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 > 貴陽市旅游

貴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吳中蕃(1618年-1696年),字滋大,一字大身,貴陽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舉人。桂王時出任遵義知縣,擢升重慶知府,尋調普安,撫恤荒殘,政聲大起,擢吏部文選司郎中。明亡,棄官逃入山中。清順治時,經略洪承疇力薦,召為云南知府,力辭不就。康熙間,吳三桂反,入吳三桂幕府,后知不可與謀,拂衣而歸。后吳世藩繼立,脅迫其出山。不得已,他只好裝瘋,將原內閣學士方以智贈送給他,并視為珍寶一直放在懷中的硯臺摔碎,得以幸免。等平定吳三桂后,才將碎硯進行補綴,為此還寫下了《斷硯草》。吳中藩于康熙中兩度應邀編纂《貴州通志》,所敘《大事記》“甚合史法”。他一生雖著述甚豐,卻唯存孔尚任和顧彩為他寫序的《敝帚集》10卷,莫友芝稱其“質厚氣蒼,自然瑰異”。據《吳公中藩家傳》記載,他卒于公元1696年“正月初六日子……[詳細]
  任可澄墓位于貴陽市花溪以西4.5公里的磊花公路左側大秧田,坐西南向東北,占地50余平方米,墓前石碑高150厘米、寬75厘米,正中陰刻“任公志清之墓”。1989年9月,墓被盜,修復后批準將墓遷建,現為石墓,墓高2.5米,直徑3米,封土南北長4米,占地50平方米,墓前立有白綿石墓碑一通,并設仿石供桌及石凳。任可澄(1878年—1945年),字志清,號匏齋,貴州普定人,他出生于世代書香宦官之家,是清末民初頗有聲望的人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舉人,時貴州推行新政,興辦學堂,任志清與唐爾鏞、華之鴻先后創辦師范傳習所、憲群法政學堂,通省公立中學、優級師范選科等校,自任主講。宣統元年(1909年)組織--預備會,任會長。辛亥(1911年)貴州光復后,任大漢貴州軍政府樞密院副院長。民國4年(1915年……[詳細]
  周漁璜墓位于貴陽市花溪區黔陶鄉新寨坡腳,坐東向西。封土南北長4米,東西寬3.5米,高2米,墓前有碑一通。周起渭病逝后歸葬于黔陶鄉騎龍村南1公里松坡。土封石圍,高2.5米,直徑4.50米,坐東向西,墓碑一通,圓首,高2.5米,寬0.75米。額題“佑啟后人”4字,碑文楷書陰刻“皇清誥授通儀大夫,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并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一級周公起謂之墓”。該墓1985年11月2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民國24年(1935年)4月,紅一方面軍長征期間,經過四渡赤水、婁山關大捷等戰役后,揮師南下,兵臨貴陽,直逼昆明。4月8日,軍委決定野戰軍迅速占領貴陽以南的青巖及其以北花仡佬(今花溪)要點,以便掩護大軍通過定番(今惠水)及其以南地區,尋求機動。4月9日,三軍團一個團在倪兒關向貴陽進攻,扼制滇軍向我軍側擊,掩護紅軍主力經龍里、高坡向青巖開進。4月10日,軍委電令一、三、五軍團火速占領和控制青巖、定番。是日,一、三軍團按軍委命令迅速攻占了青巖、定番,五軍團司令部進駐青巖。紅軍經過高坡時,在現高坡鄉大街北段民宅墻上用墨橫向隸書“-弟兄團結起來,殺死狗貪官,與紅軍聯合,一同到北方去打日本帝國主義去”“反對國民黨的--政策﹗”等標語,充分表明了我黨領導的紅軍將士北上抗日的決心。標語字跡清晰,保存完好,……[詳細]
  永安橋位于貴州省貴陽市白云區沙文鎮斑竹園村街口南端,又名斑竹園橋,距沙文鎮約3公里路程,為明清驛傳古道所經之地,今川黔公路從橋上�永安橋為單孔石拱橋,長10米、寬7米、高10米。橋身用料講究,除堅石外,所用粘結漿劑系獼猴桃藤(俗稱楊桃藤)泡水煮糯米粥,摻入生石灰拌漿用以砌石料。這種灰漿凝固后堅固異常,今還可從石縫灰漿中見到谷粒。該橋建于何時,史志沒有記載。1980年于橋下出土《永安橋建橋碑記》,始知建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民國16年(1927年),貴州省主席周西成修建貴陽至赤水公路,原擬將此橋拆除重建橋,終因此橋結構堅固,寬度適中,并能滿足新建公路的設計要求,特予保留使用,現仍然擔負著車輛南來北往的重任,為210國道上的重要之橋。雖經歷了兩百多年的風雨滄桑,頻繁載重……[詳細]
