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蚌埠市旅游

蚌埠市文物古跡介紹

古城鄉古城址
  古城鄉古城址古城址位于懷遠縣古城鄉楊河村北,南距淝河約500米,北距古城集約300米。城墻系夯土筑成,城墻基寬3—5米,清晰可辨,城址地表為農田。據史書記載,該城址為西漢向城遺址,上世紀90年代當地村民在此建磚瓦廠,致使城址遭到嚴重破壞。……[詳細]
雙墩鐘離國墓地
  蚌埠雙墩鐘離國墓地包括雙墩一號春秋墓和雙墩二號春秋墓,均位于淮上區小蚌埠鎮雙墩村內,兩墓相距80米,其中位于北側的為雙墩一號春秋墓,南側的為雙墩二號春秋墓。雙墩一號春秋墓為大型有封土堆土坑豎穴墓。墓葬結構主要由封土堆、墓坑和墓道三個部分組成。該墓葬在墓坑填土中發現極其復雜的“放射線形狀”、 “土丘與土偶”、 “土偶墻”等遺跡現象。隨葬品以大量的銅器、彩繪陶器、石器、玉器為主,其它有少量的幾何硬紋陶甕、陶盆、灰陶缽、小陶罐等以及海貝飾件、金箔飾件等。銅器有編鈕鐘、鼎、罍、簠、豆、盉、匜、盤、甗、勺、盒、刀、錛、鐮、車軎、馬銜、戟、戈、矛、劍、鏃等380多件。在9件青銅鈕鐘的鉦部和兩件青銅簠的內壁以及一件青銅戟的戈上均發現有相同的“童麗君柏” 銘文,銘文中的“童麗”即鐘離,國名。“君”為身份,“……[詳細]
懷遠皇姑墳
  皇姑墳位于懷遠縣唐集鎮山前村平阿山東側的緩坡上,有三座大型夯土墓葬成“品”字形排列,據考證是漢代平阿國貴族墓,當地人稱之為“皇姑墳”。該墓歷史上多次被盜,1984年11月21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懷遠縣文物管理所對其中一座墓葬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共出土文物5件,其中的蟠螭紋鏤空玉飾為國家一級文物,青銅香薰爐為國家三級文物。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懷遠縣人民政府1987年5月20日公布。……[詳細]
臺子山遺址
  臺子山遺址位于五河縣申集鎮甄集村南1公里處,距小圩鎮約3.5公里,面積1.3萬平方米,為沱湖西南岸邊高地,1981年11月文物調查時發現,采集標本有:陶紡輪1件,磨光黑陶豆柄5件,夾砂紅陶鼎、鬲足、灰陶片鼎多件,以及蚌殼、獸骨、蚌刀等物品。曾出土新石器時期石鏟、石錛等。據考證,為新石器時代以來古人類生活遺跡。遠古時期,五河地區洪水橫流,靠近淮河區域因地勢不高經常一片汪洋,而東劉集、夏集、申集一帶地勢較高,各原始部落聚居點稀疏散布于地勢較高的水澤岸畔的臺地或丘崗,人們就地開荒造田發展農業,輔以漁獵和畜牧,臺子山當時就是一個先民聚居點。遺址土層有黑、灰、白、黃等不同色調的層次,上層為商周文化層,下層為新石器文化層。曾發現1把殘缺蚌刀,里面珍珠瑩光依舊耀目,刀口仍然鋒利,人工磨制痕跡清晰可見,為新……[詳細]
雙崮堆遺址
  雙崮堆遺址位于懷遠縣榴城鎮朱崗村南側的臺地上,東距懷魏公路約800米,南距圣泉大道約300米。遺址南北長約130米,東西寬約150米,高約4米,因遺址有兩個崮堆而得名,地表為農田。該遺址上有明、清時期的墓葬,歷史上遭到多次盜掘,南側曾有石馬、石羊等石器(被盜、被毀)。1988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賈慶元研究員和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二十多名師生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根據對出土的夾沙紅陶、褐陶、紅燒土塊、鼎足、鬲足、陶紡輪等器物殘片和文化堆積層綜合分析研究,認定雙崮堆遺址為新石器時期的遺址。……[詳細]
意大利天主教教堂舊址(黑鬼子樓)
  原意大利天主教堂舊址(黑鬼子樓)由意大利天主教傳教士譚彌高出資購地,聘請蘇州工匠建造于1907年,是一棟建筑風格為中西結合式的兩層樓房。該教堂舊址位于荊山鎮荊涂學校東南角,建筑面積約210平方米,磚木結構,花崗巖塊石地基,灰磚白縫墻。樓總高約9米,屋頂鋪設鐵皮高約2.75米。室內樓梯為木質,分上、下兩層共7間,均鋪設木地板,窗為內、外兩層,內為小格子玻璃窗,外為百葉窗,中西結合特色明顯。每扇窗的頂部都有立紅磚砌成的拱形,底部窗臺均用15厘米厚長條的花崗巖鋪設,在墻的底部、中部和頂部各有一道15厘米厚的花崗巖圈梁,是一座保存較好的教會建筑。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懷遠縣人民政府2014年12月2日公布。……[詳細]
