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濟南市旅游

濟南市文物古跡介紹

題壁堂古建筑群
  題壁堂古建筑群位于濟南市歷下區泉城路街道。年代為清。 2013年,題壁堂古建筑群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題壁堂是升陽觀的一部分。升陽觀位于濟南老城區壽康樓街路南,總建筑群占地3750平方米,初建于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是為供奉神話人物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的廟宇,故又稱呂祖廟。相傳,廟建成后的一天,住持道士劉道讓明明看見一道人進入廟內,但遍尋無蹤,卻在正殿左墻壁上發現了新題寫的這樣一首詩:“曾否當年舊酒樓,松亭水色靜悠悠;熏風日躋蓬萊島,筇杖常經此地游。世法須從身上想,機關宜向個中求;離離青草會心處,何事浮生空白頭。”詩末署名“木石道人”,信眾認為是呂仙人化身留書。一百多年后的嘉慶八年(1803年)墻壁上的字跡模糊不清,后人為便于傳存,于是抄錄刻于石碑。同年……[詳細]
22、南豐祠
南豐祠
  原名曾公祠,在大明湖東北岸,北臨匯波樓,為紀念北宋文學家曾鞏而建。曾鞏(1019至1083),字子固,北宋嘉?年間進士,江西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官至中書舍人。熙寧五年至六年(1072至1073年)任齊州知州。在職期間,倡修水利,剪除豪強,深得民心。能詩善文,為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著有《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隆平集》等著作。該祠始建年代無考,清道光九年(1829年)歷城知縣湯世培重建,僅有大廳三間。解放初期,與西側供奉水神晏戌子的晏公廟(廟毀僅剩臺基,稱晏公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山東巡撫張公(曜)祠劃歸一體,改稱南豐祠。今祠為清靜幽雅的古典式庭園,總占地面積2535平方米,由大殿、戲廳、水榭、游廊等建筑構成。北邊為大殿,南出廈,半壁花䙌扇,抱柱懸楹聯:“北宋一燈傳作者,……[詳細]
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筑群
  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筑群,是齊魯大學的校園建筑,現為山東大學趵突泉校區。2013年,包括趵突泉校區的原齊魯大學近現代建筑群(1905-1924年)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7-1783-5-176。1908年,英國傳教士卜道成在濟南老城區西南南圩子外以“永租”為名強購土地74英畝,籌建教會大學山東新教大學(即后來的齊魯大學)新址,為方便學校和已建的華美醫院交通往來,地方政府專門在南圩子城墻上辟“新建門”。這塊土地即為趵突泉校區建設的基礎。1909年,山東新教大學更名為山東基督教共合大學(ShantungChristianUniversity)。1916-1917年,學校先后接收北京協和醫校、南京金陵大學醫科和漢口大同醫學校,籌巨款200余萬元,在南關新建……[詳細]
東平陵故城
  東平陵故城位于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東北,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東平陵城,春秋時期歸屬齊國,稱平陵邑,由姜姓諸侯統轄。公元前680年前后,齊桓公曾到此。戰國時齊被田氏貴族取代,后改平陵縣。漢建國后,濟南郡治設于此,由于關中長安附近也有一個平陵縣,故改稱為東平陵縣。公元164年,漢王朝于此設濟南國。公元180年前后,曹操曾于此任國相。至西晉永嘉年間,濟南郡治始西移至歷城。作為郡國首府,東平陵城曾長時期成為今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座古城,當年規模宏大、壯觀。至宋元時,其城墻保存得還相當完好。宋朝詩人陳師道在《后山叢談》中曰:“齊之龍山鎮有平陵故城,高五丈四,方五里。附城有走馬臺,其高半之。”元朝于欽在《齊乘》中也曰:平陵城“雉堞高竣”。從現在殘存的遺跡來看,城為方形,南北東西各……[詳細]
