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恩施州旅游

恩施州文物古跡介紹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位于來鳳縣翔鎮關口村的酉水河西岸峭壁上。石壁全長200米,在中段開鑿4個并列的大中佛龕,南段雕造18個并列的小佛龕,共計造像31尊。造像年代為初盛唐。佛龕前原有三層木構窟檐,60年代被拆毀,佛像也遭到局部毀壞。北龕、中龕、南龕高度均6米余,中龕內雕倚坐彌勒像二北子二菩薩像,彌勒高5.3米。南、北龕均為一結跏趺坐佛二弟子立像。佛像通高5米。南龕南側為雙觀音立像龕,菩薩高2.7米。小佛龕內各雕一立佛,高1.5-2米。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渾圓,身著雙領下垂式架裟。菩薩頭戴高冠,披巾垂于腹膝二道,整個造型豐滿,神態逼真,表現出典型的初唐時期的風格。仙佛寺石窟不僅是長江中游、兩湖地區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同時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摩崖造像。造像藝術具有濃郁的中原特色,代表了兩湖地區石刻藝術的最高峰,……[詳細]
官墳園石碑及九峰橋
  官墳園石碑及九峰橋官墳園石碑位于鶴峰縣容美鎮百戶村官墳園。共2通。均為青石質,螭首,趺座。通高3.1米,寬0.94米,厚0.26米。周邊浮雕龍云圖案。額陽刻篆書“奉天誥命”4字,文楷書。右碑刻于明崇禎二年(1629),文15行468字,系明莊烈愍皇加封宣武將軍田楚產的誥命;左碑刻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為康熙皇帝御制碑文,14行257字,記容美土司田舜年加官進爵事,并褒獎其先人功德。九峰橋位于鶴峰縣容美鎮前橋村北。容美土司田舜年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因田氏別號“九峰”而得名。南北向跨深潭溪。單孔石拱橋,長25.1米,寬4米,孔跨6米。拱券縱聯砌置,單券單伏。橋北立石碑2通,前后相距1米,均為青石質,圓首,碑文楷書。前碑高1.31米,寬0.54米,厚0.16米,額題“彪炳千秋”……[詳細]
七孔子墓崖
  七孔子墓崖在建南鎮北偏西2.5公里南河東岸的一堵紅砂崖上,古人開鑿有7個作為墓穴的石窟,稱為七孔子,又稱仙人洞、蛻皮洞。七孔子距建南河水面約20米,距崖下公路約10米,分上四下三兩行排列,上下排距1米左右,除上排有一窟相隔3米外,其余窟距在1米以內。石窟呈正方形,邊長1米左右,進深約2米;只有一窟呈長方形,長近兩米,深不足30厘米。所有石窟開鑿精工,有的窟門還刻有圖案。當地傳說,古時老人臨死前入石窟,有德行者經七晝夜蛻變,返老還童;無德行者,倍受折磨痛苦,七晝夜而亡。曾有村民從窟內取出船形槽棺,內裝人體骨骼。后-物普查,又從一石窟取出一箱式匣骼。長僅70余厘米,內裝成人人體骨骼。由此證實為二次葬或拾骨葬。即在人死后,把尸體埋于土中或放置在山野里,待腐爛后,將部分大骨拾回洗凈,再放入小棺內安置……[詳細]
利川李氏莊園
  李氏莊園始建于清初,并逐步擴建,民國十三年(1924)進一步擴建。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分西、中、東三部分,西部為黃氏舊宅,布局不規則,有左、右兩路兩進院落,通面闊26米,通進深35米,條石筑基,或硬山或四面坡灰瓦頂木結構房屋,穿斗式構架,一般分上、中、下三層,屋頂高低錯落;中、東部為李氏擴建,中部基本呈中軸線對稱布局,前后二進院落,分前、中、后堂,均面闊九間31.5米,分別進深4米、4.8米、6.5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磚木結構,前、中堂為抬梁式構架,后堂為抬梁、穿斗混合構架,分上、下兩層,前設通廊。前堂為西式走廊,磚砌方柱,弧形廊檐,前部設石質堡墻;東部布局不規則,依山勢而建,現僅存4個天井院。均為單檐硬山灰瓦頂磚木結構,穿斗、抬梁混合構架,前部多設廊,分上下兩層或上、中、……[詳細]
利川凌云塔
  利川凌云塔齊躍南麓,南坪集鎮向東(現為南坪村6組),巍巍然屹立一座八抬上頂,占地25m2、高約20米的石拱之塔,號之凌云塔。該塔始建于道光七年,如膏書院建成后而落成。塔身斑駁,便仍俱一股浩然之風,鍥而不舍勢。拔地文星映少徽,旁天劍氣連齊微正是其塔其人之證。1787年(乾隆丁末歲),當時南坪汛巡檢王霖,毅然把創辦南坪義學作為己任,經過不懈努力,1792年(壬子)春建成學舍,延師啟館。當時人們感激王公恩德,取名為如膏書院。1800年(庚申)秋重建竣工,王霖四處勸捐,湊錢置產作為學用,每年收取經費所需。牌文記載:凡愿子弟肆業及無力延師者,悉來聽學,行見敬業樂群,人之煥然。當時所有經費未改妄耗,積有余資。其后院內余資營建石塔,以此激勵后人,作此塔為念。當時為教育而兩秀清風,李永暢自述此心可以對天地,……[詳細]
