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西藏自治區 > 阿里地區旅游

阿里地區文物古跡介紹

1、扎西崗寺 AAA
扎西崗寺
  扎西崗寺在噶爾縣境內,位于扎西崗鄉所在的一個小山丘上。由拉達-達倉瓦創建。17世紀改宗格魯派,屬色拉寺吉扎倉分寺,由托林寺法臺掌管。“文革”時被毀,1985年重建。主要建筑有措康、普那貢康、嘎居康等大小扎倉4個及茶館等附屬建筑,主供“覺沃”三尊佛像、大小噶當佛塔212座、各類唐卡1008幅等。現有-4人和管理人員2名。……[詳細]
土林-古格風景名勝區
  古格王朝遺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托林鎮,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崩散,部分王室后人逃往阿里,建立了三個小王國,其中德祖袞在10世紀前后建立古格王朝。巍峨的古格故城坐落于阿里扎達縣扎布讓區境內托林鎮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縣城19公里。為曾經擁有百萬之眾的-的吐蕃王室后裔所建,偏居此地700余年,傳承20余代國王,距今有1300年的歷史,于十七世紀滅亡,給后人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物和歷史資料。2014年10月1日,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文物局稱,歷時3年多的古格王朝遺址修繕保護工程已全面完工。位于阿里地區的一座土山上。公元10世紀前半期建立,前后世襲了16個國王。王宮城堡是從10-16世紀不斷擴建的。古格王國遺址占地約18萬平方米,從山麓到山頂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達600余座,形成……[詳細]
科迦寺(科伽寺)
  藏傳佛教薩迦派寺院。位于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普蘭縣科迦村。科迦,系藏語“定居”之意。996年由大譯師仁欽桑布創建。科迦村以寺為中心建造,呈東西向布局。據記載,先有科迦寺后有科迦村,村因寺而得名。科迦寺是普蘭縣大寺,歷史悠久,在當地享有盛名,每年都有阿里地區札達、噶爾等縣及境外尼泊爾的信徒前來朝拜。“文革”期間,寺院文物、建筑遭到嚴重破壞,部分建筑被毀,殿內塑像、壁畫受損嚴重。20世紀80年代以后,對古建筑陸續進行維修,修復了瑪尼拉康等建筑。2001年6月25日,科迦寺作為公元996年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科迦寺主要建筑為覺康和百柱殿,兩殿呈“L”形布置。覺康位于寺南部,面朝北;百柱殿位于寺西部,面朝東。兩殿前有空間不大的廣場,廣場中部有水井、高大的塔欽和香爐,廣場四周的墻……[詳細]
4、托林寺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托林寺
  托林寺位于阿里扎達縣境內,象泉河旁邊,是11世紀初由古格王益西沃修建而成的。由于古格王朝的大力興佛,托林寺便逐漸成為當時的佛教中心,其規模和形制都仿照前藏的桑耶寺所建。幾百多年以來,托林寺雖然歷經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但至今仍是殿宇林立,佛塔高聳。交通位于扎達縣北,徒步即可到達,距離武裝部招待所約300米。托林寺為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札達縣所在地托林鎮,距離阿里地區所在地獅泉河鎮250公里左右,是著名的佛教古寺。它由古格王子意西沃于11世紀初創建。“托林”意譯為飛翔,有著近千年的歷史。托林寺原本規模較大,有3座大殿、10座小殿,雖然其周圍僧舍已盡為民居,但在存留的城埂間仍可窺見當年的雄偉。寺院現存殿宇還有白殿和果康,果康內保存有一千年鹿角,相傳為古格故妃之坐騎……[詳細]
