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呂梁市旅游

呂梁市文物古跡介紹

開柵能仁寺
  開柵能仁寺(第五批省保)時代:明、清地址:呂梁市文水縣開柵鎮開柵村中能仁寺創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石碣記載,樂樓、關帝殿為清代重建。2002年村民集資對該寺進行了修繕。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至北分別為樂樓、關帝殿、正殿,關帝殿兩側建有耳殿,樂樓兩側建有東西側門。現存正殿為明代建筑,其余為清代遺構。正殿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五檁前出廊架構。柱頭斗拱三踩單昂,螞蚱頭耍頭。關帝殿石砌臺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五檁前出廊架構,前出卷棚頂抱廈,抱廈面寬一間,四檁卷棚構架。柱頭斗拱三踩單昂,龍頭耍頭。樂樓石砌臺基。高1.8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前歇山頂后卷棚式頂。柱頭斗拱三踩單昂,龍頭耍頭。樓之兩側各建東西側門一座,石砌臺基,面闊一間,進深四椽。一斗二升雕花……[詳細]
22、賀昌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賀昌故居
  賀昌故居(第五批省保)時代:1906年~1920年地址:呂梁市柳林縣柳林鎮賀昌村賀昌同志于1906年1月19日在東窯出生,1918年考入離石縣高級小學,1920年隨其父到太原并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學,1923年春調離太原赴團中央工作。他先后參加過太原、安源、北平、天津、上海等地青年和工人運動的領導工作,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的領導籌劃工作;1927年任團中央執委、勞動部長;1929年任中央南方局宣傳部長,廣東省委書記,與鄧小平組織策劃了廣西百色起義和創建紅七軍及左右江革命根據地。1930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曾兼順直省委書記;1932年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紅一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35年在江西會昌與國民軍的作戰中壯烈犧牲。賀昌故居,坐北向南。東西長24米,南北寬28.4……[詳細]
豎石佛摩崖造像
  豎石佛村摩崖造像時代:宋地址:交城縣北部山區嶺底鄉始鑿年代不詳,據清道光七年(1827年)碑刻記載約成于金元之際。石刻鑿刻于一巨石之上,巨石呈金字塔形,坐西朝東,高7.3米,底部寬8.8米,厚2.7米。巖石東壁共有石窟65個,造像100余尊。時代最早石窟分三層布置,布局整齊、規范。這一時期的石窟,形制較大,最大者寬1.4米,高1.5米,進深1.2米,洞口呈方形,火焰門,具北魏、隋唐風格。洞窟內圓雕釋迦牟尼佛及菩薩、金剛、力士等像百余尊。洞壁施墨彩云紋裝飾,簡潔抽象,似為后人增繪。巖面正中上端洞窟形制較大,雕飾內容豐富,具有代表性,迎面正中釋迦牟尼佛結迦趺坐,高大肉髻,著雙肩大衣,內有神祗支,衣紋呈“U”形雕飾,簡略疏朗。阿難、迦葉合十侍立左右。左側佛像結迦趺坐,右側佛像垂足坐姿。洞口兩側有武……[詳細]
臨縣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指揮部舊址
  臨縣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指揮部舊址時代:1947年地址:呂梁市臨縣林家坪鎮沙垣村1942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任命賀龍為聯防軍司令員,關向應為政治委員,徐向前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47年8月,當國民黨23萬大軍圍困陜北、進犯延安之際,賀龍、習仲勛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率部東渡黃河進駐臨縣,中共中央西北局、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和邊區政府機關就近駐扎在山西省臨縣沙垣、南圪垛一帶。當時,賀龍住在沙垣村,習仲勛居住在南圪垛村,以葉劍英、楊尚昆為領導的中央后委機關也駐扎于臨縣。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舊址為清代建筑,坐北面南,東西長60.60米,南北寬59米,分為四處院落,分別為:上院、下院、衛生所院、伙房院。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在1947年國民黨大舉圍困陜北、進犯延安的極端困難之際……[詳細]
