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邢臺市旅游

邢臺市文物古跡介紹

邢臺英談古寨
  英談村位于河北省邢臺縣西部山區路羅鎮境內,距邢臺市60余公里,路羅鎮西8公里處。該村分為3個自然村莊,全村200戶,620多口人。歷史文人稱贊是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該村自然風景獨特秀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山青水秀,民風純樸,有一川、三山、六巖、九溝、十八垴和“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稱。建在山坡下的古寨,石頭圍墻在樹木掩映下分外森嚴;進村的東門,高高的石頭門樓猶如一座小城樓;圍墻內的石頭宅院,依山坡而建,古樸典雅,高低錯落;房頂上涼曬的玉米,金燦燦的,與古樹交相輝映,形成一幅樸素、美麗、奇妙的山村畫卷。據載這個村始建于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3年)。當年,有戶路姓人家從洪洞遷來此地,建房安家,繁衍發展,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全村目前有175戶640余口人,耕種著370多畝土地,同時,擁有一萬多畝……[詳細]
臨城煤礦遺址
  臨城煤礦遺址位于河北省臨城縣城西北6公里的祁村村北500米處。南北長500米,東西寬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在遺址的中央,有一對井筒,直徑6米,深200米,井壁用青石和水泥漿砌而成,工程堅固。1878年至188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委派湖北試用通判鈕秉臣前往臨城內邱一帶勘察礦點。1882年,洋務派籌集資金139860元開辦了石固煤礦、膠泥溝煤礦。1898年8月,中國與比利時首次合辦直隸臨城煤礦。1901年李鴻章死,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將合同廢止,首次合辦失敗1903年中比第二次合辦直隸臨城煤礦,袁世凱派津關道唐紹儀與比利時商人談判。唐去職后,梁效彥繼任,繼續與比利時商人談判,于1905年簽訂了合同。主副井筒于1907年先后建成,并開始出煤,煤質優良。直隸臨城煤礦的建……[詳細]
元代仿木結構紀年壁畫墓葬
  元代仿木結構紀年壁畫墓葬位于平鄉縣治西南約15公里,西郭橋村北偏東約200米處。兩墓皆遭破壞,為坐北朝南向,墓道在南。M1為仿木結構圓形單室磚室墓,由墓道、門樓、甬道、墓室4部分組成。墓室最大內徑3.2—3.5、殘存深2.54米。墓底為高0.38米的“凹”字形棺床。墓壁共分3層,墻基周壁砌17個壺門;墓壁下層砌磚倚柱14顆、假門5座、燈檠1個、椅子2把,柱頭枋上砌柱頭鋪作14朵,補間鋪作10朵;上層砌大鋪作6朵。M2位于M1的東南側1.4米,為仿木結構的八角形磚室墓,由墓道、甬道、墓門、墓室等組成。墓道平面為長方形,底部南部為臺階,北部為平底。甬道為單單券拱券形頂。墓門正面在甬道翼墻上層上內縮起砌假門,其上原砌有門樓,今毀。外口砌菱角牙子形封門磚。墓室平面做八角形。磚壁內側東西3.9、南北3……[詳細]
邢臺地震紀念碑
  1966年3月8日,在隆堯縣東部的白家寨一帶發生了6.8級強烈地震。震后,總理冒著余震的危險,三次親臨地震現場,并到達災情最為嚴重的白家寨視察慰問。1987年2月底邢臺地震20周年之際,邢臺地震紀念碑在隆堯縣城東側竣工。國家主席-為邢臺地震紀念碑題了字。邢臺地震紀念碑場地占地16.8畝,南北長160米,東西寬70米,總建筑面積達1120平方米。工程由邢臺地區房產公司設計,隆堯縣建筑公司施工,歷經5個月的時間竣工。邢臺地震紀念碑坐落在場地的南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柱筒體,由兩種顏色的泰山紅花崗巖板面,呈方形錐體,聳立在寬30米、長35米、高1.32米,用毛石砌筑的基臺上,碑高19.66米,象生著發生地震的1966年。碑的兩側有仿“人”字突邊,象片著災區人民“人定勝天”的堅強意志。碑的正面刻有-主……[詳細]
25、且停寺
且停寺