皮央和東嘎遺址
  西藏阿里東嘎石窟遺址位于西藏西部阿里地區札達縣城以北30余公里的東噶村,海拔為4100米左右。西藏古格時代的宗教藝術遺存較多。主要有,古格王國遺址的白廟和紅廟中的壁畫、札達托林寺壁畫、東嘎皮央石窟遺址壁畫、札達喀則聶拉康石窟壁畫等。有關考古資料介紹,東嘎石窟是西藏西部后弘期早期佛教文化復興期的主要藝術遺存之一,是現存古代谷歌王國石窟群中規模最大一處,是目前所發現海拔最高、壁畫面積最多的高原石窟群、也是西藏西部保存較完好、內容較豐富的石窟壁畫之一。東嘎石窟壁畫里除了常見的佛像、菩薩、-神、曼陀羅等圖像外,是苦力的動物、植物和幾何裝飾文案,頗具有特點,國內外一些學者對其石窟壁畫也做了完整的描述和廣泛的研究。從藝術圖像學的角度來看,東噶石窟壁畫中的“力士”形象方面,目前還沒有系統的收集、分類、剖析……[詳細]
直達布日寺
  直達布日寺,在阿里的地區這噶爾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南的門土區,距崗仁波欽神山60公里。直達布日寺由寧瑪派高僧多扎-·曲尼桑布始建。按照寧瑪0(寧瑪派的根本教法,亦稱“大圓勝會”。舊密說心性自體性空為法身,自性光明為報身,大悲普照為化身,三身一切功德任運圓滿,即是諸法真實理趨,故名“0”)之說法,此地是地下八政之一,系金剛亥母宮。后由不丹噶舉派掌管,改宗噶舉派。1947年被哈薩克人毀后又由此迪-益西班丹重修,并任住持;隨后該寺又成為普蘭謝佩林寺的分寺,但仍奉噶舉派。寺內主供蓮花生大師(梵文名“帕達瑪薩瓦拉”,亦稱“烏金大師”,8世紀時印度僧人)、無量光佛塑像及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師、空行母益西措杰(蓮花生之夫人)、多吉帕姆(勝樂金剛之明妃)8歲時的腳印等。寺內有蓮花生、果倉哇、多吉帕姆的三處修……[詳細]
7、古如江寺 AAA
古如江寺
  古如江寺,在阿里地區之噶爾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南、門土區的門色鄉。寺廟依山傍水,環境幽靜。古如江寺是阿里地區境仙惟一的一座本教寺廟,坐落在象雄瓊欽崩巴山麓,朗欽藏布河源3條支流在其附近相匯。這里最著名的古象雄遺址是:古象雄王國分上、中、下三門的上門所在地,有古象雄十八王國(即象雄十八部)的城堡之首象雄瓊隆銀城遺址,本教始祖辛饒彌沃就誕生于這一帶,是本教的發源地。辛饒·彌沃是本教的鼻祖,系古象雄的王子,父王名杰本妥噶爾,母后名堯希杰協瑪。曾納妃,生8子。據藏文文獻記載:辛饒·彌沃在各種原始本教的基礎上改變了某些儀式中殺生祭祀等劣習而始創了雍仲本教,其一生主要在象雄傳道授業,門徒如云;他不僅將原始本教分為恰辛、朗辛、斯辛、楚辛4個分支的象雄傳播,而且還諳熟醫術并傳給其子不杰布楚西;他精習工巧明,……[詳細]
倫珠曲頂寺
  倫珠曲典寺 在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境內,有一座山勢高聳,氣勢磅礴的舊宗山城堡遺址,它就是聞名于境內外的日土鮮拜卡遺址。這座古老的城堡遺址,隨地勢而興建,規模宏大,高大雄偉,瑰麗壯觀,歷史悠久,如若沒有被歷次的戰爭中慘遭劫難,那么完全與拉薩的布達拉宮媲美。從今日蒼涼的遺址中依稀可見當年的輝煌。在日土宗,最有名的寺廟首推倫倫珠曲典寺,倫珠曲典寺是日土縣境內唯一一座寺廟,位于日土縣西部,距縣城12公里,是由日土旺巴資助,不丹喇嘛貢列和格魯派喇嘛元旦加措于公元1600年共同創建,距今有500多年歷史,時間與拉薩色拉寺相當。它坐落在形同臥象的山頂上,亦稱扎西曲林寺。這座古老的寺廟依山就勢,樓臺殿宇,玲瓏典雅,建筑布局和形制極富特點。倫珠曲典寺在西藏屬于格魯教派,主供佛及具有代表性的佛是彌勒佛(彌勒佛、未……[詳細]
東噶皮央石窟