25、龍天圣廟
龍天圣廟
  龍天圣廟就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龍天圣廟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與后人尊稱的“文圣人”孔夫子齊名,被人們稱之為武圣關公。一座關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龍天圣廟的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關公圣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圣寄托;一塊青石古碑,就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忠義教案。鄉以上級別的轄區都建有龍天圣廟。最初有關羽事跡的地區會建龍天圣廟,但是現在已經沒有了地域限制。就好比在堂屋請來一尊關羽像,每逢初一十五供奉,足不出戶即可祈求美好愿望。這也是中國人注重儀式,但不拘泥于形式的表現,也可以更好理解為何龍天圣廟林林總總,處處可見了。要想很好了當地的風情,龍天圣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課。龍天圣廟位于濕地公園的東北部,它始建于清朝中期,距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詳細]
北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舊址
  北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舊址時代:1942年地址:呂梁市興縣蔡家崖鄉北坡村內北坡晉綏分局舊址,位于興縣蔡家崖鄉北坡村內。1942年8月,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正式成立,駐北坡村,關向應任書記,林楓任副書記,委員有賀龍、周士第等人。晉綏分局成立后,對黨政軍民各級領導機構進行了精簡,重新調整了行政區劃,統一了黨政軍組織的轄區,實現了黨的一元化領導,加強了黨組織、政權和國防建設,為克服經濟困難,加強對敵斗爭,恢復和擴大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北坡晉綏分局舊址內的建筑均建造于清代,坐北面南,占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982平方米,現存4處院落,分別為:上院、東院、中院、下院。北坡晉綏分局舊址作為晉綏邊區中共最高領導機關的駐地,統一領導了晉西北、晉西南、大青山三個地區的黨政軍民各項工作,與數百米外的……[詳細]
柳林觀音廟
  觀音廟,又名觀音堂、白衣庵,因山腰有一清泉,故名清泉山,觀音廟后又被稱為清泉寺。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明清碑碣記載,重修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五年(1665年)重修僧舍,康熙三十二年(1695年)對廟內各殿再度補葺,雍正八年(1730年)至九年(1731年)重修韋陀樓并山門,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本廟住持圓貴廣募財物再修殿宇并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工程告竣。廟坐東南朝西北,占地近1000平方米,布局為兩進院落,中間以照壁相隔,兩側隨墻開門,由山門入內為前院,建鐘鼓樓及僧舍三間。后院之東建正殿,南北兩側建偏殿,中建韋陀樓。正殿為觀音殿,面闊三間,單檐硬山頂,前檐插廊,為明代建筑。南北偏殿分別為老君殿和三光殿,面闊各三間,前廊式單檐硬山屋頂的磚卷窯洞,屬清代重修之作。后……[詳細]
磧口古建筑群
