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咸寧市旅游

咸寧市文物古跡介紹

三國赤壁古戰場
  赤壁古戰場位于長江中游南岸赤壁市境內,沿江而上,通洞庭巴蜀,經武漢東下可達吳越蘇杭,北望漢沔千里沃土,隔江就是洪湖烏林。東漢建安十三年(元二○八年),曹操率二十幾萬大軍南下,連克新野、襄陽數城,從江陵順江東下,與逆江西上的孫權、劉備五萬聯軍初戰于赤璧,曹軍失利,退回江北,屯兵烏林(今洪湖市烏林鎮),與孫、劉隔江相峙。后孫劉聯軍巧用火攻,乘東南風大起,向曹營舉火,火船借助風勢,直沖曹軍水寨。曹軍船只一時盡著,岸上營落,火逐風飛,烈焰沖天,一片火海,把南岸崖壁照得一派通紅,赤壁也因此得名。孫劉聯軍乘勢進攻,曹操領余部經華容小道(今鑒別縣西北)向江陵敗走,從而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赤壁大戰的張天烈火早已熄減,但那赤色的懸崖絕壟,不盡的滔滔大江,大戰時的處處……[詳細]
通山無量壽禪寺
  無量壽禪寺位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海撥1665米)獅子巖西麓,寺內松杉疊翠,山泉鳴澗,鳥語花香,云海蜃樓,清幽寧靜,素有“清涼世界”之稱。“獅涌云關”自古被譽為“天下第一奇”之自然景觀。雖此處山高千仞,背依峻峰陡崖,面臨淵谷深壑,興土木艱難萬分。然圣欽老和尚以佛子之心,禪修之愿,終于建成雄偉壯觀、莊嚴肅穆之無量禪寺。無量壽禪寺原名云關古寺,成名于南宋,后歷經戰火,至明末已成廢圮。一九八四年秋,臨濟宗的圣欽法師奉仁德法師之命,只身來此,回通山縣九宮山恢復開創佛教凈土宗道場。無量壽禪寺位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海撥1665米)獅子巖西麓,寺內松杉疊翠,山泉鳴澗,鳥語花香,云海蜃樓,清幽寧靜,素有“清涼世界”之稱。“獅涌云關”自古被譽為“天下第一奇”之自然景觀……[詳細]
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
  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紀念館位于咸寧市咸安區汀泗橋鎮汀泗橋(集鎮)。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后,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分三路從廣州誓師北伐。北伐軍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直系軍閥吳佩孚節節敗退。8月25日,由共產黨領導的、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先遣隊葉挺獨立團進占蒲圻(今赤壁)中伙鋪車站,切斷了駐湘吳軍沿粵漢鐵路北撤之路。吳佩孚急忙糾集2。6萬余頑敵重點駐守汀泗橋。此時,正逢秋汛,汀泗橋三面環水,東南靠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北伐中路軍前敵總指揮唐生智命令第4軍主攻汀泗橋,第7軍第一路直插蒲圻會攻汀泗橋,第8軍一路沿長江南岸奪取嘉魚側擊汀泗橋。8月26日凌晨4時,第4軍從汀泗河南岸向駐守在北岸的塔垴山、石鼓山吳軍陣地發起進攻。激戰至中午12時,進攻受阻。午后,吳軍1000余人在炮火掩護……[詳細]
赤壁觀音寺
  觀音寺是湖北赤壁的一處歷史名剎,位于望山大沙州。觀音寺原名觀音閣,據清同治《蒲圻縣志》載“大士閣,在西鄉大沙州,有丈六金身,明崇禎中,邑人副使鄧士亮任蜀敬造,合邑士紳建殿”。鄧士亮是明萬歷甲辰年進士,在蜀任職二十余年,將一生積蓄鑄造了一尊觀音菩薩銅像,退休時,將銅像豎于大沙州。數百年來,這里香火旺盛,成為蒲圻一大佛教道場。日本侵華時期,日軍欲-中華寶物,曾用數部卡車以鐵鏈套住尚未拉倒,可惜毀于文革之中。1998年夏,經省市人民政府批準,開放和恢復觀音寺為佛教活動場所。正果法師發弘愿重建觀音寺歷史名剎。經過多年努力觀音寺已經修建完畢。觀音寺現有一尊高達9米的釋迦牟尼佛,一尊3米8高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2米高綠度母、白度母和文殊菩薩各一尊。 赤壁市觀音寺始建于明代崇禎丙子年(公元1636年……[詳細]