  走向神圣的阿里高原中國西藏的西部,有一塊號稱“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遼闊高原,它的海拔高度達4400米,總面積約占西藏的三分之一,但是,這里的人口密度,卻僅僅為每平方公里0.16人,境內縱橫分布著上千公里的“無人區”,成為本來就充滿著神秘感的西藏高原上最富有吸引力的一方秘境——這就是著名的阿里高原。如果打開地圖,可以在中國版圖的最西邊,找到今天阿里地區的首府獅泉河鎮,它的地理座標為北緯32°5,東經80°0’相距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1800公里。迄今為止,從拉薩到阿里還沒有開通空中航線,如果從拉薩出發,利用目前在西藏陸路交通中最為先進的交通工具汽車,最快也要4、5天時間才能到達獅泉河鎮。所以,即使在西藏當地人中,去過阿里的人也為數很少。但是,阿里在西藏,甚至在南亞一帶的知名度卻非常之高。之所以如……[詳細]
10、祖楚寺
祖楚寺
  祖楚寺是在岡仁波齊神山轉山途中必須經過的寺廟。岡仁波齊位于西藏阿里普蘭縣,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與瑪旁雍錯并稱“神山圣湖”,是苯教、藏傳佛教、印度教、古耆那教共認的世界中心,常有信徒前來轉山。由于峰頂常年云霧繚繞,因此-認為能看到峰頂的人是有福的。#交通指南#一般來說,岡仁波齊轉山的起點和終點都在塔爾欽鎮。從阿里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可乘坐前往普蘭的班車,中途在塔爾欽下車,車票約120元左右,車程約6小時。#游玩指南#1.圍繞岡仁波齊峰轉山是朝圣者最常用的方式。一般來說,岡仁波齊轉山道分為外圈和內圈:外圈是最經典的徒步路線之一,平均海拔4700米,最高點接近5700米,全程52公里,需要1-3天完成。內圈則經過五座寺廟,翻越多處艱險路段,信眾才會采用,不推薦一般旅行者前往。按照藏傳佛教的說法,外圈……[詳細]
曲龍遺址
  曲龍遺址位于朗欽藏布北岸、札達縣達巴鄉曲龍村,在吐蕃統一時期的7世紀中葉修建,為吐蕃六茹之一的象雄東岱的政治中心。遺址名稱意為“大鵬棲息的地方”,指此山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鳥形狀。山頂(鳥頭)與兩邊山坡(兩翼)建有城堡,山頂為地方神宮殿(藏語稱頗章),兩邊為王宮,是國王及其家眷居住之地。古格王江絳曲沃時期,在山坡中央(即大鵬心臟)還修建了新密派寺廟。13世紀后半葉的元初時期,第八代王澤巴贊之子拜臥贊在此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小王國,其后作為達瓦法王的夏季居住地。16世紀的清代改為格魯派寺廟,后整體搬遷至曲龍村西南側小丘陵。……[詳細]
貢不日寺
  貢不日寺,在阿里地區之普蘭縣境內,位于縣城邊馬甲藏布河的北岸。貢不日寺,亦稱“故宮”,是普蘭縣境內的一座古代寺廟。相傳,故宮為著名的洛桑王子的宮殿,仙女影超拉姆與王子相受,遭密謀陷害,巫師假稱北方有敵,誘使洛桑王子出征,影超拉姆在危難時刻從這里飛升天宮。待王子凱旋,與影超拉姆相會于天庭,戰勝種種困難懲處了惡人,終獲幸福團圓。這一傳說后來被編入八大藏戲之一的《洛桑王子》,流傳甚廣,故普蘭亦傳為洛桑王子的故鄉,故宮則是王妃的居所,名聲大振,成為普蘭縣重要歷史名勝寺廟之一。貢不日寺依山鑿洞,洞前搭設棧橋的寺廟形式,高出河岸臺地約30米。沿山坡另辟有階梯及小路,可從山腳登臨寺廟。該寺是一座直貢舉派的寺廟,創寺人為直貢寺-拉嘛堅嘎多增·郭雅崗巴,寺廟的住持由直貢寺委派,每屆任期三年至五年。貢不日寺洞窟……[詳細]
古格王朝遺址