  磧口古建筑群磧口古建筑群(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臨縣城南50公里磧口鎮東依呂梁山,西臨黃河水。從明末清初起,商業日益發達,“九曲黃河第一鎮”、“水旱碼頭小都會”的美名傳遍南北。清道光年間有商業店鋪60余家,民國五年達260多家。從現存的“永裕號”、“永順店”、“天聚義”、“信義源”等老商鋪的門邊油漬可以想象當年磧口的繁忙景象。磧口保存有七處基本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西灣村、磧口、高家坪、自家山、垣上、寨子山、李家山。黑龍廟位于磧口鎮臥虎山,創建于明代,后清乾隆道光及民國年間均有修葺,主要建筑有正殿、戲臺等,占地面積1219平方米。磧口古鎮從清初大規模修建,形成了由三條主街道和眾多民居、商號、店鋪、客棧、寺廟等組成的格局。素有“五里長街”之譽的磧口老街,曲曲折折,青石鋪砌。街上店鋪林立……[詳細]
柳林香嚴寺
  香嚴寺,俗稱鴿子寺,位于山西省柳林縣城東北隅山阜之處。四周幽香撲鼻的翠柏,給人一種肅穆幽靜,華貴神圣的感覺。寺前有碧波潺潺的抖氣河環抱,後山有郁郁蔥蔥的佛塔山為倚背,使寺宇幽藏在青蒼如黛,蓊然毓秀之中。又有青龍寶寧山腰的明代建筑玉虛宮,與古剎香嚴寺交相輝映。寺座北朝南,周有堡式墻垣,內分七院十二殿,共有大小殿宇一百二十余間,占地六千一百六十平方米。寺始建於唐代,現存建筑為元代手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院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殿宇鱗次櫛比,佛堂高低有序。主建筑分別有歇山、懸山、硬山式殿頂,各式琉璃流光溢彩,氣勢宏大。主軸線上有山門殿、天王殿、過殿、大雄寶殿、毗盧殿、十王殿以及兩側的附屬建筑,構成以元代建筑為主體,明、清建筑相配合的古建筑群體。相傳寺內有三件寶,即鐵桿蒿梁、風磨銅佛像和山門鴿……[詳細]
孝義慈勝寺
  慈勝寺又稱法性禪院(金·泰和七年敕賜),是山西省旅游名勝景點之一。位于孝義市高陽鎮蘇家莊村,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慈勝寺始建于金·天會九年,明中葉遷址北移并重修了大佛殿,清康熙、乾隆、嘉慶、同治年間都曾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擴建和維修,建國后,由縣政府撥款維修天王殿、鐘鼓樓、山門,現保存較完整。慈勝寺具有獨特的明清建筑風格,坐北向南,中軸線經緯分明,依次排列山門、天王殿、正殿、東西鐘鼓樓、東西偏殿、東西照壁,單進四合院的布局合理,設計精巧,創建870余年來,主體建筑依然穩固。山門進深一間,磚雕柱頭斗拱,硬山頂,為黃蘭青琉璃瓦覆蓋。天王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為拱型平頂窯洞,硬山式灰瓦頂出檐。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內供有明代彩塑釋迦牟尼三身像,墻上繪有清代彩塑壁……[詳細]
31、汾陽五岳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汾陽五岳廟
  汾陽五岳廟汾陽五岳廟(第六批國保)時代:元至清地址:汾陽市三泉鎮北榆苑村依據梁上題跡及碑文記載,金天得三年(1151年)重建,元、明、清均有修葺,F存五岳殿、水仙殿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廟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總占地面積7200平方米。五岳殿為廟內主體建筑,單檐懸山頂,面闊進深各三間。由于平柱外移使明間擴大,次間縮小。明間置板門,次間置直欞窗。前檐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梁架為徹上露明造,皆用草袱作法,為原木稍加修飾而成。梁上有:“時大元大德拾年歲次丙午十月巳亥二十二日己未庚午時重建志”題跡。水仙殿位于五岳殿東側,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明間補間出45度斜昂。梁架亦為徹上露明造,草袱。殿內須彌座磚雕,保存基本完好,束腰部雕歷史故事、花草人物、窗格圖案等,刀法傳……[詳細]
嵐城八路軍一二〇師司令部舊址
  嵐城八路軍一二〇師司令部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38年地址:呂梁市嵐縣嵐城鎮嵐城村1938年10月至12月,八路軍一二〇師駐進嵐縣,司令部設立在五龍廟。賀龍、關向應、甘泗淇、周士第等--均居住于此。一二〇師駐嵐期間,組織抗日自衛隊,成立農救會,協助犧盟會建立游擊大隊,舉辦軍政訓練班,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嵐城八路軍一二〇師司令部舊址,坐北面南,南北長41.20米,東西寬19.50米,一進院落布局,原為一處完整的廟宇,建有正房、南房、東房與西房,現僅存正房、南房、西房,均為清代遺構。近年來在舊址東側新建圍墻與院門。舊址院內長有古柏6株。嵐城八路軍一二〇師司令部舊址作為八路軍在嵐縣區域的抗日活動指揮中心,在嵐城村駐扎期間,全面指揮八路軍一二〇師阻擊日軍,積極組織當地群眾參與抗日,成立……[詳細]