濟南芙蓉街關帝廟
  芙蓉街關帝廟座落于芙蓉街北首路東,正對省府東街。廟雖不大,位處沖要,香火曾極一時之盛。明清時期,濟南的關帝廟有上百座。關廟所祭神明是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關云長,俗稱關公。從魏至唐,關羽在民間的影響并不大,宋代以降,方聲威大震。佛道儒爭相把他拉入教門充當護法神,成了無人不曉的“武圣人”,儼然與“文圣人”孔子分庭抗禮。孔廟稱文廟,關廟稱武廟。芙蓉街關帝廟北去不遠即是宋代創建的府學文廟,構成人們所說的“左文右武”格局。關廟內有康熙五十九年(1720)《重立考棚碑記》石碑,碑首刻“共則昭垂”四個大字,碑文是貢院考試規則。考試規則當露布于貢院,至于在關廟再豎此碑,或出于這樣的考慮:貢院考棚西北距關廟不遠,各地前來趕考的士子多來廟里求簽問卜,關帝在上,神明不欺,秀才們在此讀碑會頓生敬畏之心,打消作弊念頭。……[詳細]
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
  濼口黃河鐵路特大橋位于濟南市區北部,是津浦鐵路上的一座跨河大橋,濼口黃河鐵路大橋是近代史上世界列強掠奪中國主權的見證。大橋建成之后,此地成為北達京津、南至滬寧的重要交通樞紐。正因如此,在戰爭年代這條鐵路也遭受了嚴重創傷。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對津浦鐵路進行了全面技術改造,大力進行橋梁加固和線路維修擴展,運輸效率顯著提高,通車能力不斷擴大,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18年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2013年5月,國務院(國發[2013]13號)公布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濟南呂祖廟
  呂祖廟始建于金代,屬道教全真龍門派,因供奉神話人物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明末,濟南知府樊時英曾重修呂祖廟(有碑為證)。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在呂祖廟西院又修建了一座大殿,名為升陽觀。此后,呂祖廟漸漸被人們稱為升陽觀,2016年又恢復為“呂祖廟”。據資料記載,呂祖廟歷經800多年的風雨,多次重修,原來的呂祖廟是座由東西廂房及正殿組成的四合院,正殿為三開間一殿一卷棚硬山結構,造型穩重而富有變化。但“文革”時期破壞嚴重,到現在,原先的院落已被各種現代建筑擠得只剩下六七百平方米了。而且盡管1979年便被公布為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呂祖廟還是沒能避免倒塌的命運,幸好正殿山墻內尚保存著三塊碑刻,嵌在東山墻的一塊是民國18年重修時的碑刻,一塊是帝君畫像碑;嵌在西山墻的則是清光緒戊申(1908年……[詳細]
28、鐵公祠
鐵公祠
  在大明湖西北岸,為民族形式的庭院,呈長方形,占地6386平方米。四周環以曲廊,南臨湖岸。院內有鐵公祠、佛公祠、得月亭、湖山一覽樓、小滄浪等建筑,是大明湖公園的園中之園。鐵公祠是為紀念鐵鉉而建的祠堂。鐵鉉(公元1366至1402年),鄧州(今河南鄧縣)人。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賜字為“鼎石”,任都督府斷事。朱元璋死后,長孫朱允炆登基,任鐵弦為山東參政。燕王朱棣為與侄子爭奪帝王,以討伐主張削藩的大臣齊泰等人為借口,從北京發兵南下“靖難”。兵至濟南時,鐵鉉在大明湖南岸水面亭誓師,抵抗燕軍南下,幾次挫敗燕軍,并焚毀他們的攻城器械。當燕軍炮火攻城時,鐵鉉令人在城上豎起朱元璋的牌位,使燕軍不能開炮,還設計詐降,在城門上預設鐵板,待朱棣領軍進城,鐵板驟落,打在了燕王的馬上,燕王本不純潔的心靈受到了無情的……[詳細]