赤壁圓通寺
  圓通寺位于以磚茶和古板街稱名于世的赤壁羊樓洞內,與赤壁四十八泉之一的觀音泉和赤壁著名景點陸水湖相毗鄰,是鄂西南海內知名的一大古剎。羊樓洞既是一歷史名鎮,山青水秀又是一旅游勝地。將軍寺始建于唐代,本祀羊樓洞先仁唐敕忠烈將軍雷萬春。唐至得德年間的安史之亂,雷公奉肅宗李亨平叛令與蒲圻人平原將軍覃國良隨張巡、許、南齊云等鎮守睢陽,以饑疲之軍先后與敵軍戰三百余回,殲敵十萬余人,扼守江淮,叛軍聞風喪膽,始終無法下江南,后城破不屈與三十六義士忠義殉國。叛亂平定后,雷公褒封忠烈將軍,并諭民間立廟祭祀。《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政通鑒》等史書均有記載。宋名臣文天祥曾撰寫過萬春公傳。唐下至今,圓通寺代有興廢。時或雄偉壯觀,香火鼎盛,法務興隆;時或廢墟殘洹,滿目蒼痍。清道光咸豐年間,茶市興隆,磚茶遠銷歐亞諸國,……[詳細]
王明璠府第
  王明璠府第位于大路鄉吳田村1組(俗稱畈上王灣。古時該地為一片田畈,畈上聚居著姓王的,故名“畈上王”灣。后王明璠家族從五里外吳田洞引水至田畈,稱吳田村),距縣城3公里。又名“芋園”,即大而無華(非豪宅)之意。又呼為“大夫第”,1901年王明璠因功授受封四品“朝議大夫”,其大門額書有“大夫第”的門匾之故。是湖北省現存單體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清代民宅,享有“湖北第一宅”之稱。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歷史文化名村。王明璠府第始建清咸豐年間,建成于同治時期,是湖北僅存的“縣太爺”宅院之一。民居占地達1萬平方米,分為老宅和府第。老宅為王明璠父親王松坡所建,占地1200平方米。府第即是王明璠退官回鄉后修建的,占地8800平方米。其中王明璠府第座北朝南,三面環水(吳田港,人稱玉帶河)。平面布局略呈長方……[詳細]
峨石寶塔
  峨石寶塔在蒲圻市西郊馬鞍山巔。塔側石巖上刻有“峨石”二字。馬鞍山雙峰壁立,重巒翠連;山麓綠水揚波,峨潭碧盈,景山幽麗。峨石寶塔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全以青石砌成,七層六角,高17米,底層置門,以上各層設窗,層檐舒展,疊角飛翹,角掛銅鈴,山風吹來,鏘然遠聞。循塔內螺旋石階,可達5層。結構謹嚴,形體峭拔,古雅卓秀,數里之外,皆能見其直插天半。峨石寶塔是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歷史文物與革命舊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風景名勝區,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峨石寶塔平面八角形,九層,高約44米,樓閣式磚塔,0中央進駐延安后,這座古塔成為革命圣地的標志和象征。建國后,國務院將延峨石寶塔歸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延安革命舊址之中。峨石寶塔上,歷史文物和現代革命文物星羅棋布,……[詳細]
王世杰故居
  王世杰故居位于崇陽縣白霓鎮回頭嶺村,建于清代。王世杰(1891~1981),崇陽人,1911年肄業于天津北洋大學采礦冶金科,后留學英、法,1917年獲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士,1920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法學研究所法學博士。回國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學,并與胡適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后進入政界,歷任國民黨政府法制局局長、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教育部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外交部長、-秘書長、行政院政務委員、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該故居坐南朝北,一進三重,共有大小房屋二十余間,側墻有封火山墻,面積約500平方米。王世杰對近現代中國的教育、政治、外交、國共兩黨和海峽-等產生過重大影響,其故居具有較高的紀念意義和教育價值,同時,對于研究我省傳統民居也有較高價值。……[詳細]
