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溫州市旅游

溫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101、陶公洞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公洞
  陶公洞位于大若巖景區,在大若巖山腳下。洞高56米,寬76米,深79米,是浙南最大的石室。“洞內晦明,隨云變幻,云歸則暗,云散則明!倍捶稚稀⑾聝蓪,下層建有三間觀音閣,閣前有可納數百人的講經壇。洞外建九楹前殿、鐘鼓樓、廂房及僧廚,洞內南側一條56級石梯通向上層“天臺”。天臺后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閣。胡公殿神龕右下一罐狀“赤水井”,常年不涸不溢。洞內南側巖壁上有二條形長洞,謂之流米洞和白鲞洞。夜間燈燭輝映,洞壁白石,或似游云,或若鱗片,昏明異形,遠近殊色。洞口絕壁上山溜滴珠,灑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陶公洞靠山面水,洞前有巨石,高約20米,稱“登仙石”。洞北側200米處,可見三崖峙立如屏障,名“三獅同眠”。崖巔有“迎客松”。陶公洞附近還有六螺山、白云嶺、龍頭洞、朝天龜、赤……[詳細]
102、籀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籀園
  籀園位于鹿城區九山湖濱勝昔橋畔,溫州學界為紀念孫詒讓而建,由籀公祠和籀園圖書館組成,1916年落成。1919年稱溫屬圖書館。青田杜師預篆書舊溫屬六縣聯立籀園圖書館題額。大門上青石刻有南通張搴書籀園2字。籀公祠3間,坐西朝東,為五間歇山頂建筑,明間抬梁式梁架結構,次間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四面回廊,懸山頂木構建筑。圖書館面闊四間,系西式結構藏書樓,有曲檻臨流的服膺軒和松柏拱護的廳榭等,藏書宏富,且多善本。服膺軒坐東朝西,為五間卷棚頂建筑,通面闊10.7米,通進深5.6米,四面回廊,東面走廊外側為直欞式坐凳欄桿。孫詒讓,號籀庼,曾任溫處學務分處總理,興辦學校,成績斐然。1912年,溫州文教界人士發起購得曾氏依綠園舊址建籀公祠,1919年又在此創立舊溫屬六縣聯立籀園圖書館。1981年6月,籀園……[詳細]
浙南紅軍游擊隊成立遺址
  1932年3月,共產黨員葉廷鵬等在麻步鎮漁塘鳳山頭陳體昌家成立了浙南紅軍游擊隊,隊長葉廷鵬,副隊長黃先河、徐巖夏。浙南紅軍游擊隊的根據地在平陽北港的麻步、漁塘、朝陽山、鳳林、包垟和錢庫(今屬蒼南縣)及瑞安公陽一帶。在中共浙南委員會領導下,浙南紅軍游擊隊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在1935年至1936年期間,吳毓、陳鐵軍、陳急沖、黃耕夫、楊進、董啟文、王泰然、傅狂波、張熾昌等先后從北京、南京等地來到浙南參加革命,使游擊隊得到迅速發展。1935年6月,陳鐵君任隊長。此后,游擊隊多次主動向國民黨反動統治主動出擊,取得輝煌戰果。紅軍游擊隊在艱苦的條件下,不斷地打擊敵人,為民除害,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斗志,也擴大了游擊根據地,有力地支援了紅軍挺進師和閩浙邊臨時省委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的斗爭。 1937年3月……[詳細]
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駐大屯舊址
  1938年元旦過后第三天,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和閩浙邊臨時省軍區司令部移駐山門鄉大屯村。省委機關辦公地點設在大屯村東南面貧苦農民鄭永盛的平房里。教導隊隨省委駐在大屯,負責保衛工作和培訓軍隊干部。省委機關的油印室、收發報機組、縫紉組、軍械組、紅軍食堂等分設在大屯村其他群眾家里。當時,這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住上了紅軍。2月底,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副書記兼組織部長曾山與龍躍、余龍貴從南昌出發,一路輾轉,于3月5日抵達平陽山門,來到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駐地大屯村,并于當日在此召開閩浙邊臨時省委會議。劉英代表臨時省委作了工作匯報,曾山在會上傳達了中央和東南分局的指示。 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駐大屯舊址,位于平陽縣山門鎮大屯村。大屯村在山門鎮北側半山腰,海拔400多米,東鄰鳳臥,西北與文……[詳細]