秦漢遺址及古銀杏樹
  秦漢遺址及古銀杏樹遺址位于懷遠縣陳集鄉君王村西200米處,2001年5月合徐高速公路經過此地時南北貫穿遺址,致使遺址遭到嚴重破壞。遺址東側有古銀杏樹3棵,樹圍分別為7米、4.1米、3.1米,最茂盛的一棵銀杏樹高約20米,樹陰覆蓋面積約800平方米。相傳此銀杏樹為秦漢王氏宗族所載,樹齡應在千年以上,至今仍枝繁葉茂,滿樹掛果。1999年陳集鄉政府成立古樹保護小組,縣鄉兩級政府投入10多萬元,在銀杏樹的四周建起了圍墻,修起了保護欄,并安排專人看護。第五批縣級文物保保護單位(第四批已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懷遠縣人民政府2004年10月25日公布。……[詳細]
盧公紀念碑
  盧公紀念碑位于懷遠縣唐集鎮騎龍村金輪小學前院內。盧公,名秉珂,字子佩,懷遠縣唐集鎮騎龍村人,生于1885年,卒于1946年,曾執教于美國基督教會在懷遠縣城創辦的含美學校。1916年辭職后,自籌資金在平阿山的牛王廟舊址上增建房舍,創辦小學。他一生從教,德惠鄉里,熱心慈善,經常資助窮苦百姓。1947年2月鄉里立此碑以紀念盧秉柯。……[詳細]
龍王廟遺址
  龍王廟遺址位于懷遠縣河溜鎮葛圩村南,坐落于淮河支流芡河北岸渡口旁的高地上,有一條小土路通往外界,面積10萬多平方米,為新石器中晚期遺址,現為農田和樹林。該遺址地表有少量陶片分布,位于東南部的斷崖處可見厚厚的紅燒土堆積。主要出土文物為玉器。1991~1993年間,因當地農民在遺址之上不斷發現玉器并進行瘋狂盜掘,地表遭到嚴重破壞,大量玉器文物流失。后經縣公安機關與文物部門介入,加以制止并保護,追繳回玉斧、玉璧、玉環、蓋臉等國家一級至三級珍貴文物380余件。1993年出土大批玉石器,其中有2件陰刻獸面紋玉飾件較為重要。飾件長4.63厘米,寬1.05~1.7厘米,厚0.3~0.55厘米。玉為青色,含乳白色沁斑,玉質相近,僅紋飾、尺寸略有不同,均為片狀單面工,一為梯形,一為長方形。正面以凹槽區分,兩邊……[詳細]
懷遠關帝廟
  懷遠關帝廟此廟位于荊山北麓,南鄰東獄宮,北近青云樓,座西向東,依山而筑。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縣丞陳世佩重修。原建有大殿三間,耳房九間,兩層門樓一座。大殿內原供有關帝神位,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為關帝廟會期,因年久失修,神位已毀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懷遠縣人民政府1999年6月25日公布。……[詳細]
侵華日軍老西門夾山口碉堡
  侵華日軍老西門夾山口碉堡該碉堡位于懷遠縣荊山鎮禹王路西端夾山口,為圓柱形塊石和鋼筋混凝土建筑,墻厚0.6米,高5.2米,四周墻壁上設置槍眼6個,瞭望孔4個。此碉堡是1938年2月日寇侵占懷遠后建造的軍事設施,當時它控制了從夾山口進入城內的必經之路,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具有重要的歷史、軍事和文物保護價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自拍中文字幕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专区 久久综合香蕉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中亚洲中文字幕乱码首页 | 亚洲AⅤ片综合久久网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观看 |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网站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