚雕170余幅,石雕、木雕50余幅。宅西南辟有小園,為“蘭亭”,藏有明董其昌書,陳繼儒題跋的“蘭亭序”貼石二方。林宅是浙東地區現存的古代雕刻藝術最集中,最精致,內容最豐富的建筑之一,這些珍貴的雕刻藝術品對研究雕刻藝術、建筑裝飾藝術,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唯美国产伦综合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日本一本之道之视频在线不卡 | 中文字字幕在线精品乱码 | 色婷婷免费精品视频 | 久久久久久综合岛国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