赤壁碑廊
  赤壁碑廊元208年曹操率二十幾萬大軍南下,連克新野、襄陽數城,從江陵順江東下,與逆江西上的孫權、劉備五萬聯軍初戰于赤璧,曹軍失利,退回江北,屯兵烏林(今洪湖縣烏林公社),與孫、劉隔江相峙。后孫劉聯軍巧用火攻,乘東南風大起,向曹營舉火,火船借助風勢,直沖曹軍水寨。曹軍船只一時盡著,岸上營落,火逐風飛,烈焰沖天,一片火海,把南岸崖壁照得一派通紅,赤壁也因此得名。孫劉聯軍乘勢進攻,曹操領余部經華容小道(今鑒別縣西北)向江陵敗走,從而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赤壁大戰的張天烈火早已熄減,但那赤色的懸崖絕壟,不盡的滔滔大江,大戰時的處處陣跡,贊美赤壁的碑刻和詩篇,卻一直吸引著無數的金甲武將、文人墨客。赤壁旅游區由赤壁山、南屏山、金鸞山三山組成。主要景觀:赤壁摩崖石……[詳細]
鄂南秋收暴動指揮部舊址
  鄂南秋收暴-動-指揮部舊址位于咸寧市赤壁市赤馬港辦事處蓮花塘村3組石家。1927年8月5日,中共湖北省委根據中央指示,結合湖北情況,制定了《鄂南暴-動-計劃》,決定以蒲圻、咸寧為中心暴-動-點。8月下旬,省委派吳德峰、黃赤光、謝一環到蒲圻,正式成立鄂南秋收暴-動-指揮機關——中共鄂南特委。8月29日,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兼湖北省委書記羅亦農和省農委主任任旭赴蒲圻檢查農民暴-動-的籌備情況,在中伙鋪蓮花塘石谷家召開鄂南六縣負責人會議,部署暴-動-工作。9月6日,羅亦農第二次到蒲圻指導鄂南秋收暴-動-,再次在蓮花塘召開鄂南六縣負責人會議,落實暴-動-計劃。鄂南特委根據羅亦農的布置,統一各縣農民軍的稱謂,成立了鄂南農民革命軍總部,由特委軍事委員漆昌元兼鄂南農軍總指揮,吳德峰為……[詳細]
赤壁摩崖石刻
  赤壁磯頭臨江懸崖上,有石刻“赤壁”二字各長150厘米、寬104厘米,相傳是周瑜破曹后,一時興起,揮劍在石上刻下,但據字體考證,當是--所書。北宋文人謝迭山曾路過此地,在他的“赤壁詩”序中說:“予從江夏溯洞庭,舟過蒲圻,見石上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烏林,至今土人耕地,得箭簇長余尺,或得斷槍折戟,其為周瑜破曹操兵處無疑。”明朝王奉偶過赤壁,題絕句兩首于石上云:“赤壁橫崖瞰大江,周瑜于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公勢,可嘆0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實啖吳,皇天未肯遂其圖,水軍八十萬東下,赤壁山前一火無。”洪武已丑年(1385年),曹君亭坐船到赤壁,發現宋明石刻,也留下了墨跡:“此乃周瑜破孟德之赤壁也,子瞻與后人但知黃州赤壁……。”赤壁二字上有一個“鸞”字,為道教符號。據明方汝浩著《東游記》載,凡得道之人均乘青……[詳細]
湖北省第一高級中學舊址
  湖北省第一高級中學舊址位于湖北科技學院咸安校區,是湖北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該舊址不僅是湖北省第一高級中學的歷史見證,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紅樓曾作為教學樓和師生活動的大禮堂,是許多校友心中充滿回憶的地方。如今,它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眾多校友在寒暑假和國慶黃金周期間前來參觀,感受歷史的變遷。‌1在保護措施方面,湖北省第一高級中學舊址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和管理。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它不僅展示了其作為教育機構的輝煌歷史,還成為了當地文化教育的重要部分。未來,隨著更多校友和游客的關注,相信這一舊址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繼續傳承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保護范圍:湖北省第一高級中學舊址共有三棟房屋,實行整體保護。東以禮堂外墻為基準向東延伸7米至陡坎邊,南以二……[詳細]
