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 > 東城區旅游

東城區文物古跡介紹

崇禮住宅(東四六條六十三至六十五號四合院)
  崇禮住宅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十條63~65號。崇禮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大學士,其住宅是保存完好的清代典型四合院建筑。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布局是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按照南北中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住宅大門一般位于整個院落的東南角上,門內迎面建影壁,以使外人看不到宅內的活動,自此轉向西至前院。南房多為客房、書塾、雜用間,后院的正房供長輩居住,東西廂房為晚輩住所,正房、廂房以環形走廊相連通。更大型的住宅還在左右建別院,在后部營建花園。崇禮住宅分主院、跨院和花園三部分,布局寬敞,屋宇華貴,主院正房內部的裝修尚保留完整的木隔扇及崇禮親題刻字,是典型的貴族府邸。(國家文物局)……[詳細]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臺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圍墻和臨街的房屋一般不對外開窗,院中的環境封閉而幽靜。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復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并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墻。北京四合院,即合院建筑之一種,所謂合院,即是一個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為院,這就是合院。一戶一宅,一宅有幾個院。合院以中軸線……[詳細]
東四清真寺
  東四清真寺又稱法明寺。在東城區東四南大街,寺坐西朝東,有供禮拜的大殿、南北講堂、水房、圖書館等,面積1萬余平方米,大殿內金碧輝煌,雕梁畫棟,三座拱門上刻庫法體阿拉伯文《古蘭經》-,刻工精美,殿后的窯殿為穹窿頂結構,院內樹木蔥蘢,寧靜肅穆。寺內文物圖書薈萃,有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建宣禮樓(清光緒末年毀記)上的銅頂;萬歷七年(1579年)“清真法明百字圣號”碑,碑陽刻漢文,記敘穆罕默德事跡,碑陰為阿拉伯文,中間刻“理本無極”四字;還有各種版本的《古蘭經》,其中一部元代手抄本,文字工整清秀,保存完好,現為伊斯蘭教協會會址,也是穆斯林進行禮拜、聚禮和節日會禮的地方。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南大街13號電話:010-87778755開放時間:全天……[詳細]
84、皇史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皇史宬
  皇史宬也稱表章庫,是明清兩代皇家檔案館,距今已有460多年歷史。地處北京天安門東邊南池子大街南口,占地面積846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0平方米。皇史宬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7月,嘉靖十五年7月建成,是我國現存最完好的皇家檔案庫。“宬”的是指古代用于藏書的屋子,皇史宬為整石雕砌,殿內大廳無梁無柱,地面有1.42米高石臺,上面排列著150多個外包銅皮雕龍的樟木柜,名為“金柜”。皇史宬整體建筑裝具設計完美,功能齊全,可防火、防潮、防霉、防蟲,確保珍貴典籍免受損壞,極宜保存檔案文獻。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南池子大街136號類型:博物館圖書館歷史建筑開放時間:現已經不對外開放……[詳細]
通惠河玉河遺址
  玉河是北京一條歷史悠久的古河,元代玉河稱為通惠河, 2009年5月,玉河歷史文化保護工程正式開工。玉河重建過程中,如何做好玉河歷史風貌保護,更好體現玉河歷史價值,并將之與改善民生完美結合,東城區一直在孜孜探求,為此提出了“應保盡保”的方針。重新亮相的玉河北段水道,嚴格沿著古河道走向重新修復,自萬寧橋起至東不壓橋止,全長480米,平均寬18米、水深1米左右。河堤還重新修建了一處水榭、一處曲橋,兩處船行棧道和四個挑臺,使整個玉河風貌更加統一、完整,也為市民前來觀景、休閑提供了方便。 景點位置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大街(近平安大街)……[詳細]
京師大學堂建筑遺存