  古格王朝遺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遺址總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地之一。現在的遺址從山麓到山頂高300多米,到處都是和泥土顏色一樣的建筑群和洞窯,幾間寺廟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頂,只剩下一道道土墻。遺址的外圍建有城墻,四角設有碉樓。整個遺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層,依次為王宮、寺廟和民居。紅廟、白廟及輪回廟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畫不乏精品。圍繞古格都城周圍的重要遺址還有東嘎、達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遺存。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國,王朝的建立大概從9世紀開始,在統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紀結束,前后世襲了16個國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其統治范圍最盛時遍及阿里全境。它不僅是吐蕃世系的延續,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詳細]
麥龍溝遺址
  從西藏札達縣出發,沿著一條簡易公路,在土林中盤旋而上;走完一條干溝,穿過一片荒原,眼前出現了數十座土林遺址和佛塔墻。同行的札達縣人武部政委楊明春告訴我們:麥龍溝遺址到了。據說對這片遺址還沒有人來得及搞清它的歷史,就已風化殆盡,只留下墻基的痕跡和幾座經過風吹雨淋已化為土堆的佛塔,多像人靜靜地來到這個世界,又悄悄地離開這個世界一樣,它只好“來于塵土,歸于塵土”了。有人把札達縣譽為“土林環抱的地方”,這話一點不假。從縣城到達巴邊防連,這種景象一直斷斷續續地伴隨著我們,本以為快到邊界它會漸漸消失,沒想到到了達巴,它又集中起來,成為一組千姿百態的景象,絲毫不亞于古格王國的恢弘氣勢。達巴邊防連和達巴鄉近在咫尺,這里海拔4100多米,閃亮的喜馬拉雅山的光輝極目可見,在宏偉土林的輝映下,小小的達巴鄉政府和邊……[詳細]
扎西曲林寺
  革吉縣最大的白教寺廟——扎西曲林寺,在阿里地區之革吉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東的鹽湖鄉。扎西曲林寺于1894年由革吉如曲旺資助,次倉巴·貢噶扎西仁欽始建,信奉噶舉派。主要建筑有杜康(面積12柱)、貢康、次久康、嘎舉拉康、覺沃康、孜森瓊等,規模較大。寺內主供藥師佛、十一面觀音、文殊菩薩、金剛持泥塑像。藥師佛亦稱“大醫王佛”相容呈如來相,右手施與愿印,左手持藥缽,其兩側為二脅侍:左邊日光遍照菩薩,右為月光遍照菩薩。據《藥師經》記載:他曾發十二大愿,為眾生醫治病苦,消災延壽。因此其身金色,藍色肉髻。十一面觀音菩薩系“六觀音”之一,有十一種面相,分為五層,第一層臉有三面,主尊是面容和、藹的慈悲相,白色,右邊臉是藍色,左邊臉是紅色;第二層臉有三面,主尊呈悲哀相,黃白色,右邊臉是明黃色,左邊臉紅黃色;第三層……[詳細]
16、科加寺
科加寺
  科加在藏語中是“定居”之意。科加寺興建年份已難以考據,其來歷據說是源于噶爾一帶擅長鑄造佛像的居民,一天把一尊觀音像以馬車送運,走到孔雀河邊。馬車突然被石頭卡住,不論怎么辦也無法繼續前行,于是人們就在車停之處建一座廟,取名科加寺。科加寺規模很小,殿堂內的壁畫和布置,由于年久失修,難免有點斑駁。但是從另一角度看,這兒卻散發著一種原始、古樸的味道。科加寺是從尼泊爾進入普蘭的必經之路,經常有許多衣著怪異的異域游客光著腳、提著小鐵筒從這里經過。這些人多是來參拜神山圣湖的外國修行者。如果天氣炎熱,他們常常會在科加寺前的河水里沐浴;如果給他們拍照,他們會很友好很樂意地擺出姿勢來,然后向你索要少量的金錢或食品。科加寺門口有一片河灘以及美麗的紅色蘆葦叢。附近的科加村是個具有田園風味的小村莊,頗有點世外桃源的感……[詳細]
17、布噶寺
布噶寺