施州城址
  施州城址由位于恩施市六角亭街道辦事處的古施州城樓城墻遺址和位于恩施市舞陽壩街道辦事處周河村的柳州城遺址組成,兩地相距3.5千米,占地總面積達3.3平方千米。古施州城樓城墻始建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占地4.5萬平方米。城墻依山形地勢,用方石、桐油、石灰、糯米制漿的方法壘砌而成。現存西、南門城門城樓及大部分城墻。柳州城遺址是南宋時期施州的重要軍事駐地,是抗元斗爭的軍事城堡遺址。柳州城用石塊與土壘成,依山梁脊依山勢修筑城墻,尤以西、南段城墻保存完整,墻體上的女兒墻基本保持原狀,現保存城墻約長6500米,寬3.5米,最高處達1米。還保存有四城門遺址、石刻、馬道、校場壩、將軍墳、哨卡等遺跡。施州城址是歷史中央王朝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治理的標志與載體。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詳細]
27、文昌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祠
  文昌祠文昌祠位于恩施市舊城區鰲嵴山頂。又名文昌宮、文昌廟。始建年代不詳,清嘉慶三年(1798)遷現址。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1.36萬平方米。四合院式三進院落布局,有廟門、前樓、中殿、正殿和偏房。今前樓已毀。山門,四柱三間三樓式石柱磚墻門,面闊15.6米,高9米,除下層明間開門外,余磚墻封砌,門高2.4米,寬1.63米。門額嵌“文昌廟”石匾一方,周圍雕刻龍云、花草、人物圖案;中殿,俗稱卷廳。建于咸豐十年(1860)。面闊三間15.5米,進深二間7.5米,單檐硬山灰瓦頂,抬梁、穿斗混合構架,前后壁設格扇檻墻,封火山墻;正殿,又稱桂香殿,面闊五間16.8米,進深二間8.5米,重檐歇山灰瓦頂,抬梁式構架,前有廊,前壁設格扇檻墻,封火山墻。殿內原供文昌帝君神像,今已不存。枋間構件及柱礎雕麒麟、斗獸、蓮……[詳細]
利川石龍寺
  利川團堡石龍寺(拐拐咚地咚老家那個地方)利川團堡集鎮之北,有小山,團而不圓,高約百米,曲徑盤旋,古木參天,山上有一古寺,名曰“石龍寺”。石龍寺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磚木結構,計1050平方米。內有四進四殿,設置七個天井,是恩施州內年代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寺廟建筑物,屬州級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外景點自然古樸,惟妙惟肖。龍宮池內,石龍盤旋,靈光溢彩;龜相府有龜相運籌帷幄,瀟灑自若;蟹將館有蟹將力鼎千鈞,氣蓋云天;魚妃院佩鯉脈脈含情,傳誦著愛的佳話;鱉后宮冷遇鱉后而鱉后不冷,企盼著龍王到來的日子。夫妻銀杏樹歷經滄桑,恩愛相守,價值連城;抗戰紀念塔,巍然屹立,彪炳千秋。眾多景點,目不暇接,令人留連忘返,嘆為觀止。更有那奇妙奇情的傳說故事,動人心弦,感人肺腑。……[詳細]
三烈士墓碑
  三烈士墓碑抗戰時期,武漢失守,湖北省政府及第六戰區長官司令部遷到恩施,侵華日軍以攻其為目標,進行狂轟濫炸。1943年11月21日,日軍出動30多架轟炸機,妄圖一舉炸毀省府所在地與第六戰區作戰指揮中心。當日機飛至恩施城區上空時,駐恩施中國空軍第十一大隊顏澤光、周福興、張傳偉三位飛行員火速駕機升空殲敵,盡管敵我戰機懸殊,三飛行員沉著機智,戰得英勇頑強,終于取得“以少勝多”的空戰勝利。在這次空戰中三飛行員不幸壯烈犧牲,恩施人民為紀念“三烈士”,將他們的遺骨安埋在殉難地土橋壩將軍山上,當年建有“恩施空戰三烈士陵園”,立有“三烈士墓碑”,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王東原親自撰寫墓文。文革時期,陵園與墓碑當“四舊”被毀,陵園成了荒地,墓碑殘塊不齊,丟落在泥土之上,有的用作路基石,有的用作砌田坎。……[詳細]
民享社招待所舊址(饒應祺故居)