  在貴陽市黔靈公園八角巖西麓半山中華圣公公墓地有謝六逸墓,墓座東向西,封土長約3米,寬約2.5米,高約1.5米,墓前有碑,上刻“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四月吉日”,中部刻“謝公六逸之墓”,左下刻“男:開榮,女:開志,華、德、明、新奉祀”。1999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謝六逸(1898—1945),號光燊,原籍江西,筆名有無堂、宏徒、魯愚等多個,貴陽人,著名文學家、教授。生于貴陽一個仕宦人家,祖父謝朝燮,拔貢生,曾任湖南永新縣知縣。父親謝森初曾任湖南沅陵、貴州都勻等縣知縣,他5歲在家庭訓,13歲入達德學校高等(小學)部,15歲入貴州省立模范中學,19歲參加省官費留日會考,20歲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但愛好所至,潛心學習日本及歐美文學。24歲畢業回到上海,到商務印書館所任并加入文學研究會,參……[詳細]
167、雅關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雅關,俗名小關,原名鴉關、老鴉關,位于貴陽城北貴山左后側,為古代貴陽通往四川的驛道必經之地,是貴陽北面的門戶。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云:“鴉關在治城北五里、群山環疊、中唯一徑可守。”雅關不知始于何時,但明初已有,素有“北門鎖鑰”之稱。現存雅關關門為石砌拱券洞門,上建城樓,兩側各有一段城墻與山崖相連。門洞進深7.2米、高4.9米、寬3.75米,門內外均嵌有“北門鎖鑰”楷書題刻,落款為貴州布政使黎培敬和貴州按察使林肇元,時間是同治辛未[即同治十年(1871年)]夏吉日。雅關在明朝為貴陽“早春八景”之一,名“鴉關使節”。貴州儒學教授芒文縝有詩云:“皇華信使晨朝天,持酒餞別雅關前。紫荑芝草生滿地,鳥銜至此多經年。問君入奏緣底事,機密事未易人先。天顏有喜降恩澤,指日關下迎歸鞭。”清朝關內原有居民數……[詳細]
168、平剛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平剛墓位于貴陽市紅邊門外大營坡,修建于1951年,是為紀念革命人士平剛而建的。現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平剛(1878年—1951年),字紹璜,貴陽府貴筑縣青巖人,同盟會員,清末、民國貴州政壇重要人物。民主革命斗士。平剛八歲入私塾讀書,十五歲學作八股文,二十歲考取秀才。“戊戌變法”后,平剛不斷的受到新思潮言論的影響,決心“投身于時代潮流之中”。光緒三十年(1904年)春,平剛與張忞、彭述文創辦貴陽尋常小學堂(即后之樂群小學堂)。是年冬,慈禧70壽辰全國大肆慶祝,平剛目睹國勢危急,而朝廷卻--,憤怒之余將發辮剪去以示-,平剛即成為貴州剪發第一人。他又作聯諷刺慈禧壽辰,聯云:“東望日本西望義,三十年人皆進化。北懲俄羅南戒黨,七旬后我也維新。”(義指意大利,俄羅指帝俄。)平剛的此次行動,觸怒了在貴……[詳細]
  民國24年(1935年)9月11日,被譽為貴州高原山鷹、年僅24歲的共產黨員林青同志(時任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書記)遭到國民黨反動當局的毒手,在從國民黨貴陽警備司令部押到六廣門(刑場)的途中,經歷無數次嚴刑拷打的林青仍勇敢的高呼“打倒國民黨!”、“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并高唱《國際歌》,驚恐的敵人竟慘無人道的用短刀橫卡到他的嘴里,直到城北江西坡巖腳下(今貴陽市環城北路166號)林青同志被殺害。幾天后,林青同志的遺體被地下黨的其他同志秘密安葬在江西坡的亂墳崗上(今瑞金北路江西村小學后門處)。1983年9月此處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貴陽市政府還在此撥款興建了“林青就義處”, 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以后又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解放后,江西坡的亂墳集中地建成了居民點,“林青墓”已無從……[詳細]