萊蕪戰役指揮所舊址
  萊蕪戰役指揮所位于萊蕪城東46華里的萊蕪市萊城區辛莊鎮石灣子村,東臨沙河,與寄母山隔河相望,西為西風山,南靠包頭山,北依青龍山。石灣子村擁有小橋流水,更有迷人的傳說。村東河內有一巨石,上有一碗狀坑,相傳能積水成金。夜積水滿,晨得一金。有人為得大金,便將坑鑿大,不但未得大金,反而不再生金。因此,傳說村子曾名金碗子,后演變為石碗子、石灣子。今有碗坑巨石仍存河底。1947年時的石灣子,通村的只有一條鄉間小道,但50多米寬的干涸的沙河既可徒步行軍,亦可驅車而行,華野將領當年便是沿河逆流而上的。到達石灣子后,陳毅、粟裕及其警衛員、總務人員等幾十人住在財主李學文的四合院內,其余人員則分散入住農舍。石灣子村遵照上級全民總動員、一切為前線的指示,在區委宣傳干部柳圣一的指揮下,成立了以副村長孟光榮和婦救會長候……[詳細]
汶陽遺址
  汶陽遺址位于泰山東南麓萊蕪鳳城街道辦事處汶陽村北汶河之陽的高臺地上,1983年3月劉慧、王其云、崔秀國等發現。遺址南北長500多米,東西寬300多米,臺高出四周平地2.5米左右,表面呈魚脊形,文化層在地下0.3米左右,厚約0.5米至1米。此前一般認為汶陽遺址的年代范圍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至龍山文化時期,事實上其文化內涵要遠比這兩個時期要豐厚。大量的打制石器的發現,證明了此地遠在舊石器時代就是人類先祖的居住地,而盤龍大街南邊原“掃砟地”大量唐宋瓷器的出土以及窯址的發現,說明汶陽一帶在唐宋時期絕對是一個大的聚落中心。而此遺址青花瓷器以及其他明清器物的少見,說明了在明清時期,聚落中心已經轉移到別處。但是,從舊石器時代至元,長達上萬年的人類文化遺存,仍舊使這個遺址成為萊蕪市最有研究價值的遺址。以盤龍大……[詳細]
章丘寶珠寺
  寶珠寺位于官莊街道辦事處三角灣村東南寶珠山上,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間,2000年1月,由章丘室政府公布為章丘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基本情況寶珠寺整體一進院落,坐北朝南,采用中軸線均衡對稱布置方式,分為正殿、東配殿、西配殿及山門。寺院占地面積約38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近百平方米。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建筑面積約38平方米。屋頂為小式硬山頂,覆灰瓦。正脊自中間向兩端升起,主體雕行龍紋,末端各施一尊吻獸、垂脊獸。室內屋頂有兩根橫梁,表面有彩繪。屋頂青石砌成圓頂券,石縫灌注糯米漿,增加牢固度。正殿主體為青石砌筑,石縫之間用鐵片及碎石墊平。殿內有三尊泥塑雕像。西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面積約為26平方米。屋頂為小式硬山頂,覆小灰瓦。正脊東側雕有行龍紋,西側雕有鳳紋。室內無梁架,采用青石砌成圓頂券,……[詳細]
城子崖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城子崖遺址博物館位于章丘市龍山鎮政府西1公里處,1994年,濟南章丘共投資600多萬元興建建筑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著名古建筑專家揚洪勛設計,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土堡式建筑,仿照原始社會土城之建筑風格。1928年,我國第一-古學者吳金先生,在城子崖發現了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于1930年、1931年進行了首次發掘,并定名為“龍山文化”。城子崖遺址成為龍山文化的命名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發現城子崖遺址存在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城,其城圈重疊的事實說明,城子崖在古代一直是筑城立國的理想之地。遠遠望去,門廳上方,周谷城先生題寫的“城子崖遺址博物館”8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詳細]