孫郭胡城址
  孫郭胡城址位于咸寧市咸安區向陽湖鎮鐵鋪村熊家灣,地處一長條形崗地中間,東距老淦水河約600米,東部和北部為寬闊的平原,南部為丘陵山地。遺址于1984年發現,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發掘。城垣因地勢修筑而成,呈長方形,南北長210米,東西寬125米,周長599米,面積為26250平方米。已發現城垣、角樓、城壕、烽火臺等遺跡。城垣有內、外護坡,墻主體寬4~5米,用黃色黏土夯筑而成。南北城垣中部有城門遺跡。南城垣與西城垣拐角處發現角樓。城墻外北、西、南三面有城壕,為人工挖掘而成。烽火臺位于城外西南一座直徑為15.6米的圓形山包上,上部為青磚,下部是夯土,時代為戰國時期。孫郭胡城址西500米處的白虎咀山發現了大面積的墓葬區,出土了銅劍、銅箭鏃、鼎、鐓、壺、器座等器物,孫郭胡城址保……[詳細]
沈鴻賓故居
  沈鴻賓故居位于咸寧市咸安區浮山辦事處太乙村石烏山下。沈鴻賓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為清軍千總加都司,后因戰功升任臺灣海營提督。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積勞成疾,病死臺灣,時年47歲。死后追贈一品封典,授振威將軍加勃勇巴圖魯。沈鴻賓故居建于清同治七年至十二年(1868~1873年),由沈鴻賓本人主持興建,建筑面積約1404平方米。沈鴻賓故居為清晚期湖北地方建筑風格,合院布局,以中央廳堂、天井為中軸,左右對稱。中軸進深三進,左右廂房進深八間。青色小布瓦頂,門樓呈飛檐翹尾狀。共有天井6個。堂屋高大,做工考究,梁枋、窗格雕花精細,藝術價值較高。有將軍第、皇恩旌裱御賜匾額。沈鴻賓故居是湖北省重要的涉臺文物。故居建筑體量較大,規格較高,做工精良,為較典型的鄂東南民居,是研究湖北鄉土建筑的重要……[詳細]
北伐戰役遺址
  北伐戰役遺址北伐戰爭汀泗橋戰役遺址位于咸寧市汀泗橋鎮京廣鐵路西側西山頭上,距汀泗橋鎮500余米,為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地東靠群山,西臨大湖,一橋飛架,構成天險,素為兵家必爭之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6年8月25日至26日,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鐵軍葉挺獨立團等將士同吳佩孚的北洋軍在此展開了一場空前的激戰,北伐軍大敗吳佩孚的北洋軍,使反動軍閥吳佩孚從此一蹶不振,為北伐軍進軍武昌開辟了道路,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為紀念此戰役中犧牲的英雄們,在此興建烈士墓、紀念碑、紀念亭等。墓為長方形券頂,莊重大方,周環以短墻與松柏;碑呈方錐形,巍峨挺舉,正面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北伐陣亡將士紀念碑”大字;亭呈六角,方圓頂,俏麗挺拔,頗為壯觀。占地2500平方米,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湖北省愛……[詳細]
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
  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位于咸寧市咸安區向陽湖鎮,主要包括五七區、窯廠區、紅旗區、向陽區,總面積約78,000平方米。1969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在湖北咸寧向陽湖(原名關陽湖)建立“五七”干校,下設文化部機關、文聯作協口、出版口、文物口、電影口,共分五個大隊。6000余名文化人,先后在干校當過學員,其中,在全國乃至世界享有盛譽的名人174人,如謝冰心、馮雪峰、沈從文、嚴文井、張天翼、張光年、陳白塵、臧克家、李季、馮牧、蕭干、孟超、侯金鏡、郭小川等,都曾在這里勞動和生活過。舊址內房屋144棟,有五七干校學員自己動手修建的磚瓦結構平房、“干打壘”的土坯房,還有燒磚燒瓦的窯廠,另外還有他們自己設計,自己施工修建的三座橋,即紅旗橋、五七橋、向陽橋。向陽湖文化名人舊址是特殊時代的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詳細]