師儒侍養牌坊
  師儒侍養”牌坊“師儒侍養”牌坊位于平陽縣坡南街,面南而立。鄭思恭(1566-1646),字允之,號太和,明平陽坡南人,萬歷十四年歲貢,選授永康訓導,捐俸添置教具,賑濟貧困生員。后升藍山教諭,因父應祥年邁,辭職回家侍父終身。浙江右布政使姚永濟、溫處兵備道米萬鐘特為建坊。在家二十余年,著有《易學金針》、《東昆先哲錄》等憂世之作26種。清兵進入溫州,思恭拒絕剃發,留書明志,不食而死,遠近士大夫皆哭以詩,永嘉王志彪詩云:“誰為朝廷存冠履,廣文先生一冷官!”,“孝子之門忠骨勁,肯教剃發乞余年!”“昆陽山里盛薇蕨,歌罷吞聲灑碧血!”牌坊花崗巖制成,4柱3間樓式仿木結構。通面寬5.5米,高6.5米,每柱前后原有石抱鼓,后毀,柱頭上置石刻獅子一尊。明間上下和次間闌額正背面裝有龍、鳳、獅、麒麟、人物等青石鏤空……[詳細]
白柯灣戰斗遺址
  白柯灣戰斗,又稱三條崗戰斗,是紅軍挺進師在泰順較著名的戰斗之一。 1936年2月7日,粟裕、劉英率領紅軍挺進師第三縱隊(四、五支隊)和師直屬隊、重機槍班、警衛隊等共200多人,從文成縣珊溪鎮經峰文鄉、松垟鄉靈家山村,進駐九峰鄉白柯灣村修整。第三天午飯前,交通員報告:國民黨浙保第十大隊第三中隊從九峰村下來,已到了前坪仔村。粟、劉毅然決定集合部隊,在劉英作了簡短的戰前動員后,粟裕下達了戰斗指示:警衛班留守白柯灣村,四支隊埋伏在敵人來路左側的崗坡上,五支隊埋伏在水田對面的山崗上,居高臨下,形成左右夾擊之勢,并以重機槍聲為戰斗信號。不多久,敵軍果然步入紅軍的伏擊圈。隨著粟裕一聲令下,重機槍噠噠噠地吼叫起來。敵前衛班很快被殲滅,后面的敵人亂作一團,漫無目標地亂放槍。經過近一小時戰斗,敵兵開始放下武器,……[詳細]
文成縣革命烈士墓
  文成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土地,是浙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革命時期,文成縣青年趙剛、鄭敬衡、周定、鄭嘉義等人在北京、杭州等地接受馬列主義教育,并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文成(當時屬瑞安縣西區)是浙南農民-區域之一?谷諔馉幒徒夥艖馉帟r期,文成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有278名烈士英勇犧牲,其中有一部分人連姓名都沒有留下,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澆鑄了共和國的基石。 文成縣革命烈士墓,位于文成縣大峃鎮珊門村。1954年春,為了緬懷革命先烈,文成縣人民政府在大峃鎮珊門村官山上建造了革命烈士墓,1985年進行擴建。新建烈士墓園占地面積11854.8平方米,建筑面積1165平方米,有3座前墓和1座后墓,合計336穴,安眠著自土地革命戰爭以來為革命事……[詳細]
林去病故居
  林去。1905-1932),原名寶康,瑞安城區西門街人。1919年7月考入瑞安中學,1923年夏到溫州大同女子小學任教。1925年初擔任《溫州大公報》副刊編輯,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溫州獨立支部主要成員。1926年先后到樂清、瑞安發展黨組織,并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加入國民黨組織。1927年2月擔任中共瑞安特別支部書記,同時擔任國民黨瑞安縣黨部常務執委兼組織部長。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退出國民黨組織,在農村堅持革命斗爭。1928年2月擔任中共瑞安臨時縣委書記。同年6月,參加永(嘉)、瑞(安)、平(陽)三縣農-合武裝大-,負責瑞安農民武裝的組織領導工作。同年9月,中共浙南特別委員會在天臺縣成立時任委員會常委。1929年4月,調任中共寧波市委書記,不久被捕。1932年犧牲于杭州……[詳細]