  且停寺且停寺遺址,位于內邱縣城西北16.8公里處,寺溝村南?傉嫉孛娣e大約15畝。為內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且停寺,又名梵云寺。相傳春秋虢國太子途經暫息而得名。據(順德府志)記載,且停寺始建不詳,元朝至大年間修建。明宣德、萬歷年間,因頹廢而又修;清雍正、乾隆年間,因陳舊而再修。據說,明宣德年修繕時,軍師劉伯溫之子劉琦,曾三次監工,尚留下“萬歲牌”一面。且停寺座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北有且停山,隔一清澈如鏡的小溪,與南邊的山峰遙遙相望。小溪之上,兩山之間,飛架一橋,名曰慈云橋。橋系漢白玉石砌成。橋欄桿上,雕刻著各種各樣的戲文、典故,象楊繼業碰碑、蘇武牧羊、嫦娥奔月等等,精巧玲瓏,耐人尋味。過橋拾級而上便進入了原寺山門,只見兩尊石獅分臥門之兩側。再往北走,經過東西廂房,來到原穿心殿,現有耀人眼目的四……[詳細]
千年北宋古墓群
  廣宗縣歷史悠久,早在商紂王時期就曾修建了大型帝王苑林及平臺。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縣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的遺址有2處、縣級的有14處。據《廣宗縣志》記載,廣宗縣境內古河道歷史上變遷極為頻繁,縣境為古黃河、漳河、洚水的滾動區,今日北宋古墓群的重現,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密不可分的聯系,該古墓北側不遠處為已挖掘成5米高的土質斷層,從斷層上觀察,約有7層洪水淤泥積淀的結構,這足以證實了廣宗受喜馬拉雅山運動的影響,從新生代開始下沉,屬華北平原沉降帶區域。據專家介紹,北宋古墓群得以保存,主要因為此文物地處在一個原高于地面近2米的沙土崗內,距地面有六七米深,在文物挖掘地筆者還發現該墓群東側2米處仍遺留著6行整齊布局的古樹樁,并散落著大小不一的磚室墓穴,這里以前可能是較大規模的墓群,這些遺跡東西占地約……[詳細]
南宮普彤寺
  普彤寺坐落于河北省南宮市西郊華北最大的人工湖群英湖畔,與萬畝省級濕地保護區相毗鄰。東漢初年,佛法東來,第一批御準傳法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南宮親自主持修建了普彤寺、普彤塔,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佛塔,南宮也因此成為中原佛教文化的發源地!捌胀保衷醋杂诜鸾洝睹罘ㄉ徣A經冠科卷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解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彤”為朱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涂紅色,叫“彤庭”,因為塔后普彤寺內供奉著菩薩,塔身及寺均為朱色,故取“彤”字。明成化十四年(1487年)故城被洪水淹沒,縣城遷至今址。當時故寺被毀,僅留一塔。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十年(67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為我國現存最早創建的佛塔。據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修普彤寺塔碑文記載,如今的寺院,是南……[詳細]
威縣彌勒經幢
  邢臺威縣有宋淳化二年的《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幢》,簡稱彌勒經幢,因該經幢上同時刻有《彌勒菩薩上升兜率天經》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兩部經書,所以也稱作威縣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簡稱陀羅尼經幢。1993年被列為河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彌勒經幢(陀羅尼經幢)修成于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全部用青石料選砌而成,共分十層,通高3.28米,1993年被列為河北省重點保護文物。1985年8月25日,由威縣三位農民在縣城東南河渠挖土時發現。幢基座呈正方形,表面為雙層蓮瓣浮雕。中部有圓鼓形臺面,幢身系用一塊青石雕成,經幢青石質,八棱形。共為10節,通高3.28米。幢身通高116厘米,最大直徑29厘米,每面寬10.5厘米, 刻《觀彌勒菩薩上升兜率天經》一部,行70字。經首有“朝散大夫前殿中承前知滑州路,……[詳細]