芭蕉灣焦氏宗祠
  焦氏宗祠位于通山縣高湖芭蕉灣村。這棟古民居第一重為戲臺,第二重為空曠的大廳,第三重為祭祀祖先的神臺。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屋檐上,碩大的鰲魚挑雕工精細、栩栩如生,雕梁畫棟、7架梁建筑形式,顯示著主人的顯赫身份。罕見的是,在二三重之間,經通山縣文化局初步考證,該民居修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由于主人的祖先考取過探花,才有資格修建這種較高規格的民居。民居中建有拜廳,這種情況并不多見。是一座民間藝術的寶庫。被湖北省古建筑和文物專家稱之為“古民居極品”。保護范圍:東至焦氏宗祠前檐墻,南至焦氏宗祠南墻,西至焦氏宗祠后墻,北至焦氏宗祠廁所圍墻。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東延伸13米至祠前廣場邊沿,向南延伸1.45米,向西延伸5米,向北延伸15米,東北與保護范圍邊界重合。……[詳細]
新店土城遺址
  新店土城遺址位于赤壁市新店鎮土城村,南臨潘河,東、西、北三面為小丘陵。1999年~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7次調查、鉆探和發掘。遺址由大小土城及城址北部的王家嶺、花園嶺、祝家嶺三處墓地構成。發掘共揭露面積4153平方米。大城為戰國時期,小城為西漢時期。城墻均為黏土夯筑,城墻周圍有護城壕,現存大城與小城重疊西南角和西垣南段大部分。土城城外分布有王家嶺、花園嶺、祝家嶺三個墓地,整體保存較好,墓葬埋葬集中、分布規律,是城內居民死后的公共墓地。新店土城遺址中的城址是我目前發現的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楚國城邑,對于研究楚國對江南的開發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詳細]
簰洲灣九八抗洪烈士陵園
  簰洲灣九八抗洪烈士陵園位于嘉魚縣簰洲灣鎮中堡村。1998年8月1日,簰洲灣潰口,空軍高炮某團225營及廣州軍區某舟橋旅5營的解放軍官兵前往搶險,連指導員高建成等19人以身殉職。為了紀念抗洪烈士,緬懷抗洪精神,縣人民政府籌資修建“抗洪英雄紀念碑”、“簰洲灣98抗洪烈士陵園”,1999年7月落成,地面積5300平方米左右。陵園內,高建成墓居中,其余18座烈士墓,左右各9座,呈弧形排列。墓均花崗巖基座,大理石墓碑,正面鑲嵌烈士遺像,鐫刻烈士姓名和生卒年份,背面銘記其簡略生平事跡。該陵園是全國唯一的一座抗洪烈士陵園,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詳細]
畢家畈塔
  畢家畈塔位于赤壁市神山鎮畢家畈村,清代石塔。坐東朝西,六角五級樓閣式塔,通高約18米,全部由石塊壘砌而成。基座正方形,邊長5.2米,高約1.5米,四周邊沿處有一圈榫眼,每邊各四個,共十二個。塔身為正六邊形,六個塔角卷曲上翹。第一層西面設一拱形石門,在石門上方刻有“光路”二字;第二層西面刻“聚奎”二字;第三層西北面設一拱形石門,大小與第一層相同,在東南面、西面、西北面各設有一個圓形窗孔;第一、三層設有神龕;塔內設有石臺階,可上至第三層。該塔與赤壁市內的峨石寶塔建筑風格相同,對研究清代民間石塔的建筑工藝以及宗教信仰具有重要意義。……[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天堂网亚洲综合在线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公厕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熟女88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不卡海量 | 亚洲国产日韩一级精品视频网站 | 免费国产午夜电影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