經四路基督教堂
  濟南經四路基督教堂,簡稱經四路教堂,為濟南現有的七處基督教教堂(經四路教堂、后宰門教堂、南上山街教堂、裕忠里教堂、官扎營教堂、三里莊教堂、偉東教堂)之一,位于濟南市槐蔭區經四路425號。該教堂原為山東中華基督教自立會禮拜堂,1924年始建,1926年落成,占地面積1.3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多平方米,為濟南最大的基督教堂,也是濟南商埠地區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該教堂為第一座完全由中國人投資、設計、建造的基督教建筑,建成后也一直由中國教牧人員管理,其設計者為該處原臨時禮拜堂第一任中國籍牧師李道輝之子李洪根,施工建造者為桓臺籍建筑商楊長利、楊長貞。其底層為毛石砌墻,二層以上為清水紅磚墻、紅瓦頂,色彩鮮艷明快,立面造型質樸莊重,以文藝復興時期建筑手法為基礎,并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筑部分形式(例如使用……[詳細]
經三路日本總領事館舊址
  經三路日本總領事館舊址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經三路240號。始建于1917年,1918年2月建成,為西洋古典風格,1919年5月升格為總領事館,管轄范圍為除青島、煙臺以外的山東省全境。1928年“五•三”慘案中被戰火炸毀,僅庭院中的金魚池保存下來。現存建筑為1939年重建,由總領事府邸、辦公樓、別墅、值班室、金魚池等組成。總領事府邸平面基本為方形,兩層,局部三層帶地下室,平屋頂,南北闊26.8米,東西深18.1米,占地面積270平方米,建筑面積340平方米,磚混結構,清水磚墻。辦公樓位于總領事府邸西側,一字形平面,二層樓房,局部三層帶地下室,東西闊38.6米,南北深17米,占地面積557平方米,建筑面積1700平方米,磚混結構,清水磚墻;東西兩部樓梯;樓內有一東西向走廊,走廊南、……[詳細]
津浦鐵路局濟南機器廠舊址
  津浦鐵路局濟南機器廠舊址位于濟南市槐蔭區營市街街道槐村街31號,始建于1910年,1913年4月1日建成正式投入生產。現存的舊有建筑主要有1911年首任德籍廠長道格米里辦公樓、道格米里寓所、高級職員公寓、日式廠房和水塔共5幢建筑,均為較典型的日耳曼風格建筑。1911年首任德籍廠長道格米里辦公樓是一幢兩層樓房,坐北面南,石、磚混水墻,東西闊34.3米,南北深18.6,占地面積638平方米。紅瓦四坡頂屋面,南立面建有一帶金屬盔頂的門廊,門廊立有兩根仿希臘陶立克柱式的石柱,樓內大門、木樓梯、木地板裝飾考究。道格米里寓所為二層木結構樓房,四坡大瓦頂,坐北面南,有半地下室,窗臺以上為磚混水墻,東西面闊23.4米,南北深16.7米,占地面積390平方米。道格米里寓所東側為高級職員公寓,磚木結構,兩坡大瓦……[詳細]
濟南萬竹園
  濟南萬竹園,坐落在趵突泉西鄰。始建于元代,因園內有竹林而得名。明代隆慶年間,為內閣大學士、歷城人殷士儋所有,改稱“通樂園”,又名“川上精舍”。清康熙年間,濟南詩人王蘋典屋居于其間,取名“二十四泉草堂”,賦詩云:“百年竟落書生手,滿郡猶呼閣老亭”,“亂泉聲里誰通屐?黃葉林間自著書”。民國初期,被北洋軍閥、曾任山東督軍兼省長的張懷芝萬竹園花園占有。張征召能工巧匠,重新修建,遂成現狀。該園占地面積1.4公頃,在建筑風格上,吸取了北京王府、南方庭園、濟南四合院的特點。在建筑布局上,采用對比、襯托、借景等手法,利用墻、廊、溪、橋,對空間進行分割,構成了層層迭迭的院落。計有13個庭院,186間房舍,分東、西、南三套。東套有四大院三小院,西套有四大院,兩套連在一起;南套為兩小院。各院曲廊環繞,院院相連,樓……[詳細]
琵琶山萬人坑遺址