交口紅軍東征總指揮部舊址
  交口紅軍東征總指揮部舊址座落大麥交村的正中央,依山旁水,坐北向南,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結構為明清時期的三進四合院窯洞式建筑。在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南廳會議舊址、毛澤東舊居,電臺警衛室,彭德懷、-舊居等。1963年2月21日紅軍渡過黃河,2月26日毛主席率領總部機關經石樓義牒、東石羊于3月2日到達交口后水頭,3月3日,毛主席從交口縣后水頭出發,路徑交口,高廟山,行程70余里,到達大麥交村,住在“城門里”院正中窯。3月5日,毛主席在大麥交“城門里”南廳主持召開了政治局廣大會議,會議全面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及時調整了東征抗日的戰略部署。軍委主席-,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參謀長-,總政治部主任-以及各軍團-及中央其他負責同志出席了會議,部署和準備了“兌九峪大戰”。毛主席率領總部機關在這里住……[詳細]
嵐陽白龍廟
  白龍廟坐落在這如詩如畫、松柏掩映的翠巖之中,更賦予它以神秘色彩。自古以來,這里一直被奉為神圣境地,被列為嵐陽八景之首,倍受文人墨客之贊賞,曾留下不少贊頌詩篇。位于山西嵐縣城西22公里與興縣接壤的白龍山腰部。白龍廟始建年代不詳,據石碑記載,宋、元、明、清、民國年間,均有修葺,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廟宇格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寇燒毀?箲饎倮,當地民眾依舊貌重建。文革期間,遭到嚴重破壞。1980年后,群眾自發組織進行了維修。1987年,縣政府將白龍廟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掛匾樹碑以標志,還逐年撥款修葺。該山原名大萬山,因建有白龍廟而得名,是呂梁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它山勢雄偉,挺拔俊秀,群峰聳立,層巒疊嶂。遍山蒼松翠柏,名花異草,既有珍貴的省鳥褐馬雞及麋鹿、貂、麝等珍稀動物,又有“龍門伏虎”、“三仙……[詳細]
烏突戌古城遺址
  烏突戌古城遺址烏突戌古城遺址(第四批省保)時代:北齊地址:臨縣白文鎮郝峪塔村與南莊村之間丘陵地帶遺址依連綿起伏的山梁,沿崖壁周緣自溝底向頂部用素土夯筑。居山臨水,高低相差懸殊。系古代重要軍事設施,用于屯集兵馬。據民國六年縣志載:“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置為臨水縣,北齊天保三年(552年)立“烏突戍”。烏突戍是從長城的黃櫨嶺起,北至社于戍四百余里,為所立三十六戍中的其中一戍。遺址從溝底向頂部夯筑,垂直高度約20—60米,頂部加筑夯土墻體。由內城、外城和城外防御設施三部分組成,呈不規則梯形,用平夯法素土筑成。內城周長2880米,外城周長4980米。城內主要有4條自然溝,溝內兩壁崖面夯筑成圓形夯土建筑,F存基址較多,大小不等,高低不一,層疊交錯直通溝口、河岸邊。城外東、南、北三面城墻外側,峭……[詳細]
臨縣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
  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7年地址:呂梁市臨縣林家坪鎮南圪垛村1947年8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陜甘寧邊區政府奉命東渡黃河,移駐臨縣,習仲勛為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和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委員,住在臨縣林家坪鎮南圪垛村,即現在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亦稱習仲勛舊居。賀龍為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住在與南圪垛村一河之隔的沙垣村;期間,召開財經會議、聯席會議、政務會議,動員群眾支援前線,出色地完成了統籌后方、支援前線的任務,為保衛黨中央、解放全中國、做出了很大貢獻。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坐北面南,二進院落布局,其中:一進院居于北部,包括一進院正房、一進院東窯房、一進院南廂房及大門;二進院居于南部,包括二進院過門、二進院北廂房、二進院東窯房、二進院西廂房。中共中央西北局駐臨縣期間,召開財經會議、……[詳細]