王固商代遺址
  商王朝建立后,由于洪水為災,自盤更為王時曾五次遷都,即《記·殷本記》所記“乃五遷,無定處!睔v史學家從古音韻學、文獻學、地理考古學多角度反復論證: “沙丘臺在邢州平鄉東北二十里即今王固一帶!(平鄉縣豐州鎮西北2公里處)。 平鄉縣商至春秋末期地域名稱為“沙丘”,明初遷民時,保存下來的一些譜碟和墓志銘證實了“沙丘平鄉”之說。經歷代文化積淀,地下遺址、遺存相當豐富。自1984年起,河北省、邢臺市及平鄉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在該區域進行考古調查,發現多處古文化遺址,并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經眾多著名考古專家鑒定,進一步確認為殷商至戰漢時期歷史遺物,與《史記》、《漢書》、《括地志》等所記載的“沙丘宮”、商紂王的歷史時期相吻合。 從出土的陶鬲、陶紡輪、平底盆、罐等遺物分析研究,與邢臺曹演莊……[詳細]
南和造像碑
  北齊碑又名“透靈碑”。是一座浮雕造像碑,傳說站在碑前,能聽到南和縣大堂上審官司的聲音,所以,才有這個“通靈”的美名。現在碑已一斷為二,上下鐵榫連接,座北朝南,中間縫隙處尚有光線穿過。碑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造像雕工細致,線條流暢,形象逼真,碑側有唐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僧智深重修字樣。碑在以南北向簡易的能夠遮擋雨水的磚結構碑樓內。碑樓為開式,即僅碑的東西兩側面有緊貼砌筑的兩面墻,南北碑面方向敞開,有脊形頂。碑的下部明顯還有部分埋在地下土中。碑寬1.45米,厚0.39米,高度據記載為4.30米。碑不知什么朝代什么年月斷為上下兩截,F對接處仍有較大縫隙,中部有聯接鐵榫孔洞。正面和背面均有浮雕造像。碑陽有圭形佛龕12個,雕有大小佛像32尊。造像雕工細致,線條流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較大佛龕均……[詳細]
31、補要村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補要村遺址
  補要村遺址位于臨城縣東部臨城鎮補要村與村東南鎮樓公路南北兩側的農田中。公路切割遺址形成了3-5米的斷崖。遺址位于路南的部分東至補要村內土路,西界以村中生產橋為界,南端至村南小河,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90米。位于南水北調干渠內面積約8000平方米。路北遺址南北直線距離超過200米,東西約250米,南水北調干渠內面積約28000平方米。其中遺址堆積較豐富的部分位于路北東南側,大部分位于干渠渠道內。經初步調查勘探,遺址面積約6萬余平方米,文化堆積厚0.5米至3.2米。經過發掘與整理,發現各個時期的灰坑300余座,墓葬37座,房屋4座,灰溝19條,窯址5座,地面青銅冶鑄基址1處。經初步整理,已復原各個時期陶瓷器200多件,石、骨、木、角、蚌器及青銅小件逾千件。補要村還有下述幾大發現:首先是甲骨……[詳細]
順德府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廟(又名孔廟)的主要建筑!俄樀赂尽酚涊d:順德府文廟“建自唐,尋廢”。順德府文廟大成殿原名為“文宣王殿”,唐開元27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謚孔子為文宣王”,自此全國孔廟的主殿皆被稱為“文宣王殿”!按蟪伞比∽浴睹献印とf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一語,孟子贊頌孔子達到了集古圣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趙佶尊崇孔子“集先圣先賢之成”,下詔將“文宣王殿”改名為“大成殿”,F在各地文廟大成殿門額上方橫匾的刻字為清雍正皇帝御題“大成殿”三個貼金大字。大成殿為磚木結構,坐北朝南,建造在一個平面呈長方形的石砌臺基之上,前有很寬的月臺,青石地面,東西長30.8米,高1.2米,寬9米,中間設踏道。臺基四周安裝了欄板望柱,月臺上建有精美的雕花欄板,月臺下正對大殿……[詳細]