東安硐橋
  東安硐橋,在浙江瑞安豐湖街。始建于宋,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葺,今保存完好。為單孔花崗巖石拱橋,拱券跨度19.21米,凈跨4.53米,寬21.58米,縱聯分節并列砌筑。橋面建有豐湖亭和廣濟廟。亭面寬三問,進深一間;廟二進,正殿面闊五間,明問前建戲臺,均為晚清木構建筑物。硐橋是瑞安市民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勝古跡,她不僅以其獨有的建筑風格供人欣賞,而且以其多功能的休閑方式讓人光顧,更是以其美麗而神秘的民間傳說令人矚目。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瑞安城內火災連連,黎民百姓叫苦不迭,若遇東風,火燒得更旺,且難以平息。風水先生講:“這是東門外的硐橋在作怪,清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時,陽光直照硐橋形成焦點,成為起火的源頭,再加上東風吹過這圓形的硐橋,猶如天公使用火棍向灶里鼓風一般,火就會越燒越猛烈,要……[詳細]
110、七楓巷胡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楓巷胡宅
  胡氏民居,位于鹿城區七楓巷60號,坐北朝南,前為院落與七楓巷及南面民居隔開,青磚鋪地,為三間二層帶前后廊建筑,立面裝飾為西方巴洛克夾帶哥特式風格。明間外設大門套,一、二層外廊皆為青石欄桿,二層設有仿西方的愛奧尼克柱式,開窗上用半圓拱窗套,中央為突出的拱心石。樓房頂部用統一的大檐口配以齒狀飾,其上為典型的巴洛克式的渦卷做出的裝飾用的寶瓶式欄桿。前廊部分以石英砂抹面,并劃分有水平線腳,其余墻面為紅磚、青磚分層混合砌筑,門窗上皆用哥特式的尖拱,其間為卷草窗飾。七楓巷胡氏民居傳為蔣介石侍衛長胡炘故居。胡忻(1914-2002),畢業于美國參謀大學,曾任大陳防衛部參謀長,臺灣陸軍裝甲兵司令、總統府侍衛長、第二軍團司令,并先后出任臺北溫州同鄉會及浙江同鄉會會長。2005年列為溫州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1、鄭敬衡故居
鄭敬衡故居
  鄭敬衡(1900—1927),原名一里、益明,文成縣金垟鄉谷山村人。1915年考入瑞安中學,1919年至1923年就讀于北京工業大學,畢業后,受聘于浙江省工業專門學校任教員。1926在杭州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4月,受中共浙江省委委派,到溫州從事農運和黨務工作。在永嘉、瑞安等到地積極宣傳革命道理,發展黨組織。10月,中共浙江省委制訂了《浙東-計劃》,準備于11月28日以象山港、上虞為中心舉行-,然后擴大到溫州。11月初,省委常委、組織部主任王嘉謨和特派員鄭敬衡、周定攜帶《浙東-計劃》分別到浙東、浙南為-作準備。就在這時,中共浙江省委機關遭破壞,全省黨組織的名冊和《浙東-計劃》被搜去。國民黨浙江當局按名冊在全省開展大搜捕。11月12日,鄭敬衡等從寧波到達溫州時即遭逮捕。18日,在溫州紫福山……[詳細]
《平報》社遺址
  抗戰全面爆發后,在外地求學的平陽學生紛紛返鄉,聯合本地進步教員和知識青年,在中共浙南特委和平陽縣委領導下,成立了平陽青年抗日救亡團(簡稱“抗日救亡團”)。抗日救亡團于1937年8月14日出版《戰報》,11月1日更名為《平陽日報》,12月3日又更名為《平報》。為了使《平報》取得合法身份,《平報》向國民黨浙江省政府申請注冊,請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題寫刊頭,國民黨平陽縣縣長徐用及開明士紳等10余人任理事,國民黨左派人士黃強為發行人。《平報》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報道八路軍、新四軍抗戰消息,介紹陜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民主政治,刊登本地新聞。它起到了鼓舞人民群眾抗戰斗志的作用,深受愛國進步人士的愛護和廣大群眾的歡迎,發行量2000多份,發行范圍從浙南地區擴大到福鼎、福安等地,但是同時也引起了國民黨頑……[詳細]
溪西南側程氏民居