柳林玉虛宮
  玉虛宮,位于柳林縣城一華里外,青龍城寶寧山山腰。該宮始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以明代為主(五處)。該宮座南向北,依山勢而建,高低層疊,四周翠柏成林。前有四十里抖氣河環繞,與古剎香嚴寺隔河相望,交相暉映;有后明代古城墻圍繞,寶寧山為倚背。廟內建筑分布有七十二臺階至山門、玄天殿、觀音堂、藥王殿、圣母殿、子孫乳母殿等建筑。歷年農歷三月三日都要在這里舉行香煙活動,是我縣一處較大的道教活動場所。古人云:山之姿態,得樹而嬌,山之骨骼,得石而立。該宮四周翠柏繁茂,山靜鳥啼環境幽雅,殿宇輝煌。主體建筑“玄天殿”、殿內有木雕神龕,內置明代真武塑像一尊;殿頂琉璃脊獸,殿前團龍照壁皆為明代萬歷年間,其工藝精湛,剔透玲瓏,它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占地四萬余平方米。(一九八四年七月柳林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柳林縣重點文物……[詳細]
前曲峪李鼎銘舊居
  前曲峪李鼎銘舊居(第五批省保)時代:1947年地址:呂梁市臨縣曲峪鎮前曲峪村李鼎銘(1881-1947年),原名豐功,生于陜西省米脂縣桃鎮桃花峁。李鼎銘作為黨外民主人士,在軍事、教育、哲學、醫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是“精兵簡政”軍事思想的提出者,是“三三制”民主政權參政議政的先驅者,是中西醫結合的首議者,是北方民族史研究的首創者,是教育救國的倡導者。1947年,李鼎銘曾在前曲峪村工作和居住。前曲峪李鼎銘舊居,清代建筑,坐北面南,東西長25米,南北寬21.50米。1947年陜甘寧邊區政府東渡黃河駐扎臨縣的軍事戰略,是解放戰爭西北戰場上一項遠大的軍事決策。李鼎銘作為陜甘寧邊區副主席,在東渡黃河后居住于臨縣前曲峪村,面對國民黨經濟--的嚴峻革命形勢,以多病之軀在臨縣駐地參與推行多項軍事政策、經濟……[詳細]
39、汾陽關帝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汾陽關帝廟
  關帝廟時代:明地址:汾陽市鼓樓南街東側原名關王廟,因廟內原有鑄鐵關羽騎馬像一尊,故俗稱為鐵馬老爺廟。據廟內題記可知,始建于明正德、嘉靖年間,以后各代均有修葺。廟坐北朝南,現存主要建筑有:關帝殿及其偏殿、中殿及左右朵殿、獻殿、東西配殿、藏經樓、齋房院、照壁等,總占地面積5500平方米。正殿為磚石臺基,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前加面寬三間,進深三間的卷棚歇山式抱廈。殿頂為筒板瓦覆蓋,正脊、垂脊均采用浮雕蓮花琉璃脊筒,正吻、垂吻、戧吻均完好,脊剎為獸馱寶珠,背后題跡:“大明嘉靖二十四年五月建”。中殿與獻殿采用勾連搭手法相連,面闊三間、進深四間。中殿為單檐懸山頂、獻殿為單檐歇山頂。拱眼壁均采用琉璃塊鑲嵌,浮雕神采各異的龍鳳圖案。中殿脊剎后書:大明正德十五年重建。配殿為面闊七間進深兩間的廊房式……[詳細]
上賢梵安寺塔
  梵安寺塔高約45米,底邊周長25米,為7層8面8角重檐磚塔,中間為空心,每層均有拱石石旋塔門,第一層塔門南開,底有地宮,有地道通往塔外。塔底數層大青石條,上筑紅磚古塔,無基無頂,十分奇特,二層以上有木制階梯,串連各層,通至塔頂,塔為平塔,塔內原有樓梯可直上塔頂,據傳塔頂原有一小廟,內供有鐵佛,日本軍侵占后鐵佛、階梯被毀。塔重修碑記也僅余碑額一方,省文物研究所認定,該塔為現在最大的無基無頂古塔,在古代建筑研究中有一定價值。該塔有三奇,其一是無塔尖,一般塔均有尖,而梵安寺塔沒有;其二是塔頂蓋廟,甚為罕見;其三是40多米高的塔無地基,完全建立在黃土上。相傳,不知何時圣人造了一座高塔,塔頂直插云霄,磨得天叫,攪得天際不安,張天師見到大怒,一鞭將塔打為三截,底截在上賢;中截落在汾陽冀村村北壽圣寺,梢截……[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最新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另类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 亚洲欧洲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 尤物yw193国产在线观看不卡 | 在线观看每日更新亚洲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