33、左村古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左村古墓
  左村古漢墓群位于河北省邢臺市南和縣治西南約十公里的左村村南200米處。古漢墓群有三座古墓,村東南編號為一號墓,村西南編號為二號墓,村正南編號為三號墓。一號墓:位于左村東南方向約200米處,該墓在1976年冬社員平整土地時,無意中發現,曾出土文物有:拉鏈銅溫酒器一個,銅鏡4個,銅虎頭灶一個,銅香爐一個,鎏金銅鼎一個,鎏金博山爐一個,鎏金長頸壺一個,共17件,現保存于邢臺市文化局文物科,同時,還出土了殘陶片,這些文物經省級鑒定為西漢時期的遺物。二號墓:位于左村村西南方向約150米處,1982年冬季社員拉掉封土,暴露出墓室兩個,兩側北端墓室未動,西側南端墓室已被破壞,出土文物有:青銅劍兩把,燈臺一個,博山爐一個,玉壁三件,F已收歸館藏。三號墓:位于左村村正南方向約200米處,該墓保存完好,封土高8……[詳細]
34、武植墓祠
武植墓祠
  武植墓祠位于清河縣3公里處武家那村南側。武公名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后裔后人,搬清河縣孔宋莊(現名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喪父與母祖依,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 ,中年中進士,官拜七品,與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然悠悠歲月歷歷滄桑,名節無端詆毀古墓,橫遭數劫,令良士賢婦飲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侑葺墓室清淙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為銘記焉。1992年冬,武家那村武氏族人挖掘了武大郎古墓。墓穴呈圓井型結構,是座懸棺墓,未發現遺物尚存。為緬懷先祖,武氏族人又對武大郎墓修葺一新,并于1996年,籌資修建穿廳、展室、圍墻、大門、甬道。在墓前修建碑樓,并撰寫碑文如下:“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詳細]
冢子村古墓
  漢墓,距離縣城大約10公里。漢墓就是漢代的甘陵,我們這里又稱漢墓為冢子。在現在漢墓的東側有一個村,村名就叫“冢子村”。根據《廣平府志》和《大清一統志》上的記載,漢代的甘陵在縣東南30里。東漢第6個皇帝安帝劉祜的父親劉慶和他的母親,就埋葬在這里。劉慶曾經是皇太子。公元82年,東漢第三個皇帝劉炟廢除了劉慶的皇太子,封他為清河王。從公元前203年開始,已經設立了285年的清河郡,也就遂改成了清河國。清河國的都城,就在漢墓南側,當時漢墓這里是厝縣。公元107年,劉慶的兒子劉祜做了皇帝。清河王劉慶死后,他的兒子劉祜追封劉慶為孝德皇帝,追封他母親左氏為孝德皇后,又把清河國都城所在的厝縣改為甘陵。公元148年、就是桓帝建和二年,又把清河國,改名為甘陵國。甘陵國轄區有7個縣,國治都城就在現在漢墓的南側。漢墓……[詳細]
南良舍造像碑
  邢臺市邢臺縣南良舍北魏閣頂披肩造像,建于北魏年代,高1.75米,寬0.9米,厚0.24米,有造像33處,1982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碑正面為一以殿閣為主體的上下兩層群體造像,碑身上佛神造像共計33個。所有造像造型神態迥異,有端坐的、打揖的、詠經的、閑逸的和飛天的等等。表現手法既有立體型、浮雕型,亦文有線描型,表現了高超、細膩、豐富的雕刻藝術。 碑陰中下為魏碑體碑文,字數四五百左右,因大量文字剝蝕不清,難讀成文,但部分字體尚清晰可辨.其中有這樣的一些文字:“故太常卿揚州(使)君之玄孫□□□唯那□□□□曇和□□上胄□□隆洪并,世跨趙國,姿性沖散,玄鑒□朗,抱慧水以洗心,佩慈風以蕩思。知道不類,絕理必□□□□□□立伽監之禪室,又率眾一百□人造石像一軀□□□□”。造像……[詳細]