  溪西南側程氏民居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臨江鎮平山村,程讓平祖居南側。建于清晚期。坐西朝東,由門臺、正屋、廂房組成合院式木構建筑。門臺為磚木混合結構,單開間,懸山頂,山墻磚砌抹灰。進深三柱。板瓦灰脊,脊上灰塑卷草紋。圍墻與門臺相連接,呈內凹形,下部塊石壘砌,上部磚砌抹灰。北廂房為三間兩層木構建筑,硬山頂,前帶腰檐,底層帶前廊。東側盡間廊圍入室內。南廂房形制與北廂房相同,于2007年按原樣恢復。正屋面闊九間,單層木構建筑。雙落翼懸山屋頂,板瓦灰脊,脊上灰塑卷草紋,脊上翹。明間進深七柱十四檁,抬梁穿斗混合梁架,前后帶廊,前廊上設船篷軒。屏門后設內0-。明間前門后設鎦金斗拱,梁架、槅扇雕刻精致。程氏民居年代較久,保存較完整。梁架等細部做法精致,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2005年8月被溫州市人民政府……[詳細]
114、富文故居
富文故居
  富文(1895—1965),字郁離,乳名體仁。文成縣西坑梧溪村人。7歲時父母逝世,由兩姐撫養成長。先畢業于浙江省第十一中學,1921年考入保定軍校八期。此后,長期服務軍界。歷任排、連、營、團、旅長等職。1936年任三十一集團軍中將參謀長?谷掌陂g,任陜西第一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暨榆林縣長,駐榆林,領8縣。1942年轉任蘇、皖、魯、豫四省邊區干訓團教育長。同年道經延安,毛澤東、朱德設宴款待。1943年遷任豫西警備司令,1945年改任后勤部第一補給區副司令,駐上海。1946年5月升任司令。1949年辭去軍職,應邀赴臺參贊。1959年退休后,受聘任臺灣糖業公司顧問。1965年6月3日逝世。 富文注重體育鍛煉,體魄強健,一生戎馬,精力充沛,生性耿直,廉潔奉公,不畏權勢,不徇私情。富文長期在外,……[詳細]
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駐福泉寺舊址
  1937年2月,駐泰順縣峰文的紅軍挺進師被國民黨包圍,師政委劉英、師長粟裕率部反擊,最后沖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此后,粟裕率主力部隊轉向浙西南地區,劉英帶領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和警衛隊轉到瑞(安)平(陽)邊區活動。是年4月,劉英等人來到瑞安陶山沙門山,得到沙門山福泉寺主持池新華的接待。劉英在寺內一屏風和板壁上寫下“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三幅標語,以表達愛國抗日的迫切心情。并把臨時省委設在沙門山,隨后派員到瑞安五云山、紙山、丁岙山等地開辟根據地。在瑞安東區肇平垟,劉英親自恢復了肇平垟支部。同年8月,浙江國共兩黨和平協議達成,劉英率臨時省委機關離開沙門山根據地。 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駐福泉寺舊址,位于瑞安市陶山鎮沙門山的福泉寺,距陶山鎮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瑞安市區約30公里。福泉寺地處海拔500米,……[詳細]
116、寶勝寺雙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勝寺雙塔
  寶勝寺雙塔在平陽錢倉鎮近郊北山麓。寺建于北宋靖康元年(1126)。寺前原有四塔,現僅存二塔,相距僅11.8米。每座殘高約15米,六面五層。頂層殘破,不見塔剎。80年代進行修繕。1984年修建兩塔時,在東塔第二層北面壁龕內發現石碑一方,始知塔建于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比原定造于靖康年間推前了一百六十多年。二塔黝黑古樸,外貌相似,皆為磚造,高15.16米。六面五層,作重疊樓閣形式,每層均有腰檐平座,轉角用磚砌出八角倚柱,柱間隱出槏柱二根,上承闌額,作成三間式。明間壺門狀壁龕內供佛像。倚柱上置轉角鋪作一朵,與闌額上一斗三升補間鋪作一朵平行,上承撩檐枋,枋上以菱角牙子疊澀出檐,以代替檐椽和飛子。檐口輪廓圓和,至轉角舒展反翹,一如江南風尚。臺基須彌座式,邊長3.3米,高1.75米。此外,該塔每層……[詳細]
寶大商行