  京師大學堂建筑遺存位于沙灘后街55號、59號,為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京師大學堂創辦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其校址原為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空閑府第。當年,光緒帝在維新派推動下,接受康、梁的變法主張,實行新政,開辦京師大學堂為新政措施之一。民國成立后,京師大學堂改為北京大學。現建筑保留有原屬于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筑和民國年間建成的數學系樓及“西齋”十四排中式平房,是我國近代成立的第一座最高學府。“五•四”運動前,共產主義讀書會小組在此成立,是早期介紹和宣傳馬列著作的活動地點。……[詳細]
87、通教寺
通教寺
  通教寺在東直門內北小街針線胡同19號,占地2500多平方米。原為明代太監所建,清時改建為尼寺,更名為“通教禪林”,1942年,由福建來京的尼僧開慧、勝雨二人住持該廟,對該寺進行了擴建,更名為“通教寺”,通教寺在重修后,山門3間,寺院西端為大雄寶殿,南北二樓兩層共40間,北樓后有清泰寮3間,北廂房,最西為伽藍殿,中間5間為齋堂,名為五觀堂,南配殿7間,中間3間為念佛堂,西1間為祖師殿,東頭3間為寮房,1943年,勝雨成立了尼眾八敬學苑,把通教寺作為斂收財物的場所建了書苑,1981年初,重新修繕。……[詳細]
圓恩寺后街七號、九號四合院
  圓恩寺后街七號、九號四合院位于東城后圓恩寺胡同7號。這是一座既有中式四合院又有西洋樓房的住宅。其中部為一西洋樓房,樓前有一個帶噴泉的圓形水池,周圍還點綴著采自圓明園的刻石。池東南有一花崗巖的西式拱形頂圓亭,由瓜棱柱支撐,再往東有一組假山及仿古建筑;池北為大樓,池西為后置一座中式四合院。這所中西合璧式住宅,原是清代慶親王第二子的府第。據說他娶了一個名叫紅寶寶的名伎-,為博其歡心,按其意建造了這座不中不洋的住宅供她享受。抗戰勝利后,這里曾成為蔣介石行轅。解放后,此地成為中國共產黨華北局所在地。……[詳細]
法國郵政局舊址
  普普通通的一排法式洋房看似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在100多年前的半殖民地時期,卻是法國郵政局的所在地。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東交民巷成為西方各國的使館區,外國人的辦公、生活都離不開郵局,法國便在此設立了郵政局辦理郵政業務。建筑頂部用連續的三角山花裝飾女兒墻,讓呆板的小平樓變得靈動了起來,六扇連續拱券式大窗也很搶眼。站在這里,不難想象昔日人們在柜臺前辦理各項郵政手續的排隊場景。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交民巷19號類型:歷史建筑開放時間:僅可參觀外觀,不對外開放。……[詳細]
僧格林沁祠堂
  僧格林沁祠堂在東城寬街47號。又稱顯忠祠。祠堂坐北朝南。由儀門,享殿及配殿構成二進四合院式建筑。儀門3間。東西配房各5間。二門前有一碑亭,亭內有石碑,碑高4米余。碑陽為滿文,碑陰無字,碑側雕龍。二門l間。民國時,建為懷幼小學,后更名進步小學,現為寬街小學。祠的主要建筑保存完好,是東城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僧格林沁(?一1865),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人。1834年授御前大臣,領侍衛大臣,都統。在鎮壓捻軍中,被義軍殺死。光緒年間為他立專祠。景點位置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47號……[詳細]
順天府大堂
  順天府大堂在東城區東公街45號。明、清兩代順天府署內的大堂。順天府負責京畿地方之事,所屬地方有大興縣、宛平縣和近京州縣22個。順天府大堂原有三重大門,在第二、三重門之間,西有包公祠、獄神廟、監獄、把總司廳、照廳和代書處;東有五圣祠、候質所、糧廳、科神廟及東吏、戶刑、鹽房、工房等處所。第三重門的庭院內是大堂,東西長26米,南北進深14米,是提審犯人的地方。清代,該堂額為“肅清畿甸”,并有雍正皇帝的訓詞。按舊制,三品衙門用鋼印,只有順天府用銀印。……[詳細]
普渡寺大殿
  普渡寺大殿位于東城區南池子大街內普渡寺前巷,原址是明代南城的洪慶宮一部分,清初為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進京后的住所,稱為舊睿親王府,康熙三十三年(1694),改建成瑪哈噶喇廟,1776年,乾隆將該寺賜名“普渡寺”,另還有一處睿親王府在外交部街,是乾隆年間恢復睿親王世爵后的新府,普渡寺大殿建筑宏偉,臺基高大,須彌座式,面闊9間,黃瓦綠剪邊殿頂,前廈為綠瓦黃剪邊,檐出飛椽共3層,為建筑法式中少見。 ……[詳細]
萬柳堂舊址
  目的地介紹  萬柳堂舊址位于崇文區廣渠門內。元代右丞廉希憲在右安門外草橋建了一處別墅叫萬柳堂,清初大學士馮溥慕其名,在廣渠門內建別墅,取名“萬柳堂”。   萬柳堂占地百余畝。園內堆土山,種植了楊柳和各種花卉。并修建御書樓,樓內懸掛康熙御筆匾額“間廉堂”。萬柳堂后歸屬石文桂,又修建了大悲閣、大殿、關帝殿、彌勒殿,名曰“拈花寺”。   位置:位于崇文區廣渠門內   公交車111、60可到。 北京崇文區……[詳細]