  花溪百步橋位于花溪區花溪公園,年代為1939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花溪百步橋為第四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71、相寶山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寶山,位于貴陽市城區東北寶山北路東側,山本名“象寶”,以其形似象也。又名“照壁山”、“平頂高峰”,皆因山勢得名。山脈走向呈西向東,林木蔭森,拔地聳峙,列障排云,儼若屏風,昔有“翠屏”之譽。相寶山包括兩座相連的山峰,西峰高而東峰低。早在明崇禎年間,西山建寺,名“相寶寺”、“照壁山寺”、“屏山寺”,亦稱“毗尼寺”。“毗尼”為梵語戒律之意,該寺為貴陽地區唯一律寺,故有此名。該寺在清順治年間重建,道光年間改修。寺廟規模不大,依山勢而建,欄廊回環,梵宮縹緲。山門并排正殿七楹、觀音殿三楹,正殿后面有準提殿三間,另有客房、僧寮、齋堂等輔助建筑。正殿中供大佛,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寺中原藏有古銅鏡一面、銅牛一尊,直徑與身長均達二尺以上。僧寺和故老相傳:“銅鏡可照人前世”,招徠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登山觀景。清代詩人……[詳細]
  《新華日報》貴陽分銷處舊址在貴陽市富水西路12號(原慈善巷8號),1982年2月23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共貴州省工委領導下負責黨報發行的組織。《新華日報》貴陽分銷處成立于民國27年(1938年)9、10月間。是租賃黎姓居民的房屋一間作為辦公室用。這是一棟普通的木結構老式平房,跨進大門,是一個大約三十平方的石板天井,坐東向西的是長三間有小樓的正房,對廳也同樣是長三間的木結構瓦房。在這個機構建立以前,黨中央為了宣傳抗日,傳播馬列主義,在一些國民黨統治的中、小城市相繼建立了生活書店、新知書店的分店,這些書店出售革命書刊的同時,也零售重慶出版的《新華日報》,當時設在貴陽馬家巷的《大公報》社,也出售少量的《新華日報》。由于讀者踴躍,門市上往往供不應求,兼之有些心懷叵測的……[詳細]
  八路軍駐貴陽辦事處(即八路軍貴陽交通站)舊址,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南方局設立的貴陽工作站,為中國共產黨在貴陽活動的據點之一。租用的是現貴陽市民生路92號的兩幢2層木結構民居院落,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建筑面積920平方米,院內住戶23戶,臨街門面5戶,1949年后該處一直作為民居使用。沿臨街門面旁小巷進入十數米即見院落。1938年10月,武漢失陷以后,隨著南京中國政府西遷重慶,許多工廠、大學和科研機構紛紛西遷至西北和西南。貴陽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以貴陽為連接點的川黔、湘黔、滇黔和黔桂四條公路干線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國統區的動脈。貴陽還是中國抗戰后方通往滇緬、滇越公路的必經之路。同時,貴陽也是中國共產黨聯系華南、華東、西南與中國共產黨的總部所在地-延安的重要樞紐。為了防止日……[詳細]