  寶大商行舊址位于溫州市鹿城區晏公殿巷37號,建于民國。商行坐南朝北,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為三間兩層西式建筑。通面闊15.3米,進深17.3米,東墻角有永余堂界石。建筑立面裝飾考究,三角形山花,巴洛克式門套,上有商行當年的商標圖案。寶大商行舊址由原工商聯會主席王純侯從別人處以一萬銀元購建,用于經營棉布生意。整體格局結構較完整,立面磚砌灰塑西式風格較有特色,正立面的商標圖案別具一格。王純侯(1887-1952),樂清樂成人,辦有寶大棉布號,并曾任富華染織股份有限公司,建國后為溫州工商聯主席。2005年8月,被溫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溫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民國公布時間:2005年8月26日類別: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保護范圍:東、北以現有圍墻向外延……[詳細]
洞頭媽祖宮
  媽祖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洞頭列島有媽祖廟9座,東沙的媽祖宮建于清乾隆年間,是浙江尚存的規模最大、建構最完整的一座,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清乾隆年間,福建惠安的漁民在東沙港從事漁業生產,船上敬奉媽祖樟木雕像,手、足和身子之間用關節插連。當這些漁民要返鄉接神像上船時,不知什么緣故,神像的手和足掉了下來。當地的漁民看到了,忙說:“媽祖不想回去,這里風光好,她喜歡這里,就把神像送給我們吧!”就這樣,這尊媽祖雕像留了下來。東沙和附近幾個村籌集銀兩,按惠安媽祖廟的風格建造了東沙媽祖宮。媽祖宮修建后,香火不斷,尤以漁民為多,不少過境的臺灣漁民也前來祭拜。每逢農歷三月廾三媽祖誕辰日和九月初九升天日,廟里舉辦大型的祭祀活動,請戲班演戲,成了民俗文化活動的盛會。這座建于25……[詳細]
新四軍駐閩浙邊后方留守處遺址
  1938年3月,新四軍駐閩浙邊后方留守處在平陽北港水頭街三橋堂成立,主任黃耕夫。留守處以公開合法的身份進行活動,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宣傳。以平陽山門救亡干校學員為主,組織了一支10多人的新四軍流動宣傳隊,以演戲、演講、座談等形式,深入浙南城鄉,開展宣傳工作,擴大了共產黨和新四軍的影響;二是與國民黨地方當局交涉,使瑞、平、泰等縣監獄里的“政治犯”得以釋放。三是動員、輸送一批進步知識青年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和皖南新四軍教導隊學習。四是承擔黨組織對外交通聯絡的任務。 1938年10月10日,國民黨溫臺-司令部查封了新四軍駐溫州通訊處,中共浙江省委出于抗日大局和安全考慮,主動關閉了新四軍駐閩浙邊后方留守處。 新四軍駐閩浙邊后方留守處遺址,位于平陽縣水頭鎮平陽二中校園內。該處原為……[詳細]
120、厲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厲宅
  厲氏民居系溫州開港后中西建筑藝術互相融合的典型民居居建筑之一。厲氏民居位于墨池社區瓦市巷36弄3號,坐北朝南,由南北兩院及東側院落組成。北院建筑呈“H型”分布,由南北廂房及正屋組成,南北各有一天井。正屋五間一層木構建筑,南廂房兩間一層,北廂房為三間一層(東面西廂已改建)。南天井南側有青磚砌門臺通南院(現已封閉)。東院平面呈“一”字型,中部有一南北向風水墻將其隔為兩個小院落,墻上開門以連通,東院北為七間一層磚木混合建筑(風水墻東三間,西四間),南有天井。南院建筑平面呈“H”型,由南北廂房門臺及正屋構成,門臺為磚砌仿木構,正屋為三間二層木構建筑,帶東、西兩耳房,兩側風火墻上部做成觀音兜。西耳房三間二層木構,東耳房三間兩層木構,東側開有門通東院,西耳房內有通道通北院。永嘉厲氏于清末來溫,先于康樂坊……[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香港日本韩国三级在线视 | 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 | 亚洲人成网站精品片在线观看 | 在线免费观看h片 | 五月开心亚洲综合在线 | 亚洲人在线68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