  “饒應祺故居”為清末建筑,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木瓦結構庭院式,饒應祺曾于此短暫居住,其子饒鳳璜日本留學回恩施后,將故居臨街道部分改為西式風格建筑墻體。抗戰期間,“饒應祺故居”改成“民享社”,在當時物價飛漲時期,民享社對物資調撥、物價平抑起了重大作用。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后,1942年底,國民黨第六戰區司令長官、湖北省政府主席陳誠自認為與葉挺將軍私交甚好,主動向蔣介石提出將葉挺將軍從重慶接到恩施,軟禁于“饒應祺故居”進行勸降,后來葉挺將軍認為國難當頭,前線戰士浴血奮戰,不能在這么好的房子里享福而強烈要求搬出。2012年,“饒應祺故居”被列入恩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并入恩施抗戰遺址(1938—1945)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壇子洞古茶園
  壇子洞古茶園地處太平鎮原壇子洞村,現合并至四坪村,壇子洞茶園的茶樹,最大的特點是多成集束式的高桿狀,這是由于長年無人管理與采摘茶葉的結果。歷史上漢口茶廠生產的宜紅古茶行銷俄歐,而為宜紅茶提供茶源的就有武陵山區的湖北宜都、五峰、鶴峰和湖南石門縣。鶴峰是“萬里茶道”的重要茶源地,綿延的茶道縱貫鶴峰全境,總長131公里,其中完整保存67.8公里。以太平鎮壇子洞為核心,至今仍保留著百年以上的小葉古茶樹5萬多棵。2021年年底,壇子洞古茶園入選湖北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填補了“萬里茶道”茶樹古跡的空白。保護范圍:東至三河溝,西至陽坡豬亮背心,南至原三隊茶屋遺址,北至壇子洞橋。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5米。……[詳細]
柳州城遺址及引種西瓜碑
  柳州城遺址及引種西瓜碑柳州城即舊施州城,位于恩施市七里坪鄉柳州城村,南宋城址。開慶元年(1259)郡守謝昌元為抗擊蒙古軍移州城于此,咸淳二年(1266)遷出。城依椅子山筑建,平面半圓形,占地約5000平方米。東北據懸崖為險,西北石砌城墻,殘長約300米,高1-2米,厚1米左右。西、北、南各設一門。城內現存點將臺、校場壩、擂鼓臺、靈光殿基礎等。引種西瓜碑,南宋咸淳庚午年(1270)刻于柳州城西郊高4米、寬3.5米的砂石巖壁上。幅面高1.49米,寬1.1米,下距地面1.85米。陰刻楷書10行169字,字徑0.07米見方,記咸淳六年鄂西山鄉西瓜引種傳播情況,落款“咸淳庚午孟春朐山秦伯玉謹記”。(第三批)……[詳細]
紅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
  紅二軍團總指揮部舊址位于鶴峰縣走馬鎮古城村老街。1929年4月至1933年2月,中共湘鄂西前委、紅四軍軍部、紅二軍團前委、紅二軍團指揮部、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紅三軍軍部均在此辦公。賀龍在這里親自指揮了著名的走馬坪收編。該舊址建于民國年間,坐東南朝西北,為懸山頂穿斗結構木質板裝瓦房。七柱六棋,四扇三大間,建筑面積135平方米。面闊三間12.3米,進深兩間11米,前檐柱高4.55米、后檐柱高2.65米、中柱高6.6米。該舊址是研究紅二軍團歷史的重要實物材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保護范圍:以舊址文物本體及周邊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自保護范圍向西北方延伸5米,向東南方延伸8米。……[詳細]
桂花譚氏祠
  桂花譚氏祠 ,位于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桂花村9組。始建于清咸豐辛酉年(1861),同治七年(1868)建成。2011年8月,被公布為利川市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被公布為第八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清咸豐辛酉年(1861),同治七年(1868)建成。坐東南朝西北,占地面積672平方米。該建筑中西合璧,木雕、石刻豐富,工藝精湛,保存較好,是研究土家族地區建筑發展演變的實物資料。建造者譚長溪、譚大瑞父子分別為清授奉正大夫和宣武都尉。保護譚氏祠,對研究當地清代歷史人物及歷史有重要價值。保護范圍:以譚氏祠外墻為基準向外延伸5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基準向外延伸15米。……[詳細]
恩施地委、縣委辦公樓舊址
  恩施地委、縣委辦公樓舊址位于恩施市六角亭街。清時為施南府府衙,民國初,章太炎、董必武到恩施開展革命活動時,曾住在該處,抗戰時期,被日機炸毀,建國初于原址重修,先后為恩施專員公署、地委、縣委辦公樓,現保存有3棟辦公樓。兩棟地委辦公樓建筑面積約1323.59平方米,總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1952~1953年建成,為磚石墻體,木質構架兩層樓房,布瓦人字坡屋頂,仿歐式立柱,拱式木格玻璃門窗,空間闊暢,層高達5米,莊重氣派。墻體上有保存完好的“文革”時期標語和毛主席語錄。恩施縣委辦公樓舊址是一棟磚木結構兩層瓦房,于1954~1956年建成。該舊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詳細]