  貴陽地下黨省工委舊址陳列室位于貴陽鬧市區文筆街的中共貴州省工委舊址,是貴州省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是貴州省和貴陽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此處舊址,原為貴陽市望族高家六代相襲的深宅大院。20世紀30年代中后期,貴州地下黨將此辟為秘密聯絡點及省工委的重要活動點。20世紀20年代,先進思想和馬列主義傳入貴陽。一向封閉落后的山城飄來了清新的政治空氣。以至后來,共產主義社會理論的精神為高家數名子弟所接受,于是,在這封建墻垣內,發生了一段段與共產黨緣份不盡的故事。1933年,中共黨員林青、繆正元從上海回到貴州開展建黨工作。1934年林、繆二人和秦天真、熊蘊竹、肖世銑、葛發祥從畢節來到貴陽,和高言志、尹素堅等取得聯系,開展革命工作。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遵義,林青到遵義向黨中央負責地方工作部的領導人羅邁(李……[詳細]
  修文縣城西二十公里烏栗鄉綠水村之荒田,有一座原始而簡陋、古老而奇特的索橋,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它凌空橫跨于修文與清鎮分界的貓跳河上,橋索粗如大拳,長約24米,橋高約10米。兩岸懸崖峭壁,河谷幽深。雄奇而又險峻,水流湍急,最大的流量為每秒數十立方米。這是一座竹索橋。它是:岸大石上鑿石為鼻,取大綿竹捻之為索,拴于兩岸之石鼻,索上穿短竹筒,一削木如牛枷擔系竹筒上。渡者自縛于枷擔上,兩握竹索,漸次換手移握而前,則竹筒亦隨之以進,須臾往復。有慣于渡索之山導,無須用手握索,而是以手握筒,將身稍微一擺,輕如猿猱蕩秋千,眨眼溜到對岸。竹筒終不耐用,后改用小枷擔,加于竹索上,人縛于枷擔下面,雙手移握以進。還有用拉繩,將彼岸的人用繩拉至。人渡索上,面向蒼穹,背臨深淵,對岸崖懸壁陡,巖高谷深;下面驚濤駭浪,奔……[詳細]
  喇平渡槽位于下壩鎮喇平村,年代為1971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4年10月20日,喇平渡槽被公布為第三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長坡嶺古驛道,在貴陽市白云區長坡嶺森林公園內。始建于元代,明初大加修整,沿途建立衛所,保證驛道暢通。驛道用大小不等的青石塊鋪砌而成,大的石塊有一米多寬,厚20—40公分;小的石塊寬20—40公分,厚10—20公分。驛道寬1.5米,現存長約三公里路段至今保存完好。驛道表面石塊雖踩磨得發亮,但看起來仍十分牢固,可想當時足以勝任繁重的人背馬馱,擔負交通運輸任務。驛道藏身于茂密的林海深處,蜿蜒曲折,錯落有致,沿驛道藤蔓雜生、花香四溢。它原為貴陽入川的古驛道,在當時具有特殊意義,關系著調兵遣將、行軍作戰、糧秣運輸、情報通達、布宣號令、官員迎送、地方朝覲、物資交流、商旅往來、人口流動等軍事、政治、交通、郵傳、接待、商業的多種功能。這條驛道和省內其它驛道貫通,使貴陽成為一個交通樞紐中心,文化交流隨之日益擴……[詳細]
  蔣介石和張學良會面處位于貴陽市黔靈公園三里彎內,為座北向南的品字形一層西式建筑,占地約160平方米,磚木結構,于今保存完好,1949年4月9日蔣介石來貴陽時下榻此處,并在此會見了張學良,1997年該處公布為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高廷瑤墓位于高新社區新添村,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墓葬。2000年12月18日,高廷瑤墓被公布為第二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80、棠蔭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棠蔭亭,位于貴陽市云巖區城基路貴陽市第五中學內。它是貴陽人民群眾為感激和敬仰縣長鄭紹臣,于民國21年(1932年)修建的紀念亭。1997年9月,貴陽市人民政府將棠蔭亭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棠蔭亭為重建建筑,僅石碑為當時的歷史遺存。……[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有码 | 视频二区一区国产精品天天 | 先锋影音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 中文字幕97在线 | 亚洲激情五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