任縣清涼禪寺
  任縣清涼禪寺位于任縣固城鄉后臺南村,距任縣縣城8公里。始建于隋開皇五年(公元585年)。唐武則天和明朝正統、成化、正德、嘉靖年間重修。清康熙初年碑文記載:“清涼寺方圓18畝,房200間,住僧300余人,占樹500余株”,盛況空前。時至清末,僧去寺空。民國初期,寺內改建為臺南小學。1963年一場空前的特大洪水,沖毀了清涼寺的全部遺址,僅留下一株古槐。隋代古槐-清涼寺留存下來的唯一見證,現在臺南小學后墻外。據明嘉靖年間的碑文記載古槐生長于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至今已有1400余歲高齡。樹高約20米,樹圍10余米。樹身枯死部分形成一洞,可容納5人。據原豎立在古槐前的明嘉靖年間碑文載:“先有古槐一株,后建清涼大寺。”《任縣志》載:“清涼寺在縣東臺南,隋開皇五年(585年)建!笨芍寤敝两窦簂……[詳細]
平鄉大觀圣作之碑
  大觀圣作之碑,北宋大觀元年資正殿學士鄭居正“奏乞以御筆八行詔旨摹刻于石,立于宮學,次及太學,辟雍天下郡邑”。于次年刻石,立于平鄉縣舊城(今平鄉鎮)的學宮之內。碑通高5.14米,寬1.38米,厚0.38米,碑額身高1.40米,寬1.50米,浮雕七龍盤頂。碑額“大觀圣作之碑”為權相蔡京題寫;碑身高2.94米,正面刻宋徽宗頒發的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取士的詔旨,共1021字,現殘存729字,為書學博士李時雍奉敕仿宋徽宗“瘦金體”摹寫而成,筆法俊逸;碑陰額書“大鐘主柴如意姊大娘”字樣。碑兩側亦刻有文字,但鐫刻年代在金大安三年之后,與碑初立之時相差103年;龜趺座,高0.80米,寬1.50米,長2.70米。為兩半塊拼制而成。此碑雖殘,但歷史、藝術價值較高,2007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詳細]
平鄉縣抗日英烈紀念碑
  河北省平鄉縣革命歷史悠久。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實行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全國人民奮勇-,洪康村也組建了抗日九大隊,該村是冀南“鹽民-”的發源地,1938年4月8日在此打響“冀南對日作戰第一槍”,消滅日偽軍40多人,我抗日戰士5名殉難;1940年農歷10月初10,縣抗日九大隊在此遭到日偽軍的圍擊,傷亡150多人,是平鄉縣抗日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斗。1943年6月19日,劉鄧大軍129師25團的150多名抗日戰士在下町村被300多名日偽軍圍擊,我軍戰士浴血奮戰,打死打傷日偽軍20多人,我抗日戰士犧牲18人,安葬于下町村北,解放后,有4位烈士被移葬故土,現尚有14位烈士長眠于此。為牢記歷史,緬懷先烈,平鄉縣政協積極拓展履職新領域,成立“平鄉縣抗日歷史資料征集小組”,歷時兩年多時間,搜集了……[詳細]
鹿城崗城址
  鹿城崗遺址是西周古城遺跡,位于邢臺市,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根據文獻史料記載,邢國曾有三次筑城,分別為:“(商王)祖乙遷于邢”;“周成王封周公之子于邢,建邢國”;“春秋時期,齊桓公幫邢城筑夷儀城(傳說在漿水一帶)”。而如今的邢臺老城據考證建于漢代,F狀該遺址為古城遺址無疑。城墻內夯層、夯窩十分清晰。城墻已遭破壞,但西、南兩面仍高于地面約6米,遠看城郭十分清楚。城墻夯土非常純凈。該城建筑較早,很可能是在西周。文物價值河北省文物所專家組組長石永士先生也初步認為:古城遺存比較明顯。根據城墻規模、城墻基、夯土層、夯窩以及出土陶片、瓦當等判斷此城墻建筑可能早于春秋,很可能與邢國的都城有關系,如果進一步……[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午夜久久 |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字幕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网 | 日韩中文字幕在线精品视频 | 天天天天香蕉线视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