尖山民族中學早期建筑
  尖山民族中學早期建筑是1954年在清朝和民國時期地主莊園遺址上興建的。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因修建現代教學樓需要,學校將原來地主家遺留的一正兩廂房及斷垣殘壁拆除,用這些木料和石凳建起了百米長廊,既給師生遮風擋雨,又美化了校園。而原來地主家的“海壩”依舊保存完好,石凳上的各種鏤空圖案清晰可見,栩栩如生。保護范圍:尖山民族中學早期建筑本體及周邊一定范圍,由5棟早期建筑四方最外側屋角連線圍合而成的區域。建設控制地帶:東以校園圍墻為基準向東延伸30米,南、西、北以校園圍墻為基準各向外延伸至唐崖河近側河岸。……[詳細]
湖北省立第一小學舊址
  坐落于建始縣長梁鎮長梁村六組(長梁子老街)的袁氏老宅,曾經是湖北省立第一小學校址。占地面積205平方米。抗日戰爭期間,武漢淪陷,湖北省立第一小學于1939年—1941年西遷至此辦學。房屋為石木結構,坐西朝東,正層為三層樓房,穿斗式梁架結構,高8.65米,三開間,面闊13米,兩端砌封火山墻,后廳為四層樓房,三面青石墻體,高11.75米,內為抬梁式結構。該舊址是建始縣保存較為完整的一處抗日戰爭文化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21年12月,被公布為湖北省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湖北省立第一小學舊址本體為基準,東向外延伸1米,西向外延伸2米,南、北均以舊址外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為基準,東向外延伸0.8米,西向外延伸4米,南、北均以舊址外墻為界。……[詳細]
謝家老屋
  謝家老屋位于利川市謀道鎮龍水村。建于1920年,由時任四川雅安縣令的謝明正修建,因其宅基原是一丘塊大田而名“大田莊”。坐東朝西,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瓦頂,主體前后兩院。兩院間設欄墻門垛,門亭隱于垛墻后。正屋階檐石欄墻上楷書陰刻清進士譚龍章書朱子治家格言及其題跋。建筑后崖壁上楷書陰刻“大田莊”三個大字,字大一米見方。謝家老屋具有良好的建筑布局和空間形態,建筑內部雕飾精美圖案,所飾書法工整,整棟建筑古樸大方,對于研究民居建筑具有較高的價值。……[詳細]
土王城遺址
  又名萬全洞。在鶴峰縣城東北8公里摟水北岸平山懸崖間。隔河與懸崖絕壁對峙,高出河面百余米,僅羊腸一徑坎坷下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昔容美土司田舜年在此大事營建。洞口有石門、石墻,內深約70米,“可容千人,左就月軒,右受日亭,其中為大士閣”。深處有“魏博樓”,立有容美土司先人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偶像牌位等。清文士顧采往游時,田舜年“張樂焚香”、“舉詩會”、“命石工磨崖間片石,如鏡,珠書刻之”。末代土司田明如,據此抗拒清政府“改土歸流”,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敗亡。……[詳細]
茶堰坪擺手堂
  茶堰坪擺手堂位于來鳳縣百福司鎮茶園坪村。始建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光緒十三年(1887)大修。坐東北朝西南,平面呈矩形,前為院,后為堂。條石砌筑院墻,周長66.22米,高2.15米,厚0.41米。正面設大門,高2.74米,寬2.46米,門柱刻“辟土開疆名昭千古,御災捍患威鎮一方”楹聯;后堂面闊三間13.8米,進深一間6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石木結構,穿斗式構架。前檐次間施木裝修。堂后壁中部設神案。左山墻嵌石碑2通,字跡多模煳。(第三批)……[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AV在线播放 | 日本在线高清不卡免v中文字幕 | 亚洲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播放 | 天天狠天天天天透在线2020 |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