  琵琶山萬人坑遺址位于濟南市槐蔭區南辛莊街道南辛莊西路138號,年代為1937年。位于濟南市槐蔭區南辛莊西路138號,濟南試驗機廠內琵琶山以南。1937年12月27日,日本侵略軍侵占濟南后,日軍華北支那方面軍所轄第十二軍、四十三軍,于1940年秋,強迫濟南人民住西郊琵琶山下,挖坑造墻、修筑堡壘,營造殺人基地。自1940年冬至1945年秋,日本侵略軍在琵琶山下無數次殘暴屠殺我抗日軍民,致使此處尸體縱橫、白骨累累,被群眾稱為“萬人坑”。為搜集日本侵華戰爭罪犯的罪證材料,1954年12月,按照最高人民檢察院指示,濟南市檢察院等單位對“萬人坑”中8個坑穴進行了發掘,發掘出較完整尸骨746具,凌亂者難以計算數量,證實了日本侵略軍屠殺我抗日軍民的滔天罪行,也為審判日本侵華戰爭罪犯提供了有力證據。據廠內職工……[詳細]
濟北王墓
  濟北王墓位于山東省長清縣城西南15公里處,為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諸侯王墓,由雙乳山漢墓、福祿山漢墓及東辛漢墓組成。規模最大的漢王陵雙乳山漢墓坐落在濟南市長清區歸德鎮雙乳山村,從1995年底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根據史料記載和實地探勘探,專家認為,它的主人是西漢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濟北國的最后一代王劉寬,因此它又被稱為“濟北王墓”。這座墓始建于西漢天漢四年,即公元前97年。令人驚嘆的是,兩千多年前,工匠們用簡陋的工具,在一座堅硬的石頭山上挖出了深達22米、面積約100平方米的墓室和一條八十多米長的墓道!雙乳山漢墓依山為陵,鑿巖成穴。一號墓座南朝北,墓室、墓道均設有二層臺,外淺內深,外大內小,呈“甲”字形,墓道總長60米,最深18米,面積840平方……[詳細]
章丘興隆寺
  興隆寺位于章丘市官莊鎮石匣村轎頂山南麓,距明水城區26公里。俗稱“東寺”。三趙路途經景區。是章丘市及萊蕪周邊地區的佛教活動場所,有著悠久佛教歷史淵源。據考證,該寺始建于唐朝開元年間,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復修。自建成以來,興隆寺歷經宋、元、明、清民國至解放后。抗戰時期,廖榮彪將軍曾在此養傷,并得到僧眾保護。解放后,最后一代僧人景維福主持,至1968年才還俗,佛教文化活動隨逐漸停滯。直至2005年初才恢復其佛教活動場所。該景區面積約5000余畝,景區內山形復雜,多幽谷、深洞、懸崖、清泉,植被茂密,自然原始風貌保存完整,僻遠幽靜,景色迷人,空氣清新。古寺懷抱其中,寺廟建筑雕梁畫棟,檐角翹首,石墻青瓦,金碧輝煌。北為大雄寶殿,東有觀音菩薩,西居地藏0,南立四大天王。是一處集佛教文化與旅游觀……[詳細]
雙乳山漢墓
  位于濟南市長清區西南15公里的歸德鎮雙乳山山頂上,它是一座諸侯王墓。據考古專家分析,這個墓的主人是西漢武帝末年時期的西漢濟北國最后一代王劉寬。雙乳山漢墓是一座大型石壙(kuang)木槨墓,依山鑿石開壙。漢代豎穴木槨(guo)墓的基本結構與先秦木槨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開掘一長方形土坑,作為放置棺槨的墓室。槨室的構造一般均為長方箱形,槨板結合方式以凹槽榫(sun)卯為主。槨內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的空間,以放置棺木及隨葬品。槨室之外,填土也有各種類型,大抵為防潮用白膏泥及木炭,少數墓地設有排水設施。而在挖掘墓室時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響區內,墓道為相當普遍的墓葬設施之一,可能為施工方便而設,和墓主身份高地無絕對關系。雙乳山漢墓主墓總面積為1500多平方米。鑿石總量為8500立……[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在线看 | 久久久夜夜嗨免费视频 | 一级a一片久久久 | 一级特黄录像免费播放中文 | 亚洲中文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大片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