京師大學堂分科學院舊址
  京師大學堂分科學院舊址位于東城區安德里北街21號,為北京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898年清“維新”時期改革教育,成立京師大學堂,即是中央最高學府,也是主管全國高等學府的行政機關。分科大學民國后改為兵營。現存五棟二層樓房,其中主樓兩棟為仿歐洲古典式,磚木結構,清水磚墻,外拱廊,墻面磚雕作券草和壁柱,作工細,比例及裝飾手法成熟,設計者是日本建筑師真水英夫,現建筑保存完好。這組建筑對中國近代教育發展史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詳細]
北京可園
  可園座落在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外帽兒胡同,是清(1644年-1911年)末大學士文煜的宅第花園,是目前北京保存較好的宅園之一。可園占地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70米。可園布局極為講究,西路是一座四合院,中路最前面建有倒座房,前院有假山、水池,種有花草樹木。中央有一座過廳,后院用回廊圍成寬闊的院落種植花草。東路主要建筑為例座房和正廳,院落中有假山。可園建筑布局和形式都很靈活,中路和東路花園借游廊連接成為一體。可園是中國北方私家宅園中保存較好的實例。可園建成后,有數位名人及外國駐華大使在此居住和辦公,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國家文物局)景點位置北京東城區帽兒胡同9和11號院……[詳細]
后門橋(萬寧橋)
  后門橋原稱萬寧橋,位于北京的中軸線上,在地安門以北,鼓樓以南的位置。橋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開始為木橋,后改為單孔石橋。萬寧橋是積水潭的入口,并且設有閘口,漕船要進入積水潭,必須從橋下經過。萬寧橋在當時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僅是元大都城內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也成為研究北京漕運的標志。現橋面已鋪瀝青路,僅存兩側欄板,河道已填平建房。 景點位置北京市東城區地安門外大街……[詳細]
翰林院遺址
  翰林院遺址在北京東長安街路南今天的-內。此處原為明代鴻臚寺舊址,明正統七年(1442年)在此建翰林院。清初將翰林院并入內三院。康熙年間又在明翰林院舊址重建,并定為正三品衙門。翰林院自雍正以后,成為重要國家儲才機關。雍正皇帝曾這樣說過:“國家建官分職,于翰林之選尤為慎重,必人品端方,學問純粹,始為無忝厥職,所以培館閣之才,儲公輔之器”。清朝皇帝為表示對翰林院重視,常到翰林院與王公大臣、-等舉行宴會,事前通知有關部門做好陳設以寶座,樂器等準備工作,屆時與王公大臣賦詩紀盛。本文圖上的石碑即是嘉慶皇帝臨幸后留下的。……[詳細]
98、法藏寺
法藏寺
  法藏寺遺址位于今幸福東街南端鐵道西側。初稱彌陀寺,因寺中建有磚塔一座,故俗稱白塔寺或法塔寺。金代大定年間(1161—1189)始建;明景泰二年(1451)太監裴善靜重修并改名為法藏寺。清代法藏寺荒廢,獨存法塔一座,塔中空,內設旋梯可以登臨。 寺共有7層,總高約30多米,平面呈八角形,各層每面設明窗,每窗上置一佛像,共58尊,是北京地區樓閣式塔之一。1965年拆除。……[詳細]
北京大學地質學館舊址
  北京大學地質學館舊址 位于東城區沙灘北街。3層西式樓房。建于1934年,梁思成、林徽因設計。平面、立面均為不對稱式,體形隨功能要求變化。今樓西南嵌一石,上刻“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奠基”。舊址由中國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使用。1992年被公布為劃定保護單位及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為東至沙灘北街,南、西、北至現狀中科院法學所使用范圍的圍墻。……[詳細]
大慈延福宮建筑遺存
  大慈延福宮建筑遺存位于朝陽門內大街203號,為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道教建筑,明成化十七年(1481)賜建,以奉天、地、水三元之神,又稱三官廟。現存有東路的正殿、后殿以及部分西配房。正殿三間,歇山黑琉璃瓦頂,梁架斗拱等保留有明代建筑特征。明間神龕及藻井保留完整,雕刻精細,除龍頭有損,大部保存完好。該建筑遺存,是研究元、明之際北京城市變遷的重要實物。……[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麻豆 | 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 | 女同女同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 | 天堂亚洲性爱在线播放 | 亚洲青青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