  布嘎寺位于達雄鄉夏東村,離縣有169公里。據說建該寺的-來自其它地方,不是本地人,當時-嘎瑪西熱維色從家鄉來的目的是朝拜神山崗仁布欽,轉完神山在回家鄉的途中,經過夏東時見有一座山,名叫良布洞“譯成漢語”是“象面”其發現山上有許多修行洞,而且此地是修行成佛的良好之地就此決心修行,經過多年在此修行,教派也跟本地教派一致,當時周圍的群眾和崩巴部落的總領頭人嘎白特別信仰這位德高望重的-,之后崩巴部落的總領頭人嘎白對-嘎瑪西熱維色多次提出要求-在此地建一所寺廟,弘揚佛法,-當時沒答應,后來崩巴總領頭人到拉薩楚布寺關于新建寺廟的請示,批準之后,購買新建寺廟的所需材料,-也答應了崩巴總領頭人嘎白提出的要求,-就選定地質,選定地質時見“布嘎山象盤腿而坐誦經的-”,“布”意為山頂特高“嘎”意為白色,布嘎寺以此……[詳細]
東嘎皮央石窟壁畫遺址
  東嘎皮央石窟壁畫遺址,1992年被發現,是西藏高原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處佛教石窟遺址,也是國內年代最晚的一處大規模石窟遺存,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遺址。1992年才被發現的石窟壁畫遺址,位于扎達以北40公里處,是中國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遺址。有將近200個如蜂巢般密布的洞窟。據說是當地一個放羊的孩子在山上躲雨時偶爾發現的。在東面的一片呈半圓型的山崖上集中了繪有精美壁畫的幾座石窟。在遺址南面的臺地上,坐落著一大片佛寺和塔林的廢址,這里原來應該是一處石窟和寺院合一的龐大遺址群。東嘎及皮央石窟在距東嘎村以北約有2公里皮央村附近,也是一個有塔林、石窟、寺院組成的大型遺址,整體規模比東嘎還大,當地的傳說這里洞窟的數量是“前山一千,后山一千”。這里屬于古格遺址的古格王朝仁欽桑布……[詳細]
故如甲木墓地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噶爾縣,共發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時期墓葬和3座吐蕃時期墓葬。象雄時期的墓葬皆為豎穴土坑石室墓,多為二次葬,發現有完整的側身屈肢葬式。大型墓葬深度都在5米以上,均為多人合葬,結構復雜,存在二次或多次開挖跡象。填土層內殉葬有人和動物。高規格的墓葬都有用橫木搭建的墓頂和長方形箱式木棺。墓內出土絲織物、黃金面具、鎏金銅器、銀器、鐵器、陶器、料珠及大量人類和動物骨骼等。故如甲木墓地8座墓葬的年代為距今1800~1700年,即公元2~3世紀,這一時期正是文獻記載的西藏西部象雄王國強盛時期。根據墓葬形制、規模、出土遺物等判斷,該墓地很有可能是一處象雄部族的貴族墓地。故如甲木墓地3座吐蕃時期的墓葬均為小型石砌墓室,用石板封頂,側身屈肢葬式保存非常完好,出土遺物較少,主要為料珠……[詳細]
日土巖畫
  日土巖畫,文化遺址,在西藏日土縣境內。主要分布在班公措南部和東面近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最容易找到的巖畫就在日土附近的新藏公路一帶。壁畫是用堅硬的石頭或其它硬物在巖面或巖石上刻鑿而成,線條筆劃有深有淺,還有少數彩繪畫面。巖畫內容十分廣泛,有狩獵、宗教祭禮、騎乘、放牧、農耕、日、月、山、牛、馬、羊、驢、羚羊、房屋、人物等。日土巖畫在班公湖湖盆南部和東部,近兩、三百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分布有魯日朗卡、阿壟溝、那布龍、塔康巴、布顯、康巴熱久、日姆棟、過巴、曲嘎爾羌等13處巖畫點。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日土的巖畫在西藏最具代表性。日土縣境內的日木棟、魯日朗卡、阿壟溝、康巴熱久等十幾處巖畫不僅規模大、數量多,而且藝術價值也很高。這些巖畫是用銳器在巖壁上刻鑿而成,線條古樸,造型概括生動,色調簡約而鮮明,內……[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伦不卡 | 日韩国产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 日韩欧美亚洲一中文字暮精品 | 午夜福利国产精品4色 | 日本一本精品中文字幕视频 |